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6:09:1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的消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课 《春的消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随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找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美丽的春天。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 (指名说)

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很多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三、再读课文,品悟诗情。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美丽的画,一首最美丽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理解诗意并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会,

才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 (学生配乐齐读) 四、拓展积累

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当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 2.展示 板书设计 1 春的消息 树梢吐绿 冰雪融化 蝴蝶飞舞 喜悦之情 雏菊绽放 ??

《燕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 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xKb1 .Com 二、 范读课文。

三、 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 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 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 讲读课文。w W w .x K b 1.c o M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 翅膀 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 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 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 远;由上 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 风 柳 草 叶 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X k B 1 . c o m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 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 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说“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 )草______________ ( )叶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X|k |B| 1 . c|O |m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

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X|k |B | 1 . c|O |m

△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 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 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从“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

感。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默读、理解文章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 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 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 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板书设计 3 柳笛和榆钱

做柳笛 吹柳笛 吃榆钱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古诗,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反复朗读,了解诗的

大概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读诗的乐趣。 过程、方法目标: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寻”“识得”“总是”的妙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教师准备:《游园不值》《春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1.语言渲染 激起求知欲望

现在正是春天,美丽的春天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日子里,我给大家朗诵一段朱自清的《春》,好不好? (课件配合,音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介绍诗人,引入新课

听 了刚才老师的一段朗诵,大家觉得春天美不美?——的确,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一个多么温柔的字眼,一个令人陶醉的字眼,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走出去亲近 大自然的字眼。你想去春游吗?好,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距今800多年前南宋,细细欣赏诗人笔下的春天。(课件出示朱熹)他叫朱熹,是南宋著名 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酷爱读书,才学渊博,有“南方孔子”之称。有一年他去春游,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师板书课题《春日》 二、品味古诗,感悟春天 (一)学习春日 1.诵读 (1)自由读。 (2)范读。 (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重点把握:(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作者。 2.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3.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 ()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4.总结: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唐宋诗!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引入。

春 天的田野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面对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谁都会心情舒畅,谁都会深深陶醉。当然,春天不仅是春

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 节。看,同是南宋诗人的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苦读的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出示) 师板书题目 2.解读诗题

这个“不值”其实课文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写着——(不遇) 完整地说题目意思。 3.自读全诗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

读文后老师面对着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微笑着点头并告诉他们:“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4.咬文嚼字’、品悟诗意 探寻“不值”原因

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小扣柴扉久不开) 理解“柴扉”

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是啊,诗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 理解“苍苔”、“屐齿” 重点理解“怜”(爱惜)

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代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

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训练朗读(读出爱惜)

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生读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 同学们,这一枝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 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是啊,其实墙内肯定春意盎然。

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束红杏”而偏偏写“一枝红杏”?

假如你就是那枝红杏,我问你:“大家都在园子里,你为什么偏偏要出来呢?”(生交流)

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诵深化、感悟诗韵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请你把这次游园的过程和心情写下来。

(生写,交流)

学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雪夜访戴不遇》中的名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齐读)

把这句话改成游园的感慨。

是啊,诗人见这满园春色已然尽兴,何必苦求得见园主呢? 诗题虽说“不值”其实,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6.小结。

同 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春天,千百年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我们正处在人 生的春天,美丽的年华如同美丽的春色,请好好把握多读书,读好书。希望你们也能描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老师只提供一个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

这一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教师点拨,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由于古诗文

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

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将 其简单地解释为“主人园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我便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随处闪烁着灵动的光辉。” 板书设计:

《春日》 《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 扫兴 喜悦 无边光景一时新。 想 满园春色 等闲识得东风面, 看 一枝红杏 万紫千红总是春。

《阳气》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

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文本细读:

课文以一句谚语“打罢春,阳气升”开头,通过“我”与奶奶的一问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我”眼中所见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此处,“我”的视角是多元的,对立春时节的体验也是多元的:

“尖溜溜”的风,将抽象、空泛的“冷”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点明了季节特点。一个“仍然”,道出了冬的痕迹依旧。 接下来,作者通过小动物的活动写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叫着;几只鸭子在冰上走,不时拍拍翅膀,嘎嘎叫起来;尤其是“河当中的冰 裂了缝,向外冒着气泡儿”一句为冰封河面静态的肃杀赋予了动态的生机,继而笔锋再转,用“或许”一词引出“我”的猜测——大概鱼儿最先得到了春天的消息 吧,不然,怎么会“在水下憋急了,不住地吐着泡泡儿呢”? “河岸的柳林,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则描绘出了初春色彩的美丽,美得那样自然、那样富有生机、富有层次,可是走近了仔细瞧,却原来是“小米粒儿大的疙瘩”——那是春的孩子柳芽萌发了。

作者把肃杀的冬景与丝丝春意对比描写,将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打罢春,阳气升”的深刻含义,使读者从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 看到了“阳气”,看到了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读罢,让人也许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也许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也许让人想到很远??热爱生 活,

会使你变得幸福;留心生活,会使你变得聪慧。一个人,只要留心,只要热爱,就会有许多感慨,有许多发现。 板书设计

5 阳气

万物开始复苏

立春到 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热爱生活)

人们春耕喜悦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 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 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 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6 大自然的语言 无处不在——观察 妙不可言——学习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课 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

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 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