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教育概述()

更新时间:2024-05-21 04: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志丹教育概述

志丹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东部和安塞县交界,西北部与吴起、靖边接壤,东南部和甘泉、富县毗邻,西南部和甘肃合水、华池县相连。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

志丹县行政区域的形成从北宋起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太宗太平天国二年臵保安军,为下州规格的地方行政建臵。金大定十一年(1171),废保安军臵保安县。1936年6月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改名为志丹县。

从远古到现代的志丹教育

志丹县教育事业,可上溯到元代。元延祐三年(1316)在县治南建臵学宫。明代,知县唐理创立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小学堂,全县设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2所。民国初年,有县立高等小学1所,区立初等小学4所,私塾3所。1936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由瓦窑堡迁址志丹,全县兴办列宁小学,动员男女青少年儿童入学。1938年建有学校21所,学生391名。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志丹,学校遭受破坏。1948年回复学校2所,学生71名。1949年有小学9所,学生236名,教师15名。1953年学校发展为25所,学生增至1006名。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教育热潮,设立志丹中学,建有小学139所,共计中小学生6354名。1959-1960年,又相继成立志丹县幼儿园以及县委党校、师范学校、卫生学校。1963年成立了志丹县农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办中学“停课闹革命”,师生外出“串联”,成立群众组织。1968年9月,陆续开始复课。1974年成立志丹县农业机械学校,

1

1976年并入志丹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0-1982年,分别成立志丹县教师进修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分校和职业中学。1985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加速普及初等教育的决定》,县教育局制定初步规划,按照“国家补一点,群众集一点,勤工俭学凑一点”的精神,筹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1991年,按照省、市统一安排,全县开始实施六年义务教育。199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1992-1995年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同年,杏河镇、保安镇率先完成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基本达到省颁八条标准,其余乡镇相继完成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任务,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95年,全县有中学7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428所(完全小学68所,初级小学360所),幼儿园4所,各类专业学校5所。在校中学生3114名,小学生19021名。1990-1995年,本县向全国各类院校输送人才655名,其中高等院校148名,中等专业学校507名。1996年在志丹中学率先实行校长招聘制、教师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的“四制”改革,逐步建起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人尽其才、优劳优酬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教学质量。

1997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科教兴县”大会,提出了“迅速走出低谷跨上高低”的响亮口号,全面实施“四统一放一促”(统标、统考、统管、统筹,放开办学,促进农科教结合)战略,极大的鼓舞了全县干群振兴教育的信心。当年,教育总投入1600万元,新修教学楼13座,配备图书9万册,仪器2660余台(件),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并实行部门、单位包校制度,依靠政策带动,人才推动,加强了教育内部管理,奋力推动

2

教育出低谷,使教育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为全县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1998年全县压缩学校54所,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和高线扫盲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同时被市政府评为“扫盲工作先进县”。是年,高考实现省线连续4年零的突破,中考甩掉了连续五年全市倒数一、二的帽子,教育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1999年县委、县政府紧盯“科教强县”目标,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狠抓“四统一放一促”,全方位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实施“普九”达标工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进行“普九”的决定》和《志丹县人民政府“普九”攻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拿、引、征、集、捐、免、挤、收”八项措施,共筹措资金3514万元,全部进入“普九”专户。真正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全社会尊师重教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文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尊师重教氛围。同年,高考一本上线1名,二本上线5名,专科49名。2000年,全面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压缩力度,使全县中、小学由1999年的341所,压缩至331所。同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办公楼15栋,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农村学校也加快了达标步伐,改建、扩建学校38所,全县有296所农村学校实现了平板、砖(石)窑化。同年高考一本上线6名,二本上线14名,专科上线32名,委培生8名。

2001年,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行“四制”改革,确立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多能少的新用人机制,优化了教育

3

组合,促进了全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普九”工作也于11月份通过省政府验收,“两基”攻坚战全面胜利,真正实现了“普九”挖穷根、扎富跟和决胜未来的奠基工程。全县高中125名考生中,上一本线2人,二本线12人,专科线84人,98人进入高一级学校。这一时期,全县教育在整体上初步确立了一个地位,形成五种格局。即:一个地位就是在全县范围内客观真实的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五种格局:一是充满希望的格局;二是实事求是的格局;三是尊师重教的格局;四是惟其势夺的格局;五是先导经济的格局。全县教育事业以朝夕必争,攻之必胜的强劲势头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像打经济翻身仗一样打胜教育翻身仗,把一个经济繁荣、教育振兴的新志丹带入新世纪。

