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语言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02 08: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外交语言是外事翻译的主要内容

外事翻译要承担外交会谈、会见、磋商、对话、谈判及国际会议的翻译工作,承担中、外领导人出访、来访的参观、游览、购物、观看演出等一切活动的翻译工作。翻译内容范围广泛,包罗万象,但主要是外交语言。这里所说的外交语言,不只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外交辞令”,而是广义上的外交用语。外交语言有其特点。研究、了解外交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外交翻译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译员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二、语言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和武器

外交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谈判和各种形式的对话。外交是通过谈判等和平方式来实施对外政策,实现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权益,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甚至战争,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英国外交家尼科尔森、法国外交家加登及德国国际法学家马尔藤斯都认为,在狭义上,“外交是谈判的科学或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给外交下的定义是:“在狭义上,外交是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或签订条约的艺术。”而语言是谈判的主要工具,因此,也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在谈判中,外交家通过语言阐述本国的立场、看法,通过语言说服谈判对手,通过语言向对方施加压力,通过语言达成协议。所以,语言对于外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古老的波斯手稿《君主训诫》讲到外交使节时说:“大使必须像使用一把锋利的剑一样,善于巧妙地使用语言。但是,在他的语言的表面,要饰有柔和的羽毛,以便明显表面出亲切。如果他的讲话开始显得严厉,他应用柔和之剪修剪一下。如果他开始说了冷酷的话,它就应以和善的、令人愉快的话来结尾。正如人们所说:?动听的话语消除了心中邪恶的根源,甜言蜜语抚平对手眉宇间的皱纹;最聪明的人可以用语言完成知百万勇士无法完成的事业。?那些可以用一句无礼的话,破坏整个和平的人,也会危害整个民族;而另一些人能以动听的言语促成两个敌人言归于好。”显然在外交上,语言的作用不能低估,翻译的责任十分重大。 三、外交语言的分类

外交谈判分为口头谈判和局面谈判。通常以口头方式为主,必要时配合以书面形式。人微言轻谈判主要工具的外交语言也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类。口头外交语言和书面外交语言分别是口译和笔译的内容。 在会谈、会见、对话、交涉、磋商、答记者问等外交活动中,主要使用口头外交语言,有时也使用书面语言,如口头阐述完立场后交给对方的说贴、备忘录等文字材料,通过谈判达成的协议、条约、协定、公报、联合声明等外交文件。在外交实践中,除各种形式的面对面对话以外,国家与国家之间还通过一国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通过交换外交文件、外交文书等方式进行沟通,保持联系。

四、外交文书的分类及其翻译

发出外交文书和文件是外交活动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文书种类繁多,研究各种外交文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做好翻译工作。

一、外交语言是外事翻译的主要内容

外事翻译要承担外交会谈、会见、磋商、对话、谈判及国际会议的翻译工作,承担中、外领导人出访、来访的参观、游览、购物、观看演出等一切活动的翻译工作。翻译内容范围广泛,包罗万象,但主要是外交语言。这里所说的外交语言,不只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外交辞令”,而是广义上的外交用语。外交语言有其特点。研究、了解外交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外交翻译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译员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二、语言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和武器

外交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谈判和各种形式的对话。外交是通过谈判等和平方式来实施对外政策,实现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权益,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甚至战争,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英国外交家尼科尔森、法国外交家加登及德

国国际法学家马尔藤斯都认为,在狭义上,“外交是谈判的科学或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给外交下的定义是:“在狭义上,外交是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或签订条约的艺术。”而语言是谈判的主要工具,因此,也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在谈判中,外交家通过语言阐述本国的立场、看法,通过语言说服谈判对手,通过语言向对方施加压力,通过语言达成协议。所以,语言对于外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古老的波斯手稿《君主训诫》讲到外交使节时说:“大使必须像使用一把锋利的剑一样,善于巧妙地使用语言。但是,在他的语言的表面,要饰有柔和的羽毛,以便明显表面出亲切。如果他的讲话开始显得严厉,他应用柔和之剪修剪一下。如果他开始说了冷酷的话,它就应以和善的、令人愉快的话来结尾。正如人们所说:?动听的话语消除了心中邪恶的根源,甜言蜜语抚平对手眉宇间的皱纹;最聪明的人可以用语言完成知百万勇士无法完成的事业。?那些可以用一句无礼的话,破坏整个和平的人,也会危害整个民族;而另一些人能以动听的言语促成两个敌人言归于好。”显然在外交上,语言的作用不能低估,翻译的责任十分重大。 三、外交语言的分类

外交谈判分为口头谈判和局面谈判。通常以口头方式为主,必要时配合以书面形式。人微言轻谈判主要工具的外交语言也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类。口头外交语言和书面外交语言分别是口译和笔译的内容。 在会谈、会见、对话、交涉、磋商、答记者问等外交活动中,主要使用口头外交语言,有时也使用书面语言,如口头阐述完立场后交给对方的说贴、备忘录等文字材料,通过谈判达成的协议、条约、协定、公报、联合声明等外交文件。在外交实践中,除各种形式的面对面对话以外,国家与国家之间还通过一国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通过交换外交文件、外交文书等方式进行沟通,保持联系。

