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1

更新时间:2023-05-24 13: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一是面积最大 二是跨纬度最广 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亚洲6

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4、亚洲的地形特点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56、亚洲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8、亚洲的世界之最: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誉为“世界屋脊”(区别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里海(咸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区分于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2、组成:由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5、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

6、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形成了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和濑户内海业区五大工业区。

7、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 东南亚

1、位置: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处亚洲与大洋洲、D—太平洋与E—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组成:A—中南半岛、B—马来群岛。 3、马六甲海峡:

(1)位置;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ab间) (2)重要性: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有“海上生命线”之称

5、农业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6

7、中南半岛大城市的分布: 8

9、旅游: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

第三节 印 度

1大的国家。

位置: ① 大部分位于主要位于热带。 ② 海陆位置: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2、地形:北喜马拉雅山脉,中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气候:为主,由于西南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旱季盛行东北风,雨季盛行西南风(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

●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

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

6、印度的农业: 7、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第四节 俄罗斯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 历来被公认为欧洲国家。),也跨东西半球。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 2、气候:以,

3

5、资源: 6。

7、工业分布:主要分布在伯利亚工业区

8、交通:交通部门齐全,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地区分布不平衡: ①、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②、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又被成为是亚欧大陆桥。

9、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A

C B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其周围有五海,分别是地中海、黑海、里海(湖)、阿拉伯海和红海。(一湾二洋三洲五海)

2、丰富的石油资源:

①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②石油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③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石油输出路线: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

输出地区或国家及航线:

往东: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往西:A:(小型油轮)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

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B:(大型油轮)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乏的水资源:

⑴、中东的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⑵、中东水资源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4、文化差异:

⑴、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

⑵、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 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

⑶、阿拉伯国家--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7、总结中东地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地理位置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文化之争。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占欧洲面积的一半多,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 畜牧业发展的条件:

附:欧洲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是:气候——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形成多汁的牧草;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致使草场广布 。欧洲西部的

人称牧草为“绿色的金子”。因此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发达。 3、繁荣的旅游业:

主要的旅游地其所在国家:伦敦塔桥(英国),风车(荷兰),北欧峡湾风光(挪威),阿尔卑斯山滑雪(瑞士),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风光(意大利)。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处于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本区90%以上是黑种人,是黑种人的故乡。 2、经济:

3、严重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① 人口问题 ② 粮食问题 ③ 环境问题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三个别称: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特有动物有袋鼠、考拉、琴鸟、鸸鹋等。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

●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是山地,中部以平原为主,西部以高原为主。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目前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 美国

1、美国概况:

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只有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本土西临①—太平洋,东临②—大西洋,南临③—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2、移民国家:外来移民大汇集。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 3、农业特点:机械化、专业化

4、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④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8、美国的工业、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是位于旧金山东南的硅谷。

第二节 巴西

1、。居民多由白种人、混血种人、黑种人构成。 2、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东临大西洋。

3、巴西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A—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B—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C—亚马孙河。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4、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巴西是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咖啡(被称为咖啡王国)、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 图中D处(巴西与巴拉圭交界处)有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水电站中规模第二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D

第十章 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素有“世界寒极”、“冰雪高原”之称。此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2、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绝大部分为大洋,因此气温不像南极那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也远不及南极。 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3、资源: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海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

4、科学考察的宝地: 1985年2月14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1989年2月26日,建立中山站。昆仑站(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2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