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志丹教育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政策精神,确立“尊重规律、强化职能、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总体思路,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突出“加强小学、巩固初中、扩大高中、规范职中”的工作主线,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提高各层次教育质量,规范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巩固“两基”成果,推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在全社会受到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促进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2004年,全县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教育质量年”这一中心,重管理、强科研、提素质,使全县教育沿着健康、规范、科学、高校的路子转变。一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重点抓校舍建设转变到抓“双常规”管理上来;由重点抓课堂教学转变到抓科研上来,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意识。二是建章立制,全面加强学校

4

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志丹县中小学管理规程》、《志丹县教育教学奖励实施办法》、《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重新修订完善了《志丹县乡镇教育工作考评办法》、《中小学校办学绩效考评办法》等制度,为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2005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加强教育、谋划发展的教育行政会,制定了《中共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高中的决定》,提出“三年上台阶,五年跨入全市教育先进行列”的教育总体目标,全面分析了“十五”以来县教育工作得失,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基础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积极筹措教育经费,足额拨付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和信息教育建设经费,列支“两免一补”所需资金,每年预算教师培训费100万元、校内结构工资注入资金200万元,落实骨干教师课时津贴100万元,将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延伸到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了高中阶段“三免一奖”政策。即免去在高级中学就读学生的学费每生每学年700元,择校费每生每学年1600元,取暖费每生每学年75元;免去在初中学业毕业考试上市值重点中学线且在志丹高级中学就读学生的课本费、住宿费、计算机上机费;对考入市值重点学校的学生分别一次性奖励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全面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育系统全体员工献身教育、发展教育的教育责任意识。

2006年在全面摸底、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双高普九”达标的总体要求和分项指标,制定了《志丹县“双高普九”实施方案》、《志丹县“普及实验教学”规划》、《志丹县教育信息网络建设规划》、《志丹县寄宿制学校后勤设施改造规划》。并依据各单位、部门职责落实了各教育

5

事业单位、各学校、各乡镇教办及工作人员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形成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个人的“双高普九”工作落实与管理机制。在各方积极努力下,县“普实”工作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并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试验普及县”,“双高普九”工作也顺利通过延安市评估验收,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布局调整上,按照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建设规划,县财政先后投资2亿多元用于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建设。同年,志丹高级中学和城南小学的室外附属工程顺利完工;投资4795.46万元的志丹县城关小学、杏河中心小学、杏河中学、旦八中学、旦八中心小学、顺宁中心小学新扩建工程全部完工;投资4096.24万元新、扩建了金丁中心小学、吴堡中心小学、侯市中心小学、双河中心小学、永宁中心小学六所学校;投资1840.81多万元的全县中小学的维修工程全面完成。共计新建、扩建校舍面积12.59万平方米。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撤并25个教学点,并将12个完全小学调整为教学点。逐步走向集中规模办学的路子。

2007年,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奠基”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补充意见》,进一步落实“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乡镇党政领导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夯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责任。不断加快学校布点调整,实行规模办学,推进教育现代化。10月份“双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2009年按照中、省、市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按照“缩短战线、优化布局、规模办学、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提高效益”的思路,科学制定了《志丹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规划》(2009-2011年)实施方案,分步撤并农村教学

6

点,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实行集中规模办学,大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全县农村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数由2008年的128所减少到73所(完全小学7所,教学点66所),按照布局调整规划和我县实际情况,一次性稳妥解聘了206名民办代教人员。在全市率先实现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归集到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就读的布局调整目标,归集率为100%,学校布点的调整促进了我县教育健康、均衡发展,也为今后实施寄宿化办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继续改善和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加快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步伐。投入8千万元新建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迁建了第一幼儿园、扩建了金丁中学、纸坊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投入323万对7所农村完全小学实行锅炉供暖改造。教育现代化程度也进一步加快,投入3400多万元,新建成教育信息平台1个,校园网14个,计算机教室41个,电子备课室30多个,多功能教室21个,多媒体教室70多个,为全县学校现代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召开,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口号,全县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创新思路,强化管理,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强化两支队伍建设,加快素质教育实施进程,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使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开创了志丹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事业成就显著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从2006年到2010年,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了4亿多元,共迁址新建学校12所,扩建学校21所,增设城区学校4所,

7

新增教学、实验、公寓、餐厅楼39幢,建筑面积达20多平方米。截止201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4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中心小学16所,农村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2所,幼儿园21所,有在校生30202人,专任教师1638名。全县共拥有理化、生物、数学、地理仪器124377套件,体育、音乐、美术器材178838套件,图书1069330册。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义务教育水平由“普及型”向“提高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达标型”向“优质型”转变。

