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基督徒的价值观

更新时间:2023-10-21 11: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我是谁?

——基督徒自我形像的建立

经文:创1:26-27;诗8:3-9;彼2:9

“形像”一词在今日社会中被普遍使用。政客雇用形像设计师为他“造型”,与个人身份相符;从业人员穿着“制服”来提升团队精神;企业花大金请明星为公司作“形像大使”,提升知名度和效益。不管是个人形像、团队形像或是企业形像,在“名誉”、“品牌”被极度渲染的社会中,“形像”离其本身的意义已差之千里。这种“形像”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包装,并不一定是本质的体现。

时代赋予人有许多要求,使人活在失衡的状态之中。有人忙忙碌碌,为赚得大把金钱,向世人显示自己是一位强者;有人努力工作,为争得企业高管的位置,向人显示自己的能力;有人到处深造、镀金,拿到文凭、学位,为在事业上得到“增值”。不断地忙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追求,使很多人的自我形像建基于社会的要求之下。这也显示人本身自我形像的缺失,需要由许多外在的“包装”来掩盖。它与神在创世之初所赋予人的形像是完全不同的。作为在基督里蒙救赎的基督徒,建立活祭的人生需要有健康的自我形像。了解自己在神创造中的地位,明白个人生命的渺小,存着感恩的心面对基督的救恩,活出应有的形像。

一、超凡的地位

在神造人的时候,神就已经给予人类独特的生命与地位。创世记第一章中,神的创造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从起初“神创造天地”——宇宙之后,将我们的眼光带到“地”上,就集中在人类将来生活的地球。在时间和空间中创造“光”、“空气”、“陆地”、“光体”、“植物”、“动物”。在这个过程中,神在每天的创造中留下“好的”作为小结。到人类被造的时候,神原来那“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的创造改变了,转而采用“言”、“行”并用,甚至将其超越的“形像”放在人的生命当中。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26),神行动:“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在神所创造的万物中,只有人具有神的形像,这是有别于其他所有被造物的生命品质。人类有了这个品质,使我们与其他动物有别,使我们在本质上与神相连。

从神定意要创造具有自己形像的人类时,就已经明确人类的独特地位:“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这使人不单只在本质上超越动物,更在具体的权责上超越一切生物,因为人是它们的管理者。诗人大卫在默想神在人类身上的奇妙作为时,不禁发出内心的惊叹,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羊牛、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8:3-9)

已故著名华人神学家杨牧谷牧师说:

“在神造的百物中,只有人是有意识且能与神交通的,他的身体与百物一样,都是属物的,但他里面有神的灵。物是可见的,灵是不可见的,是他里面的灵使他其他被造物分别出来。他被造于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中间,他既有这独特的地位,又与大地同样是被造物,他就有一独特的责任,要好好看守管理伊甸园,使一切被造物同声赞美敬拜神。”

在“我是谁”的问题中,基督徒作为一个单纯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是人,是神所创造的,有神形像的人,在本质上超越其他动物;我是人,是一位有权柄、有责任的人,因为神将万物交给人管理。”我想,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份单纯的自信,是永远不被撼动的。在人生命中的独特与美好,永远是我们引以为傲,且为之歌唱的:

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 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

哦你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哦你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取自歌曲《你是唯一》

二、奇妙的拣选

吃过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亚当与神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被打破。当亚当听到神的声音时,就自然用一种外来的装饰——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掩自己因罪而带来的羞耻,用推卸责任的办法来显示自己的无

辜。“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创3:7)的行动本身就是犯罪后人类自我形像缺失的象征。原本的圣洁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却是罪所带来的羞耻。推卸责任背离神在创造时赋予人类责任的实质,本身也是一种变向的遮掩。亚当成为历代罪人的样板,罪是见不得人的,只能成为人的“隐私”。当大卫与乌利亚的妻子通奸之后,大卫为遮掩罪恶,用一系列的罪来补漏。当拿单先知用比喻来指出大卫的罪时,那“伪君子”的形像,相信任何阅读该段历史的人,都会为之瞠目。

保罗在其著作中将人类犯罪的本性揭露出来,指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罗3:23)任何外在的“羊皮”、任何“属灵的话语”、任何学位的证明,都不能遮掩人犯罪的本质。在圣洁、公义的神面前,就只有一个结果:“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这使所有世人都必然面临生命的结局,就是死——一种消极的公平。经文在“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之后,给我们加上宝贵的宣告说:“如今却蒙 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3:24)经文也在“罪的工价乃是死”的事实之后,带出“惟有 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6:23)的盼望。这一切都出于“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得蒙基督救赎的罪人在面对自我形像形像时,不仅仅是要直面自己犯罪的事实,放下自己一切的“面具”,用真实的自我来面对神。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行为在神面前站立,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说:“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所以,

在神面前,我们需要拿掉一切的“无花果树的叶子”、不要再推卸责任,敞开自己让神进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恢复伊甸时期生命的单纯,用真实的生命面对人生。

三、独特的身份

生活中,我们常以地位、学历、称号放在自己的名片上,以助自我形像的建立。我们常以学问的多少、财富的积累、地位的高低作为衡量人们成功、失败的标准。然而一切外在的形像都会因时过境迁而改变,它们只能成为人一时骄傲的本钱。所以,“好汉不提当年勇”就成为我们不得不提的劝勉。人的自我形像不能以外在的身份来辅助,而应当建基在神的创造与救赎的定旨上。

从神创造的本身来看,上文所指的“神的形像”与超凡地位已经使人认识到自身在所有被造者之上;奇妙的拣选使我们认识自身罪恶,知道自我形像不是建基于个人的行为上,完全在于神的恩典。一切蒙神拯救的基督徒,在基督的救赎里恢复了原本“神的儿子”的名分,使我们得着独特的身份,就是彼得所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 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被拣选的族类”与旧约神特选的子民——以色列有共通之处,显示神对其子民的特别眷顾;“有君尊的祭司”既恢复神在创世之初给予人类“大地的祭司”(杨牧谷语)的职分,也使基督徒与旧约祭司职份相连接,恢复原初神人无间的亲密;“圣洁的国度”则显出基督救赎的恩典,让一切蒙恩的子民因信称义,也因基

督的宝血得成圣洁,不再需要任何“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掩;“属神的子民”则从主耶稣所说“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的实质,使基督徒无需活在世界所赋予的价值和要求当中。

当人们为银行卡数字压力越来越大时,当人们为名片上的头衔而来回奔波时,当人们因为别人的打击而心灵不得释放时,当人们因为树立形像而翻箱倒柜时,基督徒可以活在单纯的知足中,不再为名利、金钱、地位所困。正如保罗所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2-13)杨牧谷牧师劝勉说:

不要时时跟着群众走, 不要依赖群众造声势, 不要躲在群众背后, 过安全稳妥的生活。 敢于被上帝个人化, 敢于站出来,最终你会发觉, 信仰已将你的生活改变得焕然一新。

第二课 基督徒的价值观

经文:可1:15;太6:24;腓3:4-8

引言:价值观是一种个人信念,是人衡量事物轻重、优先次序、重要性、个人价值及取向的标准。这种信念促使我们采取倾向于某种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的行动。说得浅白一点,就是一个人生不可不面对的问题:“你最看重什么?”这种“看重”的程度由兴趣、偏好、尊崇再到委身,在表现形式上是逐渐上升的。

从非基督徒到基督徒,在身份的转变中,其价值观也随着改变。保罗要求基督徒“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弟兄们”从世俗的价值观念改变,建立合神心意的价值体系,从而真正活出“活祭人生”。

