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与宏观政策走向

更新时间:2023-03-22 00:00:01 阅读量: 行业资料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与宏观政策走向

文/刘伟

09年元月3日下午,在CEO系列名家讲座2009第1场上,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京城四少"、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以“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走向”为题,为我校近800多位学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我校CEO、MBA 、EMBA班及已结业CEO班部分老学员参加报告会。

以下是录音整理稿,请查阅。

一、 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一句话:既面临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更面临深刻经济衰退的威胁。 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是自1997年后12年来最大的,07的8月份到08年的4、5月份,我们的通货膨胀的表现,可以说开创了12年来最高纪录,当时我们给出了6个价格指数,在08年的6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7.5%,工业品出场价格指数7.6%,CPI是7.9%,固定品投资价格指数10%以上,上游投入品(煤电运油)11%以上,基建建筑安装费用13%以上。这次通胀与前面相比有它的特点。历史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1984,1988,1994这三次,共同特点:都是需求拉上型的。对于这种通货膨胀,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好控制,政策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像94年CPI高达24%,

95年一下压倒12%,降低了一半。到了97年,物价上涨指数是3%,经济增长指数是8.8%,这时候我们对外称,我们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为特征的经济软着陆。而本轮通胀虽然有需求拉上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成本的提高,使得价格有了上涨的压力。

这次通胀的需求压力是结构性的,也就是部分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与之相关的投资品原材料,以及和生产投资品原材料相关的上游投入品,去年以前,这些商品价格都在高价位震荡。这些产品生产的技术特征都是高耗能,高耗电的,所以马上使中国的电就出了问题,这几年连续电荒,2003年28个省夏季用电高峰的时候拉闸限电,2004年26个省,2005年19个省,2006年3个省,到去年上半年,由于体制问题,煤的价格放开了,而电的价格没有放开,电是限价,各电厂能少发电就少发电,所以只道08年上半年,电始终是问题。原因很多,中国电荒,根本原因不是电少,03年底,全国发电机装机容量是4亿4千多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比日本都大。到了去年底,已经到7亿千瓦,中国出现电荒,是由于短时间用电需求增长过猛,上的高耗电的项目太多。中国发电主要靠火电,电一紧张,煤的价格就上去了,并且中国是北煤南运,煤炭一紧张,跟着运力就紧张,油就跟着紧。这都关系到固定投资品的价格上涨,所以说需求拉动的因素是结构性的。

更要紧的推动这一轮价格上涨的是成本的上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治理效果就不那么显著,时间就需要的长。为什么?因为要通过降低成本降低物价,就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提高效率才可能实现,但技术和制度创新是长期的。并且他不仅仅是需要政府的行为,要真正实现成本降低,他是一个市场行为。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制度供给要影响企业行为,要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得成本降低。所以这是一个市场过程,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政府政策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之内就能见效的过程。进入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治理起来压力就比较大,周期也比较长。

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有三个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现在围绕着这三个主体的相关成本都在上涨,所以整个社会对未来价格上升的预期值是比较强烈的。

政府是公共权力,公共资源的掌控者,现在只要是政府掌握的资源和领域,都存在一个问题,这个领域的资源都被过度的,和破坏性的使用,而使用者不付费。举个例子,比如环境,这是公共领域,政府有主要的责任,很多企业竞争力强,表现在价格低,那是因为成本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治理污染,任意排放。这些费用没有计入企业的成本当中,国外企业就竞争不过,干脆就不生产此类产品,拿他有优势的和你贸易,这种贸易的本质就不是货物的贸易,而是拿我们干净的水源,洁净的空气输出给人家去呼吸,去用,而我们使用被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于是个生活环境的贸易。环境的污染早晚要去治理,今天我们产品的成本越低,未来治理的成本就越高。改革开放让无锡的经济增长了很多倍,但把所有的钱拿来治理太湖,太湖的水也回不到30年前了。这说明什么呢,就是把今天该付的成本转移到了未来,这是说政府。

