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8 10: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王浩然 200080808 环境工程 崔建升(教授)

目录

前言 ---------------------------------------------------------------------------------- 4 - 1. 规划环评-------------------------------------------------------------------------- 4 -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 - 5 - 1.2 规划评价依据 ------------------------------------------------------------- - 5 - 1.3 评价原则------------------------------------------------------------------- - 7 -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7 -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 8 -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 - 8 -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 9 -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 10 -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 10 -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 11 -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 - 11 -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 12 -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 12 -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 ----------------------------------------- - 13 - 4.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 - 14 -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 - 14 -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 - 15 - 4.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 15 - 4.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 - 16 - 4.5大气环境承载力 ---------------------------------------------------------- - 16 - 4.6旅游环境承载力 ---------------------------------------------------------- - 16 - 4.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 - 17 - 4.8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 ----------------------------------------------------- - 17 - 5.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 - 18 - 5.1指标体系研究 ------------------------------------------------------------- - 18 - 5.2 量化方法研究评述 ------------------------------------------------------- - 19 - 6. 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 - 22 - 参考文献: ----------------------------------------------------------------------- - 23 -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 - -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摘要

本文概述了有关规划环评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原则和工作程序,重点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有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规划环评 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 指标体系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 - -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plan and assessmen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has expatiated the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aking its principle and working procedures. And this paper focuses introduce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ese, expounded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words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dex system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3 - -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阶段特征,在我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较为集中地表现出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己经走到尽头,难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资源开发不当、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人类——环境系统的更深层次认识,忽略了环境系统也有承载能力的极限。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和战略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选择未来发展道路共同且唯一的选择。然而,如何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类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等)不危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定呢? 大量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环境承载力的原则,是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深入理解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是正确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而,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区域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环境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尺度,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确定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评估,和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 量化研究,对于环境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根据环境资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撑能力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有效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科学、客观、公正、综合地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和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4 - -

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1.2规划评价依据

1.2.1政策、法规、条例、技术导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3)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5 - -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 (1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8)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

定》;

(19)国环发〔2005〕114号附件《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声环境,非污染生态影响》。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1993.09,1995.11,1998.06;

(2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 1.2.2 有关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IV类标准; (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I、III类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三级标准;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9)《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标准;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6 - -

(1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级标准; (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二级标准; (1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 (13)《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III类标准; (1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6)《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 (1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1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3 评价原则

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3) 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4) 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5) 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6) 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下图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7 - -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是由承载力(Baering Capacity)的概念派生而来的。承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8 - -

载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力学,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通常具有力的量纲。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是有承载力一词引申而来,最初用在生态学中用以衡量某个特定区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数的潜力(Odum,1971)。1953年Odum在《生态学原理》( FundameWals of Ecology),赋予了承载力概念较为精确的数学形式。承载力一词也总是与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相联系在一起的,承载力概念的外延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引起了地球承载能力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广泛开展。1968年,日本学者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入到环境科学,可以认为,环境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论雏形,但环境容量只反映了环境消纳污染物一个功能,不能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同时,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关于环境承载力,目前大致主要有以下3种定义方式:

(1)从“容量”角度的定义,如高吉喜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2)从“阈值”角度的定义,如“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是“在维持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整个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郭秀锐等学者认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大支持阈值”。(3)从“能力”角度的定义,彭丙德等学者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Schneider强调,“环境承载力是自然或人造环境系统在不会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 对人口增长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9 - -

的容纳能力”。

我国现常用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主要是唐剑武、叶文虎等人在《福建省嵋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的定义。即为“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并且他们指出:在定义中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环境容量概念的描述:(1)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比值。(2)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速率的比值。(3)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

我国对环境容量概念的解释: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

环境容量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土壤、生物等环境容量。按污染物性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物理扩散型、化学净化型。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环境承载力作为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关系的中介,它是一个横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概念。因此,其研究对象也是双方面的。不仅要对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也要研究人类活动的载体—环境。这里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能容纳人类活动及其废弃物的空间要素,也包括为人类活动提供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源要素。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0 - -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2)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3)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4)资源性和变异性。资源性:环境是由物质构成的,环境对经济开发的承载能力是通过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因此,从物质的特性而言,环境承载力是表征环境的资源的属性。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即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包括对环境容量的使用,当资源消耗超过环境承载力,即会导致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破坏。变异性:开放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变异性主要是由于环境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化,一方面因环境系统自身的运动演变引起的,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与人类对环境开发的目的有关。环境系统在功能上的变化,反映到环境承载力上,就是环境承载力有使用功能变化引起的在质和量上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异,这种变异通过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与量值变化来反映。这表明人类可通过正确认识环境承载力的客观功能本质,正确适度使用环境承载力,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环境承载力的发生根源,在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远离平衡态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使系统具有了能维持自身稳态的自组织能力,可以抵御外界的冲击。但是这种抗干扰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会使环境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靠环境系统的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无法恢复系统内部能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从而使环境系统趋于崩溃,使系统的功能彻底丧失。这种闭值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就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能支持的最大值,即环境承载力。所以环境承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1 - -