四、外交文书的分类及其翻译

发出外交文书和文件是外交活动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文书种类繁多,研究各种外交文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做好翻译工作。

在世界外交宝库中,外交语言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外交是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事务,两国交往,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彼此间所用的语言注重温文尔雅,因而外交语言应运而生。

外交语言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难怪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感叹地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外交语言讲究委婉。有位外交官甚至戏言道,婉言“即便是辱骂,听起来也令人愉快”。在外交交涉中,说对某事“表示关切”或“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强硬步骤;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是暗示如事态继续恶化,干预将是不可避免的;说“将不得不仔细地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就包含友好关系即将转为对立甚至敌对状态的警告;说某外交官“进行不符其外交身份的活动”,是指控对方进行间谍活动并将予以驱逐出境。 对外交谈判,也有一套委婉的“外交辞令”。说会谈是“建设性的”,其含意是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仍相去甚远;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谈总比不谈为好;说会谈是“坦率的”,则是明显暗示双方分歧严重,但也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

在多边外交中,更是几乎言必委婉。在国际会议上听别国代表发言,要旨是注意“但是”后面的文章。比如,“本代表团对这个建议有着最大的同情,但是愿意指出??”;“我对某国杰出的代表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是我认为??”等等,其实都

是“拒绝”、“否定”、“不同意”的委婉表述而已。

外交官对阵,语言一般都注意含蓄。他们忌讳直言快语,留意字里行间,注重弦外之音。1957年,世界共产党在莫斯科开会。毛泽东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的午宴即将结束时站了起来,手持酒杯,向各代表团的团长敬酒。当他来到南斯拉夫代表团的桌前向南共领导人卡德尔祝酒时,说了一段饱含风趣而又含蓄的话:“你们和我们的区别只在于,你们长胡子,我们不长胡子。”卡德尔事后把毛主席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解读为“以某种方式表明,他愿使南中两国关系正常化”。

前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也是善于言辞含蓄的人。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会谈中,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上分歧很大。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就对尼克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俄罗斯农民在赴邻村的途中迷路,就问一老樵夫到该村还需多少时间。老樵夫答道:“我不知道。”农民失望之余,便撒腿走了。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这道儿走,再走15分钟就到了。”农民感到不解。转身问道:“你刚才为何不说?”老樵夫徐徐答道:“我先得看你迈的步子有多大啊。”在这里,勃列日涅夫含蓄地要尼克松这个“俄罗斯农民”在谈判中先走一步。 科学家信奉“黑白分明”,外交家则崇尚“灰色地带”。“灰色地带”之于外交语言,那就是“模糊”。不要小看这“模糊”二字,外交官擅长“模糊”之辞实在也是一种本事,外交界更誉之为“建设性模糊”。

日本外交官是很会使用模糊语言的,他们不明说“拒绝”,而是托词“考虑考虑”,不明此道者易被引入歧途。其实,出言故意模糊也非日本外交官所专有,别国也是同样行事。比如,对别人提出的外交请求,慨然表示“将予考虑”、“将予认真考虑”、“将持积极态度”者,实为不同程度的模糊应对,认真不得。惟能明确表示“将予支持”或“将予积极支持”,始含承诺之意。联合国秘书长不好当,因他必须遵循“模糊”哲学,哈马舍尔德就汲取前任秘书长赖伊失败的教训,言辞十分谨慎模糊,某外国政治家曾不无揶揄地建议授予他“模糊一等奖”。 外交,说到底,是一门妥协的艺术。除非是“城下之盟”,外交斗争一般总是以相互妥协而告终,而反映在外交语言上则是以措辞折衷为特色。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中美双方就联合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措辞达成妥协。原先双方分歧明显。中方的措辞是,“希望”争取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驻台美军必须“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而美方的提法则为,“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逐步减少美国的军事力量和设施”,不提“全部撤出”。双方一度谈得很僵。基辛格问乔冠华,如果找不到令双方都满意的措辞怎么办?乔冠华答道,那就难说了,不发表公报也行嘛!基辛格显得有些紧张地说,有此可能。但他随即又改口道,还是要继续做出积极努力。最后在由杭州飞往上海的专机上,双方终于找到了彼此都能接受的折衷措辞:“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妥协达成,皆大欢喜。尼克松在上海的欢送宴会上即席发表豪语称:他“访华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今天我们两国人民已经把世界的前途掌握在我们手里”。 在世界外交宝库中,外交语言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彩,以上只是拾零,实难尽述。记得八十年代时,笔者在纽约出席了联合国主办的国际安全问题专家会议。会上,瑞典主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一位老师曾提醒他说,外交语言讲究分寸,不应滥加形容词,说“I love you”,已经是很强的语气了,如果画蛇添足地

说什么“I love you very much”,这就意味着两人关系出了问题了。

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研究

中文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模糊理论提出之后,学者们从语义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性研究。但是近年来,语用学理论在描述和解析复杂的模糊现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通常人们认....