一、价值观的来源

价值观的形成从纵向来说,与人的社会化经历有关,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及成长经历,都影响着他的价值观。一位服过兵役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会讲求纪律、规矩;生活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社会圈子中的人会将金钱的获取作为生命价值的体系;成长在“书香”家庭的孩子,会将知识的积累看得很重。

从横向来说,亨特·刘易斯在其《价值观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人的价值观六大来源,可以说明问题:权威、逻辑推论、感觉体验、情绪、直觉、科学[1]。面对同样的问题,这些价值观的来源对人的判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文革期间,基督徒在选择信仰基督与否认基督,实在经历价值衡量。成长于基督教家庭、尝过主恩滋味的基督徒,以基督的教导为

权威,认定为义受逼迫是有福的,因此他会选择信仰基督;虽然在人面前承认过基督,对信仰未有完全的认识,在红卫兵的威逼之下,他就有可能放弃信仰。在面对逼迫时,基督徒认为:否认信仰就是否认基督,否认基督的人是不能在末日得救的,所以不能放弃;有人认为:我若只是口里否认,心里照样相信,人家也不知道,相信神也会体谅,因此他就可以放弃信仰。基督徒在面对逼迫带来的痛苦时,若感觉自己身体虽苦,心里却是喜乐的,就不会放弃信仰;若在面对信仰的逼迫时,一下子就被面前的痛苦所吓倒,就可能会放弃。在面对逼迫时,基督徒若心里乐意为主受苦,那喜乐的情绪使他更加坚定;若面对逼迫时心中有埋怨,信心就会动摇。直觉告诉基督徒逼迫只是暂时的,神一直在看顾着,那他自然就会刚强面对;直觉若告诉他基督教已走到尽头,再无信仰自由的可能,信心软弱也属必然。基督徒相信科学与信仰不冲突,是可以对话的,基督徒不单不放弃信仰,可能还做两者调和的工作;他若不能解释信仰与科学之间的不明暸之处,就有机会放弃信仰。

二、价值观的改变

在面对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时,不管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或是权威、逻辑推论、感觉体验、情绪、直觉、科学,都在塑造着现在的“我”,影响着“我”。但我却并非完全被动、没有主见的,是可以选择顺应或抗拒的。我的选择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由个人主导的价值判断;第二是由社会决定的价值判断;第三是由神掌管的价值判断。

“我的青春我作主”是今日社会青年不变的口号。“我做什么事情,你管不着”,是人们对于规矩的反抗。“爱我,就请不要追问我的过去”,是恋爱男女追求爱情却保持私隐的心里话。2010年4月7-8日,南京大学教授马尧海“聚众淫乱”案开审,“换偶”的主谋马尧海之前向媒体展示“换偶无罪”的牌子。这是个人主导的价值判断的集中体现,是将个人自由极度提升的产物。斯图亚特提出:“一个人要什么、做什么,完全由内心?独立的自我?决定,可以毫不考虑任何其他因素,甚至无须给别人一个交代。显而易见,如果一个社会照这个原则运行,必然走向分裂和崩溃。……被供奉在?自主?神坛上的那种不受限制、不受管束、不受约束的自由,并不带来自由,而是带来混乱。”[2]

社会决定的价值判断则认为:个人不能凭自己的意思行动,真正的民主需要一个对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威同样尊重并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价值体系。然而,谁是社会决定价值观念的主导者,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南京马尧海的案件中,社会各界的论调此起彼伏,不能产生统一的价值判断。过程中,以社会学家李银河为代表的“无罪论”一度占了上风。虽然,法院最终给马尧海判了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但社会决定的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已暴露无遗。

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是任何个人或社会团体,乃是创造人类的神。保罗见证说:“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11:36)。任何基督徒都相信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在于神,他藉着耶稣基督将真理教导

人,使人可以在他里面得着价值观的改变。当耶稣最初出来传道的时候,就已经宣告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主耶稣所说的“日期满了”,相对于犹太人对于弥赛亚国度的向往,主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就是保罗所见证的“及至时候满足(”加4:4)。“神的国近了”原文意思是指神掌权之国度已宣告开始。主耶稣要求“当悔改,信福音”就是使神掌权的国度让听者有份的劝勉。一个人若愿意接受耶稣基督并经历他的救赎,就是愿意将自己的主权放下,交由神来掌权。笔者相信这是价值观改变的首要条件。一切经历基督救赎的基督徒,都愿意将自己的主权交给神,让神做生命的主宰,这样其价值判断不再“效法世界”,乃是“心意更新而变化”,去寻求“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三、价值观的重整

在基督徒价值观的体系中,“悔改,信福音”是一个开始,愿意将自己的主权交给神,让神来主导自己的价值判断。然而,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有几个基础性的价值观是需要重整的。

1.我为什么信神?

“我为什么信神”是信仰动机的反思,这种反思本身就是揭示自己信仰是否合神的心意。在亚伯拉罕的信仰历程中,他从蒙召开始直到去世,信心经历无数次考验。在神的赐福之下,他在年100岁的时候得以撒,成为神的应许成就的初熟果子。然而,好景不常,神在不久之后就要求

他将自己的儿子以撒献上。经文虽已明确,“神要试验亚伯拉罕”,但他却实在要面临失子之痛。亚伯拉罕毅然将以撒献在祭坛上的行动,得到神的称许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22:12)亚伯拉罕的行动证实了自己爱神并不以“以撒”为媒介,乃是完全因为神本身而爱神。我们的信仰很多时候掺杂着许多功利主义的色彩,将物质、金钱、健康、平安,甚至永生置于信仰的动机之中,以致当我们失去或没有得到以上外在的需要之时,对神的信心就冷淡甚或放弃了。亚伯拉罕的信仰告诉我们神比“以撒”更重要,即或“以撒”是神人之约的媒介,也不能成为我们爱神的障碍。基督徒的价值观首先要建立的是神是我们的一切,神是我们信仰的理由。

2.我侍奉的是谁?

主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 神,又侍奉玛门。”(太6:24)这节经文虽在表面上与下文(25-34)没有关系,但明白了自己所侍奉的主之后,就必然面对任何事情不忧虑。有些基督徒对耶稣的讲法虽不反对,但在心里不接受。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如此严格、彻底地将两者分开,可以温和地处理玛门与神。甚至他们认为一个人是有可能为两个雇主工作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打二、三份工。然而,主耶稣所说的“主”,并不是“雇主”,而是“主人”。一个自由人,可以同时为两位雇主工作,但一位奴隶却不能同属于两位主人,因为奴隶只属于一个主人,全时间

服侍他。主耶稣要求我们专心服侍神,因为基督徒的生命是属于神的,而非属于其他任何人、事物。苏颖智牧师说:“事奉神就是以神为主,为优先,为非要不可的。一个视钱财如命、事奉玛门者不会有时间给神,亦不会考虑神给我们的原则,按他的真理而行,在作决定时亦不会考虑他的。”[3]在此,基督徒需要认清神比金钱更重要,因为他是我们的主,是我们一生所侍奉的,用史托德的话说:“不求物质保障,但求神的主权”[4]。

3.我最看重什么?

