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30 00: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一.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 ,字 元亮 ,名 潜 ,世称 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 文章主题: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

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了作者追求美满生活的崇高理想。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 古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不充分

四.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 随即,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房屋)

志:①处处志之(做标记) ②寻向所志(标记)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四. 一义多词(1)缘 扶=沿着 (2)要 延=邀请 (3)悉 咸 具 皆=都 五.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

六.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形容一下子领悟了某种道理。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过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

1

不足为外人道 :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情告诉别人。

不知有汉: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

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七.课文填空

(1)写渔人见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纷纷。

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等句说明它不易被人发现。

(6)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到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与苏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相类似的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9)本文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八.问题解答

Δ1、本文第二段描写了美好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民生活:自由快乐

2、本文以 渔人进出桃源 为线索,以 时间先后 为顺序,从 发现桃源 到 访问桃源再到 离开桃源 一线贯之。(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花源记

2

3、本文作者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任意连续两句,并标明出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 Δ4、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美好作了铺垫。

Δ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Δ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Δ7、桃花源人为什么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作用?

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根据本文内容拟一副对联,上联 环境优美安定和平,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Δ9、对渔人的回答,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叹惋。

Δ10、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理想?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

3

1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没有外人来过。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 ?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 1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外面的世界战乱频繁,人民生活于苦难之中。

14、文中那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桃花源中生活和平宁静,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Δ16、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可以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 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的社会风尚。(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十、描绘桃花的古诗句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大理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011中考题: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桃花源记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tk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