外交用语中的语用模糊策略

中文摘要: 外交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活动,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外交语言应用于发布公告,回答问题,表明立场以及调节气氛等各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交语言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是模糊,作为一种....

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中文摘要: 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其模糊性。模糊现象广泛地存在人类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重要的成员,模糊限制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

合作及礼貌原则框架下的外交语言模糊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家所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但是很少有人从合作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外交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本文在收集大量外交语言的基础上,主要....

从顺应—关联理论探悉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策略

中文摘要: 外交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活动,外交语言作为外交工作的载体,有其独有特征,即运用语用模糊策略。外交语言常常用于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方面。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外交语言的认知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尝试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对外交语言进行认知研究,作者通过分析从互联网,新闻媒体以及文献中任意选出的语料,来证明这一理论能够用于阐释外交语言解读的动态过程。 外交语言是处理外交....

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外交语言中的谨慎性保留陈述现象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以语用学角度分析外交语言中的谨慎性保留陈述(Guarded understatement)现象。 众所周知,外交谈判在内容上往往会涉及到一些较为敏感和尖锐的国际冲突或....

中文摘要: 自1965 年扎德创立模糊集合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以它作为基础对模糊语言进行研究。近几年来,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将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是这些年

来中西方....

从语用角度分析外交语言中的礼貌策略

中文摘要: 礼貌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礼貌语言是一种语言策略。外交语言是语言在具体语境下的应用。礼貌是外交语言的一大特色和策略。正如孔子所说:一言可以兴邦,也可衰邦。礼貌而策略地使用语言....

从语用角度分析外交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中文摘要: 外交是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事务。作为外交工作的载体,外交语言有着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特殊之处,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模糊手段的运用。外交家们常常运用外交辞令来发表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外....

一、外交语言是外事翻译的主要内容 外事翻译要承担外交会谈、会见、磋商、对话、谈判及国际会议的翻译工作,承担中、外领导人出访、来访的参观、游览、购物、观看演出等一切活动的翻译工作。翻译内容范围广泛,包罗万象,但主要是外交语言。这里所说的外交语言,不只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外交辞令”,而是广义上的外交用语。外交语言有其特点。研究、了解外交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外交翻译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译员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二、语言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和武器 外交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谈判和各种形式的对话。外交是通过谈判等和平方式来实施对外政策,实现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权益,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甚至战争,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英国外交家尼科尔森、法国外交家加登及德国国际法学家马尔藤斯都认为,在狭义上,“外交是谈判的科学或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给外交下的定义是:“在狭义上,外交是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或签订条约的艺术。”而语言是谈判的主要工具,因此,也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在谈判中,外交家通过语言阐述本国的立场、看法,通过语言说服谈判对手,通过语言向对方施加压力,通过语言达成协议。所以,语言对于外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古老的波斯手稿《君主训诫》讲到外交使节时说:“大使必须像使用一把锋利的剑一样,善于巧妙地使用语言。但是,在他的语言的表面,要饰有柔和的羽毛,以便明显表面出亲切。如果他的讲话开始显得严厉,他应用柔和之剪修剪一下。如果他开始说了冷酷的话,它就应以和善的、令人愉快的话来结尾。正如人们所说:?动听的话语消除了心中邪恶的根源,甜言蜜语抚平对手眉宇间的皱纹;最聪明的人可以用语言完成知百万勇士无法完成的事业。?那些可以用一句无礼的话,破坏整个和平的人,也会危害整个民族;而另一些人能以动听的言语促成两个敌人言归于好。”显然在外交上,语言的作用不能低估,翻译的责任十分重大。

三、外交语言的分类 外交谈判分为口头谈判和局面谈判。通常以口头方式为主,必要时配合以书面形式。人微言轻谈判主要工具的外交语言也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类。口头外交语言和书面外交语言分别是口译和笔译的内容。 在会谈、会见、对话、交涉、磋商、答记者问等外交活动中,主要使用口头外交语言,有时也使用书面语言,如口头阐述完立场后交给对方的说贴、备忘录等文字材料,通过谈判达成的协议、条约、协定、公报、联合声明等外交文件。在外交实践中,除各种形式的

面对面对话以外,国家与国家之间还通过一国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通过交换外交文件、外交文书等方式进行沟通,保持联系。