保罗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8)保罗在价值观上改变的范例,他将以前看为宝贵的,现在却视为有损,且视为粪土。他将认识、得着、传扬基督,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基督徒的价值观因着信仰而得到重整,名誉、地位、钱财、人的赞誉等,不再是他追求的目标,因为神比一切更重要。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决定的价值观念总会影响着我们。名誉的获得、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物质的积累会左右着我们,将我们的眼光从神身上挪开。让我们回到耶稣时代,回到加利利海边,回顾耶稣初次向彼得及其他门徒发出的呼召说:“来跟从我!”(太4:19)也让我们回到耶稣复活显现之时,重演复活的基督向

彼得发出的询问说:“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21:15)基督徒价值观的建立就是要求我们做出理性且明智的回应,愿意撇下一切(包括物质、名誉、地位、金钱等)来跟从主。

第三课 基督徒的人生观

经文:罗11:36;腓1:21,3:4-16

引言:高考刚刚结束,有学生回教会来告诉我们说:“今年的数学试卷特别难!在我们考场里,就有考生考到一半出去跳楼了……”。2010年9月29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在北京举行,有50多位中国富豪出席。中国“首善”陈光标在9月5日在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中宣布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以上一则则消息,都在震撼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观使人在面对境遇时作出不同的选择。

一、认清人的本质

保罗说:“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11:36)从人生观的角度来思考,这是保罗对人生最基本的界定。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包括其根源、成长的每一阶段、归宿,都不能离开神。

“万有都是本于他”表明人是神所创造的。创世记最初两章清楚记载:“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

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1:26)

“万有都是……倚靠他”,表明万物都在神的维系之中,都是靠神而运作的。圣经告诉我们,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神所赐的。维持人类的基本需要有四样,即光、空气、水和食物。从创世记第一章可见,天地被造后,水就已经在地上,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空气,第三天造一切人类所需的食物。当神将这些生命所需的一切每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忘却了神的恩典,甚至弃绝神、离开神。即便如此,人还是依靠神而活着,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神而活。甚至当人大言不惭地说“我不信神,我可以不依靠神而活”的时候,他就已经用神所赐的那口气而说话。

“万有都是……归于他”,进一步阐明了人的最终归宿。摩西宣告说:“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 神!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诗90:1-3)摩西将神的心意向世人表明,要求所有人归回到神的面前。基督徒的信仰与世人区别之一在于对人生的认识。在世人看来,人生就是在世上生活的几十年。因为经常听到人们说:“人死如灯灭,死了就算了。”因此,世人不能接受死亡,甚至许多无知的基督徒也是如此。圣经却告诉我们,人生并不停留在身体死亡的那一刻。主耶稣和保罗都称身体的死亡为“睡觉”,意思是告诉我们有“苏醒”的时候,这个苏醒就是末日的复活。另外,基督徒认为身体的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另一国度的开始。若说得通俗一点,我们可以将人生在世的时

间称为“人生的上半场”,而身体死亡之后进入神的国称为“人生的下半场”,不过在神的国里是没有死亡的,所以“人生的下半场”是没有终结的。因此,任何在主里死亡的人,都会进入神的国度里,继续永远的生命。

持创造论观点的人与无神论者的人生观截然不同。认为人类是由神创造而来的人会以神的意旨为自己生活的标准,而无神论者却以个人为主导,活在自我里。创造论者相信人的一生活在神的眷顾与维系之中,以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但无神论者却认为一切都是自然,一切都来得理所当然。持人生归宿在于神的人,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在神的国度,荣耀神的名、讨神的喜悦是他们追求的方向,而认为人生终结在身体死亡的人则没有永恒的盼望,一切指望都在世上。

二、人生观的扭曲

所罗门被称为史上最有智慧的王,他在传道书中以自己为实例来看人生的追求,写出一句不朽的人生箴言:“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他从地位、知识、享乐、房屋、财富等方面来描述就算人得到这一切,也是虚空的。

第一、他以自己君王的地位来发出“传道者的言语”,说:“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1:12)。

第二、他曾因求智慧而得神的称赞,但他对于智慧本身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

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1:16-18)

第三、他曾被称为世上最荣华的君王,但他评论自己的荣华和享乐时说:“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2:1-2)

第四、他曾经建造伟大的宫殿,然而却自评说:“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2:4-6)

第五、他曾是世上最富有的王,且拥有上千位嫔妃,却自嘲说:“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份。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2:7-11)

甚至所罗门提出就算这一切的追求都是神所赐的福,也不一定就可以改变虚空的事实。他说:“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就是人蒙 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 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

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6:1-6)

三、改变人生目标

所罗门提醒我们要改变人生的方向,不要只是定睛在地位、知识、享乐、房屋、财富等追求上,说:“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12:1)保罗人生观的改变成为所有基督徒的榜样:首先,他原本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是法利赛人、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其次,在知识方面,他受教于迦玛烈门下,成为犹太人的教师;再次,他是法利赛人,在当时代收入极其可观;又再次,他是一位热忱的犹太教徒,遵守犹太律法,成为众人爱戴的领袖;最后,他又是逼迫基督徒的,是维护犹太教的信仰斗士。

在大马色路上被主光照之后,保罗的人生观完全改变。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8)曾经被视为宝的,现在被“看作粪土”,转以“认识基督”为至宝。成为外邦使徒之后,保罗为了福音的缘故受贫穷、被驱赶、下监狱、受痛苦,身染疾病、心受厌弃,原有的社会地位、众人的爱戴、可观收入都已离他远去。因为“我已经

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 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当他被监禁在罗马监狱的时候,道出自己的人生态度:“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0-21)

所罗门反思其应有尽有的一生,总结为虚空,最终提醒我们要趁年幼“记念造你的主”,将我们带回到人的根源之中,追溯人生的意义在于神。保罗追求认识基督的一生,将一切外在的追求视为粪土,追求为基督而活,最终的盼望在神国度里。

杨牧谷在《还看下一代》中以“你将会比我们这一代更精采”为题来给予时代的年轻人有崭新的人生处世哲学:

假如人人只爱他眼目所爱而排斥其他, 你却以意志来尊重生命, 以感情来爱惜生命, 只因为生命是源自上帝; 假如你不把失败诿过于运气风水, 反敢面对它解剖它, 永远看失败为另一邀请, 邀请你从新开始;

假如你相信自己的生命册是空白的, 只有你自己能决定它的内容——和结局, 在人生漫长的赛道上你不相信朝夕的成败, 只相信得时不得时都要勉力跑下去; 孩子,你将会比我们这一代更精采。

假如你爱而不求回馈, 接纳而不设条件,

不介意暂延计划来扶人一把, 就是给人欺骗了也不改初衷; 假如你不怕作选择, 只敢于为选择负责任, 你就不需仰别人的鼻息, 无惧在你面前展开的赛道;

假如你真能看到金钱以外的价值而不自夸, 慢慢学习驾驭金钱而不被它控制, 或给人骗财而不视之为奇耻大辱, 反能淡然处之泰然自持,

孩子,你将会比我们这一代更精采。

假如你因相信原则而弄得焦头烂额,

看见别人没有立场反而名成利就, 你却不夸大自己的创伤, 只是拍拍灰就再上路;

假如别人日理万机你仍专心一事, 别人接受夹道的欢呼喝采, 你仍自甘寂寞地朝着目标奔跑,

相信有价值的事都值得竭尽所能,再加一点; 假如人人都在为自己营营役役, 而你相信更高的位分在于舍弃, 当别人都以金钱地位来衡量成败, 你却满足于别人得到善待与爱惜, 孩子,你将会比我们这一代更精采。[1]

第四课 基督徒的世界观

经文:创1:26-28;约一2:15-17;约17:15-19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谁掌权的?我们该如何在世界生活?面对世界,基督徒的角色是什么?这些问题与我们的世界观有关,相信也是许多基督徒经常疑惑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引申出不同的世界观,表达了人们对现实、对人、对神的态度。传统教会所教导的世界观可以说是既复杂又矛盾的。在关于世界的主权方面,传统教会有认为世界是一个纯物质的,是由撒但掌权的;又有认为“这是天父世界”,神是历史的主宰。

