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试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07: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试题库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共19题,1分/题,共19分)

1、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C)

A 公元前四世纪 B 十八世纪 C 十九世纪 D 二十世纪 2、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 冯特B 弗洛依德 C 华生 D 马斯洛 3、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是( B )

A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心理学概念的提出 D 心理学大会的召开 4、心理学把“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类心理现象称为( D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5、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C ) A 冯特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马斯洛 6、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 B ) A 冯特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马斯洛 7、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D ) A 冯特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马斯洛

8、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推理、记忆、理解语言等心理过程的心理学观点是(D)

A 学习取向 B生物学取向 C 社会文化取向 D 认知取向 9、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C ) A 行为主义取向;B 生物学取向; C 精神分析取向;D 现象学取向。 10、关注环境和经验对个体行为影响的观点是( A )

A 学习取向;B 生物学取向;C 心理动力学取向;D 认知取向 11、强调自我实现的观点属于( C )

A 学习取向;B 生物学取向;C 心理动力学取向;D 认知取向 12、“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A)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13、、有人情绪稳定,有人情绪波动;有的人做事果断,有的人做事优柔寡断。从这些方面看到的心理现象称为(D)

A 情感过程B 心理状态 C 意志过程 D 心理特征

14、在觉醒状态下,人们所感觉到、意识到、体验到的心理现象称为(C)

A 个性倾向性 B 心理状态 C 意识 D 心理特征

15、心理学把灵感、心境等心理现象称为( D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16、从某个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等资料中分析其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 ) A 测验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17、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的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B)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18、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C )

A 描述研究 B实验研究 C相关研究 D 个案研究 19、在弗洛依德看来,失言、笔误、梦等心理现象属于( D )

A 心理特征 B 意识 C 人格特质 D 潜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共12题,2分/题,共24分)

1、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主要有(ABCDE )

A 生物学取向 B 行为取向 C 认知取向 D 精神分析取向 E 现象学取向 2、从动态—稳态的维度,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BD )

A 心理过程; B 心理状态;C 潜意识; D 心理特征;E 意识 3、心理过程包括的心理成分有(ACE )

A 认知过程; B 个性倾向性;C 情感过程;D 心理特征;E 意志过程 4、从觉知性的维度,可以把个体的心理现象分为(C E )

A 心理过程; B 心理状态; C 潜意识; D 心理特征;E 意识 5、认知过程包括的心理成分有( ABCDE )

A 感知觉;B 记忆;C 思维;D 想象;E 言语 6.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BCDE )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搜集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E. 整理与分析资料

7.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BCD )。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E. 整合 8. 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BC )。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E. 相关法

9. 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变量及

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E. 无关变量

10. 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BCD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E. 共变系数 11、心理动力取向的代表人物有( AC )

A 马斯洛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冯特 E 巴甫洛夫 12、调查法常用的方法有( ABCD )

A.个人专访 B. 电话采访 C. 邮寄调查问卷 D. 分发并当场收回调查量表 E.自然观察

三、填空(共5题,1分/空,共9分)

1、有一定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的心理现象称为 。(心理过程) 2、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实验。(现场实验或非实验室实验均可)

3、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 、 和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 , , 三大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5、科学心理学的故乡是 (国)。(德国)

四、辨析题(共2题,5分/题,共10分)

1、在心理学研究中,解释结果和验证假设标志着研究的结束。

评分标准:错(1分)。

尽管我们在研究中把研究过程分成了五个步骤。但这五个步骤是互相联系,螺旋式循环的过程。(4分)

2、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唯一的最好方法

评分标准:错(1分)。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很多,也有多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方法之间是相互补充的。(1分)实验法是心理学中确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1分)实验法也有缺点。首先,实验是在高度控制条件下进行的,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可能难以推广到其它环境中去;同时人的某些又无法在严密控制的实验中进行研究。其次,容易产生实验者效应(2分)。

五、名词解释(共2题,5分/题,共10分)

1. 观察者偏见:是指观察者因其自身的动机和预期而导致的偏差。(5分)

2. 实验者效应:是指由于实验者的个人行为或特征而造成实验结果失实的现象。(5分) 3. 心理状态: 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5分) 4.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5分)

5. 现场实验:在现实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各种情况,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的一种研究。(5分)

六、概念比较(共1题,10分/题,共10分)

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 评分标准:

心理过程是有一定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动机过程。(3分)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3分)

联系: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都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首先,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和动机行为,人的心理特征便无法表现出来也无法形成(2分)。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2分)。