四、外交文书的分类及其翻译 发出外交文书和文件是外交活动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文书种类繁多,研究各种外交文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做好翻译工作。 1.照会。这是最常用的外交文书,有正式照会(Formal or Official Note)和普通照会(Verbal Note)两种。正式照会是最正式、最严肃的外交文书,有严格的格式。它用来处理较重大的政治事务和较重要的外交礼仪。它是一国的外长、副外长与另一国的外长或副外长、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大使馆馆长(大使或临时代办)与驻在国的外长、副外长以及外国驻该国使节之间互换的照会。因此,它实际上是正式的个人函件,它的行文用第一人称,而且有严格的称呼要求。比如,致外长和大使的正式照会就应称其阁下。而“阁下”在不同的级别官员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大使阁下,全世界都通用“excellency”。但部长则因人而异或因国而异了。英联邦国家大多用“The Honorable”,其他国家则多用 “Excellency”。另外,正式照会的结束语也有固定的致敬语,中文为“顺致最崇高的敬意”。随着外交文书逐渐简化、各国领导人之间关系日益密切,正式照会的结尾致敬语也出现了带个人色彩的倾向。例如:在翻译“顺致最崇高的敬意”时,就不一定都千篇一律地译为:I avail my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to Your Excellency (or to you ) the assurances of my highest consideration.(第一次给一个人发出这样的正式照会时用express,以后再向这位领导人发正式照会时就应用renew)。有时也可以译为:Please accept ,Your Excellency, the assurances of my highest consideration.也可译为:Please accept ,Your Excellency , my cordial greetings and best wishes. 在这句致敬语的翻译中,需注意 consideration这个词不加s。在打字时,注意致敬语不要单独占一页,而应该与正文在一起。译文中照会编号应该放在左上角,而不是像中文那样放在右上角。 普通照会是以外交代表机构(外交部、驻外大使馆)的名义,用第三人称写成,加盖机关印章。它是一种文书,而不是像英语或法语名称所示的是一种“口头”的通知(Verbal 原意为“口头”)。它主要是用于处理外交日常事务直至重大的政治问题,包括通告新大使提名、外交官任命、节假日闭馆等事项。它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现在的趋势是,用普通照会代替正式照会。中文的普通照会也像正式照会一样有称呼,如X X X国驻华大使馆。但外文普通照会没有称呼,而是以“X X X向X X X致意”开始,以“顺致(最)崇高的敬意”结束。在翻译开头开头的致敬语时,应将外交代表机构的名称的全称译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礼宾司向英国驻华大使馆致意”,应译为:The Protoco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the Embassy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China. 而不应译为:The Protocol Department of the Foreign Ministry of China 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the Embassy of Britain in China. 因为国与国之间正式文书、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的官方机构名称应用全称,而在结尾重复出现时可以用其简称。在普通照会中紧接着“向英国驻华大使馆致意”后,往往是 “并谨就英国使馆第X X X号照会通知如下:”翻译这句话应注意按英语的习惯不重复“英国大使馆”,而是用在比较正式的行文中常用的代词“the latter”。此句可以译为: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tter?s note No. … , has the honour to inform it of the following: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通知如下”这一个词的翻译,更确切地说,需注意“inform”(通知)这个英文词的用法。它有两种用法:inform somebody of something 或 inform somebody that … 中国人

很容易受中文影响,将“如下”一词译为 as follows , 将这句话译为:inform the latter as follows :这是不恰当的。照会的最后一部分是落款,一般放在右下角。每一段落的开头也不缩进去。英文普通照会将日期放在发照单位的下面,而英文正式照会的日期放在右上角。

2.备忘录(Memorandum或Aide-memoire, or Memoire)。这实际上是掐头去尾的普通照会,用以说明某一个问题的实际详情或法律细节,或用以澄清、确认外交会谈的内容。它用途广泛,形式灵活。国际上通用的说帖(英国人通常称为Speaking Notes,而美国人常称Talking Points)、非文件(Non-paper)、工作文件都属于备忘录一类。

3.外交函件。这是指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之间或外交人员之间的外交信件。外交函件又分为正式函件和便函。正式外交文件是国家和政府领导人、负有特殊使命的国家和政府代表,就重大问题以函件形式通知对方。外交便函是以外交部或驻外使、领官员名义,就一般事务互相致函,如发出访问邀请、表示感谢等。外交函件的翻译要注意在政治敏感问题上把握政策、把握分寸,做到准确、完整。在一般事务问题上,要注意符合外文习惯、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

4.国书和颂词。国书是派遣或召回使节时,由派遣国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实际上相当于介绍信。国书由派遣国元首签署、外交部长副署,国书副本由使节递交给接受国外长、副外长或礼宾司长或副司长,国书正本由使节亲自递交驻在国元首。使节递交国书时向序列在国元首所致的祝愿词就叫颂词。国书和颂词都是非常正式的外交文件,语言非常规范。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固定的规范用语。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使用正确的国名、元首名字、头衔及尊称。特别是国书,它的语言是固定的。不少同志在自己的电脑软盘里存了一份国书的格式样本,每逢打国书就copy一下,只更换人名、国名等。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但要特别注意核对国名、人名、头衔、尊称等细节。比如,有几个国家的国名前有定冠词the (the Gambia 冈比亚,the Philippines 菲律宾等),就不要漏掉。有的国家的国家元首是女士,就不能沿用His Excellency。各国的元首有不同的叫法、译法。如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叫“最高元首”,但通常不译为The Supreme Head of State ,而是用马来语的称谓:Yang di-Pertuan Agong。凡此种种,翻译国书时都应该询问、核查,而不能想当然。 5.全权证书和授权证书。这是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或政府部门首长委派参加谈判或国际会议的代表的证书。这一类证书的翻译需要注意弄清楚有关国际会议、国际条约等的外文全称。 6.领事任命书和领事证书。领事任命书是派遣国政府任命总领事馆、领事馆的馆长的委任书,由派遣国通过外交途径送交接受国外部。接受国表示承认派遣国任命的总使馆、领事馆的馆长并准予其执行领事职务的外交文书叫领事证书。

