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试题先秦部分

更新时间:2023-10-04 18: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历史专题一先秦部分

一.选择题

1(全国新课标卷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海南卷)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

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州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5.(山东卷)《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6.(上海卷)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7.(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8 .(江苏卷) 现 代 考 古 在 秦 、魏 等国 故地 出 土 了许 多 生 铁 铸 造 的 农 具 。 1950 ~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65 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9.(上海卷)商代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10(海南卷).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1.(海南卷)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2.(浙江卷)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途径。下列思想家中属于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四川卷)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

A B C D

14.(江苏卷)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

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5.(海南卷)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 B C D

16.(上海卷)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17.(浙江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18.(全国新课标卷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二.非选择题

21.(江苏卷)(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

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

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22.(海南卷)(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7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