素质教育日趋精细。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德育、地方文化、黄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机制,将陕北民歌、腰鼓、剪纸等代表性陕北文化艺术元素融入音、体、美教学中,并形成了制度。2009年全县中心小学以上22所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运动会,国家关工委、中国足协、中央电视台等6家单位参加了开幕式,央视五套进行了报道。是年,我县小学生足球代表队,代表国家在慕尼黑参加了足球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免费教育全国领先。“十一五”以来,为了让全县人民都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志丹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五免一补”和高中阶段“三免一奖”政策,全面做好生源地贷款救助服务工作,规范实施“蛋奶工程”,拓宽受益层面,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50万元,受益学生进2万人。

教育质量逐年攀升。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县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育和悉心浇灌下,志丹的学子们沐浴着现代教育的和煦阳光,享受着学习带来的乐趣,茁壮成长。近年来,各类教育捷报频传。2009年,志丹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36人,全

8

市排名前移两个位次,中考市直重点高中579人,综合名次居全市第三,小学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2010年高考一本上线63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279人,三本以上线人数为709人,高考再创志丹新高,博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教育创强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志丹县向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迈进,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精心指导,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全县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有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市级教育强乡镇9个,省级重点农技校6所,省级标准化电教中心1个,省级标准化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1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2所,省级标准化幼儿园2所,省级规范化初中2所、小学2所,省级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3个,省、市、县“文明校园”18所,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校本教研示范校1所、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1所。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之,志丹教育与时俱进,从发展缓慢的远古教育到初具规模的近代教育,在到空前发展的当代教育,历经风雨沧桑。其间,志丹地方教育与国家教育一样历经了由发生、发展到兴旺发达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志丹教育走过了许多艰辛的路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志丹教育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与广大人民群众空前重教兴学的热情,是志丹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回顾历史,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志丹未来教育的脉搏。虽然,志丹教育在现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与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

9

的现实矛盾和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二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校长、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准入机制、考核机制、竞争机制和专业化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优秀教师留不住,转行现象严重,导致人才流失。五是全县教师整体数量足,但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幼儿专业教师短缺。六是教研教改落得不实。一些学校在教研工作上更多致力于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做一些完善资料的表面文章。不能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下功夫,真正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七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鉴古知今,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各类教育事业朝着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迈进,志丹教育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大事记

1996年

3月8日,志丹县教育局被延安地区教育局评为教师队伍管理先进单位。

5月3日,志丹县为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力度,促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实际,制定了《志丹县中小学常规管理实施意见》。

6月22日,根据省、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教科局决定从今年起,连续开展五年评选“教学能手”活动。

10月12日,志丹县在志丹中学全面推行“四制”改革,推行校长负

10

责制,教师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

10月21日,中国金币总公司向本县捐款30万元,投资修建旦八中心小学教学楼。

1997年

5月16日,市教委主任武耀东,职教科科长齐军,在县委常委,教育局局长陈进虎,副县长郝宝仓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我县顺宁、义正、旦八、纸坊等乡的教育工作。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杏河镇等五个先进单位,刘继高等十三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12月28日,为了认真实施“四统一放一促”科技兴县战略,加快我县教育发展步代,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县级部门,单位包校制度。

9月12日,志丹县科教兴县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县城召开,延安市教委主任武耀东,市科委主任赵东江参加指导会议并讲话。

10月5日,杏河镇科技兴镇第一次会议上,在党委7名成员的带动下,与会的126名同志纷纷为教育捐款。

10月6日,中共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政府授予刘光凡同志“科技进步特别奖”。

10月19日,由人民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干部管理学院向志丹中学捐赠25台计算机,价值10万元。

11月20日,县教科局与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金丁等五乡“普六”工作进行了初验。

1998年

3月28日,县长高合元,副县长、钻采公司经理田树喜,政府办公室主任李璇,钻采公司党委副书记姬存伟等同志,深入永宁乡调查了解教育

11

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

4月13日,志丹县召开关于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郭志云,许三友出席。4月27日,延安市医学院书记李振祖在志县教育局党委书记王生琦,副局长刘建生的陪同下来到他们的支教点顺宁中学检查,指导工作。

5月29日,县教育局开展“校园调演节目选拔下乡”活动。 6月15日,志丹县首届校园文艺汇演在县影剧院隆重举行。全县中心小学以上24所学校和县城两所幼儿园的近千名中小学师生参加汇演。

9月7日,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四统一放一促”科技兴县战略的决定》精神,教育局决定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王治平等20名教师,陈曦等24名学生予以表彰奖励。

10月19日,省政协副主席,教委副主任刘锦才来志丹县验收扫盲工作。

10月中旬,县教育局组织教育系统40多名老干部,老教师深入全县12个农村乡镇,36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观摩亲身体验“四统一放一促”教育的喜人硕果。