七、简答题(共2题,5分/题,共10分)

1. 分析“发放并当场回收调查表”的优缺点。 评分标准:

优点主要有:1.短时间内的高回收率(1分);2.可防止被试误解问题(1分);3.对人员培训要求不高(1分)。

缺点主要是:1.被试会草率回答(1分);2.被试需有较高文化水平(1分)。 2.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评分标准:每个小点1分,教师灵活掌握1分。

(1)容易产生观察者偏向,即观察者看到的、听到的是他自己想看到和想听到的东西(1分)。(2)真正碰到所要观察的事件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1分)。(3)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甚而不可能直接观察的(1分)。(4)有些课题因观察者的条件限制(1分)。

八、论述题(共2题,10分/题,共20分)

1.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评分标准:

?相关研究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研究(2分)。

实验研究是指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对因变量所发生

的影响,从而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的研究(2分)。

?相关研究中衡量不同变量之间可能关系的指标是相关系数(r)的统计量。这个数值在+1.0到-1.0之间变化,其中+1.0表示完全的正相关,-1.0表示完全的负相关,而0.0表示根本没有相关(3分)。 实验法能够确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分)。 2. 试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评分标准:

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把人的心理现象分析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1分)。

心理过程也称心理活动,它又包含许多亚类别。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动机过程(2分)。 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2分)。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2分)。

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首先,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1分)。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1

分)。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1分)。

九、举例说明(共1题,10分/题,共10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任务 评分标准:

心理学家的研究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其最终目标是为人类积累知识,并造福于人类(1分)。

(一)描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项任务是对心理与行为加以描述。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既可以从定性的

角度也可以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与行为加以描述(1分)。例如:??(1分)

(二)解释。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不会停留在对心理与行为的描述上,它还要对心理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影

响因素作出解释(1分)。例如:??(1分)

(三)预测。预测是指依据早先时间里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对某一现象将在另一时间内发生作出推测(1分)。例如:??(1分)

(四)调控。调控就是调节与控制,使某种心理和行为得以产生、维持、或停止,以及改变行为的方式、

强度或次数(1分)。例如:??(1分)

<例子不局限于书本,只要恰当,每个例子1分,但所有例子总分不能超过5分>

十、案例分析(共1题,10分/题,共10分)

在朋友聚会时,朋友们谈起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看法。

甲:心理学有意思,直接可以看透人的内心,你现在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是如鱼得水了。 乙:心理学有啥吗,还不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识?不学我也知道。

丙:心理学没有任何意思,净搞点自娱自乐的东西,除了研究者自己喜欢,没有任何作用。 作为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你怎么看待他们三个人的观点?

评分标准:

(一)甲表达的内容属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部分,但这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除此之外,心理学还会涉及人格及其差异、毕生发展、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动机和情绪,以及心理障碍和治疗等许多领域。(2分)。

(二)乙的观点混淆了科学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的界限。科学心理学的知识源自生活但超越了常识。首先,常识是片段的,常常是相互矛盾的;而科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准确、系统的概括。其次,众所周知的并非总是正确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常识是错误的。在生活中之所以有些人认为心理学家的发现是一种常识,是因为人们的事后聪明偏见。(3分)

(三)丙的观点在于他并不真正了解心理学的价值。

首先,心理学是现代人认识自己的一门科学。这门学问对人类知识有诸多的贡献。它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是人,因而发展出不少交叉学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心理学对许多学科的理论创新是有贡献的(2分)。

其次,心理学在教育、工业、商业、医学、法律、军事等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价值,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心理学能否在生活实际中得到应用,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天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学在教育、工业、商业、医学、旅游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各行各业有识之士的重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2分)。

第二章 人格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9×1分)

1、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动力特征是(B)

A 人格 B 气质 C 性格 D 脾气 2、“四液学说”的提出者是(A)

A 希伯克拉底 B艾森克 C哈萨威 D卡特尔

3、“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是属于(C)型人格的特点。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4、要求被试自行报告,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测量方法是(D)

A实验 B投射测验 C 访谈 D自陈量表 5、MMPI是指(C)

A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B 艾森克人格问卷 C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D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 6、默瑞和摩根于1935年编制了(D)

A罗夏墨迹测验 B 艾森克人格问卷 C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 D主题统觉测验 7、从个体内在的动力因素来解释行为和人格的理论被称之为(C)

A人格的特质论 B人格的学习论 C心理动力学理论 D客体关系论

8、弗洛伊德认为从人出生就开始出现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的心理结构是(A)

