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谷城文物精粹 前言

更新时间:2024-04-21 16: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谷城文物精粹》前 言

谷城县博物馆馆长 李广安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西南岸,武当山脉东南麓。据《元丰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商代为彭国,西周时为谷国。秦汉依筑水建筑阳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县制几经更改,先后设扶凤郡、义成郡、宜禾县、泛阳县、万年县、义成县、安养县等。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谷城县,距今已逾1400余年。

谷城历史久远,文化绚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目前,谷城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2处,主要分布在南河、北河两大支流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以北河流域石花、城关镇段分布最广。其中,史前时期的遗址以2005年发掘的下新店和水星台遗址最有代表性,遗址中清理出房址、井、壕沟、灰坑等古人类生活遗迹,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主要有陶鼎、盆、罐、豆、圈足碗、杯、盂形器、壶形器、缸、器盖、擂钵、器座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彩绘陶纺轮等。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以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为主体,为研究谷城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面貌、社会生产、生活及聚落的发展演变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西周至春秋早期,谷城为谷国、绞国等诸侯国所在地,至迟在春秋早期,今谷城东一部曾成为邓国辖区。《春秋》载:“(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邓、谷国土相接交好,两国国君相约朝鲁,说明谷、邓两国之间关系密切,世代

1

友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约公元前676至前656年间,楚灭谷、绞等国,谷城随之纳入了楚国版图。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谷城境内的过山、石花、庙滩、冷集等地,先后出土了两周时期的文物近千件,陶器有鬲、盂、罐;青铜礼器有鼎、簋、簠、盏、敦、壶、罍等,乐器有钮钟,兵器有剑、戈,车马器有马衔、车軎、桄饰等;玉器有璧、璜、环、佩等。器物种类丰富,制作精湛,造型生动,纹饰精美。尤其是铭文铜器涉及到的周代诸侯国有谷、中、许、邓、鄀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楚文化和谷城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1977年,谷城下新店出土一批特色鲜明的春秋中期前段的青铜器,器物特征虽然以楚文化为主体,但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窃曲纹立耳铜鼎、蟠虺纹三环耳铜缶、平盖附耳蟠虺纹铜鼎等,显然受到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及江淮区域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也是襄阳地区出土时代最早的楚器,证明在楚国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谷城地区起到了中枢纽带的作用。2000年,谷城庙滩擂鼓台出土了春秋早期青铜礼器鼎、簋各2件,铜鼎形制较小,制作粗糙,鼎内铸有铭文“邓子孙白用”,此墓是春秋早期邓国宗室的低等贵族墓葬。1983年在谷城北河镇禹山庙嘴出土的春秋晚期铜器“中子宾缶”,缶肩上刻两行铭文:“中阝(中)子宾之赴(福)缶。”经初步考证,“中”为汉阳诸姬之一的小国,后为楚国所灭,成为楚国占领区域内重要的氏族集团。值得注意的是,此缶腹部有8个綯索纹圆饼饰,圆饼饰正中凹一玉璧状的圆孔,孔面无纹饰。这与楚系浴缶中心有纹饰不同,

2

颇具地方特色。中子宾缶的出土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及楚之“中”氏家族的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9年5月,襄阳市公安机关破获了谷城冷集尖角盗掘古墓案,追缴文物58件,以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为主,部分珍贵文物填补了襄阳地区馆藏文物的空白,是研究楚文化的宝贵资料。其中铜鼎、壶、盉、豆、小罐、戈、马衔,玉璧、璜、佩等大部分文物应出自一座大型战国楚墓,包括2件“危子曾”铜壶,壶盖、腹部均铸有铭文:“危子曾自作铸壶”。此壶的出土证实楚国曾经有一支“危”氏贵族,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勾连云纹铜豆、方壶等,均运用了错金属丝及镶嵌工艺,器物云纹舒展,凹凸有致,花纹凹陷处金属丝、红铜、绿松石仍清晰可见,整器显得雍容华贵,层次分明,蕴藉沉厚,堪称稀世珍宝;螭龙谷纹玉佩,整器扁平,龙颔首,拱背,卷尾,脊部立一回首螭,满饰谷纹,造型别致。该墓的级别较高,很可能是楚国在谷城区域的一个封君,表明楚人对该地区的重视程度,其原因或与该地距离楚人祖居地丹阳不远有关。

秦汉时期,全国分裂局面结束,处在南北文化交往主干线上的谷城,历史文化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反映当时人们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生活器皿、模型明器大量出现。其中肖家营张飞城遗址、过山汉墓群、田家凹汉墓群出土遗物最具代表性。此时,用于陪葬的明器以低温铅釉陶器为主,低温铅釉陶约在西汉中期出现,东汉很盛行。谷城汉墓中出土的釉陶器有:盘口壶、罐、勺、耳杯、博山炉、灶、仓、井及犀牛、狗、猪等动物形象。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大量

