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3 19: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借助学习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 2.以自学指导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遇到看不懂设计说明 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便于学懂新知。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3.以问题为牵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合理化。 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1.使学生在已学的乘法、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除法的意义。 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案 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3分钟) 分间的关系。 2.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例2第(1)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 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出示例2第(2)、(3)题,提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列式计算。 ①用加法算:3+3+3+3=12(枝) ②用乘法算:3×4=12(枝) 3.讨论交流: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4.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1.独立回忆。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案 达标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0+190= 586-98= 答案:530验算530-190=340 488验算488+98=586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1)四(1)班有5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答案:52÷2=26(组) 答:可以分成26组。 (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课型 新授课 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 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0.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生讨论并交流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0.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26×2=52(人) 答:四(1)班一共有52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5×43=645 114÷3=38 答案:645÷15=43 645÷43=15 114÷38=3 3×38=114 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 答案:36÷2=18(只) 答:养了18只鹅。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 四、课堂总结。(2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六、教学反思 性认识。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点评和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