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国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13 14: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变革中国》读后感

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经济类的书, 其实自己是一直不怎么喜欢看这类书的,这次读主要是老师推荐再加上自己对于建国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点感兴趣才阅读的。遗憾的是写读后感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完全将这本书读完只看到了第五章的一半。接下来便是这本书的简要介绍以及自己关于读这本书懂得的一些重要知识。

这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科斯,这本书主要从经济角度入手对中国几十年来惊心动魄的改革进行客观、清晰的描述,使其内容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实体,以及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改革和“边缘”革命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书力图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作者站在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对这些制度现象的背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最终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展现出来,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本书的从毛泽东时代开始讲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和引导事件。提到毛主席则不得不提到“大跃进”和“文革”了。

书中曾提到“大跃进”完全是一场人为的悲剧。它的发生绝非偶然。除了少数人持异议外,绝大多数领导人对“大跃进”的热衷程度并不亚于毛泽东,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大跃进”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同时,在此不久前,实施建立的分权管理机制也意外的促进了“大跃进”的发展。而关于“文革”,毛主席坚定,只要中国人民能将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把智慧和热忱投入到集体建设中,中国人定能够摆脱贫困,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昂首前进,中国人民将在无私和无产中获得重生。没有了历史包袱和封建制度的束缚,没有了物质利益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诱惑,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的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

结果“大跃进”与“文革”导致了两场悲剧。60年代初的饥荒以及文革期间的社会文化停滞不前。书中还有一个经典的语句是关于饥荒的:在一个广泛

种植谷物的国家里,只要存在自由贸易和信息交流,所有不同地区之间因为季节因素偶尔导致的粮食不足都绝不可能导致饥荒。

即便“大跃进”和“文革”的灾难也没有完全抹平毛泽东时代所烙下的经济烙印。以此为出发点,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基本白手起家,打造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工业基地。但毛主席的治国方略和经济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辜负了人民的期望。

在华国锋主席与叶剑英元帅的指导下,1977年彻底结束了“文革”这场长达十年的闹剧,此后华主席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上提出:要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还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于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要认真学习,拿来为我所用。由此拉开了“洋跃进”。“洋跃进”寄希望于引进西方科技并提高国内生产能力之后可以自主的生产高级资本物和消费品。在“洋跃进”下,引进的西方科技仅仅只在部分国营企业中,知识无法广泛传播,结果失败。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实践的辩论主导了中国1978到1979年的政治舞台。在辩论的初期,华主席对毛泽东坚定不移的忠诚就让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如此,华主席依然没有阻止这场辩论,而且随着辩论的的不断发展,华主席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华主席体现出极其罕见的政治领导力与宽容心。这场辩论最终以实用主义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在不否定毛主席本人,也不否认其思想的合法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一种很巧妙的方式打开了改革之门。当中国在70年代末打开面向世界的大门时,它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但一旦中国人民可以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而无拘无束地向前追赶。他们迅速发现,中西方之间的科技鸿沟给中国经济留下一个巨大的追赶空间,让中国经济可以迎头赶上,快速提高生产率,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所预测的那样中国必然走向市场经济,但中国经济的市场之路却没有人可以预测到。

在精心设计下,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领导人通过赞扬毛主席,从而迅速埋葬了毛主席的激进政策并转向了经济发展。重申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强调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政府逐步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意识形态枷锁放了下来。

随后,改革开放前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边缘化的经济力量发起的四大边缘革命,不经意间向人们展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并引导了整个80年代的改革。之所以由边缘革命引导,书中提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实力最强大的要素一般都不是变革的最佳推动力。这并非单纯因为他们受益于现状而不愿意改变。实际上,这些拥有绝对实力的部门在认知上往往为现有制度所困,几乎无法跳

出既定框架进行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微调,是要维持现有制度而不是去改变他。而那些处在边缘的力量则能够为变革提供不同的激励机制、新技术以及全新的视角和关键要素。

在整个80年代,抵制市场化改革最强力的力量既不是来自担忧市场竞争的国营企业员工,也不来自党和政府内害怕失去特权的官员,而是来自政府继续信仰的社会主义。1988年至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遭遇的危机尤为突出。从字面上看,危机一词有两层含义,即危险和机遇。在这四年中,改革进程险象环生,极有可能会被全盘否定。对此,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与儒家实用主义精神的契合为身受桎梏的中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脱身之道。邓小平同志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归纳为“实事求是”四个字,将原来晦涩难懂的政治思想化成了浅显易懂的道理,

邓小平同志将中国的经济改革视为一场冒险与试验。在这个以试错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先摆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维习惯才能学到新的知识正所谓“中国的经济始于观念的革新”。

此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更是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彻底的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本书目前只读到了这个阶段,它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崎岖与坎坷以及中国领导人的艰辛困苦。这会使我更加珍惜如今的辛福生活。时代不断地在发展,中国也在不断的前进,“中国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w4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