再看企业,别的不用说,看上游产品煤电运油的价格这几年已经居高不下了,这意味着下游企业的生产投入品的价格是上升的,这是个投入产出关系,所以下游企业也早就想涨价了。没涨,是因为市场需求疲软,他们不敢涨。一旦市场需求被激活,这些企业就会把成本上涨造成的损失兑现到产品的价格中。所以这一轮扩大内需,搞不好活跃不了多少市场需求,它首先把下游企业的上升的成本激活为价格。所以对于企业有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期望。

对于老百姓,很简单,因为CPI在涨,老百姓就会要求加工资,这一加工资就不是单个产品了,而是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成本都在提高。这个CPI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是不一样的,计算CPI所选的消费品是有代表性的,它们又涨有跌,而老百姓购买的消费品大多在涨价。食品价格上涨很快,而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吃的占收入的比重大,对我们老百姓的影响就大。再看住,这几年中国房子的价格,上涨速度和幅度让世界叹为观止。还有孩子的教育,北京市搞过一个调查,一个小家伙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大概要花48万,差不多每年2.4万,而且还必须是这个孩子一路顺利的读完书,这对工薪层来说不是个小数。除此之外还有医疗,这些年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这就会让医院盈利最大化。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医疗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但同时是世界上重复和过度治疗最严重

的国家之一。吃,住,教育,医疗的花费这要比CPI上涨给老百姓的感受更形象,老百姓就会强烈的要求加工资。

这一轮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拉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由于成本推进,治理起来就比较难,所以一定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它可能这两年压住了,过两年又反弹回来。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中国现在面临了深刻的经济衰退的威胁。

两个经济趋向的前导数据变化很大。一个是中国货物运输量的增数。07年6月,中国的货物运输量的增数是约16%,到了08年6月份,这个数字降到了约7%,下降了9个百分点,这表明了交易量在减少。东西不来回运了,就搁置在了仓库里,这样对应的另一个指标,仓储业的营业税收入,08年大幅度增加。08年6月份仓储业的营业税上涨了24%,而07年这个数据是-2%,相当于08年实际增长了26个百分点,这在所有的数据中是变化最大的。这两个经济前导的指标,就表明了中国工商企业的存货是增大了,就意味资金周转的速度放慢了,资金大部分变成了产成品积压在仓库了,这样企业会计上的一笔钱,叫企业应收未收款,它增加了,企业手头的现金就少了,企业的到期还款的能力就下降了,到期不能还贷的企业一旦增加,依法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就会增加,失业人数就随之上来了,问题这里就出来了。

到了08年9月份,城市登记失业人数是1000万,城市劳动力2亿多,比重在4%以上。还有是城市隐蔽性失业人数,就是企事业富裕人员,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这样的闲人,虽然没有做过正规统计,但是有调查,大概也是一个1000万。这两个加起来,就已经8%以上了。然后还有农村,实际情况比城市还严重。这里也分两块,一块是农村进城打工的人,由于出口企业受挫或倒闭,现在估计有2千万人返乡了。失业的红灯线是7%,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超过7%,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为首先解决就业问题让路,我们现在远远的超过了。并且还不只这4千万,农村在乡下的人的失业是最严重的,现在农村劳动力大约有5亿4千万,进城打工转移掉1亿,离土不离乡的大概1亿,在土地上种地的农民还有3亿4千万的样子。中国耕地有18亿亩的样子,以现在的农业技术,一个整劳力一年耕种10亩土地没问题,这样最多需要1.8亿农民种。这样有1亿6千万农民实际上是失业的,他随时会冲击城市的就业体系。可想中国的

失业程度多么严重。失业的背后有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

这次经济衰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长期内需不足的一个总的爆发,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国外专家看不明白,中国这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提高,市场消费应该很活跃才对,他们就怀疑中国经济是不是真的高速增长了。我们要解释,中国经济真的是高速增长了,为什么需求疲软呢,主要是四个原因:一是投资增长太快,排斥了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中国经济有这么一个经验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就会减少0.86个百分点。二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高收入的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特点是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小,这样是消费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三是体制改革,从企业改革为核心过度到政府、社会改革为核心。穷人对医疗保障的依赖大,现在医保在改革,对穷人来说不确定因素就大,风险大,人们就越不敢消费,而是存钱。这就使得有钱的不花钱,没钱的人不敢花钱。消费无法活跃。四是发展的原因,城乡的差距扩大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近40%的城市人的消费提供市场需求,这样的依赖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狭窄,确实需要扩大农村需求。根本的就要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做许多艰苦的努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长期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经济衰退的深刻性。