7.委任书和委托书。委任书是国家元首委派国家或政府特使赴某国参加特定活动的证件。委托书则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首长委托驻外使节或领事代表政府部门签署协议的证件。翻译委任书和委托书需要注意的问题,与翻译全权证书和授权证书相同。

8.条约。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以国家或政府名义对外缔结的条约、公约、专约、协定、议定书、换文、谅解备忘录、联合公报、联合声明;和以政府部门名义对外签订的协定、议定书、换函、谅解备忘录、会谈纪要、会议纪要等条约性文件。条约是按照国际法缔结的确立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局面协议,它对缔结的确立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它对缔约各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条约的翻译必须非常严谨,来不得丝毫的疏忽。条约的用语一定要非常正式。例如,1996年5

月,我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中写道:“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起初这句话译为: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Sea,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enjoys sovereign rights and jurisdiction over its 200-nautical-mile exclusive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这样的译法有两个问题。首先,中国目前实际上尚未对所有200海里专家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因此,用一般现在时enjoys就这一词,可能被误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部分经济区和大陆架就是中国应该享有的。而改用shall enjoy就含有中国应该享有的意思。其次,according to 这一词组不如换用in accordance with 更正式。另外,翻译法律性的条约还应该恪守译名同一律的规定。也就是说,表示同一概念、内涵的词不怕反复使用,以免引起歧义。如果为了照顾文采而变换表示同一概念的词,必然要牺牲条约文字的精确性。总之,条约性文件的翻译一定要字斟句酌,以确保准确性。 9.公报和公告。公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政府代表,在会谈中或会谈后,公开对外发表的关于会谈情况及已达成的协议的文件文书。可由各国单独发表,也可联合发表。后者称“联合公报”或“联合国新闻公报”。公告则是国家机构对外公布规定、说明情况、发表意见的文书。有的联合公报主要是双方确认一些原则,如两国政府建交联合公报。翻译这样的公报,时态比较好处理;主要注意用词准确。但翻译一个国家政府代表团访问另一国的新闻公报这一类的文件,有时时态好处理;主要注意用词准确。但翻译一个国家政府代表团访问另一国的新闻公报这一类的文件,有时时态比较不好处理。这一类文件的正文主要是陈述访问期间双方达成的一致看法,有关于指导原则的,也有关于具体事情的。但都是双方在会谈、会见时所谈到的内容,又未说明具体时间。只能视情况决定时态的选择。如系一般原则,用一般现在时,或用should, shall 之类的词。如是关于具体事情,或有具体时间,则根据具体事情的时间选用适当时态。

10.声明。这是政府就某一个国际问题、国际事件或涉外问题表明立场、政策的外交文书。一般有政府声明、外交部声明、外交部发言人声明、外交部发言人谈话等形式。

11.外交电报。以电报形式发送的外交文书,用以迅速传递信息,如:贺电、唁电等。 总之,翻译外交文书,要求文字严谨、准确、清楚、精练,格式规范。 除上述外交文书以外,外交笔译人员翻译较多的是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如国际会议、国际研讨会、外国议会、大学、群众组织集会等各种场合的演讲稿、宴会祝酒词等。这些稿件译完后主要供口译译员所用。因此,应考虑到口头语言与局面语言的区别。为此,尽量使用口头语言,选用小词、短句,以使译文能够上口,容易被人听懂,收到好的讲话效果。