12月26日,永宁白沙川小学胜利落成,举行挂牌仪式。市委统战部部长魏福全,副局长王彦龙在县委常委,教育局局长陈进虎,永宁乡长李俊友的陪同下,前往永宁乡白沙川学校举行了挂牌仪式。

11月17日,县委常委,教育局局长陈进虎,副县长郝宝仓带领教育局所属班子成员,对杏河、金丁、旦八、顺宁、永宁五所初级中学的“普九”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和实施考察。

12月底,志丹县教育工作被市教委党组织推荐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县。

1998年,顺宁中学被市教委命名为“文明校园”。

1998年,志丹县高校招生统考取得了好成绩,其中上省线2人,市线5人,电大、高中专2人,艺术类1人,实现了省线更的突破。

12

1998年,县教育局被省教委评为“最佳单位”。

1999年

3月21日,教育局决定对杏河中学等五个管理先进学校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3月21日,志丹县“普九”攻坚动员大会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坚持科教兴县高略,落实“四统一放一促”教育改革举措,总结回顾1998年教育工作,分析研究当前教育形势,安排1999年教育工作,分析研究当前教育形势,安排部署1999年“普九”任务,动员全县人民抓住“普九”机遇,实施“普九”攻坚,全力推动志丹教育再发展。

6月中旬,教育系统举行“庆七一、迎回归,爱我中华”演讲比赛。 8月18日,我县高考创出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1名学生进入国家重点线,5名学生上了省线,30名学生上了地线。

9月8日,中共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政府对1999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志丹中学和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9所学校,9名先进校长,28名优秀教师,22名县级教学能手,36名优秀学生予以表彰奖励。

2000年

2月22日,延安市教育工作会议在志丹县召开,副市长霍凤梅到会并讲话。她传达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省科技教育会议和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电话会议精神,确定了延安市2000年全面实施“教育十大工程”,会上表彰奖励了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勤工俭学标兵和先进个人。

4月23日,志丹县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安排部署2000年教育工作任务,表彰奖励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13

2001年

2月9日,呈报延安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工作。 4月10日,开展创建教育强乡(镇)工作,进一步调动乡镇办教育的积极性等,更好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

6月29日,志丹县召开中小学“四制”改革部署实施会。

7月8日,省级教育厅厅长胡致本就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今改革方向来志丹县调研。

8月8日,县政府审核同意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2001年,志丹县顺利通过省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

2002年

3月14日,在全县深入开展学习“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活动。

3月20日,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精神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二00二年“创佳评差”的活动。

9月9日,开展“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活动。

2003年

元月,发放首次教师资格认定证书,进一步严格教师管理。 年初,在全县高中、初中、小学三个教学阶段展开了“研究性学习”、“创

14

新教育”、“愉快教育”三大课题性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003年6月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注册。 2003年7月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2003年8月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共110人参加了魏书生学术报告会。

2003年10月31日,召开全省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03年12月15日-23日对全县各乡镇 2003年教育工作进行考评。 2003年12月19日,派张巧梅、曹志发、白栋梁、王宏莲4名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者”省级研修培训。

2004年

年初,制定出台《志丹县中小学校长办学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指导评价体系。

秋季,志丹县小学,初中一年级率先进入课改。

2004年10月,市人大调研组对志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布点调整,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

高中一年级步入课改

2005年1月,对全县各乡镇教办,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进行管理业务知识测试,督促检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志丹县中小学校管理规程》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学习掌握情况。

15

2005年1月10日,调集全县各中学校长,业务主管,毕业班骨干教师50多人召开了2005年中高考备考交流大会,会上各中学交流了备考经验,教育局局长做了科学安排,周密部署,同时与各中学鉴订了中高考目标责任书。

2005年1月31日,经教育局党委会议研究,并报请县委组织部同意,决定成立督导室支部,勤俭办联合支部,招生办联合支部三个教育事业单位生活支部。

2005年3月31日,中共志丹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向郭志银同志学习。

2005年3月,志丹县城南小学和志丹县高级中学正式成立。 2005年4月25日,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进行摸底调查。

2005年5月10日,召开高考备考座谈会,政府县长刘志坚,主管教育副县长杜芳华参加会议并讲话。

2005年5月23日,杏河中学研究的“五段八点”式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顺利通过了市教研室课题鉴定小组的鉴定验收。

2005年7月1日,志丹县剑桥少儿英语学校正式成立。

2005年7月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 2005年7月,初步建立了“三.三”科研课题管理机制(三级课题:总课题、分课题、子课题;三支队伍:学校、学科组、教师)。