还有一个特点是,全世界的经济都在衰退,中国经济受到影响。说老实话,原来估计的没有这么强烈,去年年底的讨论,我们估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全球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百分点,现在看来太乐观了;原来估计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在08年能见底,09年开始转暖,现在看来也太乐观了。从现在看悲观的估计,量子基金的创始人罗杰斯有一个估计,是我见过最悲观的估计,罗杰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在我有生之年是见不了底了”。此次经济危机是自1929年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中国的开放程度又是历史最高的,中国的经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认为中国经济的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内需不足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起到加剧的作用。

二、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化

概括的讲,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有三大趋势,一个是从淡化总量政策,到强调强化总量政策转变。所谓淡化总量政策,是指自03年以来,我们没有明确总量政策的方向。总量政策就是指对总需求采取的政策,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失衡关系有两种典型的状态:一种是需求大于供给,大到一定程度引发通货膨胀;还有一种是需求小于供给,小到一定程度引发经济衰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反通胀,另外一个就是反衰退。

中国的情况是这样,在1998年5月之前,中国的经济失衡主要是需求大于供给,在计划经济下,那时候价格是冻结的,就没有表现为物价上涨,但毕竟是失衡,他就要表现,他表现为排队的现象,队越排越长,有钱买不到东西。98年5月以后,中国经济表现为过剩,工业和商业企业存货5万多亿,GDP才8万多亿,这个规模非常大,市场萧条,经济过剩。原因很多,一个是生产发展了,有了过剩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是体制化问题,市场化程度深入了,过去很多东西是不要钱的,现在要要钱了,通过市场买卖来分配了。不要钱的东西永远短缺,所以过剩不过剩是相对一个体制的。所以从98年5月开始,生产发展了,市场化程度深入了,中国也开始实现过剩。那么在98年以前,我们的宏观调控主要是紧缩性的调控政策,紧缩需求,防止通胀。98年以后,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这就属于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在97年,中共15大的报告里,对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是:整个九五期间,适度紧缩保持不变。到了2002年,16大报告中对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政策是::整个十五期间,扩大内需保持不变。

17大已经开过一年多时间了,对十一个五年计划,是扩大还是紧缩,没有明确。因为既不敢扩张,也不敢紧缩。如果是扩张的话,对解决内需有好处,反衰退有好处,解决就业有好处。但前些年我们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很大的,社会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担心程度都是很高的,一旦全面扩张,很可能一夜之间激发出一个恶性通货膨胀,所以不敢扩张。又不敢全面紧缩,紧缩对防通胀有好处,但是面对失业和衰退怎么办。扩张和紧缩之间是互为代价的。温家宝总理讲到:08

年是中国经济最复杂,也是最困难的一年。最复杂是没有争议的,我们连到底往哪方面失衡都很难判定,一旦判断错了,总量政策上去它是相反的,如果失业是主要问题,采取紧缩政策,就把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去明确,采取的政策是: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总量即不说扩张,也不说紧缩,我们结构调控,就是淡化总量,强调结构。地区和地区之间有区别,有的快有的慢,产业和产业之间有区别,有的快有的慢,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一旦总量决策失误后它的风险,坏处是它具有行政性,是歧视性调控。这个作为权宜之计可以,但不能长期化,不能制度化,长期制度上还是要靠深化和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之所以采取淡化总量政策,是因为对总量问题搞不清楚,宏观经济太复杂,变化太快。到了0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一上来,在世界经济的危机下,现在衰退成为主要问题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如果说08年初什么是主要问题我们不清楚,年中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主要一会,那个主要一会有变化,现在很明显,反衰退是主要的,特别是保就业。