五、中国外交语言的特点 要译好外交文书、外交文件,除了要了解不同文体的文件对翻译的不同要求以外,还应该了解外交语言总的特点。世界各国的外交语言虽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国际地位不同,实行的内、外政策不同,具有不同的外交风格,因而外交语言也各有特点。一个对外实行霸权主义、扩张政策的国家,其外交上的咄咄逼人、盛气凌人,其外交语言必然带有浓厚的强权政治色彩。而一个受到强国压力、欺凌的弱小国家,在外交上也许会采取低姿态,其外交语言可能会更“外交”,更含蓄婉转、更讲究策略。中国是在遭受了100多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占、压迫、欺凌之后获得新生的。中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同时又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几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不畏强暴、主持公道、坚持原则、求同原则、求同存异、实事求是、说话算数”的独特外交风格。体现外交政策的外交语言自然要反映中国外交的独特风格,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明确性。中国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仰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人喜欢并善于归纳概括。中国既有总的外交路线,又有对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对各个重大国际问题的具体方针政策,都明确无误地归纳为几条、几点、几个字。如:中国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语言的明确性特点,对于外事翻译是极为有利的。译员应熟记这些方针政策,了解它们的内涵及内在联系,这有助于译得准确,译出深度。 中国在国际上是讲原则的,敢于支持正义、主持公道,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鲜明的态度。我们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侵略扩张、施压制裁、干涉内政等都深恶痛绝,坚决反对。外交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在涉及台湾、西藏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没有松动和灵活的余地。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分裂祖国的言行都坚决反对。翻译人员要深刻理解我国政府的外交立场,正确、准确地翻译政府的政策。例如,人们在谈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时,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讲APEC国家。这种提法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因为APEC成员中有地区经济(台湾、香港)如果译员脑子里有一条“台湾、香港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地区”的弦,变会把它译成 APEC members,而不会译为APEC countries。当人们谈到“大陆”时也会自然地译成the mainland of China或China?s mainland,表明“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在特定的情况下,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用the mainland来表示大陆部分的中国,但绝不能译成mainland,因为那样译会被误解为大陆与台湾是互不隶属的两部分。涉及台湾问题的译名时,只能译为:Taiwan , China; Taipei , China;Chinese Taiwan;Chinese Taipei等,不能译为:Taiwan (China)或Taiwan-China。以免给人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印象。同样地,在翻译“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句话时也不能漏译“行使”这个词,因为,香港只是由当时腐败的清政府租借给英国,主权始终归我。这句话应译为: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不能译为: to resum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2.婉转储蓄性。国际形势、地区形势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各国、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和意图。相互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纵横交错的分歧和矛盾。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隐而未露的。每个国际事件、国际问题都有特殊的具体情况、背景、时间。我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处理国际问题、制定具体的外交政策时,既坚持原则性,又讲究灵活性和策略性。外交语言有时婉转储蓄,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以便处于主动地位。例如,我们有时对外国提出的某些建议有些不同的考虑,就可能以委婉的、但又积极的方式提出反建议。譬如在东明地区论坛问题上,有人操之过急。我们认为,鉴于这一地区内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地区论坛的发展应本着循序渐进、协商一致的精神。为此,我们提出:“在论坛动作伊始,先就指导原则达成一致,将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最初译成:A consensus reached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ration of ARF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这样翻译,就成了陈述一个事实,似乎已经拟定出几条指导原则了而事实上,我们只是在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上提出这一建议。当时,尚未就指导原则达成一致。显然,这样译法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与我们讲话的初衷不符。后来改为:It is important to reach agreement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ARF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operation. 这一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理解外交语言的含蓄性对翻译来说非常重要。又如,国与国之间发生某

些分歧是正常的。有时在会谈时,两国领导人可能在某个问题上谈不拢。新闻公报或新闻报道中讲“双方坦率地交换了意见”,而不会说“发生了争论”。表示“坦率”的英文词有好几个,如:candid, frank,straightforward等,这些词也有细微的差别。选择哪个?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分歧的程度、国家关系的情况等来作出选择。

3.分寸感。外交语言也并不都是含蓄、委婉的。它有时是明确、直截了当的。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也是需要把握外交语言分寸的两个方面。外交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域不同,原因、性质不同、严重程度不同,表态的轻重、缓急、方式也不同。如表示“反对”,可以使用“关切”、“关注”、“严重关注”、“严惩关切”、“感到不安”、“遗憾”、“深表遗憾”、“愤慨”、“反对”、“强烈反对”、“谴责”、“抗议”、“强烈抗议”、“最强烈抗议”等程度、分寸不同的词。这一类的词往往很敏感。翻译时要注意形容词的等级选择,准确体现原话分寸。譬如,我领导人在与外国领导人谈话时常表示:“我们重视与……的关系。”“重视”一词可译为“attach importance to our relations with…”,也可译为“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relations with…”。加不加这一表示程度的修饰词,要看我与这个国家的关系状况、我对这个国家政策及谈话时间等情况。又如,1992年,香港总督彭定康提出了所谓的“政改方案”,完全违反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基本法和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的谅解。我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表示坚决反对。彭随后访华,向中方解释他的所谓“方案”。在与我主管部领导会谈时,我方领导严正警告英方:“如果英方坚持这么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翻译中如何把握后半句话的分寸很重要。译成“It?s not a big deal.”(这不是什么大事)。“It?s nothing important”(这无关紧要)。或“It doesn?t matter”(没关系),所有这些译法都不对。彭定康单方面提出的“三违反” “政改方案”涉及香港主权回归、平衡过渡的大问题,怎么不是一件大事,怎么不重要?因此译成:“It?s nothing terrible”(这没有什么可怕),更准确一些。再如,某些东盟国家侵占了我在南中国海一些岛屿,这就产生了领土争议。但东盟国家又是我友好邻邦。因此,在翻译“侵占”这一词时,就需要斟酌用词。英文通常译为:invade and occupy。考虑到与友邻国家的领土争端,可选用感情色彩稍淡一点的词,如take。这些例子都说明,在翻译外交语言中,把握分寸十分重要。