载力的本质就是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外在表现。环境承载力是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和中介,它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功能结构间的协调程度。环境因其具有的外境水载力而支持人类生存与活动,人类又通过各种活动反作用于环境,使环境承载力发生变化。人类改造环境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环境承载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类对环境的某些改造活动,在提高了环境承载力的同时,又在其它方面降低了环境承载力。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①承载污染物。承载污染物的概念既是经典的,又是狭隘的。

②承载人口规模。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 统一的标准,用承载人口规模表达难免失之偏颇,甚至不公平。

③承载人口消费压力。即I=PAT。式中:I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P为人均能源消费量;A为每一消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费量。这样,以人的消费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但它只是一个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一面。

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规划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使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得到保护和完善。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己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就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从本质上反映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辩证关系,建立社会、环境与经济间的联系纽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策略下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依据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可把许多传统科学的微观研究成果与决策的宏观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既体现了环境科学的整体性,又体现了环境科学在研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2 - -

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中的综合性;既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推动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

尽管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

(1) 环境容量是专指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表征环境容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某一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而环境承载力是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再分析环境系统对每个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除了包括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外,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如能源供应量、交通运输量、水资源量等。

(2) 环境容量最终为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数量依据,并以此为环境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和措施建议;而环境承载力除了能提供各种污染物应该控制的排放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选择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当然,二者从功能上讲具有相似之处,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形态。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的总量,是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总体来看待它所能够承受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压力和冲击。

从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与环境容量概念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是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所固有的。无论从广义上讲还是从狭义上讲,环境容量都是指自然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自身污染的最大负荷承受量,是自然界固有物,但可以伴随人类主动性扩大而改变。

其次,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尽管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能力,但我们以为,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均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涉及环境的污染与防治问题,涉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3 - -

及环境资源的自身净化问题。因而,环境承载力应当包含环境容量。

最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性。环境容量对污染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具有自然界自然形成的额定量,当环境容量超过该额定量时,环境资源必然会遭到破坏,并且恢复困难。 但是,环境承载力具有自己的独有特点:

第一,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资源可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是指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限度的资源,又有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之分,可更新资源必须有一定的更新周期;非耗竭性资源又称为无限资源,包括恒定资源与亚恒定资源,其中后者环境资源“应当合理开发利用,并防止在开发过程中造成污染和破坏”。与人类生活与劳动密切相关的常用环境资源主要是耗竭性资源,以及易误用及易污染资源,这些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是由环境承载力的环境资源固有属性所决定的。

第二,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有限性。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必然物质决定因素,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导致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最终会导致环境资源耗尽的“悲剧”结果。因而,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原则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第三,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人类依赖科学技术对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源利用等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反映出来,为政府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区域环境系统是由各个环境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因此环境要素承载力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等。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土地资源人口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为: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定义明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4 - -

确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人的生活水平和被承载的人口的限度。

国内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模型法、遥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经验模型法主要包括:陈国南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时所采用的迈阿密模型;周白、郑剑非在内蒙古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潜力的研究中采用的瓦赫宁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生态区域项目研制的模式:农业生态区域(AEZ)法;聂庆华、戴进分别进行的陕西省洛阳县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容量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采用的模式:Doorenbos模型。

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一定的估产模型估算作物产量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如李付琴以北京顺义县为例,建立了冬小麦遥感信息一一气象因子综合模型;杨星卫的研究将遥感与动力估产相结合来估算水稻总干物质重和产量;池宏康利用叶面积持久期(LAD)建立了LAD——产量模型;王乃斌提出了以绿度指数、温度和绿度变化速率等因子,构建出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另外,还有进行了遥感估产的系统集成研究。张志良、童玉芬、范小琴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西北五省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进行了土地承载力和城市人口承载量研究的实践。陈正分析了人口承载力模型和适度人口量化测算模型,对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规模进行定量估计,探讨了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徐强认为:矿产资源的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通过利用矿产资源,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的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他还以湖南省铁矿资源的承载力为例,从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和资源经济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王玉平则建立了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并对现有资源和预测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的矿产资源人口承载数量。