稣很肯定地提醒人不能只定睛在世界的追求上,更应当重视生命的追求。主耶稣所指的“赔上自己的生命”,就是提醒人即便能赚得全世界,也将无福享受世界。在另一处经文中,主耶稣也提醒七十个门徒,“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10:20)主耶稣强调的“名记录在天上”,与“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不要因为奉耶稣的名行神迹、异能而得意,最重要的是“名记录在天上”,得到父神的认可进入天堂。因此,基督徒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得着耶稣基督。

在神创造的初期,我们看到神在创造的第二日和第六日没有评价为“看着是好的”。邝炳钊博士给予的解释值得我们思考,他说:空气虽将水分为上下,但空气以下“当时仍然是一片汪洋,没有陆地。由于陆地未曾造成,仍不适合人居住,故这一节不提?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要留到第十节陆地造成后才出现。”[3]他说:“以色列人认为本章没有提到上帝完成造人后立刻?看着是好的?,因为人要不断成长,故不能这么快就说?好?。”[4]神在创造之初就将使命赐给人,就是要人负起大地的管理者的使命。我们相信神在创造之初就已经将人创造得极其美好,因为神给创造的总结就是“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但是人的真正被称为“好”与人的使命有关的。这在主耶稣所讲的按才受托的比喻遥遥相对。在那个比喻里,主耶稣没有说那两位“良善又忠心的仆人”是因为赚取大量金钱而得称赞,也没有说“又恶又懒的仆人”,因为赚不少钱而被弃。前者是因为本身的“忠心”与“良善”,后者则是因为他的“又恶又懒”。主

人在称赞前者“好”之后,强调的是他们做事的态度,同样主人在审判后者时强调的是他的态度。因此,真正成功的是那被神称为“忠心良善”的人。

另外,在主耶稣用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中(约6:1-15)。约翰指明主耶稣对腓力的询问是要试验他。主耶稣在提问时,根本没有提及用多少饼来喂饱听众,而是问“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腓力和安得烈用金钱的多寡和饼与鱼的多少来回答耶稣,从现实来看,无法满足听众的需要,也达不到耶稣的要求。主耶稣并不在乎多少银子或多少饼和鱼,他所在乎的是“哪里”。当他们都自认束手无策的时候,主耶稣则用“拿起饼来祝谢”来显示成功的秘诀。其实,主耶稣大可在众人面前来彰显他的大能,但他却选择“拿起饼来祝谢”,这个过程完全彰显了神的大能,使神得荣耀。主耶稣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量,而是渠道。主耶稣的行动就向世人显示了“哪里”的奥秘。大能的主放弃自我彰显的机会,让在场的人——特别是门徒彰显神的大能和荣耀。这就进一步向我们揭示基督徒的成功不是自我的荣耀,而是神得荣耀。神是我们成功的最大秘诀。

三、真成功的追求

那么,基督徒该怎样追求成功。首先,从生命的角度而言,基督徒的成功的基本在于得着基督,正如保罗所说:“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其次,从使命角度而言,基督徒的成功在于回归到

神创造的原旨,负起使命去实践使命,以致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最后,从生命的渠道而言,基督徒的成功不在于将“光环”套在自己的头上,而是让神成为我们成功的秘诀,将神放在首位,活出荣耀神的生命。以上的讲论,并不是要打消基督徒在世寻求成功的意愿,整天活在属灵的高调之中,乃是要基督徒建立根基,在遵行主的话的基础上追求成功。这样,即便是有不如意的事、不顺利的境遇,都可以泰然处之。

不可否认地,笔者认为基督徒应当抛弃成功神学的迷信,清醒地追求。笔者认为,成功不是必然的,努力追求却是必要的。杨牧谷牧师有一段精彩的劝勉:

我一定会不断提醒他们(指子女),人的将来并不在乎运气,也不在乎缘,乃在乎自己的努力。努力未必有成果,那就要客观冷静地找出不成功的因素,竭力改过,下一趟的努力就有更大成功的可能。把失败诿过于运气,是什么都不能解释的(因为运气不过是X)。

我要坦白地告诉孩子,不幸地基督教圈内都有类似的次文化存在——我们不说运气,改说神的旨意。我们说天上有一本簿子,把我们一生的年日及际遇都写在上面了。我要慢慢解释,天上没有这种写满了人一生际遇的簿子;若然是有,天父就是对不起祂的儿子耶稣基督了。因为祂既能预先写下我们的历史,为什么不写我们都弃暗投明,皈依真神,那么就不必把祂的儿子钉在十架上了?就是祂儿子是非要死不能救赎人的罪,那为什么不写我们人人都信主得生,免得祂儿子只为少数肯信主的人死?

我们倒不如说,天上若有一本簿子,那本簿子是空白的,我们出生的时候是一点一画都未曾写上。活到今天,被写上的都是已过的年日、已翻过的书页,未过的年日仍如未翻到的书页,是空白一片的。祂一直呼唤我们,要与我们跟祂一起写后面书页。不错,祂要与我们一起写前面的历史,好写出彩虹,这是圣经从没改变过的信息。

我一定要告诉孩子,他的生命并不受制于命运,他的生命只是一个敞开的邀请:上帝邀请他,要与他一起写前面的历史。[5]

最后,我还得提醒每位梦想成功的弟兄姊妹,成功并不一定是福,不成功也不一定是祸。回想约书亚时代,神给予进迦南的以色列人“祈求就得着,叩门就开门”的恩典,使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将耶利哥城夺下(书6:),又使日月停止,让他们在亚雅仑谷击杀敌人(书10:12-14)。但这种有求必应的成功经验并不能激起以色列人敬畏神的心,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加悖逆和贪婪的生命中,士师记所彰显的以色列人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他们在无数次从犯罪到得救的循环中体验神的恩典,却又屡教不改,陷在悖逆的泥潭之中。活在顺利的环境中,活在成功的喜悦里,基督徒务必要儆醒自己,不要因得意而忘形,不要因成功而得罪神,反而要将根基建立在“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太7:21)根基上,去建造立于磐石之上的灵宫。

关于基督徒的角色,有说“这世界非我家”,基督徒只是世界上的客旅,所以“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有说世人是世界的管理者,应当管理好这个世界,应该成为世上的光、世上的盐。

撒但掌权的世界观、天父掌权的世界观与世上客旅的角色、世上光盐的角色等铸就了两种不同的信息,即“爱世界”与“不要爱世界”。“爱世界”与“不要爱世界”同时在教会讲台上传讲,同时存在于基督徒的观念之中,使基督徒处在矛盾的观念里,甚至使不少基督徒无所适从。该矛盾观念首先产生教会的两极基督徒,即遵照“不要爱世界”的教导而献身的教牧人员与因“爱世界”(不一定是遵照“爱世界”的教训)而全身心投入世界的挂名基督徒。当然,在教会中占多数的则是混合两种观念的矛盾心理基督徒,他们存着若即若离的矛盾,整日活在担心太“爱世界”与不够爱主的内疚中。所以在教会中经常会听到基督徒埋怨说:“做基督徒很难啊!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专职传道人真有福,可以无忧无虑地,专心侍奉神。那些世俗的人倒是干脆,做什么都没关系。”他们既对教牧人员的超脱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又对世俗人们的洒脱感觉不甘堕落。结果就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矛盾里,活在属灵与世俗的夹缝中,活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中。因此,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使基督徒面对属灵与属世的追求都有重要作用,对教会健康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这是天父世界(创1:26-28)

“这是天父世界”是经常在教会中唱颂的诗歌。它一方面表达了神的创造大能,另一方面见证了人对世界应有的态度。这与传统教会所理解的有差异。传统教会认为世界的权柄因人的犯罪让给了撒但,所以人类都附在“那恶者”手下。然而,圣经却将神的主权与人的权柄表露无遗。

