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更新时间:2023-04-30 19: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5)

第三章城市发展定位 (10)

第四章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12)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7)

第六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4)

第八章市域社会文化与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29)

第九章市域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38)

第十章市域公共安全与防灾规划 (47)

第十一章规划区规模 (49)

第十二章规划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9)

第十三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十四章规划区产业空间统筹规划 (53)

第十五章规划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55)

第十六章规划区风景人文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 (57)

第十七章生态绿地系统统筹规划 (61)

第十八章规划区综合交通统筹规划 (62)

第十九章规划区市政工程规划 (65)

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78)

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81)

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85)

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住房与社区发展规划 (86)

第二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87)

第二十五章中心城区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90)

第二十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2)

第二十七章旧城更新规划 (96)

第二十八章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97)

第二十九章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100)

1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第三十章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和建设控制 (111)

第三十一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114)

第三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15)

第三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118)

第三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20)

第三十五章附则 (12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了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新要求,深化落实《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全面对接《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为了构建区域和谐互动、资源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安顺市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有效指导城乡建设发展,特制定《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4;

0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04.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05. 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号);

06. 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

07. 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

08.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

09. 《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1;

10. 《安顺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02.1;

1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2012]2号);

13.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02;

14. 《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

15.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16.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06;

17. 《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

18. 《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19. 《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

20.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1.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

22. 《安顺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23. 《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2014.2;

24.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5. 中央城镇化会议、贵州省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等国家、省域层面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相关指导意见。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依法建设安顺美丽城乡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有序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加快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城乡共融。立足安顺自身特色,以生态优先为第一原则,以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为底线,因地制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探索山地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达到提升城乡建设发展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进步之目的。

1.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全域覆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

2.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原则。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乡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3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3.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原则。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的构建城乡空间格局;以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具有山地特色的组团式区域性中心城市新格局,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内部结构,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促进城乡紧凑发展。

4.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原则。首先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次着力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5.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原则。以安顺地域文化禀赋为基础,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城乡,彰显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逐步形成具有安顺地域特色的城乡总体形象。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4-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层次

1. 市域层次:包括三区五县,即西秀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共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77个乡镇(其中45个镇,32个乡),规划范围总面积9267.00平方公里。

2. 规划区层次:包括西秀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南街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北街街道、东关街道、华西街道、西航街道和宋旗镇、轿子山镇、蔡官镇、幺铺镇、宁谷镇、旧州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刘官乡、黄腊布依族苗族乡十个乡镇;平坝县鼓楼街道办事处、安平街道办事处和乐平镇、天龙镇、白云镇、羊昌布依族苗族乡、夏云镇、高峰镇、马场镇(平坝)、十字回族苗族乡八个乡镇;普定县城关镇和坪上镇、白岩镇、马官镇三个乡镇以及龙场镇的新华村、平桥村、新中村、天桥村、新桥村、岩上村、牛角孔村、索桥村8个行政村等地域范围,规划区规划范围总面积为2365.77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层次:包括西秀区内的南街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北街街道、东关街道、华西街道、西航街道的全部区域和幺铺镇、宁谷镇、七眼桥镇、蔡官镇的部

4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分区域;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宋旗镇全部区域和普定的白岩镇部分区域。西至高速环线西段,南至沪昆高铁和宁谷镇,东至蔡官、七眼桥镇,北至高速环线北段和白岩镇。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控制范围总面积约为243.58平方公里。

第6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本文本中加粗字体部分)是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核心依据。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和管理要求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执行。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发展目标与指标

第7条总体发展目标

1. 都市安顺——由集中到分散,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2. 产业安顺——由低端到高端,构建开放创新城市。

3. 文化安顺——由碎片到体系,提升历史文化名城。

4. 休闲安顺——由局部到整体,创建宜居旅游城乡。

5. 美丽安顺——由安居到宜居,构筑山水田园城乡。

第8条经济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以加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为推手,加速发展新型工业、生态旅游服务和现代商贸物流;重点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主体,特色农业发展为补充。规划期末,GDP总量达到2250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全面建设质效提升、结构优化、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的新实力安顺。

