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的殉情风俗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30 0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纳西的殉情风俗

在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之后,便对纳西族的殉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看到其中弟弟呼唤着姐姐,亲人们送走那对有情人的时候忍不住流泪了,本来还在想是不是

自己太感性了,当时坐在高处,倒数四五排的样子,往下看去,擦眼泪的也是到处可见啊,所以这个算是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所以我就以纳西的这一习俗作为调查报告的切入点。

丽江的确称的上是世界的殉情之都,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荣耀,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有一两个殉情死去的。依我看,在丽江,青年男女盟约殉情至少占自杀数的80%。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

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

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这是记载在东巴经中的故事。在这里,久命是第一个殉情者,羽排是随之而去。纳西女人即便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作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只是从此以后,男女双方尽量争取同时殉情,一起到爱情的国度里去。

集体殉情也是寻常事,据说有一次人们发现六对青年男女死在文笔锋旁边的马鞍山树林中,另有一次发现两个姑娘紧紧抱在一起,立身于雪山脚下的小湖中,他们的脚跟拴在一起,槌上一块大石头。\

殉情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个愿意随他(她)而去。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

们在选择好的地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然后将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区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姑娘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男青年在姑娘们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以达到交往的目的。

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或湖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殉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有其社会原因。从古以来,纳西人有过漫长的游牧迁徙的历史,也曾经历过女权制社会。那时,男女结合是以爱情为基础,就如今天尚存在于宁蒗县永宁摩梭人中的“阿注婚姻”,自由结合,自由分离,不存在殉情的诱因。大约元时以后,纳西统治者们生硬地推行从内地学来的封建婚姻,剥夺了青年们的自主权,由父母命定。加上封建统治的残酷,封建礼教的重压,人民生活艰难,环境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等原因,造成殉情风的盛行。

然而,殉情又不是简单的自杀。它是一项极为庄严、神圣、极为洒脱地进入另一个极乐世界的仪式。殉情有专门的殉情调,纳西语称为“游悲”。它为青年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世界:在圣洁的玉龙山上,

有一个遍地开满鲜花,没有痛苦忧愁的地方,那是爱神“游主”居住的地方。在那里,“白鹿当坐骑,红虎当犁牛,野鸡来报晓,狐狸做猎犬”。在那里有情人可以自由结合,永远吮吸着爱情的花蜜……

这本是一个虚幻的传说,而善良的男女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为了进入这个理想世界,她们舍弃尘世的功利,解脱人生的痛苦,欢欢乐乐地死去。在他们看来,这不是自杀,而是一次新生,一次升华,从此后,她们的肉体已经毁灭,但精神却永存,永远年轻地生活在爱情的国度里。

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清之际,究其原因,《云南通志稿》认为是“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但如仅以“伉俪无缘”四字来说明的话,未免显得过于笼统。

据资料记载分析,纳西人殉情的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殉情之风尤为突出。同时,长诗《玉龙第三国》也为殉情者构建了一个心灵上了的理想家园,这也是殉情者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之地殉情的原因,他们认为那里就是“雾都游翠郭”(玉龙第三国)

的所在。此外,东巴教认为殉情者都是受“风鬼”的诱惑而选择殉情的道路,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许多的东巴文化学者已经对纳西族中突出的自杀现象作出了种种解释,洛克和顾彼德认为,汉人输入丽江的孩童定婚制和劳务繁重的艰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仪式中对自杀的浪漫表述是导致青年女子自杀的原因,他们特别谴责了东巴田园牧歌般的描绘死后的生活来鼓动年轻人自杀。杰克逊认为,纳西族的自杀是汉人输入的法定父系制和纳西母系制之间发生冲突的结果,他对洛克和顾彼德认为纳西妇女的权益在汉人统治之下极端受压,而东巴处于在仪式中谋取经济利益而怂恿纳西妇女自杀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美国学者招生华人为纳西人的自杀是本土文化的\剧本\和汉文化的\剧本\的冲突而引起的。赵省华从汉族价值观的渗透,纳西社会两性角色的转换分析了纳西妇女情死的原因。

1723年以前,纳西族存在母系社会形态,妇女相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洛克的资料表明有几个纳西首领是妇女。在这一时期,个人是自己决定恋爱和婚姻的,社会对婚前的性关系或私生子不歧视,在远离汉族势力范围的丽江边缘山村,这中习俗直到1930年代还存在。

随着1723年汉族的介入,孩童定婚这中包办婚姻的守旧形式被介绍到丽江。父母在子女还是小孩,婴儿甚至还在腹中就为他们定下婚事。年轻人在不能自己选择配偶。青年女子的婚前性关系被谴责,他们会因此而丧失名誉,未婚怀孕被视为非常丢脸的事。\纳西青年

女子的殉情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变更所做出的反映,随着包办婚姻制,男性掌握继承权和父系制家庭的建立,未婚女子面临着婚后失去个人自由的命运。结婚后,女子不能在自由地与伙伴社交,随意的花自己赚的钱。他们必须剪短头发,穿上衣婚妇女的服装,开始劳务繁重的生活,这样,年轻的女子必然与殉情神话认同。因为在殉情神话描述的浪漫花园中,年轻人可以得到那些随着婚姻生活将要失去的东西,注入自由选择情侣,永恒的青春。\摸梭人过去和现在都居住在金沙江东面的永宁,远离汉族的势力范围。与纳西族居住的丽江不同,永宁从未被汉族占领过,一直由当地的贵族统治着,直到1949年。有意义的是,过去有许多象逃避包办婚姻纳西情侣用革囊渡过金沙江逃往,在过去的数百年,有相当多的丽江纳西人前往永宁居住。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国家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女子的殉情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变更所做出的反映,随着包办婚姻制,男性掌握继承权和父系制家庭的建立,未婚女子面临着婚后失去个人自由的命运。结婚后,女子不能在自由地与伙伴社交,随意的花自己赚的钱。他们必须剪短头发,穿上衣婚妇女的服装,开始劳务繁重的生活,这样,年轻的女子必然与殉情神话认同。因为在殉情神话描述的浪漫花园中,年轻人可以得到那些随着婚姻生活将要失去的东西,注入自由选择情侣,永恒的青春。\摸梭人过去和现在都居住在金沙江东面的永宁,远离汉族的势力范围。与纳西族居住的丽江不同,永宁从未被汉族占领过,一直由当地的贵族统治着,直到1949年。有意义的是,过去有许多象逃避包办婚姻纳西情侣用革囊渡过金沙江逃往,在过去的数百年,有相当多的丽江纳西人前往永宁居住。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国家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vc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