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经济政策

更新时间:2023-03-08 18:08:0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演变

姓 名: 吕琴霞

学 号:201120400202 班 级:1124002 专 业:统计学

学 院: 理学院 指导老师: 彭萍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

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自上个世纪30年代经历巨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日益盛行,国家资本主义基本成为国家的最高经济指导原则,但是在“二战”后出现的种种国内外新形势,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根据新情况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20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 (一)“罗斯福新政”——由被动到自动地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拉开了“罗斯福新政”的序幕。“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扩大财政支出,开办政府工程,实行失业救济,以此振兴经济。这些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导致了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赤字也急剧上升。虽然罗斯福早期并不是赤字财政的信奉者,但“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确导致了连年赤字,巨额的赤字与其说是出于主观意愿,不如说是为环境所迫。但赤字财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经济重回良性增长之路。 (二)“二战赤字”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巨大的开支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极度的扩张。以1942年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当年财政赤字达到36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近40% ,这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种赤字财政政策却促使了美国

经济以高于10% 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40—1944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了20%,并使失业率降低到1-2%,物价平均每年只上涨6-3%。这是赤字财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例证。 (三)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对平衡预算的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赤字膨胀使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将控制赤字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杜鲁门曾在回忆录中说:“从1946年6月30日到1952年6月30日, 我的政府有超过支出30亿美元的净收入。这在我看来是卓越的理财之道”。艾森豪威尔1955年2月19日在讨论减税建议时说,“那将意味着回到膨胀性的赤字财政政策上去”,并斥责这种行为是“财政上不负责任的顶峰”。艾森豪威尔重回平衡预算的努力,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频繁的衰退,史称该时期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四) 肯尼迪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动采用。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总统时所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悲观地宣布:“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令人不安的。我们是在经历7个月的衰退、3年半的萧条、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9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就任的”。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总统。为了使经济迅速走出“艾森豪威尔停滞”的泥潭,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勒认为“艾森豪威尔停滞”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中存在大量闲置的资源,使得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也就是所谓的“产出缺口”。赫勒认为,缩小产出缺口可通过扩大支出或减税等总需求管理的方式进行,认为应该主动采取扩张

性的财政政策。1964年通过的肯尼迪一约翰逊减税法案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减税,这是美国历史上到那时为止的最大一次减税,个人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由91%削减到70% ,这被称为后来里根减税的预演。

肯尼迪减税政策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964-1966年,实际GDP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失业在1965年下降到4.4%,通货膨胀率保持每年低于3%,肯尼迪减税政策的成功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伟大成就之一。60年代末,政府在越南战争的支出迅速增长,而政府又不削减其他支出,并且实行巨额的社会福利计划。结果,财政的极度扩展导致总需求膨胀,商品价格水平迅速攀升,通货膨胀在60年代初期曾经维持在1—2%,到了1969年通货膨胀率超过5% 。

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及80年代“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至1982年失业率已接近10%,在1973-1982年的l0年间,平均失业率约为6.9% 。1965年,美国制造业的设备利用率为86%,至70年代末,该指标已下降至70% 以下。

“滞胀”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进退两难:刺激需求,会使通货膨胀更加恶化;抑制通货膨胀,又会导致生产更加萎缩。面对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的威胁,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失宠了,以供给管理为重要特征韵“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登上历史舞台,供给学派主导了政府政策的制定。供给学派最重要的政策主张是减税,减税的重

点是公司所得税,通过减税刺激供给增加。

在20世纪70年代高赤字、高失业率、高通胀、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里根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了“三少一增一紧”政策,即“减少税收 减少非国防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国防支出,同时支持联邦储备局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里根以供给性的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并同时试图削减支出来实现预算平衡。值得强调的是,里根减税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减税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减税,不管是l954年艾森豪威尔的减税还是1964年肯尼迪一约翰逊减税,都是凯恩斯主义式的需求性的减税,即减税的最初目标都是为了刺激总需求,阻止经济衰退,这与20世纪80年代里根供给性减税完全不同。里根减税使美国经济从1982年底转向复苏,到1984年生产增长率达到6.8%,成为30多年来最有力的增长。失业率由1982年的lO.8% 降到1988年下半年5.3—5.4%,通货膨胀率也降到4.2%。特别是8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公共政策调整机会适时促使产业升级,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调整经济结构,取得明显进展,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打下了基础。比如,自198o年以来,美国用于工业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年均增加lO.3%,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6.1%,使得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之一。 三、2O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1986年至1990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支出却高位增长,导致了巨额赤字,达到1991年财政赤字已达2687亿美元

