第五编 宋代文学

更新时间:2023-10-11 0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

【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苏轼的诗词成就、苏轼的古文创作、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情况、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周彦邦词的艺术成就、秦观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创作、陆游的诗歌创作、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姜夔和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南宋理学家的散文创作、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元好问的诗学成就【作家作品】1、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郴州旅社》;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彦邦《兰陵王·柳》;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2、诗歌: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梅尧臣《田家语》、《鲁山山行》;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欧阳修《戏答元珍》、《边户》;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金错刀行》、《书愤》;文天祥《过零丁洋》;元好问《岐阳》、《雁门道中书所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论诗绝句三十首》; 3、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苏轼《教战守策》、《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

核心考案

1、宋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首选是宋王朝实行崇文尚武的国策,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官担任。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其次,理学思想在宋代开始兴起,成为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即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翻开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再次,“文以载道”的思想到宋代受到高度的重视。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的新命题,更加强调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工具。“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使得宋代士人的学术修养和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 1 -

2、宋代文学的两大主题

第一是忧患意识。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隐患。主要是因为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加之国内社会矛盾重重,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创作了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品。如王禹偁、王安石等人的作品。

第二是爱国主题。宋代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三百年见外患不断。汉、唐都亡于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而北宋和南宋却亡于外族入侵。这样,宋代的作家就势必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从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到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黄庭坚的《送范德孺之庆州》等,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

3、宋代作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对文学的影响

首先是审美情趣世俗化。这主要源于禅宗和儒学在宋代的转变。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到了宋代,禅宗发展为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善行、诵经等外部功德。以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类似的转变。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需远离红尘。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

其次,审美情趣的转变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都曾提出“以俗为雅”的命题。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4、宋代词兴盛的原因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色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宋王朝的官员们俸禄丰厚,生活奢华,于是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他们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这种环境下滋生的词自然异常兴盛。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诗词分工的观念对宋词的发展大有好处。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此外,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特点。由于都市的繁荣,各种娱乐场所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社会。社会对词作的广发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5、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1)文体的多样化。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 2 -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重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3)风格的变化。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6、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例如,是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另外,宋诗的美学追求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7、宋词的总体成就

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

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粗、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

8、王禹偁散文的创作情况

王禹偁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笔墨流畅,平易自然,风格简雅古淡,自然明快,艺术性较高。代表作品有《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如《待漏院记》描摹贤、奸、庸三类宰相上朝前的心。态思绪,褒贬规讽,理正言明,语言生动形象,刻划深入细腻,行文摇曳多姿;《唐河店妪传》写边境老妇机智杀虏,进而议论边政,

- 3 -

建言御戎方略,前半叙事,简明凝练,后半议论,切中时弊。其文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已具有宋代古文家为文的主要特征,为后来的诗文革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9、宋初白体诗人(清华05年考点)

白体诗人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士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等。他们主要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元合体”以及其简易流畅的诗风,却忽视了白居易讽喻现实的精神,多应酬唱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浅切闲雅,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10、王禹偁的诗歌创作

王禹偁写出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优秀诗篇,感情纯朴真切。在他的诗作中,既有《感流亡》、《对雪》等讽喻现实、朴素流畅的反映时政民瘼的古调长篇,也有《村行》、《杏花》等清新明净、饶有风韵的写景抒情的近体小诗,内容较为丰富深刻。王禹偁的诗风平易雅淡,浅切明畅,已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古体长篇多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于此也初见端倪。他首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是形成宋代诗文特色的先驱者。

11、林逋和晚唐诗人的创作情况(清华05年考点)

晚唐体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岛、姚合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林逋是晚唐体的代表作家,也是宋代隐逸诗人中名声最大的一位。他擅长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其诗的主要内容是歌咏西湖美景,尤其善于咏梅。晚唐体诗人一般以五律见长,而林逋的五言、七言近体俱有佳作。诗风清淡闲远,澄澹峭特,往往透出一股高洁超逸之气,如其为人。林逋的诗作以其清幽的意境在白体之浅俗、西昆体之秾丽中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并已经对贾、姚诗风的藩篱有所突破。