4.准确性。外交语言无论是明确,还是储蓄,无论是露中有蓄,还是蓄中有露,掌握用语分寸都是为了准确表达政府的立场、态度、政策。外交语言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体现,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军事、经济利益的得失,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趋向,关系到地区乃至世界形势是稳定还是动乱、是紧张还是缓和的问题。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官员对国际问题和涉外问题的表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研究的,对外交文件都是反复推敲的,译员能否准确地翻译我对外表态和外交文件,关系重大。译员必须弄清每句话、每个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请教、咨询起草单位、起草人。如:我国在人权问题上有一句表态:由于各国的经济水平、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自然有差异,只能通过对话、合作来解决。这里的“差异”指什么?是指观点分歧,还是指各国人权状况有不同?经咨询,知道是指两者,既指对人权问题有不同看法,也指各国人权发展不平衡。弄清原意后,才能准确翻译。

委婉含蓄

外交语言是一种温和婉转的说词(GentleUnderstatement)。有人说,它“即便是辱骂,听起来也令人愉快”。直言快语,虽属坦诚,然常为外交家所忌。

三国时,曹操率军83万南下征吴。未动干戈,先致檄文,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不说征讨而言“会猎”,寓威胁于堂皇的辞藻之中,可谓古代外交语言的佳作。某些外交语言所包含的内容,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例如:某政府说对某事“表示关切”或“表示严重关切”,这意味着该政府将采取强硬的步骤;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这是向对方暗示如果事态继续恶化,该政府将予以干预;说“将不得不仔细地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就包含着友好关系即将变为敌对状态的警告;说会谈是“有益的”,弦外之音是会谈并未取得具体成果;说某外交官“进行不符外交身份的活动”,这是指控对方搞间谍活动??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和越南曾进行秘密谈判。当时,基辛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有一条长长的隧道要穿过,但在遥远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丝亮光。”他以此来比喻谈判的艰难复杂的进程。

有时外交语言的含蓄性还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会谈中,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上分歧很大。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就对尼克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俄罗斯农民,徒步跋涉前往一个荒僻的乡村。他知道方向,但不知道距离。当他穿过一片桦树林时,偶然遇到了一个枯瘦的老樵夫,就问他离该村子还有多远?老樵夫耸耸肩说,‘我不知道’。农民吸了一口气,把褡裢换了换肩,便撒腿走了。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道儿,再走15分钟就到了。’农民感到莫名其妙,转身问道:‘那你干吗刚才不说?’老樵夫徐徐答道:‘我先得看你步子有多大啊。’”在这里,勃列日涅夫把自己比作“老樵夫”,要尼克松这个“俄罗斯农民”在谈判中先走一步。

多边外交所使用的语言,更注意含蓄和婉转。联合国文件使用的语言,多采用中性名词,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在国际会议上听别国代表滔滔不绝的发言时,不要被前面一大串客套话所迷惑,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但是”所引出的真意上。例如,“本代表团对这个建议有着最大的同情,但是愿意指出??”,“我对某国杰出的代表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是我认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拒绝”、“否定”、“不同意”的委婉表述。

“伟大的废话”

对外交官来说,善于说“废话”或许也是一种本事。有人把某些外交语言戏称为“伟大的废话”,并非全无道理。

外交官肩负维护本国利益和促进与外国友好关系的重任,说话自然必须字斟句酌。正如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所说,一位外交大臣“讲起话来既要避免陈词滥调,又要避免言词失当”。而在不能说或没得说但又非说不可的情况下,外交官就只能说起“废话”来。说的本是“废话”,但让别人听起来又不像“废话”,有一个办法,便是“新瓶装旧酒”。外交官说话,有时讲究说得笼统,说得一般。于别人,似乎是“废话”,但于外交官本人,这可能是经多年磨练而成熟的标志。古代威尼斯的使节所得到的训令是:“使节应该用对任何事都不承担责任的一般性词句来表达一切。”

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文件成灾,“废话”充斥,这个致命弱点也为人们所公认。在每一次联合国大会上,一个代表团总要把同样的话在各种场合重复好几遍。有些会议老手常以瞌睡来抵制这种“折磨”,但又怕被摄入镜头,于是就闭目养神,似睡非睡。有一回,一个委员会的主席因其进入了梦乡,未能请下一个代表发言而引起哄堂大笑。

避免“直接说谎”

外交语言常被滥用,其等而下者就是谎言。为了本国利益,某些外交官有时把外交语言同谎言等同起来,不择手段。

在所谓的西方“传统外交”时期,外交官说谎几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十七世纪时,英国大使亨利·沃顿就曾赤裸裸地承认,“大使是一个被派到国外为了本国利益而说谎的诚实人”。十九世纪时的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甚至说,“就我的策略方面来说,说真话是对自己的不忠”。

在现代外交中,一些资产阶级外交官继承了说谎的传统,也发展了说谎的技巧。现在他们讲究的是避免“直接说谎”,也就是技术上不说谎。

1961年4月13日,即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的前5天,肯尼迪曾公开保证说:在任何情况下,美国决不插手、干涉以促成卡斯特罗的垮台,他将尽一切可能“保证美国人决不卷入古巴周围的反卡斯特罗行动”;同时他反对“从美国”发动一次攻势去反对卡斯特罗。肯尼迪的这番话说得很妙。从表面上看,他并未说谎,4月18日在吉隆滩登陆的没有美国人,而且这次攻势也不是从美国而是从尼加拉瓜沿岸的岛屿发动的。但从根本上说,肯尼迪是说了谎的。因为这次反卡斯特罗的入侵行动是在美国支持和策划下进行的。

