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08 06:03:4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6页例2及做一做。 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乘除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乘、除法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讨论、概括等活动,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六)实施资源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你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和除法。

(二)课堂设计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1.复习旧知

(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汇报算式: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追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

②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

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为什么? 对比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

③除法的意义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你能结合这个情境把它改编成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同桌讨论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思考问题:

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小组活动,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你有什么发现?

①组织小组讨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结合算式验证发现。 教师整理总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练习: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并说说为什么。 504÷14= 504÷36=

②关于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就这样结束了吗?你还有疑问吗?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结合算式30÷4=7??2 185÷12=15??5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总结: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而且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求: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调皮的小猫。

(3)练习二第8页第6题。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12个,还余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

(4)综合练习

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

(1) □+?=△( )(2) ?-△=□( ) (3) ☆÷◆=◇( )(4) ☆×◇=◆( )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学评的一致。】

(4)想一想:通过对加、减、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想一想加、减、乘、除法运算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是乘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乘、除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三)课时作业

题号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1) 有10盒铅笔,每12支装一盒,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2) 蜗牛6小时爬了30 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答案:10×12=120(支) 30÷6=5(米)

解析:【考察目标1】结合乘、除法的意义解释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 题号2:说说下列算式中方框里的数怎么求,依据是什么?并计算出结果。 16×□=112 □÷13=11 516÷□=43 3×(3+□)=27 答案:7 143 12 6

解析:【考察目标2】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 题号3:填空 被除数 225 478 除数 21 18 商 23 13 余数 6 10 答案:10 15 420 36

解析:【考察目标2】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间的关系解题。 题号4:把下列乘法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上。

答案:27×73=1971

解析:【考察目标2】从积的个位“1”寻找突破口,想7乘几的末位是1,确定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为3,再向前一步一步的推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y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