12、西昆体的创作情况以及艺术特征(清华05、苏大05考点)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翰林学士杨亿和一帮馆阁文臣在编辑类书之余互相作诗酬唱,其诗作编成一集即《西昆酬唱集》,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刁衎、陈越、李维、李宗谔等。西昆体的创作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此外西昆集中偶有闺情题材如《无题》、《阙题》等,但为数很少。总体来说,西昆体创作的社会意义不大。

西昆体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不但《无题》、《阙题》一类诗直接模拟李商隐诗,而且《汉武》、《明皇》等作业是脱胎于李的咏史诗。西昆集中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有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

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的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这是“杨、刘风采,耸动天下”的主要原因。然而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严重的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 4 -

13、晏殊词的创作情况(南开00年考点)

晏殊为太平宰相,一生得志意满,其词大多是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有的是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是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内容较为贫弱,但在这些传统题材中,他能脱尽花间词派的脂粉气,以清新之辞写男女恋情,以闲雅之笔写富贵气象,而且在词作中能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哲理体悟,努力展现出词人幽深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其词作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士大夫气,显示了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进一步转化。

晏殊的词风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宛转和谐。他善于用精炼的语言捕捉一刹那的情景,并深曲细腻地表现出来,也善于即景传情,构造出浑然天成、幽约深婉的词境,不愧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14、欧阳修词的创作情况

欧阳修与晏殊为宋词传统流派的开山始祖,并称“晏欧”。他视词为“聊佐清欢”的末枝小道,他的词也大都固守“词为艳科”的藩篱,大多写男女情事、相思离别,其中也不乏艳冶之作,表现出作者风流蕴藉的另一面。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很独特的:第一,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到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第二,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欧阳修摒弃了花间词派镂金错彩的浮华之气,词风深婉清丽,疏宕俊朗。代表作品有《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15、张先的创作情况

张先词多写文人雅士的诗酒宴游生活,尤其是以写爱情词而著称,在内容上仍然沿袭传统词作。但他的词亦有创新之处:首先,他打量用词来唱和赠答,表现了词作题材的日常化,为宋词题材的丰富开辟了道路;其次,首用题序,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再次,发展了词体,创作了较多的慢词,对长调这一艺术形式的成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先词风秀美劲峭,韵味隽永。他的词作追求构思的新巧和意象的独创;善于捕捉描绘自然景物,写景状物富于动态美、空灵美和朦胧美;在炼字造句方面也颇见功力,时有妙语,唯炼意较弱。他善于用“影”这一意象,描绘闲雅的情境,达到含蓄的效果,人称“张三影”。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特色: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补充:张三影的来历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这些\影\字句,往往动中显静,以朦胧飘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斋闲览》)。他自己也很得意于\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及〔归朝欢〕的\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的\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因而自称\张三影\。清人李调元以为:\尚有一词(即〔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无数杨花过无影',合之应名'四影'。\《雨村词话》)其他还有\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也写得不错。

- 5 -

16、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创作情况

范仲淹词今存五首,虽也有柔情丽语之作,但他的军旅生活和疆场生活体验,使其词突破了词体专写风花雪月的格局,或写羁旅情怀,或写边塞风光,意境高远,气象阔大,风格悲壮,以苍凉高旷一洗五代旧习,为宋词开拓了新的境界。在婉约词风盛行的宋初词坛上,范词可谓别开生面,皆不以词名世,但他们都能突破晏欧的柔婉风格,开辟出崭新、阔大的意境。他用词来咏史、怀古,以词来托古喻今、抒写个人怀抱,立意高远,感慨深沉,大气盘旋,骨力遒劲,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靡风气,对宋词题材和风格的拓新都有一定的影响。

17、柳永词的创造性贡献(北师大93、00、南开99、人大00年考点)

(1)词的体式变化,即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柳永大历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2)内容和语言上的新变。他的词作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再次是表现下层妇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第四,部分词作还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另外,还有抒写作者身世遭遇,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游宦生涯厌倦的作品。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3)表现方法上的变化。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18、柳永词对后世的影响。(吉大02考点)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的影响甚大。不仅一般士子向他学习,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彦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外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和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彦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彦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