第9条社会发展目标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新安顺。至规划期末,恩格尔系

5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数小于25%,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0个,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含职业技术学校)升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养老机构总床位占老龄人口比例达到0.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重视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建设一个社会保障更加充分、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社会秩序更加安定、城乡环境更加美好、社会文明更加进步的幸福安顺。

第10条城乡建设发展目标

1. 宜居宜业幸福城乡。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均等化的社会服务网络和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安顺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把安顺市建设成为贵安都市圈内宜居宜业的幸福城乡。

2. 旅游休闲美丽城乡。彰显城乡生态环境特色,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乡旅游服务环境,把安顺市打造为全国闻名的、以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美丽城乡。

3. 绿色生态健康城乡。构建山、水、田、林、城相互辉映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把安顺市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城乡。

4. 交通畅达便捷城乡。依托现有综合交通网络,以“内通外连、网络构建”为交通发展总体目标,快速把安顺市建设成为贵安都市圈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交通畅达的便捷城乡。

第11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 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要求,倡导建设紧凑型城市,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前提,重点保护山体、基本农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努力建设闻名的绿色生态国家园林城市。

2. 加强区域空间管制,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总量。

3. 至规划期末,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0db,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m2以上,全面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山绿、城美的绿色安顺。

第12条规划指标体系详见附表1

6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第二节发展战略

第13条总体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同五大战略。

第14条经济发战战略

1. 循环经济战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在一个相当的发展周期中,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上升与污染水平同步下降的双赢,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 东联西促战略

积极推动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安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阳同城化发展,推动安顺中心城区与平坝、普定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带动作用,努力向东融入贵安都市圈1.0小时经济交通圈,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扩大对省外地区的产品输出与资本技术引进。进一步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提升安顺市经济发展速度。

3. 城市优先战略

利用中心城区现有的基础,强化和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影响,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为首要战略,带动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格局。

4. 资源本地价值化战略

加强安顺资源高效化利用,重视资源本地价值化,强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初始拉动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快速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

5. 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

以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全省旅游龙头,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全国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打造国际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应强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安顺“泛黄果树旅游圈”和“大屯堡文化旅游圈”。同时与贵阳、遵义等地区组成区域旅游共同体,扩大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品位,强化旅游服务。

7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第15条社会发展战略

1. 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以贵安新区发展为契机,安顺应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制订相关政策,创造就业机会,改变人口外流和劳务输出的格局,有序推进本地人口就地转移和创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2. 强化均等化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城乡人居环境,强化均等化服务,加强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提高安顺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以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人口聚集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人居环境和绿色产业集聚平台,全面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山绿、城美的生态安顺,吸引城镇人口聚集。

第16条城乡发展战略

1. 城乡统筹,重点突破战略

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科学构建城乡空间新格局;重点培育区域发展极核,先行建设城乡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的,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2. 东连西拓,区域合作战略

以壮大安顺中心城区发展为目标,东连西拓,推进安顺中心城区与平坝、普定县城一体化发展,构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全面加快安顺与“黔中经济区”、“贵安都市圈”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安新区”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多层次区域协调发展。

3. 产城一体,体系优化战略

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优化城镇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集群集聚,多轮驱动,分工协作,以产促城,产城融合。

4. 差异有序,重点集聚战略

强化城市区域化发展战略,壮大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与平坝、普定县城一体化发展,凸显极化引领作用;东北部城镇应相对集聚,提升城镇密集带综合竞争力;西南部城镇相对分散,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

5. 保山护水,生态宜居战略

8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保山护水,营造宜居宜业特色环境;构建全域生态空间网络化,重点加强西南生态保育;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6. 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战略

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创新改革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创新区域协调机制;鼓励多方参与,创新投融资机制。

第17条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1. 贯彻落实《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保护要求。