第二个政策变化方面的特点是,财政和货币反方向的政策组合,要朝着同方向的组合转变。03年以来,实际上我们采取的是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财政在放松,货币在紧缩。先看财政,有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种。这几年我们的国债没有取消,多年保持着财政赤字,这就表明财政支出的政策是我们宁愿用举债,用赤字增大的方式也要增大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的核心是税收,中国的税收有两个事实不能忽略,一个是中国工商企业面临的税赋环境是严酷的,福布斯杂志每年公布世界税赋排名, 07年我们排第五位,04年最高,我们排第二位。还有一个事实要看到,这几年我们在税收政策上是在减税。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有税收22种七大类,其中所得税和增值税占税收的80%以上。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一直在往上调,等于是在减税;企业所得税从08年开始,两法并一,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统一并到25%,内资企业税收原来是33%,这也是在减税。09年开始,全国推广增值税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到消费型增值税,财政部预测,这个转型转下来少收税2000多亿。06年开始,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这些都是在减税,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看货币政策,一块是信贷

政策,一块是利率政策。从03年9月,法定准备金率上升一个百分点,从6%到7%,一路上升到08年6月份17.5%,这表明了央行收紧银根的政策决心。从04年开始就在加息,到08年上半年,我们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上升到了7.47%,利率一般会上浮,一上浮就到了10%以上,基本上就不希望大家贷款。这实际上是在紧缩银根,收紧需求。我们采取的是,财政政策在扩张,货币政策在紧缩。而这两种政策方向作用是相互抵消的,这在经济正常运行时期有个好处,可以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现在要讨论的是中国现在的经济是不是正常,因此货币和财政政策是不是要统一方向。从现在情况来看,毫无疑问,货币和财政政策要朝着同一个方向,并且是向着双扩张,双松的方向转变。党中央也讲的很清楚,09年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特点和变化。

第三个是中国的汇率政策,人民币从升值的倾向向贬值的倾向转变。这些年来,人民币确实有升值的空间,30年改革开放,中国国力这么大幅度的提高,肯定也应当反映到货币当中去,使人民币更加坚挺,从78年到07年这29年,中国的GDP总量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4.9倍,人均上涨约11倍。这样的发展,使人民币的上涨有着基本的经济发展面的根据。还有是市场层面的,人民币的贬值升值是看外汇的供求关系,进入9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仅有29亿美元,这就是外汇供给,而那时候对外汇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是1万9千多亿美元,而外汇的需求很少。这就是说外汇该大幅度降价了,就意味人民币要大幅度升值。同时人民币也有升值的压力,即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于发展中国家,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的本币升值,从他的贸易来说,是不利于出口的。

不管我们人民币的升值是不是有空间,有根据,有压力,我们是一个有主权的国家,人民币要不要升值,取决于我们需不需要。为了扩大出口,我们不但不会使人民币升值,我们还要让人民币贬值,90年代初,朱镕基总理率先打响了人民币贬值第一炮,汇率并轨,一下子并到1比8点几,人民币贬值了将近60%多,所以那几年出口品价格一下降了60%多,竞争力大涨,出口大增,外汇储备大增。外汇储备到了800亿美元的时候,有人说多了。因为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

好。从微观方面来说,要给企业付利息。宏观上,要结汇,外汇储备越多,结汇量越大,汇率如果不变的话,为维持外汇储备投放的本币就越多。通货膨胀的压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自03年以来央行要紧缩银根,但一直受到08年上半年,央行行长还在说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过大,不是国内信贷问题,而是国际收支那地方失衡,顺差太大,结汇量太大。为了增加出口,人民币一直在走贬值道路,90年代末外汇储备到了1000亿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来了,金融危机有个特点,就是你越没钱人家越来挤提你,当初韩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23亿美元,远远小于他到期外债的规模,金融危机到来一下就给他吞掉了。中国有1000亿的储备,有钱人家不来挤提,成功的避过了那次金融风暴的冲击。现在面对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要说中国的抗击打能力强的话,也是因为我们有1.9万多亿的外汇储备。