19、欧阳修的文学革新理论(兰大04年考点)

第一,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主张文道并重。他所讲的道,虽仍以儒家之道为旨归,但更强调要同“切于事实”相结合,要有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他也强调文学本身的特殊性、独立性,并不因重道而轻文,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第二,继承了韩、柳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摒弃了他们的奇险深奥的一面,大力提倡和推广平易自然的文风。第三,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

- 6 -

20、欧阳修散文的分类与内容(北师大02年考点)

(1)议论文在欧文中比重最大,包括政论、史论、文论等,这类文章或抨击时弊,阐说政治革新的主张;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或论述创作得失,推进诗文革新,皆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是其突出代表。

(2)记叙文主要包括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这类文章有的记山水风光之美,有的述存亡离合之感,有的抒悱恻恳挚之情,往往是叙事、写景兼重,议论、抒情交融。《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是其典型杰作。

(3)欧阳修还突破了以往骈赋、律赋的限制,吸收古文笔法,以单笔散体来写赋,开创了文赋的新局面。《秋声赋》是抒情文赋的典范,也是赋体的解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1、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南开02、江西财经05年考点)

欧文的总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具体来说,他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色: (1)议论文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剖析深入,理足词胜,具有充沛的气势;第二,纡缓从容,舒婉有致,富于宛转多姿的韵味;第三,在议论中渗透浓厚的感情色彩,情带理行,情理交融。

(2)记叙文中的亭台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是:第一,善于概括描绘,往往三言两语即摹写景物如画,且颇有意境;第二,善于根据不同的景物展开议论,抒发情感,不仅富有理趣,而且很有情韵;第三,构思新颖,格调各异,毫无雷同之弊。

(3)哀祭文和碑志文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注意剪裁,能抓住人物生平的主要行迹,突出其大节,既无虚夸,也不溢美;行文委婉含蓄,一唱三叹,意真、言缓、语切;格调凄怆低回,沉郁悲凉,神情绵邈,真挚感人。

22、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贡献(北师大02年考点)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

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使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其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23、欧阳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欧诗的内容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食糟民》、《边户》等,此类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一类是深刻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的作品,如《戏答元珍》等,此类诗作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言志,并注入士大夫的文化情趣。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酬唱题赠诗。欧阳修的诗歌既学李白的畅达却少其豪放之气,

- 7 -

也学韩愈的峭健又无其艰涩之态。他的主要风格是平易晓畅、真率自然,其诗作多自出胸臆,记事、抒情都平平着笔,毫无雕琢怪涩之弊,清新活泼,但气格风骨自韵其中。在表现手法上,他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传统,以古文的气势、叙事手法和大量的散文章法、句法来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具有散文般流动的气韵与品格;他还喜好摅思说理、发表议论,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咏史言情,触处即生议论,其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意趣情韵。这些特点都显露出宋诗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征。

24、梅尧臣诗歌的创造成就

梅尧臣以其独特的成就,为宋诗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树立了新的诗歌风尚。他针对西昆体的空虚浮艳,主张诗歌要有兴寄、“美”、“刺”,因此其诗具有强烈的审判现实的精神。

梅尧臣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深远闲淡,“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就概括了他自己以平淡味旨归的创作追求。其平淡并不是出于自然,而是从千锤百炼中来,带有一种沉着之气和隽永之美。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叶追求“意新语工”,即意境的深警新奇与语言的古硬怪巧,已经开创出宋诗以新颖工巧取胜的途径,对江西诗派也有一定影响。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在梅诗中业已初露端倪。

梅尧臣诗歌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他的很多诗表现了对于政治民主和民生疾苦的关心。例如《田家》、《陶者》、《田家语》、《汝坟贫女》等。第二,他在扩大诗的题材上作了新的尝试,将一些过去不入诗的事物、现象写入诗中。第三,他的诗歌总的风格是平淡。