A 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个人潜意识

9、精神分析学家定义“将自己不为社会接纳的欲望、冲动归咎于别人”的防御机制为(C)

A否认 B压抑 C投射 D转移

10、认为自我是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的心理学家是(C)

A 弗洛伊德 B 克莱因 C 荣格 D 温尼科特

11、“生活的中心问题是找到独立的需要与依赖他人的需要之间的平衡。”是(B)的观点。

A 心理动力学理论 B客体关系论 C学习论 D 特质论

12、如果“吝啬”就可以代表某人的性格,而且认识他的人都公认他真的吝啬,那么吝啬就是此人的(C)

A 共同特质 B个人特质 C 首要特质 D中心特质

13、行为之间成为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成为单一、独立的人格维度的特质是(B)

A 共同特质 B 根源特质 C 首要特质 D中心特质

14、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体因其本我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而感到焦虑或受到威胁时,自我便会设法释放紧张,于是发展出一套(B)

A 应急机制 B 防御机制 C 趋利机制 D 逃生机制

15、多拉德和米勒同意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人出生后的(D)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A 前两年 B 前三年 C 前四年 D 前五年

16、婴儿以特定的方式来对环境作出反应,这种特定的反应倾向被称为(A)

A 气质 B 性格 C 禀性 D 人格 17、社会认知学习理论非常强调(A)的持续交互作用

A人格和情境 B 遗传和环境 C 情境和父母 D 父母和伙伴 18、文化人类学家把每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称为(C)

A 群体心理 B 共同心理 C 群体人格 D 共同人格 19、认为人格有可见的和隐秘的两面的心理学家是(C)

A 阿德勒 B 弗洛伊德 C 荣格 D 奥尔波特

二、多项选择题(12×2分)

1、人格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

A 整体性 B 稳定性 C 独特性 D 社会性

2、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顺序依次是(ACBED)

A口腔期 B性器期 C肛门期 D生殖器 E潜伏期 3、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的特质分为(AB)

A 共同特质 B个人特质 C 首要特质 D中心特质 4、由塔佩斯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大五”模型包括(ABCEF)

A 开放性 B责任心 C 外倾性 D内隐性E 情绪稳定性 F宜人性 5、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强调(ABC)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A心理情境 B期望强化价值 C自我强化 D个人潜意识

6、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对人格发展会持续的“印刻”效应的原因是(ABCD)

A 喂养方式 B排便训练 C愤怒及攻击的表达 D性别训练 7、主要的人格测量方法有(ABCDE)

A 自陈量表 B投射测验 C观察 D 实验 E访谈 8、一般来说,气质包含(ABCDE)

A 活动水平 B易怒性/消极情绪性 C可安抚性 D恐惧性 E社交性 9、奥尔波特提出了判断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是(ABCDEF)

A 自我扩展能力 B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C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 D自我客观化 E 实际的现实知觉 F统一的人生哲学 10、中国人的大七人格模型包括(ABCDFGH)

A 外向性 B人际关系 C处世态度 D行事风格 E理智 F善良 G情绪性 H智慧 11、在荣格看来,人格结构由(ABD)构成。

A 意识 B 个体潜意识 C气质D集体潜意识 12、罗杰斯认为健全人格起码具有哪些特征(ABCDE)

A对任何经验都开放 B自我与经验相协调 C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 D无条件的自我关怀 E与他人和睦相处

三、填空(7×1分)

1、弗洛伊德理论将人格理解为有 、 和 三个心理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2、一个人因挫折返回到他心理发展的早先阶段被称之为 。(退化)

3提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强调人格的个体差异和整体功能的人格理论是 。(特质论)

4、行为主义解释的人格模型忽略思维的重要性,于是新一代行为主义提出了 ,对人的知觉、思维、期望和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整合。(社学学习理论)

5、气质、习惯和信念影响你如何应对他人,情境又反过来影响你的行为和信念,奖励某些行为而消退另一些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 。(交互决定论)

四、辨析题(2×5分)

1、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是人格测量中唯一好用的两种方法。

错。(1分)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题目数量固定,使用简单易行,但测验容易受被试的情绪、态度和各种反应偏向的影响。(1分)投射测验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可以测出被试隐藏在内心深处潜意识方面的特性,它缺乏客观的评分标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很困难。(2分)

而目前,主要的人格测量方法有自陈量表、投射测验、观察、实验和访谈等。(1分)不同的人格测量方法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格测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不能绝对的说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是人格测量中唯一好用的两种方法。