1.神是历史的主

关于谁是历史的主,有不同的理解:首先,认为人类历史操纵于命运或机缘之手。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表示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命运所安排,甚至包括人的境遇。因此,人的奋斗与努力是无谓的,因为都已经被“安排”好,人是无法改变的。其次,认为人类历史被撒但所操纵。人类要么受其完全辖制无法逃脱,要么放弃世界、完全避世。在耶稣出生前,犹太教中的昆兰社团,就认为世界已败坏至极,遂离开耶路撒冷,隐居于死海边的昆兰地方。

真正符合圣经的世界观,则认为神是历史的主。命运、撒但都不是历史的主宰,神才是历史的主。杨牧谷说:“如果历史要有意义,在一方面,就必须要有一不属于历史本身的新因素,来赋予历史意义作为其目的;因为过程不可能是目的,故此一切属于历史的也不能成为历史的目的。而在另一方面,因为一切不在历史之中的也将不能改变历史,故此,要改变历史的新因素也必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才能将历史改变。”[1]这种切入历史并改变历史的因素就是神。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就是改变历史的新因素。“本不属历史的神,亦是历史的主,来到世界

并成为了耶稣基督,活在历史中,是真正的神和人。但如果耶稣基督死在历史中,他又会被历史的力量所囚禁。所以,耶稣的复活又使他再超越历史本身。”[2]这个因素既打破了命运的安排,又胜过了撒但的权势,使历史走在神所导向的目的中。

虽然我们将神视为高高在上,存在于灵界之中,然而神却从来就是历史的主。从世界的被造来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开创了人类、世界,甚至是宇宙的历史。尽管撒但一度掳掠罪人,一度被称为“世界的王”(约12:31,14:30,16:11),但它却从未是历史的主宰。诗人“耶和华坐着为王”(诗29:10)的宣告,使我们肯定神并非对历史不闻不问。主耶稣所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5:17),告诉我们神从未停止对于世界的维护。虽然人类犯罪与神隔绝,从而伏在撒但的罪恶权势之下,但神却没有因着人的罪而被赶出历史,也没有从历史中引退。神为救赎罪人而介入历史的“道成肉身”更是证实了神对世人的爱,即保罗所说:“神的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2.人是世界的管理者

人是世界的管理者,若从神创造的原旨来说,相信是无人可以否认的。但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始终背负着这个使命,相信有许多人是不能接受或不敢承认的。诸多教会的观念认为人犯罪后,人的尊贵形像已全被破坏,也因此失去了原本神所赐的管理者的地位。然而,我们若查考圣经,就不难发现这种扩大罪的能力的观念是不符合圣经教导

的。在创世记的记载中,神不单在创造人类之初提出“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26),也在该隐杀死兄弟亚伯之后提出:“当 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创5:1),甚至在大洪水灭世之后与人立约时提出:“因为 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创9:6)。另外,我们不能忽略的时,在神肯定犯罪之后的人并没有因为罪恶而失去神的形像,甚至也没有失去其大地的管理者的地位,神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创9:1-2)

传统教会将罪恶的力量无限扩大,甚至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经文却告诉我们罪恶虽然使我们在属灵上与神隔绝,但不能剥夺或破坏人拥有的神的形像,更不能夺去神在创世之初就已经赋予人类大地的管理者的地位。

“这是天父世界”,使基督徒对于自身多一份肯定,对于神重新建立感恩的心,对于世界则多一份爱和使命。在日益受到破坏的世界,我们应负起使命,重新负起“管理”的责任。在世生活,我们不能用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应积极地成为大地的管家。

二、这世界非我家(约17:15-19)

厘清对于世界的观念,负起管理大地的责任,却又需要清楚基督徒并非因此给予那些完全投身世俗追求的基督徒冠冕堂皇的理由,使他们

无需再为自己放弃属灵的追求而内疚。那位来找耶稣求问永生问题的少年财主,在地位、财富、敬虔、善行上都可谓是无可挑剔的,但在他心里依然觉得“缺少什么”。当主耶稣要求他变卖一切来跟随主的时候,他却忧忧愁愁的走了,圣经作者最后评论说:“因为他的产业很多”。(太19:16-30)在主耶稣的要求里却是:“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27-28)我相信主耶稣的话令我们许多基督徒甚是纳闷,以为主耶稣太过严厉。既然圣经已经明示“这是天父世界”,我们又是大地的管理者,为什么还不放手让我们去“爱世界”?我想,前一课中所罗门在《传道书》中的智慧的话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就算我们得着一切,若无视神的存在,“虚空”仍然是人生的主题。所以,主耶稣强调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

面对世界,我们需要为神的缘故成为大地的管理者,负起使命为神工作,却又需要摆正自己追求的态度,明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位入世而超世的基督徒。

1.不属世界(约17:16)

主耶稣将基督徒的身份从本质上与世界分别出来,他说:“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约17:16)。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世人的眼光来看,他们认为人生在世界,终结也在世界。这种观念的将人完全置身于世界与物质,成为单纯的世界公民,成为物质的奴隶。

但主耶稣的话却从属灵的角度告诉我们,基督徒虽身处世界,却不属世界。基督徒有永恒的生命,是超越世界和物质的。我们用一个比喻来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在房子里都有自己心爱的家俬。不管是红木家具,或是液晶电视,甚或真皮沙发,都是我们所拥有的,但我们却不受它们的限制,也不会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却不属于它们。

2.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12:2)

保罗在“活祭人生”中提出自己对世界的要求,他认为所有愿意奉献自己成为活祭的基督徒都应当“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世界的模式。不管是处世方式,或是生活态度,与圣经的教导相去甚远。人们可能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可能会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可能会为谋求财利而出卖灵魂,可能为图一时之快而牺牲他人。人们的观念里,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人的价值,以地位的高低来衡量人的成败。现代人放弃持之以恒的追求态度,转而期待“命运之神”的降临,放弃坚持原则转而梦想人们的喝采。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基督徒应有的模式,“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就是要求基督徒从这些方式、态度、理念中分别出来,转而寻求神的旨意。

3.不要爱世界(约一2:15-17)

约翰的教导给予基督徒具体的导向:“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

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 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他在此提出暂时与永恒的观念。“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是暂时的,是不能存到永恒的;“遵行神旨意的”才是永远常存的。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知道人并非世人所认识的暂时,乃是永恒的存在。虽然我们在有限或暂时的世界出生,而有着神永恒的生命。因此,人不能只定睛在世界和其上的暂时的情欲,而应当追求那有永恒价值的“神的旨意”。

总结:主耶稣在提出要“过于爱我的”之前,已经肯定了父母、儿女,以及房屋、弟兄、姐妹、妻子、田地的地位(参太19:29)。他并没有叫基督徒不要去照顾自己的父母、儿女、弟兄、姐妹、妻子,也没有否定房屋、田地的重要,但他要求我们要爱主胜过爱这一切。主耶稣也曾帮助彼得打到那一百五十三条鱼,但主耶稣却发出呼召说:“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要成为一位神所用的大地的管家,要成为主耶稣的门徒,基督徒决不能活在世人相类似的生活方式之中,不能把持与世人相同的价值判断之下。神对基督徒的要求高于世人,乃是理所当然的。若将神的国当作一所大学,基督徒就是该大学的正式学生,而世人至多也仅是旁听生。旁听生与正式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旁听生在老师授课后可以没有负担地离开,而正式学生则需要写作业,温习、预习课文,甚至还要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正式学生不能以旁听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而应该按老师的要求来待自己,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学生。基督徒就是神的大学里的

