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更新时间:2023-05-13 10: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次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联系句子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8分)

变幻无穷 躯壳 棱角 初出茅庐

思考 针灸 观察 娓娓动听

1、河边的卵石,总是这样( )地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

2、田螺的样子很像一个背了( )的大蜗牛,只不过蜗牛能在水中生活罢了。

3、如果人类有尾巴,尾巴上会有许多穴位,( )这些穴位也许能治疗许多常见的疾病。

4、那些带着( )的石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们是土生土长、( )的。

5、生活就像一个( )的万花筒。让我们留心( )身边的事物,( )生活中的奇妙现象吧。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6分)

1、看惯了就不觉得新奇。( )

2、指不太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

3、经常如此,就成为常规了。( )

三、写出下面句子中使用的说明方法。(6分)

1、那些像鸡蛋一样滚圆的石子总是来自最远的地方。( )

2、地球虽有缺点,可是比起月球上的满目凄凉,到处是窟窿要强得多。( )

3、据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 )

四、理解诗句、古语,完成填空。(22分)

1、看到朋友树立远大理想,你会想到名言“弃 ,慕 。”

2、《周易》里的名句“ ”鼓励我们处世要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3、《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的一首田园诗。其中写景的一句是,写人的一句是。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这首诗表现了四月的乡村特点。

4、见( )以知( ),见( )以知( )。(《韩非子·说林》)

5、宋朝司马光有一句话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相近,这句话是:( ),( )。

6、在观猎这首诗中,有一句话运用了典故,这句诗是( );第一、

三、四句诗是围绕诗句:( )展开描写的。

五、语段练习:(11分)

语段一: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山”实际指 ,“海”实际指 。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是因为

,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

语段二:

河边的卵石,正是这样日日夜夜不停地向我们讲着自己的历史,总是这样娓娓动听地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

1、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

娓娓动听:

遭遇:

2、河边的卵石是用( )述的方法来讲述自己的奇妙遭遇的。文中将卵石的特征称为( )的语言。

六、课外阅读(47分)

(一)100℃人生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教授的一群学生要离开教授毕业了,最后一堂课,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皓首白发的教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这是一堂最简单的试验课,也是一堂最深奥的试验课,我希望你们以后能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堂课。” 教授说着,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又往容器里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进一旁的冰柜说:“现在我们将它制冷。”过了一会儿,容器端出来了,容器里的水凝结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教授说,0℃以下,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种形态,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动了。比如南极极地的一些冰,它们呆在那里几千年几万年了,几公里外的地方它们都不能去,更别说流向大海了,它们的全部世界就是它们立足之地的那丁点大地方,我们实在替这种水感到深深惋惜和悲哀啊。

“现在,我们来看水的第三种状态。”教授边说边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到了酒精炉上,并点燃了熊熊的火焰。过了一会儿,冰渐渐融化了,后来被烧沸了,咕咕嘟嘟地翻腾出一缕缕乳白色的水蒸气,在实验室里静静地氤氲着、弥漫着。 过了没多久,容器里的水蒸发干了。教授关掉酒精炉让同学们一个个验看玻璃容器说:“谁能说出那些水到哪儿去了呢?”学生们盯着教授,他们不明白这最后一堂课,学识渊博的教授为什么给他们做这个最简单的试验呢?这是他们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都已经做过的试验,它太简单了,简单得简直让大家都懒得去回答。 教授看着那些不愿回答这个幼稚得有些可笑的问题的学生们说:“水哪里去了,它们蒸发进空气里,流进蓝蓝的辽阔无边的天空里去了。”教授微微顿了一顿说:“你们可能都觉得这个试验太简单了,但是,”教授口气一转严肃地说,“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试验!”

教授瞅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教授说,“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教授微笑着望着他的学生们问:“明白这堂最简单的试验课了吗?”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不,这不是一堂简单的试验课!”他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让你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温度最少保持在100℃,这样你们的人生世界才能会最大。这就是我这堂试验课的最终试验结论。”教授微笑着说。

同学们哗地鼓起了掌。他们记住了这最后的一堂试验课,他们知道了心灵的温度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一生。

1.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4分)

2.选文第一段中画“______”的句子是教授的话,试着理解教授为什么不厌其烦强调“简单的实验课”“深奥的实验课”“永远记住的一课”,这三句话可以颠倒顺序吗?试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怎样理解教授在做“水变冰,冰变成水蒸汽”这个实验后,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4分)

4.用自己的话概括“100℃人生”的含义。(4分)

5.结合选文说一说人生的3种状态。对这3种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4分)

(二)直追前一名

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 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①(),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力不从心,()半途而废。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他大声向世界宣告:“这要归功于我的一厘米——”是啊!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脚踏实地,②()地朝前走。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需要胆识,()需要智慧。

1.根据文章内容,将“好高骛远”和“胸有成竹”两个词语分别填在标明①②的括号里。(2分)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2.根据文章内容,将合适的关联词分别填在标明“”的括号里。(4分)

3.写出文中破折号的用法。(4分)

⑴ 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 ⑵ 他大声向世界宣告:“这要归功于我的一厘米——” ( )

4.短文举了两个人的例子说明“直追前一名”的道理,请分别概括两个例子的主要内容。(4分)

例子1:

例子2:

5.作者以“直追前一名”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6.有人认为“一厘米王”的故事是多余的,可以去掉,你认为呢?请用150字阐述你的观点,写明理由(1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g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