2、后天环境的对人格的影响比遗传的影响要大。

错。(1分)现在,很多人认为遗传和环境会共同对人格起作用,几乎所有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家都把生物因素和经验看成是交互影响的。(2分)正如Turkheimer提到的:“天性-教育的争论已经结束了,底线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遗传的。而并没有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比环境更为基础,影响更大。(2分)

五、名词解释(5×3分)

1、心理情境,即个人是如何对特定情境进行解释和定义的。

2、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的独特模式。

3、投射式人格测验是向被试呈现一套标准化的模棱两可的刺激,要求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进行自由反应,从而不知不觉地把个体的人格特征投射在反应中。

4、个人潜意识是和自我最相近、比其作用更大的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和幻想等。

5、期望是个人对自己的反应是否将引起强化的预测。

六、概念比较(1×5分)

性格和气质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动力特征。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禀性”类似。(2分)

区别 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不可改变,而性格是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1分)2、气质在个人的婴幼儿时期就已呈现,而性格出现得比较晚;(1分)3、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可以从道德和社会标准来评价其好坏。(1分)

联系:气质、性格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七、简答题(2×5分)

1、气质和人格的区别。

参考答案:

(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不可改变,而人格本质上是由个人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会随时间的发展发生一定的改变;(1分)

(2)气质在个人的婴幼儿时期就已呈现,而人格出现得比较晚;(1分) (3)动物身上会有气质表现,但动物是没有人格的;(1分)

(4)气质是从人的情绪、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不涉及行为的具体内容,而人格特征可能与行为的具体内容有关;(1分)

(5)受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1分) 2、人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1)遗传(1分)

(2)环境:情境、父母、伙伴(3分) (3)文化(1分)

八、论述题(2×10分)

1、请简要阐述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经典精神分析。(4分)

弗洛伊德理论将人格理解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本我是从人出生就开始出现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自我是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发展起来的,是本能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调节者。超我是儿童长到5岁左右开始形成,代表了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在弗洛伊德看来,健全的人格应当是三个系统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问题。如主要受本我支配的人被冲动和欲望所控制;主要受超我支配的人则会表现得僵化、爱说教及专横;自我比较脆弱的人不能在需要、愿望和社会责任、现实限制之间达到平衡。

(2)荣格的理论(4分)

荣格的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与修正。在荣格看来,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等三个层面构成。自我是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个人潜意识是和自我最相近、比其作用更大的潜意识的表层部分。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和观念。

(3) 客体关系学派(2分)

20世纪50年代,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等人在英国发展了客体关系学派。他们认为,生活的中心问题是找到独立的需要与依赖他人的需要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需要对分离和损失不断进行调整:争吵产生小的分离和损失,第一次离家产生中度的分离和损失,离婚和死亡产生大的分离和损失。客体关系学派还认为,无论哪种性别的儿童都是先认同母亲。 2、论述“四自人格”。

“四自人格”是指自立、自信、自尊、自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立是指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

① 如果学生选择与同学一起工作,但由于把很多时间耗在交往上而没有完成计划,应根据活动成果加以评分,使学生认识到浪费时光与成绩差之间的关系。

② 如果学生选择了一个引发他们想像力的主题,引导他们讨论学习中的投入和优异成果之间的联系。 (4)提供限制、规则和约束的合理性的说明(1分) 例如:

① 向学生解释为什么需要规则,如解释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② 让学生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对规则和约束的尊重。 (5)承认消极情绪是对教师控制的正当反应(1分) 例如:

① 让学生了解,因依次等待发言而感到厌烦是正常的。 ② 使学生了解有时重要的学习也包括挫折、迷惑和疲倦。 (6)利用非控制性的和积极的反馈(1分) 例如:

① 将不良的成绩和行为看做是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批评的对象。 ② 避免使用控制性的语言.如“应该”、“必须”和“不得不”等。

<每项举例评分,教师自己掌握,但所有例子总分不能超过4分> 九、举例说明(共1题,10分/题,共10分)

1、举例说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评分标准:

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是詹姆斯对经验自我的三种划分。(1分)

(1) 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是指属于我的真实物体、人和地点等方面,包括身体自我和身体外自我。(1分)

身体自我是指我对于我的手、腿及身体各部分及整体的感知和想象。(1分)身体外自我则包括其他人(我的孩子)、宠物(我的猫)、财产(我的汽车)、地方(我的家乡),以及我的劳动成果(我的文学作品)。这些物体之所以成为物质自我是由于我的心理主宰了它们。(1分)