应以安顺市域东北部为重点开发区域,即西秀区、平坝县、镇宁县北部和普定县东部为重点开发区域;其他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即以普定县西北部为农产品生产区,以关岭县、紫云县和镇宁县南部为重点生态涵养区。

2. 区域生态格局协同保护战略。

全面落实贵安新区的生态空间框架,强化安顺与贵州省的生态空间格局全面对接,尤其是要统筹“贵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整体格局,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资源。

3. 凸显安顺“安居”变“宜居”的保护战略。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城乡生态结构体系,强化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的空间管制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安顺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特色。

第18条区域协调战略

1.协同化发展战略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立足安顺自身特点,“走有山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协调安顺与东盟、珠三角、成渝地区、贵昆地区和贵州省的区域合作战略,建设成为“黔中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和内陆型开放创新的新区域,继续壮大和提升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并将安顺由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提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示范性发展战略

以“贵安新区”发展为契机,积极落实国家新区发展相关政策与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发展要求,以开放创新为示范领域,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态势,加强与“贵安新区”全面合作与对接,努力实现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安新区”融合发展。

3.差异化发展战略

9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落实新时期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借助“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形成以贵阳为中心,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为支撑的“黔中城市群”;并从产业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用差异化的协同发展战略,努力将安顺打造为“黔中经济区”具有重要战略性的新型工业基地。全面建设贵州省的“贵安都市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4.同城化发展战略

上位规划及宏观政策的指导都提出“贵安一体化”、“贵安都市圈”的发展策略,安顺与贵阳的同城化发展将成为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并从产业分工与协作、交通网络建设、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格局整合、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协同化发展。全面建设“贵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阳同城化发展。

第三章城市发展定位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19条城市发展目标

1. 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我国西南部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2. 优化资源,升级打造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3. 区域协调,全面建设贵安都市圈和黔中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基地。

4. 文化引领,大力营造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20条城市发展战略

1. 新区驱动、两城互动

以贵安新区发展为契机,构建我国西南部开放创新的高地,建设高端服务平台,加快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同步推进贵阳-安顺同城化发展,实现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统筹对接,共同治理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贵州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 生态优先、区域协同

深化贵安都市圈区域生态空间结构,落实贵安新区生态空间框架,全面对接贵州省城乡生态空间规划,严格划定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制定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构建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网络。并从城市到乡村,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市

10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环境。

3. 以人为本、城乡协调

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局面,推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围绕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全面深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4. 均等服务、转型升级

以资源共享、分级配置、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城乡一体化为宗旨,依托城镇体系发展,大力发展均等化的城市社会服务,强化城市义务教育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统筹建设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城市就业、管理服务、转移培训、扶持援助等机制体制,构建城市现代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城的服务功能升级。

5. 文化引领、特色彰显

确定城市遗产保护对象,强化保护利用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对于遗产资源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潜在可申请重大遗产地的特定街区和文物古迹单位,依据相关政策应划定保护区。传承与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保持传统风貌特色,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21条城市性质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贵安都市圈的副中心和黔中经济区新型工业基地,独特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

2. 县城

(1) 镇宁县城:贵州西部旅游服务重要城市,以发展精细化工、特色轻工为主导,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2) 关岭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黔中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聚散地;滇、黔、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复合的城市。

11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3) 紫云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紫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宜居城市;

第22条城市人口规模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至2030年,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7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00万人,平坝片区50万人,普定片区25万人。

2. 县城

(1)镇宁县城:至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8万以内;

(2)关岭县城:至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以内;

(3)紫云县城:至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以内。

第23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至2030年,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74.3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3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99.86平方公里,平坝片区49.78平方公里,普定片区24.72平方公里。

2. 县城

(1)镇宁县城: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关岭县城: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增大;

(3)紫云县城: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增大。

第四章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24条经济发展目标

1. 近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

12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详见附表2)