正式学生,我们按着神的旨意而活,才能成为“合格”的管家、配称为基督的门徒。

第五课 基督徒的苦难观

经文:伯1:1-2:13;太27:46

引言:1982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一对敬虔的基督徒夫妇——丈夫是当地教会的牧师,妻子是一位护士——生下一个没有四肢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出生带来整个家庭及教会的动荡,对于这对基督徒夫妇的信心是极大的考验。

《我为何仍相信耶稣?》一书记录着现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温伟耀教授的非凡经历。从学历看,有着融科学、神学、中西哲学为一炉的学问,他身兼量子物理学硕士学位、宗教哲学博士学位和中国儒家哲学博士学位。但他却被称为“当代约伯”,其原因是他独特的经历。还在英国深造期间,温伟耀的妻子生下弱智的二女儿晓华,给夫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打击。妻子为求丈夫学业早日完成,负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1985年9月,温伟耀博士刚从英国学成回香港不久,身心交瘁的妻子被查出癌症晚期。所有家庭负担被迫压在温博士身上,他除了教学工作,还得照顾孩子及躺在医院的妻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深爱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出门就迷路。后又在老人中心失足跌下楼梯,不久就去世了。虽动过手术,但是妻子病情未见好转,于1987年11月离世。两年后,再婚太太为他重建家庭,

并全心照顾两个孩子。但1994年,新一轮的试炼随着二女儿的国籍问题掀起。由于严重弱智,英国出生的二女儿不得加拿大(温伟耀当时在加拿大安省神学院教书)接纳,只好与出生地英国政府联系,于1994年暑假将女儿送到英国疗养院,但英国不愿意负担高昂的医药费,甚至无中生有地追查他们是否曾向有关人员行贿,并怀疑温太太想遗弃继女。他们每天承受着天文数字的帐单、无情的羞辱、冤狱的危险等。甚至在教会中传出流言,认为温博士的境遇是因为他与天主教神学家交往受到的天谴。

敬虔的人为何遭受如此苦难?基督徒该如何面对苦难?许多牧者所宣传的成功神学的信息是否可信?圣经是如何表达基督徒所面对苦难?建立正确的苦难观,实在是基督徒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无法回避的诘难

几年前,一位基督徒副教授就已经受到学生的挑战说:“神既是慈爱的,为什么在世上还有那么多的苦难?”该问题最根本的挑战是向神发出的,即:神应该称职一点。记得小时候,一听说21世纪,就像进入另外一个时空,是非常向往的。然而,刚步入21世纪,所有对新世纪的幻想就完全破灭。2003年的“非典”,2004年圣诞节的南亚海啸,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灾难成为今日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死亡、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绝于耳。虽然,今日社会的民

众已不太如罗马帝国民众将一切的灾难归咎于基督徒“无神论”的敬拜,但人们(包括基督徒)却异口同声地将神发出责难。

在教会讲台上,经常会听到传道人传讲神的赐福的信息;在见证会里,总是听到神如何带领人从逆境走出的恩典。当教会中的病患者需要代祷时,教会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病患首先要解决的是罪,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病患者认罪、悔改,若不见好,可能是因为罪未倒空;要得痊愈,就需要有信心,不单只是病者一个人有信心,而且要所有家人及参与者有信心。当病患者最终去世时,教会最后提说:“大概是神的旨意了。”然而,问题就重新回到神的身上,当人做足了该做的事之后,没得到医治,原因在神。从此,许多基督徒的信心与那些病者家属的信心就面对挑战。因此,母亲患肺癌去世之后,曾经充满信心禁食祷告的女儿整天活在对神的怨恨中。

当许多成功神学的信息充满着诸多教会讲台的时候,“居上不居下”的讲论振奋着许多弟兄姊妹的心时,神却似乎跟温伟耀牧师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他的妻子还躺在癌症病房里的时候,温牧师应一位痛苦难当又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孤苦老婆婆所求,为她按手祷告。当温牧师为她祷告之后,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会应允这个祷告,因为他曾经为病床上的妻子用更加迫切的心祷告过几百次。然而,令医生们大跌眼镜、令温牧师愤怒至极的是,神迹居然发生他为在这位老婆婆祷告之后,她居然康复出院了。我们不难会为温牧师抱不平,会与他一同抱怨说:“喂!祢怎么搞的?我太太难道没有多一千个理由活下去吗?她还那么年轻,

还有两个孩子,还有我,不能没有她!为什么你肯医治老婆婆却不医治她?为什么祢任由她受这么多痛楚?”[1]

杨腓力在《无语问上帝》一书中将这些责难概括为三点:上帝公平吗?上帝为何沉默?上帝是不是喜欢隐藏自己?这些问题基于我们的祷告不蒙应允,我们的苦难祂不过问,我们的逆境祂不改变。经常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敬虔的基督徒受到许多无端的控告,爱主的弟兄姊妹遭遇突然来袭的患难。相反,恶棍却凡事顺利,坏蛋却得享平安。当这一切的问题向我们袭来时,我们该如何回应?相信我们决不能用模棱两可的答案搪塞过去。

二、苦难的来源

面对以上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圣经去寻找答案。到底苦难从何而来?相信以下两个问题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苦难来自人、苦难来自神。

1.苦难是人造成的!

在《我为何仍相信耶稣?》里记载一个故事:“在北美常见到为坐轮椅的人特设的斜坡小道以代替楼梯。首倡者本人是坐轮椅的。他之成为基督徒,为千千万万坐轮椅的人打开了楼梯的通路,是受了另一位基督徒的感召。二十岁时,战争炸掉了他的腿,使他对生活绝望以至痛不欲生。他在医院里看见一个基督徒,不旦失去了双腿和一条手臂,眼也失明了,却始终以微笑和关爱安慰照顾他人,向人传福音。他奇怪地问:

?你的神给你那么多苦难,你还信??那位基督徒安静地回答:?我的神没有给我苦难。苦难是人造成的。?”[2]

从创世记中,我们得知,苦难与人的罪有直接的关系。当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家庭间的纷争就开始,亚当不再以“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来称呼夏娃,而将罪责推到她的身上,而且不仅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被造物都受到了牵连。当罪恶进一步延伸时,第一宗凶杀案发生,致使那无辜的亚伯死在其兄长嫉妒的手下。大洪水的到来,源自当时人类“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如马利所说:“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单独生活。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罪恶造成苦难,错误和疏忽同样会造成苦难。”[3]

2.苦难来自神?

当2004年圣诞节南亚海啸发生之后,有基督徒发出声音说:“这是神对南亚几国的审判,因为在那边有许多异教崇拜。”后来又有温州基督徒说:“感谢主,温州人是有福的,神看顾温州人,因为温州有许多基督徒,所以不用海啸来审判温州人。”(但说这话的温州基督徒却忽略了台风每年“光顾”温州。)这种近乎幸灾乐祸的言论,不仅不能给福音带来好处,反而给神抹黑。

稍微阅读约伯记,就会发现苦难并不是来自神,而是神所允许的,其施行者撒但。经文告诉我们一个属灵的奥秘,约伯的苦难源自撒但对

神的子民爱神的不佩服,他认为人爱神是因为神对人无微不至的眷顾。所以,它挑战神说:“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伯1:11)不过,我们会产生另一个挑战,即神为什么允许撒但来攻击人?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经历可见,神要寻找真正爱祂的人,不是因为神所赐的福,而是因为神本身。所以,当我们听到约伯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时,就可以肯定约伯已经胜过撒但的试探。

