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

更新时间:2023-10-22 04: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1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⑴病理诊断报告应尽可能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肿瘤大小(大体或镜下必须有一个肿瘤大小或范围的测量值)、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并存的导管原位癌及所占百分比、有无脉管侵犯、切缘和淋巴结情况等。还应包括ER、PR、HER-2以及Ki-67 等免疫组化检测的情况。

⑵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应准确判断并规范报告,如黏液癌、小管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

⑶导管原位癌的病理诊断报告应报告核级别(低、中或高级别)和有无坏死(粉刺或点状坏死)、微小钙化部位(仅导管原位癌内,仅正常 /良性组织内或两者均有)以及手术切缘情况。应注意报告取了多少个组织块,是否发现微浸润等。

⑷保乳标本的取材和报告请参照保留乳房治疗临床指南部分。

⑸若报告癌旁良性病变,应注意按发生乳腺癌风险的不同,明确报告病变名称或类型。 2 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2.1 一般项目 ⑴病理号(检索号)。

⑵患者姓名、出生年月(年龄)、性别、床位号、住院号。 ⑶手术日期、病理取材日期。 2.2 手术标本情况 ⑴左、右侧。

⑵手术或标本名称(例如:改良根治术、乳腺局部广切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新辅助化疗后改良根治术标本) ,对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为确保病理取材准确,建议在新辅助化疗前,先对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做纹身标记。

⑶标本肉眼所见(一定要描述肿瘤大小或范围)。 3 病理形态学诊断内容 3.1 原发灶 3.1.1 组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主体的组织学类型和瘤周乳腺组织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建议采用2003 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分类。 3.1.2 组织学分级

根据是否有腺管形成、细胞核的形态及核分裂像3项指标进行分级, 建议采用改良的 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3.1.3 肿瘤大小

若镜下可测量肿瘤最大径时,单位使用毫米(mm)(如肿瘤可以用一个石蜡块全部包埋,镜下测量是最佳选择;如果肿瘤需要多个石蜡块才能包埋,标本的大体测量更为准确)。具体可参照第7版AJCC乳腺癌分期(2010)。

3.1.4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包括乳头、乳晕、皮肤、四周和基底切缘、脉管。

3.2 淋巴结状态 3.2.1 区域淋巴结

应报告腋窝各群淋巴结及内乳淋巴结检出总数和转移数。 3.2.2 前哨淋巴结活检

应报告淋巴结内病灶大小,严格测量肿瘤大小,确定是否有孤立肿瘤细胞(ITC)、微转移、宏转移,需注意仅含有ITC的淋巴结不计入阳性淋巴结数目中,而应计为pN0(i+) 。 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4.1 常规检测乳腺癌原发灶的激素受体

ER、PR检测结果建议参考ASCO/CAP指南 (2010),建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稳定的单位可报告强度和阳性百分比。因目前免疫组化强度和百分率计数差异性和主观性较大,建议也可只报阳性细胞百分比,且阳性百分比可取整到每 10%为1个等级,<10%的可尽量细化。 4 . 2 常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原发灶 HER-2状态

检测结果使用0、+、++及+++。免疫组化 HER-2(++)时应行HER-2/neu基因的ISH检测。结果判读及报告形式参考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3版)。

推荐常规检测Ki-67,参照ER、PR报告结果,可不报强度。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j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