4.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实质、功能及定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5 - -

量表达方法作出了分析,他认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城市、某一时期内在某种状态下的水环境条件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它是该区域水环境系统结构性的一种抽象表示方法。它具有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客观性、变动性和可调性的特征。作者选择了8个变量指标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手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化对拟定的调整策略变量作出了预测、优化。

4.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是指环境对交通系统的负载能力,主要包括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自然)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四个分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交通的资源利用和交通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交通环境容量确定情况下,交通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单位交通量的排污强度、资源消耗量以及区域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不同交通工具的特征指标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交通结构的TECC也不相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当TECC达到最大值时,区域的交通结构是最理想的。高桂凤等以交通环境承载力作为定量指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交通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判,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4.5大气环境承载力

王民良对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理解局限在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他认为:“在一定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他以SO2为代表污染物,对上海市的现有大气污染源进行归类,应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出在不同环境质量目标下全市范围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承载能力。

4.6旅游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为:“在某一旅游环境的现有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坏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它有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异性和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6 - -

特征。作者设定了三类旅游环境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子: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数学表达式,对以泰山风景区进行了实例研究。

4.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支撑基础,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陇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叛据,是判定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前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较为普遍采用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或灰色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此方法需要建立多个因子集(包括权重因子集),经分级评价后再综合评价。该方法因涉及指标多,计算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局限。李朝辉,魏贵臣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对该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许昌市各生态功能区环境承载力大都处于超载状态。现有资源量己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对资源的需求,并目现有环境质量难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生态环境标准。邢永强、冯进城、窦明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

4.8 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

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数和市政设施承载指数。 要想计算生活质量指数,首先应该确定反映生活质量每个指标的计算标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是反映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人均住房面积最低为12m2。以此为人均住房面积指数的下限值,此时人均住房面积指数得分为0。而以目前世界国内人均住房面积35—40m2,参照选定35 m2/人为人均住房面积的上限值,此时人均住房面积指数得分为1.00。

城市市政设施承载指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参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人均绿地面积为9m2/人。以次作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理想值,此时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7 -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数得分为I.00。选定3m2/人为最低标准,此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数得分为0。

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下图:

5.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5.1指标体系研究

某一环境所能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环境承载力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确定的量,为了比较客观地表示这个量的大小。一些学者专家对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洪阳、叶文虎等学者认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类:①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②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包括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能力、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③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2)彭再德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支持作用的环境资源条件,通常用这些环境资源条件的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8 - -

可开发利用量来描述;另一类是限制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区域环境条件指标,通过常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来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建立了各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各项指标的灰色预测模型,还应用它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3) 刘殿生以秦皇岛为例,探讨了城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他认为,一个城市的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将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分为: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他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5.2 量化方法研究评述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环境承载力的一系列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和一定的成果,其中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向量模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系统动力仿真模型法、模糊数学法、状态空间法、主成分分析法、承载率评价法、矢量模法等。

5.2.1向量模法

叶文虎等人在做嵋洲湾的环境规划研究中,利用向量模法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量化。后来不少学者也采用向量模法对其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该方法主要是把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分为发展变量和限制变量,发展变量表示人类活动与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强度,通过使用资源种类数量与向环境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量来描述,它们构成一个集合d,集合中的元素di称为发展因子。对于n维空间向量d= (d1, d2,...,dn)。限制变量是环境条件的一种表示,即环境对人类活动反作用的表现,一般包括:环境类限制因子、资源类限制因子、基础设施类限制因子。全部限制因子变量构成一个变量集c,c=(c1,c2,…,cn)。

在n维空间中,环境承载力是空间的一个向量,它有不同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19 - -

的向量和不同的量纲,为比较大小,需对各分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作用方向相同的m个地区而言,则有环境承载力指数Ej,j=(1,2…m)。若Ej由n个分量组成,即有Ej=(E1j,E2j…Enj)。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其中

个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归一化后矢量来表示,即重

值(i=1,2,3…,n),则5.2.2多目标优化法

该方法主要是采用大系统分解一一协调的分析思路,将研究区域的环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并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刻画,各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并事先确定需要达到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结合模型模拟和对决策变量在不同水平上的预测结果,就可解出同时满足多个目标整体最优的发展方案,其所对应的人口或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即为研究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5.2.3系统动力学法

系统动力学法是一门基于系统论,吸取反馈理论与信息论成果,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交叉学科,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一阶微积分方程组来反映系统各个模块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在实用中,对不同的发展规划方案采用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并对决策变量进行预测,然后将这些决策变量视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再运用有关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得到最佳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环境承载力。