在《无语问上帝》中,杨腓力向我们展示了约伯在地上所受的苦难,基于天上的争战。他将启示录第12章中孕妇与大红龙的对抗解释为基督降世的天上属灵的争战;他用耶稣所讲的迷羊、失钱和浪子比喻提出:当罪人悔改时,天上要有大欢呼;他用路加福音第10章记载的七十人出外传福音来形容主耶稣所说的撒但从天上像闪电一样坠落。[4]再则,旧约已屡次显示这种地上与天上的属灵联系,如摩西举杖战胜亚玛力人、约书亚在攻打迦南地前遇到“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温伟耀牧师在面对约伯般的打击时,使他的生命有力量支持下去的,是他认识了这一切来自撒但的攻击。马利描述说:“温老师不知道他自己的信心竟受到撒但这么致命的威胁,显然撒但知道,那他就绝不向撒但低头!强烈的使命感增加了奋斗的勇气,温老师立刻离开那餐厅回家。这勇气,到今天仍然支持着他。”[5]

三、苦难的目的

任何一位在苦难中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既然是神允许让我受苦,那么苦难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绝不是神与撒但之间的那一场“睹注”(杨腓力语)那么简单。我想,基督徒经常说的两个理由是不可忽略的。首先,苦难的目的是陶造人的信心;其次,显出神的作为。

1.陶造人的信心

保罗在传福音的经历中,曾经受许多苦难,除了有传福音的劳苦,还有身体上受的痛苦,如下监牢、受鞭打、行远路、遭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受饥寒等,还有为教会挂心,受教会无端的批评(林后11:23-28)。但他却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 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林后1:4-6)

在希伯来书中,作者为我们罗列了一张“信心伟人榜”,将旧约众圣贤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信心伟人都不是今日成功神学所标榜的万事顺利的典范,而是经历过苦难,经历过被遗忘,甚至经历过对神的怀疑、信心的低谷。在这“信心伟人榜”的前言中,圣经作者提出一个不变的真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约伯所受的苦更是突显了神的旨意,撒但用责难来挑战神,控告神的子民是凭着神的赐福而爱神,而最终经历过患难之后的约伯却在

未得神的医治及神再次的赐福之前就已经在炉灰中懊悔,并宣告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

力克的出生初始成为其家庭和教会的噩耗,但父母的不弃和无条件的爱却造就了他坚忍的生命。如今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成为两间机构的负责人,并投资房地产、股票。他骑马、游泳、打鼓、足球等样样皆能。他又是一位布道家、演说家,足迹踏遍世界各地。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温伟耀牧师虽受过十多年的苦,但他的经历却使他的信心更加坚定,用个人的经历帮助无数在患难中的人。

2.显出神的作为?

当门徒看到那位生来瞎眼的人时,就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约9:2-3)在约伯的经历中,约伯在与三位朋友的辩论中一直提出要从神得到自己受苦的原因,但最终神在旋风中向约伯说话时,却没有给予答案,只是将自己创造的大能及宇宙的奇妙向他展示出来。神为什么不详细解释呢?杨腓力说:“也许上帝不让我们理解,是因为了解之后不一定对我们有帮助”,“也许上帝不让我们理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了解”[6]。

旧约犹大国亲眼见到以色列国被掳到亚述是因着他们违背神的约,与外邦结盟、敬拜外邦神,但犹大人却没有吸取教训,在公元前586年

被掳到巴比伦。耶稣时代犹太人亲眼见过耶稣所行的神迹,最终却因嫉妒将祂钉在十字架上。当我们去看神的救赎的恩典时,保罗明明见证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 神的大能。……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林前1:18、22-24)

似乎从约伯以及所有受苦者的身上,我们不能完全看到神的作为。特别在现代,神的作为好像越来越离我们远去。神似乎真的隐藏了,甚至不理会人间苦楚。在面对人对神的质问时,神还是不回答。主耶稣在十字架上高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保罗也曾三次求神将他身上一根刺取去(林后12:8)。

我们实在盼望神对待出埃及的希伯来人般、如同对待初期教会般施行大能,如同主耶稣在世一样施行神迹。正如杨腓力所说:“有些人把信心全然下注于求神迹上,以为只要看到神迹,对上帝的失望就消失无踪了。……神迹不能解决对上帝失望的问题,神迹只是指向未来的一些预兆;它是开胃菜,让人向往更丰富更长远的到来。约伯晚年的快乐满足只是一种样品,预告他死后能真正享有的情景。约伯记结束时的好消息,以及福音书最后复活的好消息,都是启示录中所描述未来世界的预告,我们岂敢漏看上帝心目中的这个境界呢。”[7]

但从地上的苦难与天上的争战来看,我们不能只定睛于个人在苦难中的境遇,应当换个角度从神的角度来思想他的目的。苦难彰显的神的作为,是与神的永恒计划相关联的。神迹并不能建立坚固的信心,不然经历十大神迹的以色列民不会在旷野屡次犯罪得罪神了,经历过神在迦南地的作为后不会又陷入偶像崇拜中了。人所遇的苦难本身除了要坚固人的信心,更是要在属灵方面战胜撒但极其权势。神要向撒但证明,即便是神允许撒但用苦难来蹂躏神的子民,真基督徒是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更加坚忍地爱神。

四、神在苦难中的角色

当人们将苦难的罪责归咎到神的身上时,人们是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却忽略了神在苦难中的角色。我们将神当作苦难的始作俑者,对神失望、向神埋怨,甚至抛弃神、不信神。但我们却不能从神的角度去思考祂在面对世上的苦难时的态度。从圣经的记载中,至少有三个角色是我们不可以忽略的,即慈爱的父亲、伤心的恋者、受苦的主。

首先,神从创世记开始就以父亲的角色来面对犯罪的人。当祂创造万有之后,就以极为高吭的声调来宣告祂自己的喜乐,说:神看着是好的,神看着一切都甚好。但是这种美好却被亚当夏娃的罪而打破,被该隐的谋杀而沾污。“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6:5-6)慈父因为儿女的罪恶而伤心至极。在旧约的历史中,神无不为人类的罪恶而伤心。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神无比的爱。在亚当犯罪之前,神说吃了分别善恶果子之后必定死,但在审判时却为人类设立了救恩;祂在大洪水时将所有罪人消灭,却为人留下了挪亚一家为余种,又在大洪水之后用彩虹作为不再用水毁灭人类的约。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神又屡次提醒他们回转。难得找到几位真正“与神同行”的人。就如切斯特顿所说:“旧约绝大部分篇幅的中心思想,都可以?上帝的孤单寂寞?一语概之。”[8]

其次,神是一位伤心的恋者。从神是一位慈父的角度,我们看到神的子民可以说是孩童。所以,在以色列民族历史的初期,神介入历史、神迹就经常出现。但到了后期,神却渐渐隐藏,先知的话语开始更多的传达出来。单从圣经的编排就可以看出,创世记开首是充满了神的作为,直到约瑟时期,神却开始隐藏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时,神用大能拯救他们,但在旷野中,神的律法就占了重要的地位。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时,神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但进入君王时期,先知的角色就越来越重要了。新约也是如此,耶稣基督在世时,行了不少神迹,但祂行神迹的目的却是要传道。教会初建时有不少神迹奇事,但保罗的书信在使徒后期就越来越重要了。在“父子”关系中,神的介入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必须有父母的手来扶持。但孩子却不能永远成为吃奶的婴孩,需要成长。所以,神的另一角色在圣经中出现,即恋者。不过,在旧约圣经中,我们看到的神是一位受伤的恋者,因为在神人之约中,人屡次破坏神的约。在以西结书中,神从恋人的角度来述说以色列人犯罪

的事实,更加清楚表达了神是受伤的恋者(参西16:1-63)。在新约,保罗又将教会比喻为主耶稣的新妇。

最后,神是一位受苦的主。当我们埋怨神、对神失望的时候,我们却忽略神本身也是一位受害者。马利在《我为何仍相信耶稣?》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讲论:

那时候我听一位牧师说:“朋友,我想告诉你,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他一生都在帮助人,从不作一点不好的事,人人都敬爱他。但有一天,他被人诬告逮捕,被判死刑,而且,立即执行了……”这个事实震撼了我。我突然明白,人类是一体,人心是相通的。发生在二千年前的冤案,并不减轻其痛苦的力量。我无权因为今天看不见当时十字架上淋漓的鲜血,看不见在撕裂中颤动的躯体,看不见全身重量支撑在钉住手脚的钉子上,不用腿勉强撑直上身就无法呼吸的剧痛,就否认或看轻耶稣所受的苦难。这苦难不仅是肉体的更是心灵的,祂被自己的门徒出卖,为世人共弃,赤身露体高挂在木头上供嘲笑羞辱……只有祂才最有资格问“为什么”。因为祂无罪,也无必要爱人,为人受苦!只有祂的苦难才是最伟大的,因为人在时空上有限,能经历的总是局部的,神承担的却是人类历史总体的苦难,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人的痛苦。不要以为祂是神,祂知道苦难的原因和祂受苦的理由,就不会感受痛苦的挣扎了。祂自己选择为人,限制了自己作为神的一切权柄,是作为完全的人被折磨死的。事实上,神的痛苦是福音的中心。神以自己的生命爱我们,用自己的痛苦挽救我们。全部福音,全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建立在耶稣

基督身上,一个活生生有情感有痛苦的人,一个有无比的爱和大能的神、而完全不是教义、理论、道德规范、哲学思考、主义或学说、原则或运动……假如神不爱人,为什么付出这样大的牺牲,这样高昂的痛苦为代价?[9]

那两位与主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神的态度。第一位强盗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路23:39)他如同许多受苦的人对神说:“你不是神吗?你应该称职一点,不应该跟我们一起在这里受苦。你不是有能力的吗?为什么不行神迹来把自己从十字架上救下来?你是神啊,你看到我们的苦楚,你应该救救与你共同受苦的我们啊!”但另一位强盗却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 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路23:40-41)首先,这位强盗指出同伴既然受刑,就不能无视神的存在,更不能提出这样的挑战。其次,他向我们宣告了世人共同的命运,就是罪的工价乃是死。他清楚表白自己所受的与所作的相称,就等于是宣告世人罪有应得的事实。最后,他又宣告了耶稣基督的无罪,是最有理由提出“为什么”的。

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在其《凯歌集》中有题为〈你知道吗?〉一文,可作为基督徒苦难观的参考:

你知道吗?

你知道蜡烛要经过燃烧才会发光吗?

你知道橄榄要经过压榨才会出油吗? 你知道美酒要经过酝酿才会芬芳吗? 你知道柿子要经过风霜才会香甜吗?

你知道吗?

金子要经过提炼才见精纯。 钻石要经过琢磨才见光华。 宝刀要经过锻炼才见锋利。 麦子要经过死亡才见重生。

你知道吗?

天空若没有风雨的肆虐,就显不出彩虹的美丽。 溪流若没有礁石的阻挡,就激不起浪花的飞舞。 小径若不是曲折隐密,就显不出它的幽静。 梅花若不经一番寒风彻骨,何处闻得芳香扑鼻?

你知道吗?

没有经过流泪的双目,永远看不到人间的疾苦。 没有经过流汗的耕作,永远不懂收获的欢乐。 没有夏日炎阳的烤灼,永远不知树荫的清凉。 没有漫漫长夜的等待,永远看不到曙光的重现。

你知道吗?

你知道受苦越深,离神也越近吗?

你知道环境越刻苦,也越能造就人的信心吗? 你知道打击越重,也越能造就人的信心吗? 你知道世途越坎坷,人生的阅历也越丰富吗?

你知道吗?

失败教我们吸取经验。 错误教我们学习谦逊。 挫折教我们培养勇气。 损伤教我们懂得珍惜。

你知道吗?

没有试炼,你永远不知生命的潜力有多深? 没有重担,你永远不知生命的耐力有多大? 没有痛苦,你永远不知生命的韧力有多强? 没有缺陷,你永远不知生命的内涵有多美?

你知道吗?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第六课 基督徒的成功观

经文:路10:17-21;太16:25-26;太7:21-27

引言:国际知名的演说家、作家及全美公认为销售天王暨最会激励人心的大师金克拉(Zig Ziglar,又译纪格乐)说:“成功就是不但得到许多金钱能买到的东西,并且还能得到所有钱所买不到的东西”。[1]

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R.W.Emerson,1803-1882年)对成功有如下反思:

你怎样量度成功? 笑得多,笑得开怀, 赢取聪明人的尊崇, 孩子的爱戴;

赚获真挚批评者的赞许 和承受虚假朋友的背弃; 欣赏美善; 找寻别人的优点; 容让世界多添一份美, 任或是健康的孩童, 改进的社会状况, 或是完满结束的工作; 明白因为你的存在 令别的生命得以存活—— 这就是要争取的成功。[2]

以上两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其独特之处,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我们若仔细酌量,必从中看出隐藏的问题。金克拉的定义不免有成功神学的色彩,以“得到”为目的。在他看来,虽然成功的更深层的“得到”是“钱所买不到的东西”,但他却不能放下那些“金钱能买到的东西”。他所强调的成功乃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既得神的喜悦,又可以拥有无数财富。爱默生的定义则比金克拉超越的多,因为在他的定义中没有提及金钱、身份、地位、名誉、权力等。不过,他却用了“笑……赢取……赚获……承受……欣赏……找寻……容让……明白……”等动词,所有重点都放在个人的追求上。

基督徒的成功不是成功神学所渲染的“兼得”观念,乃是主耶稣所强调的单事奉神的观念;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追求,而是把神放在生命首位的追求。基督徒的成功绝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神的旨意成就为导向。

一、 成功不是什么?

成功,在一般人看来,就是心想事成,万事顺利,物质丰富,名利双收,包括金钱、身份、地位、名誉、权力等方面的得着。这种观念得到许多基督徒的认同,所以有许多基督徒会沉浸在这些追求之中。在教会讲坛的信息中,也不时以成功人士为例子,来“见证”神的恩典。经常发现,教会时常成为成功神学的代言人,高抬成功人士,从而使教会陷入错误的导向中。今日教会之所以给忙碌的基督徒开绿灯,基督徒可以

以“忙”为借口,推脱教会服侍,全身心投入到成功的追求,使教会陷入属灵的贫穷之中。在教会管理层面,成功的基督徒得到负责人的赏识,被视为珍宝,因此产生“老板基督徒”管理教会的趋势,教会世俗化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从圣经记载,我们得知,成功不能与金钱、身份、地位、名誉、权力等方面并行。这些被视为成功标志的外在表现,虽然给予人一时成功的快感,却不能给予人心灵的平安。所罗门是一位集以上标志于一身的智者。然而,这一切却不能给他带来完全的满足。他以“虚空的虚空”来形容自己的人生,给将这些视为梦寐以求的标志的人敲响了警钟。主耶稣更将人所追求的成功与生命作了一次衡量,带出一句宝贵的生命信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一次,英国著名神学司托德到香港领会。会议开始的时候,大会主席上台将司托德牧师一生的履历进行逐一介绍,使在场的会众对司托德的生命多了一份敬佩。当司托德上台的时候,他却自嘲说:“我怎么感觉自己来到自己追悼会的现场!”

二、 神眼中的成功

以上所列的成功要素或标志,都仅仅是现世的追求。然而,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属灵的生命,并不能以现世的追求为满足。人在受造之初,就已被赋予永恒的生命,这生命就是神用“生气”所造成的人的灵。因此,人不但有在肉体方面物质的需要,更有属灵方面的超物质的需要。主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