粗俗不可取

外交语言一般是温文尔雅的,但也不是没有例外。且不说当年拿破仑是如何当着奥地利全权代表的面怒骂奥地利“是个老婊子,已经习惯于被人强*”,即是今天,在外交中脱口说出粗暴鄙俗的语言也不乏其例。

1959年7月,尼克松以副总统身份前去苏联出席美国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同赫鲁晓夫作了一次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美国国会通过的那个有关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屙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尼克松知道赫鲁晓夫青少年时期当过放猪娃,就反唇相讥地说,“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是搞错了,比马粪更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屎。”

越南外长阮基石的外交语言,其鄙俗程度更是等而下之了。他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把他同泰国外长的关系比作“夫妻关系”,说:“既是夫妻,总应睡在一张床上”。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1983年10月6日,阮基石在纽约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反对中国在中苏磋商中提出消除包括柬埔寨问题在内的三大障碍,他说:“当然不同意”“邻居拿我的老婆和孩子做交易”。阮基石的自作聪明的回答引起记者们哄堂大笑。

中国的特色

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有其自己的鲜明特色。我们以“信”为本,说话算数,很为外国友人称道。中国的外交语言一般比较质朴,不矫揉造作。这是我们的长处。也是我们的风格。

周恩来总理使用外交语言的艺术是很值得推崇的。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尼克松主动同周总理握手。周总理对尼克松说:“你的握手跨过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跨过了没有交往的25年。”这句话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世界共产党在莫斯科开会。毛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的午宴即将结束时,站了起来,手持酒杯,向各团长敬酒。当他来到南斯拉夫代表团的坐处时,向南共领导人卡德尔祝酒说:“你们和我们的区别只在于,你们长胡子,我们不长胡子。”卡德尔把毛主席的这番话理解为“以某种方式表明,他愿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清帝康熙在《庭训格言》中写道:“凡看书不为书所愚为善”。借用这句话于外交,不妨说:凡外交不为对方之言所愚为善。也就是说,听其言,观其行,从含蓄中识真意,从废话中辨实质,不为虚伪和谎言所迷惑,也不为粗言暴语所吓倒。

1.着力寻找外交双方共同语言

外交活动中,谈话首先要寻找共同语言。中国有句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外交场合也如此。通常在重要的外交接触中,要根据两国的具体情况和彼此关系的深浅,找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谈行融洽,取得良好效果。

外交中的共同语言,既用于外交言谈,也用于外交文书。其实外交谈判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坚持基本原则下,缩小或消除分歧,尽可能地找到共同点,并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2.外交语言要委婉含蓄

外交语言一般要求比较委婉、含蓄。

委婉:就是把不愿、不便或不能直说的话,用委婉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又不失本意,能为对方领悟。

例如: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其实这意味着会谈双方分歧较多;对某事表示“遗憾”,这里的遗憾有两种意思,一是对别人表示不满,一是为自己含蓄地表示歉意,或委婉地承认自己不对;说某个外交官进行了“不符合身份的活动”,这就是指他干了间谍活动或其他危及驻在国安全的活动;宣布某人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把他驱逐出境或拒绝入境的一种外交辞令;“无可奉告”,就是拒绝回答。

又例如,会谈双方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分歧依然如故,而又不愿否定会谈的意义,影响各方解决问题的愿望或现存的关系,只好在会谈公报中避实就虚地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如:这次会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的态度是积极的,气氛是友好的”,“深入地交换了意见”,等等。 3.外交会谈中澄清与纠错

在外交场合,若说错了话,或者把话说过了头,一般采用由别人或本人出面“解释”或“澄清”的方式加以补救。 4.外交语言注意留有余地

外交是很复杂的,对某些问题,既要考虑它的复杂性,又要考虑它的各种可能性。总之,要避免把话说绝,说死,说满,应留有余地。 5.外交语言一般指事而不点名

在外交中,有时对某国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或谴责,从外交策略上考虑可采取只点问题而不点名方式。 外交文书礼仪:

外交文书又称外交文件,是进行国际联络和外事活动使用的专用文书,使用范围较广,形式多样,是进行对外交涉和礼仪往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外交文书使用于国家及其外交机关、派出机构、外交代表与他国及其外交主管机关之间,或国家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间。

外交文书体现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所以起草和发送对外文书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十分注意文书礼仪。即使是一件纯属礼节性的函件,如果格式与行文不合常规,也可能引起收件人的误解和不愉快,或造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外交文书的特点:

1.外交文书体现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申明和承担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作用。

2.外交文书主要文种和文件格式为国际间公认,行文须遵循国际惯例并体现对等的原则,讲究书写格式、用纸规格、用印及签署等。

3.外交文书注重交际礼貌用语和措词慎重。如身份称呼,依照惯例,称呼对方为“先生” “阁下” “陛下” “尊敬的××”等;对有争议的事件,酌情写“表示遗憾”、“提请注意”、“抗议”、“强烈抗议”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