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4-02-17 22:3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侗族的风俗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侗族的重要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

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篇二: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广西 3省区相毗邻的 广大地区,人口1425100人(198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古越语发展而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多,南部方言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南、北方言又主要以语音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土语。两种方言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操不同方言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就能通话。1949年前,侗族没有文字,民间流行汉字记录侗语。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文字的创制工作,经语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从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它是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历史: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始分化,侗族从中分离出来。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土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而来,有的认为侗族以土著居民为基本成分,融合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目前尚未有定论。侗族大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一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大姓首领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初期,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土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土流并存”的统治局面,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基本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土司制逐渐废除。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行了保甲制。其社会发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以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经过了奴隶制社会,然后进入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侗族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后,和各民族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 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49年冬,侗族人民获得解放。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月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宗教信仰:侗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奉多种神灵,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其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础,主要有自然崇拜、灵魂与祖先崇拜、萨子(女性神)崇拜等。20世纪初,个别地区虽有天主教和新教传入,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然流行。 侗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一般由鬼师主持,鬼师也称巫师。大凡病痛、灾祸、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此,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察看巫书或以占卜法,判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如果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报。生活习俗:鼓楼系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 ,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一

般一姓建鼓楼一座,因此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建在寨中心或寨门附近,一般每寨一座鼓楼,大寨有好几座。鼓楼为纯木结构,底部呈方形或六面形,上部为飞阁重檐,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从外形来看,鼓楼又可分为楼阁型和宝塔型两种。著名的鼓楼有:广西三江县的马胖鼓楼,湖南通道县的马田鼓楼,贵州从江县的增冲鼓楼、信地鼓楼和黎平县的纪堂鼓楼等。侗族的主食为大米,辅之以小米、玉米、小麦、高粱等。南部地区人喜食糯米,糯米食物有糯米饭、糯米糍粑、糯米粽子、糯米粥等。吃油茶是侗族的一种特有饮食习惯,油茶中有糯米、花生、芝麻、黄豆、茶水等,人们的早餐即是油茶。吃油茶还有一个习俗,即只用一只筷子,吃完一碗将筷子还给主人表示吃饱了,如不还筷子则表示没吃饱,主人会再给你一碗油茶。侗族人还喜欢吃腌制食品,有虾酱、糟辣、腌鱼、腌肉等。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家庭大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大家庭也较普遍,儿子长大结婚有子女后分家独过,父母一般与小儿子住在一起。家庭财产通常只有儿子有继承权。 侗族青年男女婚姻自主,少有包办。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太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白天进行,称“玩山”、”玩山凉月“或”玩山赶坳“;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晚上进行,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活动中,男女青年唱歌谈心,寻找恋人。活动一般在节日、农闲时节或劳动之余进行。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要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结婚后,女方要到怀孕后才能住到丈夫家。同姓可以通婚,但必须是不同族,同一房族或不同辈份及姨表不婚。有姑表舅婚习俗,今已淡化。结婚时,新娘手持雨伞步行至男家。通常以3~5 个妇女和小孩迎送,也有的由合族姑娘伴嫁,男家合族青年与之唱歌作乐,并送新娘同返娘家。 服装特色: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节日:侗族有一些节日与汉族是一样的,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还有一些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侗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庄稼收割完毕时,大家便要庆贺丰收。届时打糍粑、宰鸡鸭、食八九月腌制的禾花鲤鱼及新鲜冻鲤鱼等。 吃新节:一般在早稻成熟时择日进行。家家到田中摘回禾穗,去壳成米,或取将抽穗禾苞,掺杂入米煮稀,并与鱼、鸡、鸭等一同供奉祖先,祭完开席。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斗牛节: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在这之前,邀约敌手。亥日清晨,牛王在阵阵的锣鼓声和芦笙音乐中,被前呼后拥地牵住打牛塘。午时许“踩塘”开始。在锣鼓伴随的芦笙进行曲中,一支支斗牛队伍赶往打牛塘。三声炮响后队伍驰进打牛塘,绕场三圈。呼声、芦笙、锣鼓响成一片,震耳欲聋,这时,”踩塘“完毕,斗牛开始。打牛塘内,烟尘滚滚,两头牛王打成一团。拉拉队在一旁鸣锣呐喊助威。久斗不分胜负时,罗汉们会取来棕绳拴住两头牛王的脚往后拉,犹如拔河之状。以解脱双方的搏斗,算平局。若是一方输了,

那么胜利者就乘胜追击。失败者的彩旗就被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接着又是得胜的牛王在鞭炮声中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 禁忌:春耕必须选择属“土”的日子;雷劈过的树不能用来盖房;出殡时,路途中棺材不能触地,要小心抬到墓地;殉葬品忌用铜器和铁器;为祭女性神“萨”,修建“萨坛”期间, 全寨吃斋,禁止生人进寨等。

篇三:侗族婚礼习俗

侗族婚礼习俗

贵州少数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即使是找对象也离不开歌曲,在侗族找对象有些都是对歌。大家称这样的方式为"行歌坐月"。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也有其他的方式,像踩脚后跟等等、、、、、、 在黔东南很多地方,早前都是通过对山歌来找对象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约好地点,各自梳洗打扮后就去赴约。大家在两座山上首先是小伙子唱着歌试问对面的姑娘们,然后姑娘就对着小伙子的话,就这样你一首我一首。一旦觉得不错就唱到一起,每天约在同一个地点。歌声见证着他们的爱情。别的寨子适龄的男子,到了其他寨子后,会事先打探好哪家的姑娘人漂亮、歌声美,以及心灵手巧。侗族同胞住的是吊脚楼,楼高3层。第一层是喂养家畜,第二层是自己居住,第三层则是堆放杂物。晚上12点左右,待到女方父母入睡后,男子

便扛着楼梯,将梯子架到女方二楼的卧室边,爬到窗子处,轻轻且有节奏地敲打窗子。女方有回应后,便开始低声唱情歌。起初,女方会侧耳细听,如果男方唱得好并且合心的话,女方就在房间里唱歌回应。一来二去,两人越唱越起劲后,女方便会稍稍打开窗户,看一看男方的长相。如果没有“感觉”,女方便会关上窗户,以歌声的形式委婉地告知对方后停止对歌。如果有“感觉”了,双方便会继续对歌下去,有时直至天亮。之后,男方不管白天干活有多累,家住得有多远,都会在每天晚饭后,翻山越岭到女方的寨子里,女生的窗户外去对歌。这期间,两人是不见面的。如此长达一年左右,男方就找人来提亲。说媒成功的话,一对佳人则喜结连理;家里反对的话,女方就有可能跟着男方“私奔”。在侗族女孩看来,爱情非常重要。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

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侗族婚礼重要的环节就是“送买美”,所有的排场全在这里;“送买美”是侗话,指新郎家将各色礼物请人或挑或抬送到新娘家。路线什么的是有讲究的,一般场面都挺大的,几十个人拌花花绿绿的糯米饭、米酒、猪肉、糍粑等东西排长成队,新娘一般要去迎接,然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引到娘家。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彩礼有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以便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yo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