的最高记录。与高赤字相伴随的是高负债、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五高”问题。“五高”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终于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衰退,给里根供给性经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1991年,迫于1986年税改后的高赤字给税收带来的增收压力,议会通过了增税法案,使得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增加到3l% 。 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接受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推行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克林顿经济学”扭转了“里根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的经济政策,实行一种把国家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既强调需求,也不忽视供给的作用,是一种双管齐下的“供求并重”经济政策,主要是“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 认为市场会失灵。市场失灵包括三方面:市场的不完全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如果政府能制定适当的政策并正确实施就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缺陷。另外,由罗默等人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泉是经济中具有广泛外溢性的各种创新活动、研究开发以及人力资本投资,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也强调总供给管理,充分重视市场的活力。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缺陷也是普遍存在的。市场能够高效率地传递信息,并且存在良性的激励机制,如果将市场机制适当地引入经济领域就可能有效地避免政府行为的缺陷。

克林顿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将削减赤字、平衡预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克林顿的平衡预算已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放任的保守的平衡预算政策, 也不同于里根总统通过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的减税政策来实现预算平衡的供给性政策,而是一种增税与减支并举的国家于预型的平衡预算政策。克林顿的增税,以提高最高边际税率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增加富人的税收。克林顿的减支,也不是简单的减支,而是在减支的同时,重视政府的作用,对支出进行结构调整,注重未来投资、对高科技投资、促进民间小企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克林顿更重视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结果公平,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克林顿振兴经济计划明显地吸收了罗默等人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成果, 注重政府调节经济的“质量”,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等具有广泛外溢性的各种创新活动的投资。总之,克林顿增税减支的国家干预型的平衡预算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重振美国经济,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克林顿一系列增税减支、鼓励民间投资和对未来投资的需求、供给并重的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资料显示,美国GDP增长率,1993年3月到2000年年均达3.5—4% ,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增长率约2.5% 的增长幅度,在90年代后半期还有愈益加快之势。1996- 2000年,美国GDP的历年增长率分别为:2.8% 、3.9% 、3.9% 、4% 、4.1% 。其中,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第一、二季度,按年率计算,还分别增长8.3% 、5.2% 、6.1% 。在

GDP快速增长的同时, 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在下降。通货膨胀率从1980—1991年年均4.2% ,降到90年代后半期年均2% ;失业率从1992年的7.4% ,降到2000年5月的4.1% 的水平。随后财政预算状况也大有好转,赤字在1993年曾破记录地高达3167亿美元,到1996、1997年已分别下降为1073亿美元和226亿美元,并从1998年开始有盈余。1998- 2001年财政盈余分别为:692亿美元、1 244亿美元、2 370亿美元、1 270亿美元。 四、美国财政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一)财政政策应该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近一百年财政政策的变迁告诉我们:经济环境不同,经济政策也应不同,财政政策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经济出现大危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经济成为必要,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大派用场;大危机之后,近40年的政府干预使政府介入经济过多,导致政府失灵,市场的力量回归,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大显身手;20世纪90年代,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都得到重视, 供给和需求全面管理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经济维持了较长期的强劲增长。财政政策应该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非常重要,我国应该从美国财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二)财政政策应该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强劲增长离不开财政政策对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刺激和支持。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较低,影响了

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本的投入也较少。我国人口众多,若能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财政政策在促进科技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应该利用财政政策积极扶持教育、科技、卫生和健康领域,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提高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 并大力提高卫生水平和发展健康产业,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最终实现全国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跃升,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三) 财政政策应该供求并重并适时调整。

美国20世纪财政政策的演变说明,任何时候,只关注总需求或只关注总供给都不行。只关注总需求,片面实施刺激总需求的政策,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出现“滞涨”;只关注总供给,而忽视总需求,也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导致经济衰退。财政政策应该供求并重,并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或微调,才能使经济保持长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功不可没,但财政政策过多地关注总需求,而忽视总供给,出现一手硬和一手软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财政政策要供求并重,并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或微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u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