08年上半年,大家明显的感到了人民币上涨,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需要了,当我们把通胀作为首要问题的时候,货币政策已经在国内连续紧了5、6年,不能再紧了。因为那边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还是过剩,我们就要动外汇,要么是扩大进口,要么是缩小出口。我们事实上想用扩大进口这招,可是我们买的他们不卖,他们卖的我们不想买,这样动进口主动权不在我们这。那好,只能动出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人民币升值,价格上去,出口就下来了。人民币升值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升值速度就加快了。

现在的情况来看,要反衰退,解决就业问题的话,扩大出口又成了一个目标,这样子看来,人民币不仅不能升值,还要贬值。回到贬值的方向被动了都不行,因为世界主要货币对你贬,所以要主动出击,这是一场生死战,弄不好要吃大亏。09年多半会更加明确这个方向。这是第三个特点。

三、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前景和趋势

长期里,中国经济没什么问题,因为中国经济抗衰退、抗击打能力有一个天时,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大概中国经济完成了工业化发展的1/3,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中期发展,总体上看,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一旦一个国家进入这个加速时期,这个国家的投资需求是最强盛的。同时我们国

家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也在加速,此时的消费需求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学别人的生产难,学别人的消费很容易,50年代的南美就这样,所以消费需求也不疲软。再加上中国的新增人都多,去掉死亡的,大概一年的新增人口是1400多万,这对需求贡献是非常大的,为了养活这些娃娃,我们每年的GDP就要增长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在工业化完成之前,保持7%到9%的增长,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前30年,我们保持在9.8%,后20年,假定增长速度不低于

6.8%,到203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比公元2000年增长10倍,就是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我们把它叫做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全面完成,再往后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按照这个前景,在2030年以前,中国经济不会经历长时期的衰退,因为我们工业化没有完成,城市化没有完成,市场化也没有完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强有力的增长空间。历史上,英国人在这一阶段保持了70年的高速增长,法国人保持了67年的高速增长,美国人保持了49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人保持了29年的高速增长,韩国人保持了26年,新加坡24年,台湾地区是23年的高速增长,香港地区18年,到了这一段就是有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这期间有个规律,越是大国,这个时间就越长,他要解决的问题多,时间越长,越是工业化起步时间早,没有借鉴,他的时间就越长。中国是个大国,但工业化起步时间晚,有后发优势,可能比历史上的大国,这一时期要短,比现在的小国要长,大概50几年。前30年已经高速增长,还有后20几年,中国现在处于这个高速发展的长周期的中间。这就是天时,这个阶段应对经济危机,和后工业化社会、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相比,它的应对能力和条件是不一样的。这个长期的高速发展是个平均数,具体到每一年又有波动。这几年恐怕是比较困难的。不过,09年的经济增长,我觉得可能会达到9%

另外还有地利,中国是个大国,而且不仅是个大国,人口多,而且中国是分级层的,中国的地方政府很厉害。像中国这么大的其他国家,要么是联邦制,要么是邦联制,就中国不联邦也不邦联。中国真正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力是地方,他的热情很大,过去中央历来是压制地方,你别太快,这次是中央号召地方你快点,你想那地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得了的。只要中央让他去干,地方政府有的是办法,绝不是坐在中央的办公室里能想的出来的。再一个说到人和,人和就是体制和政策。一个是中国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不高有坏处,也有好处,你金

融自由化没有到,金融市场化没有到,金融泡沫也没有到,我们没有享受到金融衍生品带来的好处,但金融风暴来临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也不大。看看政府,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平时可能干预市场过多不一定有效,但邓小平说过,我们这个体制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付经济危机就是个大事。08年的奥运,我看到三个力量统一到了一起了:一个政府的力量,强有力的政府;一个市场的力量,商界还有个人;还有一个社会道德的力量,人心所向。资源配置不久这三种机制吗,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这次奥运办得叫做无与伦比嘛。就这个政策来说,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我做过一个测算是7个月到24个月,预计到09年下半年,我们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出来。

我觉得,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是受他冲击影响在后,经济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国家;但走出危机,我们会在前,因为西方国家采取所有这些措施的优势我们都具备。我估计,中国经济转暖会在2011年的上半年,最近国外的估计是在2012年,中国会比他早一点。

(本文根据刘伟教授2009年元月3日在西北大学大礼堂的现场讲座录音整理而得,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p3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