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

更新时间:2024-05-30 18: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夕阳更加美丽

——关于空巢老人的调查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水平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断落实,人民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生存的年龄相对延伸,使老年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气象,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寿命也不断增加。然而,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和我国居住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这些老人有些跟子女共同居住,有些却独自生活,很多人称独自生活的老人为空巢老人,并且随着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农村地区,子女外出就业、打工、经商和求学的人数也愈来愈多,这也促使“空巢家庭”逐年增长,“空巢老人”也逐年增多。多数老年人过着孤独清冷的空巢生活。空巢老人偏多是个社会现象问题,处在中高龄阶段的老人,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需要关爱和照顾的人群。而现在这些中高龄老人正在面对诸多的生活及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点。切实关爱“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利用寒假时间,我通过上网调查和对周边村子的老人进行走访调查,对农村老人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情况整理如下:

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1、子女关注度不足

我们都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体系不健全,相应的社会帮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特点就是身边无子女,日常生活既缺子女的照料,又乏他人照料。在访问过程中,我了解到“空巢老人”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子女,很多的子女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他们的父母,有的甚至一年都难以见上一面,这不免引发老人的孤独,无依之感。据调查,有40%以上的“空巢老人”由于丧偶、离婚、未婚等原因而独居,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有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料,而实际上子女偶尔或很少探望老人的比率达30%以上。受到亲朋帮助照顾的就更少,其中只有三成左右的空巢老人偶尔受到亲朋帮照,而有超过四成的老人从未受到过亲朋帮助照料。由此看出,“空巢老人”不仅需要子女和亲朋的照料,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来建立健全社会生活照料和帮扶体系。 2、休闲娱乐活动单一

“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老人“空巢综合症”。“空巢老人”大都处于“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的生活状态,面对着冷冷清清的家,老人很容易产生寂寞、孤独之感,导致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变异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空巢老人”生活单调,自我封闭, 60%以上的老年人从不参与文体及其他活动。一方面,多数“空巢老人”不参与社会活动,导致精神空虚;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文体服务活动设施不完善,从而制约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强调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更应注重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慰藉空巢老人的寂寞心灵。

3、医疗费用开支大

在医疗保健方面,老人基本都有参与医保,如果没有疾病的困扰,开支一般不大,可一旦遭遇疾病,医保报销远远不足。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医疗是一个十分大的问题,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医疗资金少、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忽视以及社会宣传不足等等,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将重点放在对空巢老人的医疗关注上,提高全社会对这个的关注度,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医疗保健的宣传,提高“空巢老人”自身意识。 4、收入少,生活拮据

从经济来源上看,仅有5%左右的老人依靠政府资助,只有50%--60%的老人依靠子女给他们的汇款,汇款金额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子女外出打工的收入,约30%的老人主要通

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而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养老保险的提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唯一产业就是农业,大部分“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有的 “空巢老人” 甚至还要为自己的子女种田。因为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一般都按揭贷款)、供养子女读书,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在走访的“空巢老人”中,他们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这也造成了他们在年老之后难以好好地去享受生活,甚至还要为温饱而担忧。

5、生理心理易患病 空巢生命质量低

有报告指出: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情绪,15.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绪,这显示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失去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对象,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容易陷入无趣、无助的状态,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存在,易引发空巢综合征。”专家说。据调查报告分析,空巢综合征可以导致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下降,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一些空巢老人还容易患老年痴呆症。此外,心理健康也容易出问题。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而实际上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网上的一些权威资料显示:

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都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所以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又成为一大难题。

针对以上状况,如何解决好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妥善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关系广大“空巢老人”的晚年幸福,关系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安定稳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高度重视和科学界定“空巢老人”,加强“空巢老人”的政策和法律研究。

“空巢老人”快速增加,已形成庞大的老年群体, “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容忽视。当前,各地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不一,“空巢老人”的含义不尽相同,范围也不同。这次调查中,我感到对“空巢老人”的界定边界较模糊,实际工作中较难把握。而现有涉老法律法规和政策,难以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政策和法律研究,适时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

要以扩大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困难群体,特别是困难“空巢老人”参保的“门槛”,努力做到应保尽保,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共享改

革发展的成果。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空巢老人”列入大病医疗救助对象,让这部分人就医有较充分的保障。

3、认真贯彻涉老法律法规,依法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要重视加强涉老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加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空巢老人”及其子女和青少年的宣传,努力提高他们的老年权益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涉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奠定基础。行政和司法机关要加大依法行政和司法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要依法推行“空巢老人”协议养老制度。一些地方推行签订家庭养老协议书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巩固居家养老功能、减少家庭纠纷、维护家庭亲情有一定的作用,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推广,特别要推行“空巢老人”协议养老制度,以明确“空巢老人”子女的具体赡养责任,加强制度约束,推进依法养老。还要为“空巢老人”依法维权提供各种援助。

4、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现在社会的大趋势之下,子女们很多都出外务工,这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

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同时应该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另外还要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建设,为老年活动场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同时,要配备管理人员,维护环境卫生,使老年人乐于到活动室参加活动。 只有在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得到保障,才能把空巢老人的问题解决好,真正实现“空巢老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空巢不空、幸福晚年,让夕阳更加美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6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