25、苏舜钦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可以以遭诬削职的“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政论性。后期诗作主要描写闲居生活和寄情山水的作品,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情调春雨悲壮。

苏舜钦诗歌的主体风格是雄奇奔放、超迈横绝。写景境界扩大,气象峥嵘;抒情激昂慷慨,不加阻遏;议论言词激切,锋芒毕露,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诗想象奇特,笔力豪隽,力求在立意和语言上求新变。其长篇古体诗多铺叙,少曲折,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较突出。

26、王安石的散文的艺术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以简劲峭拔、雄健奇崛的风格而自成一家。其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不重描写、抒情,词简而精,义深而明,语言净洁朴奥,笔力凌厉刚健。具体而论,他的议论文,无论议政说理,还是论辩驳难,都极具说服力,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立意深远,见识高远,出论精警,说理缜密完整,文气充沛,语气坚定,因此既精于析理,也长于辩驳;第三,他的议论文全凭内在的严密逻辑来阐述事理,行文峭拔而盘折,用语峻切而简洁。他的记叙文往往不专主叙事,而是因事明理,载道述志,常借题生议,叙议结合,既有议论的锋芒,又有抒情的笔调,情韵与哲理兼而有之。

27、曾巩散文的创作情况

曾巩在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和积极追随者,文风也与欧阳修最为接近,二人并称欧曾。他以儒学为本,讲求经世务实,著文多关民生社稷,并有较为浓重的道学气。他的文章以杂记、书序的成就最高,以说理、叙事而见长。其文纡徐委备,简古质朴,严正雅重,不求文采,论证委曲周详,叙事条理分明,布局完整严谨,语言简练精密,节奏舒缓平和。代表作有《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著有《元丰类稿》。

- 8 -

28、王安石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可以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把诗歌作为议事论政的工具,多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河北民》、《兼并》等,都表现了作者关切时政民瘼、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理想。其咏史诗往往是借咏史以抒怀,表现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和超越流俗的胆见,有的诗歌还借古喻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王安石的后期创作,观照自然山水的诗增多,古体诗减少而近体诗增多,前期所具有的思辨色彩和议论化特点相对减少,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新颖别致,雅丽精工。

王安石前期的诗作“以意气自许”,诗风峭刻简劲而又壮丽超逸,以议论为主,又喜好在散文化的古体长诗中运用典故,直露爽快,尖锐呢泼辣,却缺乏意境与情韵,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天然浑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29、苏轼的文学思想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提出先文后道。既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更强调文学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美学价值。

(2)在文与意的关系上,提出文以达意。他的“辞达”说强调作者要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

(3)在文艺创作风格上,推崇平淡自然。他倡导不拘常法,意到笔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平淡也并非仅是文从字顺,而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绚烂之致,归于平淡。

30、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议论文以政论和史论为主,其政论文多是针对现实而写,内容充实深刻,史论大都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代表作有《教战守策》、《留侯论》等。特点是:文笔纵横,方言高论,辞锋锐利,雄辩滔滔,具有浑浩流转、磅礴雄放的气势;立意新警,随机生发,敢于摆脱成见而自创新意,善于翻空出奇而又能自圆其说;善于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2)记叙文在苏文中成就最高,主要有游记、传记和碑文等,代表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方子山传》等。特点是:随物赋形,意到随笔,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立意构思匠心独运,布局谋篇能毫不雷同;善于体察自然景物和人情物态的精微神理,以爽多彩的文笔进行艺术性的再现;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错杂并用,旷达、达识、至理、神情和谐统一,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具有思致情趣。

(3)小品文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包括书简、序跋、随笔等,代表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答秦太虚书》等。特点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涉笔成趣,风神隽永,触处生春,舒卷自如。

(4)文赋至苏轼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绝调”。他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

31、苏轼诗歌的主要类型及内容

(1)反映现实的政治诗。此类诗作主要针对社会弊端及新法流弊而发,体现了作者关

- 9 -

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入世情怀,代表作品有《荔枝叹》、《吴中田妇叹》等。

(2)表现自我的抒怀诗。此类诗作多是描写个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是在诗人个人经历与社会政治、时代环境的碰撞中产生的,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颇能代表苏诗的特色和成就。