5.2.4模糊优选模型法

基于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随机不确定性的特征,李如忠等人建立了一种实用于指标体系不确定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糊随机优选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考虑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将不确定性指标的属性值划分为若干状态,每个状态都与一定的放生概率项对应。在此基础上,依据模糊理论构造以待评价样本加权优距离的二次方与加权劣距离二次方之和为最小的目标函数,由此求得样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0 - -

。样底J。若引入权

本优属度值,最后根据优属度大小,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状况或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5.2.5状态空间法

毛汗英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系统承载力。状态空间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是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RCC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为代表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处于理想状态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n)。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状态轴的权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wi为xi轴的权。

5.2.6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向量模法和模糊优选模型法的缺陷,它是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即在保证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线性变换和舍弃一小部分信息,以少数综合变量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维变量其本质目的是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同时也客观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避免了主观随意性。潘东旭等学者从消耗类指标、支撑类指标和区际交流类指标三个方而确定了区域承载力评价因子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徐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变化与原因,提出了增强区域承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5.2.7 承载率评价法

承载率评价也是日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环境承载力的方法。该种方法需要通过计算环境承载率,来评价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承载率(有的文章称为承载力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1 - -

饱和度)是指区域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现实取值)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各项指标上限值)的比值。环境承载量阈值可以是容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或者是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唐剑武在对山东某市的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时,用污染承受类的S02 、TSP 、COD、总P浓度、噪声,以及自然资源类的地下水开采量,社会条件类的单位绿地面积人样数(1/人均绿地而积)、单位居住面积人样数(1/人均居住面积)等共8项指标组成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环境承载率,来评判当地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还有彭丙德、洪阳等都对承载率评价法进行了研究。应用该种方法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从评价结果清晰地看出某地区环境发展现状与理想值或目标值的差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6. 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方法体系,缺乏能够同时描述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及动态性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另外,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日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略显不足。根据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今后这方面研究将出现以下趋势:

(1) 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

目前,虽然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是能够很好地将区域环境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相结合的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到报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将有更多的、各领域的学者,如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投入到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种多学科交义的研究优势必将促进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2)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日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很少有学者提出具体的筛选依据和指标体系框架,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的基础,所以以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为基础,相应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同时在已有研究方法基础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2 - -

(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将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都将促进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在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空间可视化方向发展。

(3)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目前有关环境承载力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将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例还很少,而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研究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4) 由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发展。

目前的环境承载力主要偏重于环境承载力现状的静态评价、分析。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将来如何变化,通过对其动态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 唐剑武.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泞则(HJ/T 130- 2003)[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Bishop A, fullerton, Crawford A. Carrying Capacity in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M].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7.

[4] Scheider D. The Carrying Capacity as a Planning Tool[M].Chicagao: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78.

[5] IUCN/UNEP/WWF.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M].

IUCN. Switzerland .1991

[6] 唐剑武.环境承载力的理论雏形—环境容量.北大研究生学刊1995. 2 [7] 洪阳等.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 8,

Vol. 8, No. 3, 54-58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3 - -

[8] 崔凤军.论环境质量与环境承载力.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 2, Vol. 26, No. 1,

71-77

[9]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地理利学进展.1998 [10] 汤金来.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以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合

肥工业大学.2006

[11] 郭秀锐,毛显强等.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12] 王爱萍. 论区域岛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原则. 东岳论丛.2000.

[13] 高桂凤,武红丽,张生瑞.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 hua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

[14] Amos Rapoport. The Meaning of Lhe Built EnvironrnenL.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 2003.

[15] 齐亚彬.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资源经济.2005 [16] 胡晓红,何群.再谈环境承载力价值功能.生态环境.2005.

[17] 李朝辉,魏贵臣.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实例. 许昌市环境保护研

究所.2005

[18] 汤晓需,刘年丰,李贝,廖兵. 单因子超载的综合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

[19] 刘艳玲.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春市为例.东北师范大

学.2002.

[20]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地球科学进展.2001. [21] 阳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模型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 [22] 邢永强,冯进城,窦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2007 [23] Tony Prato. Model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national parks[J] Ecological

Economics,39(2001):321--31.

[24] 赵一平,朱庆华.工业园区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工业技术经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4 - -

济.2007.

[25] 王俭,李培军,李发云等.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05. [26] Slesser M.1990.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 ECCO.London: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

[27] 李翔,许兆义,孟伟.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2005. [28]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5 - -

济.2007.

[25] 王俭,李培军,李发云等.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05. [26] Slesser M.1990.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 ECCO.London: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

[27] 李翔,许兆义,孟伟.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2005. [28]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 - 25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th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