2. 远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力争三产结构调整为

3.6:48:3:48.1;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4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万元;总人口达到400万,城镇人口280万,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详见附表2)

第25条产业发展战略

1. 努力建设全国知名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生产服务型综合物流园区。

3. 全面打造西部重要的生态旅游产业示范基地。

4. 大力构建黔中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第26条产业体系建构

安顺市产业体系是由农业、工业、服务业、辅助性产业、新兴产业五个板块组成,即:

1. 农业

以生态型现代农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为主。

2. 工业

构建“141工程”的工业体系。即:一个主导产业是指装备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是指能源化工、食品饮料、医药制造、原材料产业;一个特色产业是指航空航天高新技术产业——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 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业。

4. 辅助性产业

是以辅助性轻工业(包装、印刷等)和生产性服务业(咨询、设计等) 发展为主。

5. 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衍生、相关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

13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14 第二节产业发展规划

第27条产业调整

以新型城镇化为拉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产业,加快三次产业升级转型,延伸、配套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生产能力与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多处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即:

1. 安顺中心城区

(1) 西秀工业园区: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依托,以规模化的特色轻工业和现代机械制造业为主,承接与贵阳市中心城市以及贵安新区的公司总部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外迁,延伸、配套完善产业链,实现安顺中心城区产业升级,构建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新城区。

(2) 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理念,围绕飞机整机制造、航空航天专业化生产等高端产业,依托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通过航空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其它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聚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和汽车装备制造业,实现安顺市整个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和软化。与此同时,通过产业渗透和产业融合,培育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无人机试训基地、航模比赛和展览、私人飞机培训和维修、制药、旅游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型产业集群,重视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进而带动各相关产业的新发展。

2. 平坝和普定

强化平坝和普定对周边地区生活和生产的服务功能,形成安顺市域特色职能引领区。提高本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水平和环保门槛,预留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空间,预留为周边园区提供服务和配套以及拓展保税物流的潜力空间,打造产城一体的综合新城。规划发展一般制造业和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功能以及服务水平为方向,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3. 县域经济

以小城镇为依托,依据资源禀赋,发展原材料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产业化基地。形成不同的“圈层”(核心圈——中心圈——外围圈)经济之间的合理布局与专业化分工,并加强“圈层”间的经济流动,促进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和发展。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第28条产业发展方向

1. 第一产业

以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为目标,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发展生态畜牧、蔬菜、茶叶、中药材、烤烟、优质粮油、精品水果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门类。

2. 第二产业

(1) 安顺中心城区以贵安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对接贵安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承接相关联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外迁,中心城区西秀工业园区规划发展以绿色食品研发和加工、航空机械配件等为主,相邻的蔡官特色轻工产业园区规划以民族制药、民族工艺和旅游产品、机械设备零配件为主,并在园区内整体打造以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教育培训等为主的安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安顺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航空制造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育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无人机试训基地、航模比赛和展览、私人飞机培训和维修、制药、旅游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型产业集群,重视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打造以商业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生活服务、航空展览等为主的安顺综合服务中心。

(2) 平坝和普定区域将以形成特色职能引导区为目标,其中,乐平特色装备产业园区规划以航空航天和电力电器设备及其零部件等机械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市政用车、装载车等特种车及其配套加工为主。普定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力、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产业,积极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努力打造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并依托幺铺——黄桶打造服务于安顺市域的、在黔中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以大宗物资物流为主的生产服务型专业物流园区。

(3) 其他县域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主要发展一般制造业和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周边广大地区主要建设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农副特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涵养区。

3. 第三产业

(1) 依托贵安新区及自身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包装、印刷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业,发展包括航模比赛和展览、私人飞机培训和维修、咨询等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务业。

(2) 以旅游文化服务为引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改传统观光旅游(自然

15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风光、历史遗迹、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建筑艺术)为度假旅游、专项旅游、休闲旅游,集观光、娱乐、商务、会议、康体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建设发展与会展、商务等国际旅游相适应的房地产、住宿、餐饮、商贸等配套服务业。