3

使用,作为王权和政治权力象征的青铜礼器已经走向衰弱,并向生活用具转化。1973年谷城县三岔路前锋大队出土东汉铁锄,虽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反映了当时铸铁工艺技术精湛。出土的青铜器以生活用具为主,种类有鼎、壶、釜、钫、蒜头壶、簋、盘、洗、耳杯、博山炉等,器物大多纹饰简单,制作单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谷城先后隶属于南朝的宋、齐、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处于南北纷争地带的谷城,文化特征表现出以南朝文化为主体,又具有中原风格的特色,显示南北文化交汇特征。1999年谷城县肖家营变电站发掘出一座画像砖墓,墓内出土的侍女俑,或双髻,或束发,有的手提小凳,有的双手捧帽,神情专注,形象逼真,真实再现了六朝时期士族的世俗生活面貌。陶俑均为模制后插合成型,腹部微凸,这些特征与中原北朝风格相近,说明谷城地区是南风北传的主要通道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谷城的肖家营和粉水广场先后发掘了两座南北朝画像砖墓,墓中出土的二百多块画像砖,制作精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钱斧”、“大利卜”文字砖,在襄阳地区尚属首次发现,“钱斧”是仪仗用的器具,“大利卜”是占卜选好日子下葬,这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墓葬内出土的反映佛教艺术的飞天形象,姿态优美,动感十足,与敦煌早期壁画内飞天形象极为相似,都是在吸收外来飞天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反映了当时佛教流行的盛况。墓葬内出土武士出行、仕女、青龙、朱雀、二龙戏珠、莲花、忍冬、飞天、西番莲、宝瓶等内容画像砖,画像集雕刻

4

与绘画为一体,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为研究南北朝的艺术特征、生活习俗及道教、佛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动资料。此时,瓷器的烧造技术发展很快,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谷城墓地出土的青瓷器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器类有龙柄鸡首壶、罐、钵、碗、盂、盘口壶等,胎质较细腻,釉色纯净。

唐代书写了我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完成了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定型。作为南北经济文化交往必由之地的谷城,汇聚了来自不同窑系的瓷器、不同风格的墓葬形制及艺术风格。如越窑瓷盘口壶、香炉,定窑白瓷碗等。宋墓普遍流行北方仿木结构砖室墓,墓门或墓中有斗拱等建筑构件及桌椅等家俱造型。此外,隋禽兽纹镜、唐真子飞霜镜、宋柳易传书镜、明五骏铭文镜等铜镜纹饰精美,做工细致,显示了精湛的工艺水平。1979年谷城县粟谷公社出土的4件石俑,双手分别捧杯、桃、盒、瓶等,造型生动,形态各异,为研究明代舆服制度、石雕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馆藏明清时期传世文物有明黄玉笔筒、清浮雕人物故事玉屏、清乾隆八卦琮式瓷瓶、清“福禄寿”玉佩、民国人物木雕等,雕琢精细,刀法娴熟,人物传神逼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格调和审美情趣。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精神,是博物馆发展的宗旨。而作为历史文化财富的收藏、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的谷城县博物馆,现收藏不同时期、不同质地和类别的文物2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23件(套)。新石器时代实用质朴的陶石器、春秋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汉魏时期色彩艳丽的釉陶器、南北朝时期栩

5

栩如生的画像砖及唐明清质地细腻的瓷器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集中展示谷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了解谷城历史文化的平台。时值谷城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之际,我们从馆藏品中遴选了180余件珍贵文物,并选择了谷城古建筑集大成者的几处地上文物汇编成《谷城文物精粹》图集。图集基本上反映了谷城县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的成果,但愿能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同时,我们以此书奉献给关心、支持谷城文物事业发展的国内外学者、文物考古爱好者及社会各界朋友,让谷城优秀文化在全社会的关注、关爱、关心下,不断传承光大。

6

栩如生的画像砖及唐明清质地细腻的瓷器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集中展示谷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了解谷城历史文化的平台。时值谷城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之际,我们从馆藏品中遴选了180余件珍贵文物,并选择了谷城古建筑集大成者的几处地上文物汇编成《谷城文物精粹》图集。图集基本上反映了谷城县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的成果,但愿能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同时,我们以此书奉献给关心、支持谷城文物事业发展的国内外学者、文物考古爱好者及社会各界朋友,让谷城优秀文化在全社会的关注、关爱、关心下,不断传承光大。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6x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