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3-11-26 17: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藏族风俗习惯及文化简介

摘要: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藏族文化风俗习惯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九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作为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1.1藏族宗教

藏传佛教: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苯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了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成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成为喇嘛教。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与精髓,与之对比,汉地佛教则依据本

地风俗而舍弃了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则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则不如此对待。此外苯教本身属于外道,但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佛教元素。 天葬: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

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六字真经或六字大明咒,是藏传佛教诵咒“嗡、嘛、呢、叭、咪、吽”六个字。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传佛教徒常念六字真言,恰如内地佛教徒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藏区“六字真言”成为藏传佛教使用率最高的诵咒,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念的地步。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离世。六字真言几乎伴随着广大信教僧俗的悠悠人生,在藏区你可到处见到六字真言的字迹,“六字真言”印于经幡,飘扬于高山峻岭,江河湖吽和牧帐刹顶。飘扬于高空,流淌于江河,还刻于石块摩崖,日积月累形成壮观的高原嘛呢石刻奇景,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一处嘛呢石刻就有上亿之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周围,佛堂佛殿的四周都有无数个里而装有“六字真言”的嘛呢轮,有些藏家门道两侧排列着嘛呢经轮,小到信徒们手拿的转经筒上刻的是六字真言,大到一间房子大小的转经轮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还有的书写在宽长的布条上,藏于经筒中。千百年来,藏族僧俗用此简短的真言,祈求幸福,驱逐烦恼,净化心灵。藏传佛教徒对六字真言尊崇之深厚,信仰之虔诚,确实非同寻常。若说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经典的根基,那么六字真言也是藏传佛教的徽章。在世人关注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六字真言不单纯是人们祈求幸福的祷词,而有它更富魅力的文化内涵——那就是它凝聚着千百万僧俗群众的心,使他们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1.2传统节日

元根会:又称“五供节”。藏语叫“噶登安曲”。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

行,为期1-2天。是格鲁巴塘区内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格鲁巴(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宗教领袖,藏区各黄教寺庙和信徒,于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诵经、磕头,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宗喀巴大师在天之灵和祈愿大师赐与善良的人们以吉祥幸福。节日夜晚,甘孜州名黄教寺庙和百姓都要在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窒内佛堂、佛龛、供卓等,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一盏酥油供灯,佛堂内供一碗净水,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虔诚心诵经,纪念宗喀巴大师。特别是那些依山而建的大寺(如甘孜寺、理塘寺、灵雀寺等),远远眺望,那一盏盏排成一字形或宝塔形供灯犹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在康定,人们将“燃灯节”称之为“元根灯会”。每年藏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为主祭期,康定的几座黄教寺院都举行法会,摆酥油花,燃元灯供佛。信徒们除在家供灯外,还登跑马山,赴南无寺敬灯油。入夜后成群结队涌向安觉寺,参加元根灯会。此夜,有的寺庙和家庭,还在佛像前供奉馍、糖、鲜果等五种供品,因此俗称五供节。 2、雪顿节: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过去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半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雪顿节的意思是\酸奶节\。由于雪顿节的主要内容逐渐演化为藏戏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藏戏节。现在雪顿节期间主要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和逛林卡等活动。

1.3服装特点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现在,除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青年多着汉装外,青海藏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藏袍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等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羔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三种。皮毛藏袍用鞣好的老羊皮缝制,衣边饰以布条。果洛等地的男袍用一掌宽的黑布缝边,再镶缝一寸宽的白布。而女袍则用大红和黑布缝两道边,大襟下摆用同色布块镶成旗角。玉树地区则用黑缎子或布缝边,并镶以氆氇、红布等。羔皮藏袍是走亲访友、节日集会的礼服。一般都配上黑、褐等色的缎面,下摆及大襟等处镶以水獭边、锦缎等。皮制藏袍的衣领大都用羔皮、豹子皮等质地较好的皮子缝制。牧业区地高气寒,因此毛皮藏袍四季皆用。而农业区则一般穿布料藏袍。布料藏袍有单、棉两种,根据气候变化更换。穿着藏袍时,将衣领高高提起,腰间系上腰带,使怀与腰背都形成大行囊。袍内配穿一件黄、白、咖啡等色的衬衫。天气暖和,或参加劳动时,则脱去衣袖,束在腰间,极为方便。

夏天,青海藏族都戴礼帽。礼帽边宽,既可遮日,又能防雨,一物多用。少女、少妇则喜欢在帽沿上插束彩绸花。冬天一般戴羔皮帽和狐皮帽。狐皮帽呈喇叭形圆筒,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帽顶用各色彩缎做成。果洛地区用大红、黄、绿等色的毛呢做成大小层次分明的圆顶。 藏靴式样不分男女,一般用黑牛皮做靴面。靴腰则用红牛皮或氆氇、石羊皮等缝制。毛毡做靴里,也有用双层布料做靴里的。玉树地区靴腰前有中缝,镶以锦缎,中缝两侧用红黄、绿等色线编织花纹,十分考究。 青海藏族,尤其是牧业区,不分男女,十分讲究装饰品。男性腰间都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