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提升职业能力-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3-03-10 0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优化课堂教学 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专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多重角色期待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多元职业能力。然而,根据我们“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对永州、衡阳等地800多名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要么对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安心在幼儿园工作,要么缺乏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作为承担着为各级各类幼儿园培养教师和管理人员任务的中职学校,必须进一步重视幼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找到影响其职业能力发展的因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重点突出幼儿教师的认知能力、教育活动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职业能力,本人作了些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至为重要。为了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激发其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兴趣,我在教“绪论”部分时,采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的方法。“同学们,街上广告牌中的霓虹灯为什么要一闪一亮?军人为什

么要着迷彩服?生活中给人取绰号为什么越看越像?老年人和我们女同学为什么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一听到这样的提问,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对这些现象都很熟悉,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但其中原因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接着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将给大家讲授你们在初中从未接触过,而生活中又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学科——心理学。”这样耳目一新、恰到好处的新课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同时借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从心底里想要竭尽全力去学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学,弄清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等。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漂亮的“头”,还要有个绚丽的“尾”。我在讲授“幼儿情绪和情感”一章有关挫折的内容时,针对我校幼师学生情绪变化快,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极端愤怒、悲观,尤其稍遇挫折,表现为“我要发泄”,心理承受力差等特点,在课快结束时,送给学生“害怕黑暗就不能走向光明”这句警语,为诠释其深刻哲理,还播放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领悟到歌词的蕴涵。这节课在十分浓厚的激情感染的气氛中结束,情和理有机融合,学生在审美中领悟到对待挫折应持有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这样,使学生在收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的同时,提高了对本专业知识学

习的兴趣。

二、锤炼教学语言,注重学生的职业引领

教学语言是知识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注重学生的职业引领,把幽默搬进课堂,坚持而不乏幽默地举实例、打比喻,把鲜活的典型生活现象带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有关于幼儿思维发展表面性特点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一个5岁的孩子注视着阿姨给小婴儿喂奶,看到奶水从阿姨的乳房里流出来,于是,他认真地问:‘阿姨,那里面会有咖啡吗?’”又如,为了向学生说明幼儿的思维总是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我给学生举例说:“一个幼儿把热水倒入鱼缸中,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老师说了,喝开水才不易生病,小鱼也应该多喝开水。”再如,根据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浅显层面,对于事物更深层的含义往往难以理解透彻,不能理解事物内部的真正含义,我举例说:“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跟着去,教师生气地说‘去,去,去,都去!’,结果,幼儿因为不理解教师的真正意思,一个个相拥而去。但实际上,这些幼儿中,真想上厕所的人寥寥无几,而大多数是去厕所‘参观’的”。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合谐音符”,如果教师善于用幽默性语言去化解,就能避免师生间

的尴尬或是不愉悦的场景。如一次上课时,发现有人在黑板上画了我的肖像,我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仔细观摩了一番,然后说:“画得不错,下次要是可以将其画在纸上送给老师,并带上画家的亲笔签名,那就更好了!”这种处理方式,体现的是老师豁达开朗、乐观大度,同时也更能赢得学生们的敬意。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学生,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予以暗示提醒,将学生唤回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做,既能有效地处理违规行为,又能避免了对正常教学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如针对个别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我风趣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孩,上课睡觉容易导致身体横向发展” ;针对个别学生上课迟到,不喊报告,还趁我不备,从后门偷偷溜进教室的情况,我诙谐地说,“只许走前门,不准开后门” ;针对个别学生上课时间偷偷地看小说的情况,我会提醒他们“要注意用眼卫生” ;针对个别学生边听课,边拿棒针织围巾的情况,我就打趣“班上出了些山寨版的孙悟空” ;有时个别学生边听课,边吃东西,或化妆,或玩手机,发短信,我就称赞他们“个别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很强”……听到这些风趣幽默的话语后,同学们都会开怀大笑,变得乐观、阳光起来,而那些上课违规的学生也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撇开了严厉训斥的老套,通过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在和谐包容氛围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的引导。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古人云:“学贵有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具有专业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探讨。当我向他们提出 “为什么幼儿记得快也忘得快?”“孩子为什么总爱听故事?”“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为什么具有相同的遗传条件,相同的生活背景的双胞胎,甚至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时,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过去的经验被激活,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还会产生增值效应,成为推动后阶段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讲解“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这个内容时,我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一所幼儿园内要搞基建。为了不影响幼儿出入大门,就在另一侧破了一段围墙,便于工程车出入。一个中班孩子却回家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围墙倒了,压了许多小朋友,送医院去了。”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提问:“你们怎样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不少学生回答这是小朋友在说谎。我又

问:“幼儿到底是不是在说谎?”“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朋友那样描述?”“幼儿园破了一截围墙的目的是什么?”“搞基建与围墙倒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回答说:“围墙倒了是事实,是搞基建的需要。”接着我又问:“围墙倒了是否压了许多小朋友且送医院去了?”“小朋友为什么会这么说?”最后学生回答说:“那是因为小朋友看到那截缺口产生的想象,被说成是上面的‘事实’。”经过一番思考后,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在幼儿想象发展中常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事当作真实的事情。这种混淆想象和现实的情况,常被人误认为是孩子在说谎。事实上,这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由于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引入所创设问题情境中去,触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了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创设问题情景的作用在本堂课上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特点”这一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职业相关认知的拓展与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有所用。而理论联系实际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的全部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尽量把新知识的传授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挂钩,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和说明幼儿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幼儿感知觉发展规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上课时说话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则要注意“对比”规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面贴黑色的图纹,使图纹更突出;在讲课、板书、板画、制作挂图、运用教具时都应当遵循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的规律,使幼儿对知觉对象能够明确认知,容易掌握。这样,在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广泛迁移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理论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源于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它所涉及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因此,为了突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尽量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感性认识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从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日程,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把自己或同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感情、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分析,从而主动地、正确地去调适自己的心态,装点亮丽人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幼师学生的职业能力,事关幼儿园、幼儿教师个人,乃

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是新世纪对幼儿教育的强烈呼唤。中职学校应努力探索一种适合幼师学生实际情况的高效培养模式,以就业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增强学生能力为核心,围绕能力抓教学,使每一位幼师学生都有顺利的职业生涯、美好的职业前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9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