(3) 立足安顺市域,面向黔中经济区,辐射云贵川三省及东盟自由贸易区,依托安顺普定循环工业基地、安顺航空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众多工业园区,以“一园两片”为特色,构建黔中地区领先,以大宗物资物流服务平台为目标,以公铁联运为基础,煤炭、钢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等行业高端供应链物流服务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生产服务型综合物流园区。

(4) 以现代金融、商贸、都市商务等为新的突破口,由传统小商品经济发展全国知名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相关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商贸服务等为主的其他现代服务业。

第三节产业空间布局

第29条产业空间布局

安顺市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为“两区四带九基地”。即:

1. 两区:

(1)中部经济区:为安顺主要经济发展带。主要包括夏云现代制造产业园区、乐平特色装备产业园区、马场战略新兴产业园区、西秀工业园区(包括“安顺医药产业园”、“蔡官特色轻工产业园区”、“安顺装备制造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普定经济开发区、镇宁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幺铺黄桶产业园八大园区。

(2)南部经济区:南部是安顺地区限制发展区。主要包括关岭工业园区、紫云工业园区。主要发展食品工业以及生态农业。

2. 四带:

(1)贵黄产业综合带:围绕中部工业经济区,以贵黄高速铁路为纽带,串联周边县城特色产业形成综合产业带。其中平坝、城区、镇宁、关岭四个节点,连接成以交通和资源为依托的综合产业带。

(2)两条农业特色产业带:“平坝—中心城区—普定—紫云”特色产业带是以发展蔬菜、茶叶、特色粮油基地、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生态农业及观光农业为主,建设农副

16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沿贵昆交通廊道发展的名优特生态农业及加工产业区;“关岭—镇宁”特色产业带是以反季节蔬菜、香料、经济林果等种植为主,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区。

(3)一条生态保护带:以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与旧州屯堡村寨群落形成郉江河文化生态发展带

3. 九基地:

(1)综合服务型基地:中心城区;

(2)区域物流基地:普定黄桶、西秀幺铺;

(3)旅游服务及现代物流业基地:平坝乐平;

(4)旅游服务业基地:镇宁-黄果树;

(5)特色畜牧业养殖加工基地:紫云;

(6)区域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基地:关岭;

(7)东南粮油生产加工基地:以紫云县及周边猴场、四大寨、大营、水塘,关岭县八德、顶云、上关等乡镇为代表的质量效益型粮油生产基地;

(8)北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以西秀区旧州、刘官、双堡、黄腊、东屯,平坝县羊昌、高峰、马场、白云、夏云等万亩产粮大坝为主的北部规模效益型粮油生产基地;

(9)西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以普定县马关、化处,镇宁县马场、丁旗、江龙等乡镇为代表的西部粮油生产基地。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规划

第30条城乡总人口预测

至202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乡总人口约为350万人;

至203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乡总人口约为400万人。

第31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至202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镇人口18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52%左右;

至203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镇人口28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17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18 第二节城乡空间协调发展

第32条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城乡空间组织结构特点为“一极三城一带两区”。

“一极”:是指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即由安顺市中心城区、普定片区、平坝片区组成的新增长极);

“三城”:是指镇宁县城、关岭县城及紫云县城;

“一带”:是指依托贵昆城镇走廊形成的城镇密集带;

“两区”:是指北部城镇重点发展区和南部生态保育涵养区。

第33条城乡生态空间协调保护规划

本规划城乡生态空间网络框架特点为“二区五廊多点”。

“二区”:是指北部生态环境重建区和南部生态环境涵养区;

“五廊”:是指苗岭-清水江区域、夜郎湖-三岔河-红枫湖、刑江河-红枫湖、格凸河、北盘江五条生态旅游走廊;