(3)歌咏自然的景物诗。此类诗作是苏轼一生所见所闻的忠实记录,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同时还注入了诗人的浓郁情感和高雅情趣,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4)因物寓理的理趣诗。作者对富裕情趣的自然景物、生活片段的叙写中,往往融入深刻的这里体悟,即景寄理,意在言外,具体意向与哲思理趣浑然一体,这是苏轼对宋诗的一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等。

(5)咏物题画诗。其题画诗充分发挥诗歌的想象特点,成功地将空间艺术化为语言艺术,扩展和深化了画中的意境;其咏物诗既深得事物精髓,又和自己的性格、情趣融合无迹,情韵独具,代表作品有《惠崇春江晚景》、《梅花二首》等。

32、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1)苏轼善于打通各种文体,以文为诗,以古体写近体,其诗纵横开阖,收放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他的诗还精于议论,新奇警策,深刻透辟,即事明理,叙议结合。

(2)构思新颖,想象奇幻,比喻新巧。苏诗很少就题论题地直说、正说,而往往是曲一层说、侧一层说、透过一层说,构思变化莫测,曲折跌宕。诗人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其想驰骋纵横,出人意外,同时又相当敏捷,富于生活气息。比喻生动活泼,新鲜贴切,而又奇趣横生,层出不穷。

(3)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苏轼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无论体情绘为物,还是叙事说理,动能化隐为显,无幽不达。他才高学富,善于使事用典,信手拈来,灵活妥帖,浑然无迹。

(4)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其中形式自由的七言古体和七言歌行,最便于才气横溢的苏轼驰骋笔力,淋漓酣畅,雄浑豪迈,气势奔放,变化无穷,成就最高。

(5)艺术风格以清雄豪放为主调而兼具多种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其风格也有不同的表现。苏轼的早期诗作偏于雄健奔放,中期绚烂多彩、气象峥嵘,晚期趋于质实平淡而内蕴精深华妙。

【二】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其中。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33、苏轼词的创作成就(北师大98、社科院01、兰大03、浙大04)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在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他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2)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

- 10 -

与创作有何特色?

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应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就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于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艺术上,其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21、“诚斋体”有哪些特点?(见考案第59题) 22、范成大田园诗有何贡献?(见考案第61题) 23、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内容上说,陆游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一类写景物和日常生活。这两类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特色。第一类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主要由两方面的主题构成,一方面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现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类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第一,往往借助于梦境的描写来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第二,往往不对某一事物作静态细致的描绘,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第三,语多豪壮。这些特点构成了陆游诗豪放浪漫的风格,接近唐代李白,陆游也因此有了“小太白”之称。第二类诗以描写日常生活及景物为主,往往从平常的景象中体悟出特别的意味,因此写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中,时常可见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24、欧阳修散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创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理论上,欧阳修一方面主张道胜文至,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文章之“道”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圣贤之道,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列入“道”中,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行为。同时,认为文章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对韩愈等人的奇险怪诞,主张平易。

创作上,他的散文内容充实,题材丰富。既有政论文,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也有写景抒情之作,如《秋声赋》、《醉翁亭记》;又有叙事怀人的作品,如《苏氏文集序》、《祭尹师鲁文》。艺术上也有鲜明独创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风格平易流畅。第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第三,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

- 36 -

都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5、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王安石的散文是政治家的散文,不以感人擅长,但以服人称胜。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政治紧密关系,而且见解精辟,往往能发人所未发,显示了王安石非同寻常的眼光与思想。

26、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

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 “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创作上,从内容上说,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问题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并且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而不露痕迹。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27、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有何特色?

元好问生长于金元易代之际,所以,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对金元之际的民族矛盾又较多的表现。艺术上,元好问的诗既有南方诗人辞藻华美的优点,又有北方诗人风格刚劲的特色。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虽有雕琢之功,但无斧凿之痕。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

- 3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6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