秋季,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中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教科书、免杂费、初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对全县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在校学生实行“五免一补”。

2005年9月,成立民办学校工会组织。

2005年9月7日,召开第二十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

2005年11月18日,《志丹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暂行办法》

16

正式出台。

2006年

年初,教育局制定“两年打基础,四年上台阶,六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教育总体目标。

2006年3月11日,志丹高级中学获准为国家教育部“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课题研究推广基地。

2006年3月《志丹教育》正式编辑发行。

2006年3月,新华社记者采访志丹县“两免一补”工作。

2006年4月26日,市镇小学的“愉快教育在学科领域的认识与实践”科研课题成功结题。

2006年4月,开工建设志丹县教育信息网络工程。

2006年7月3日,全市中小学“两改”经验交流会在富县召开,会上,志丹县作了经验交流。

2006年7月18日,教育系统组织全县中心小学以上校长,各乡镇教办主任,教育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业务骨干60余人,观摩了甘泉县“双高普九”工作。

2006年7月,美国“TEC”义务支教者对我县8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为期18天的英语课堂教学技法培训。

秋季,我县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了高中阶段“三免一奖”政策(免去在志丹高级中学就读学生的学费,择校费,取暖费;奖给在初中学业毕业考试中上市直重点中学线学生的课本费、住宿费、计算机上机费,以及一次性奖励金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

2006年12月“普实”工作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实验普及县”。

2006年12月“双高普九”工作也顺利通过延安市评估初验。

2007年

17

2007年3月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4月,教育局为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让腰鼓、剪纸、民歌等地方特色文化走进课堂。

2007年6月,教育局对资助高中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和“两免一补”工作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的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全市“两免一补”政策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007年7月,牛世举,贺爱琴,马利新,王李梅四名教师参加“陕西省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

2007年9月全县开展初中理化生实验规范性操作竞赛活动。 2007年9月志丹开展首届中小学艺术节活动。

2007年秋季全县开始长期开展“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目的在于“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2007年10月为推动我县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的深入开展,教育局按照自愿参加原则,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陕西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

2007年10月志丹县分批选送职业学校校长及高(职)中骨干教师赴无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

2007年10月“志丹县勤工俭学办公室(工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申请更名为“志丹中小学总务后勤管理中心”并调整其职能。

2007年11月我县进行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2007年志丹县高级中学成功创建为“市级重点高中”。

2007年完成18所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的的撤并任务,增设城区学校布点5个,即职业教育中心,志丹县第二幼级中学,志丹县灵皇地台小学,志丹县灵皇地台幼儿园,县城中心幼儿园。

18

2008年

2008年4月,志丹县教育局制定“8341”质量管理工程,并正式开始实施。“8341”即:教育局领导,事业单位领导每年深入不同层次的学校80所,听评不同层次的课30节,1日1次4次不同层次的质量检查,教育局负责召开1次质量管理工作会议。

2008年4月10日,教育局邀请原延安市教育局局长武耀东前来作关于课堂教学艺术和家庭教育的报告。

2008年4月至11日全县举办了以“我与科技共成长”为主题的“延安市第三届及志丹县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

2008年4月-5月教育局举办以“我为奥运做贡献”为主题的志丹县“首届中小学主题队会大赛”充分发挥了少先队主题队会在小学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2008年5月为落实学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局开始实行局领导,教育事业单位包乡包校制度。

2008年7月,志丹县高考二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百名大关,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2008年7月,举办志丹县小学生足球联赛。

2008年8月,志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志丹县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

2008年9月,志丹中学,志丹县双河中心小学,志丹县杏河中心小学,志丹县市镇小学,志丹县永宁小学五所学校确定为志丹县2008年“民生八大工程”中小学条件装备(图书)项目学校。

19

2008年11月,志丹县教育局,志丹县科协,志丹高级中学在“延安市第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2008年底,城关小学被评为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优秀实验基地。

2009年

元月,为加强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学生学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环保意识,特设立刘志丹烈士陵园,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旦八镇烈士陵园,志丹县污水处理厂为志丹县中小学生德育基地。

5月,志丹县红都小学被评为“县级文明校园”。

9月2日,全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全面启动“蛋奶工程”,逐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营养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0月,全县中小学组织以“名校合作,共育英才”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公益报告活动。

12月,志丹县旦八中学,旦八中心小学和城南小学成功创建延安市示范学校。杏河中学,市镇小学成功创建陕西省规范化学校。

2009年,顺宁镇中心小学被评为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2009年,教育局出台《中小学管理规程》,《志丹县中小学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志丹县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2010年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5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