“多点”:是指多处生态保护核心区。

第三节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第34条北部城镇发展区指引

本规划以落实《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的相关要求为重点,建立安顺市域城镇优先发展的重要区域;即以安顺市的中心城区、平坝县城、普定县城以及沿“贵昆城镇走廊”的若干城镇,形成安顺市的北部城镇发展区。

第35条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组织指引

以2010版的中心城区东扩为核心,以平坝县城和乐平镇为依托形成城市的东部片区,以普定县城为依托形成城市的西部片区,共同组成“一城两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36条城镇空间组织结构规划

本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特点为“一极三城一带多镇”。

“一极”:是指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即由安顺市中心城区、普定片区、平坝片区组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成的新增长极)。

“三城”:是指镇宁县城、关岭县城和紫云县城。

“一带”:是指依托贵昆城镇走廊形成的城镇密集带;

“多镇”:是指多个重点镇(绿色小城镇)和一般镇。

第37条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本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为“一城两区”。

“一城”:是指安顺市中心城区。

“两区”:是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外围东西两片城市发展区,即一片是以普定县城为依托的西部城市片区,另一片是以平坝县城和乐平组团为依托的东部城市片区。

第四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第38条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本规划城镇体系等级划分为四级。即:

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含绿色小城镇)——一般镇。

第39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本规划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为:1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人口17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为100万人,平坝片区为50万人,普定片区为25万人;3个县城,城镇总人口为48万人,其中镇宁县城城镇人口为18万人,关岭县城城镇人口为15万人,紫云县城城镇人口为15万人;24个重点镇,城镇总人口为45万人,每个城镇城镇人口控制在0.8-3.0万人之间,其中马场镇作为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的发展区,城镇人口为22.0万人;36个一般镇,城镇总人口为12万人,每个城镇城镇人口控制在0.3-0.5万人之间。(详见附表3)

第40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1) 中心城区:内陆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航空、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区;以旅游服务提升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新兴的西南地区现

19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代物流业基地;以食品加工为主的规模化传统工业基地;(详见附表4)

(2) 平坝片区:对外开放引领区;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3) 普定片区:新兴的西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贵州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普定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2. 县城

(1)镇宁县城:贵州省西部旅游服务基地;贵州省精细化工、特色轻工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镇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2)关岭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黔中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聚散地;滇、黔、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复合的城市。(详见附表4)

(3)紫云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区;以建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基地;紫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3. 重点镇:

24个重点镇的发展职能分为六大类,主要是以新兴科技、历史古镇旅游、旅游服务、交通发展、工贸和商贸服务为主。(详见附表4)

4. 一般镇:

36个一般镇的发展职分为二大类,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详见附表4)

第41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指引

本规划参照国家和贵州省关于城乡建设的相关标准和政策规定,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目的,依据各类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本阶段性人均指标及相关规定,确定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和美丽乡村的各类建设用地的标准指引,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

1.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镇宁县城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镇宁县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为≤100m2/人。

2. 关岭县城和紫云县城

县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控制为≤100m2/人。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增大。

3. 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

20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文本

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控制为≤120m2/人。

4. 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

美丽乡村的人均村庄建设用地标准控制为≤150m2/人。

第六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节发展目标

第42条发展目标

以发掘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以大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社会民俗资源为补充发展方式;以“旅城互动”、“旅乡融合”策略为导控方向,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业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配置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体系,将安顺建设成为以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全省旅游龙头城市,构建全国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43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本规划安顺市域旅游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为:“一核心、五板块、九区域”。即:

1. 一核心

以黄果树、龙宫、黄龙湖景区为中心的大黄果树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区。

2. 五大旅游板块

(1) 城市旅游板块:以安顺城区为中心,包括镇宁、普定部分区域和的城市国际休闲旅游产业集群。

(2) 地质奇观旅游板块:包括以黄果树大桥、花江大峡谷、关岭古生物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地质旅游产业集群。

(3) 户外运动旅游板块:以紫云格凸河风景区为中心的户外运动、野外拓展、自驾游、背包游基地,构成户外运动旅游产业集群。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c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