(2) 社会自我(social self)是指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的自我方面,属于个人的社会特性自我。(1分)一个

人的社会特性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区分出五大类:私人关系(丈夫、妻子),种族/宗教(如亚裔美国人、穆斯林),政治倾向(如共产党人、环保主义者),烙印群体(如酒鬼、罪犯),以及职业/爱好(如教授、足球运动员)。(2分)

(3) 精神自我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品质、主观体验的认知和感受。(1分)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

气质、态度、动机、信念、理想及愿望等的感知和思考都是精神自我的组成部分。(1分)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气质是心理自我中最稳定和私密的部分。(0.5分)我们对自己的信念、理想和良心是心理自我中最珍贵的部分。(0.5分)

十、案例分析(共1题,10分/题,共10分)

1、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小叶想改变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自己虽然用功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因成绩不佳受惩罚、挨批评。渐渐地就怀疑起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无力控制的,从而逃避学习:上课听不懂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

小叶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但觉得自己很笨而无法改变了,内心也渴望有人能帮帮他,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作为一名学过心理学的人,你将怎样使他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 评分标准:

小叶的情况属于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该如何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儿童,使其面临困难任务时能坚持努力下去呢?(2分)

首先,要加强归因训练以改变儿童的习得性无助观念。让习得性无助的儿童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即不够努力,他们还能有所作为的,而不让他们继续归因于自己很难改变的能力的不足。还必须要教会儿童面对失败要更加积极,通过自己努力来加以克服。(3分)

其次,要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儿童在学业上失败时切勿从能力方面责怪他们而伤害其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表扬的方式。正确的表扬应当采用过程导向而不是目标导向,即对儿童形成和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努力给予表扬,从而使儿童倾向于对学习目标的追求。这样他们在面临新任务时关注对任务的解决,而不是展现自己的“乖”或“聪明”。即使儿童在完成一项新任务最初遇到失败,教师也应告诉他们要努力去寻找新方法以达成学习目标。这样他们就不会放弃,形成无助感了。(3分)

第四章 发展中的中学生

一、单选题(共15题,1分/题)

1.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冲突的时期是 【C】 A.儿童早期 B.学前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 【D】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冯特 D.维果斯基

3.下列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观点有 【A】 A.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 B.心理发展是平衡的,不间断的 C.心理发展是匀速的 D.心理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4.最近发展区是指 【D】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 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D.在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儿童脑的发展大约在4—20岁之间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即: 【B】

A. 6—7岁左右和11—12岁左右 B. 5—6岁左右和13—14岁左右 C.4—5岁左右和18—20岁左右 D.4岁左右和12岁左右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被称为 【B】 A.RNA B.DNA C.受精卵 D.核酸

7.整体而言,儿童生理发展具有 【A】 A. 非匀速性 B. 匀速性 C.突变性 D.平缓性

8.初中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 【C】 A 独立意识加强 B中枢神经系统和兴奋性过强 C自我意识突然高张 D第二性征出现

9.下列对初中生思维品质特点的描绘错误的是。 【A】 A.具有明显的平衡性 B.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加 C.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表现依然突出 D.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再度出现

10.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来自于。 【B】 A.心理发展快于生理发展 B.生理发育快于心理发育,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 C.心理发育跟不上周围环境的变化 D.心理发育速度过快而社会交往发展相对滞后 11.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D】 A.自身 B.同伴 C.老师 D.父母

12. 初中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基本处于。 【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13.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 【C】 A.前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4.维果茨基认为形成高级心理机能的中介工具是 【A】 A.语言B.记忆C.想象D.情绪

15.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 【D】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适应

二、多选题(共6题,2分/题)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BD】 A.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 B.心理发展既有年龄特征又有个别特征 C.心理发展的速度基本一致 D. 心理发展是逐步产生的

2.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现在。 【ACD】 A.体重显著增加 B.大脑显著增重 C. 身高显著增长 D. 内脏机能显著加强 3.皮亚杰把个体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BD】 A.前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抽象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对心理发展持阶段性观点的心理学家有。 【CD】 A.华生 B.格赛尔 C.艾里克森 D.皮亚杰

5.人的心理发展包括。 【BC】 A.个性发展 B.认知发展 C.社会性发展 D.人格发展

6.皮亚杰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CD】 A.前道德阶段 B.后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自律道德阶段

三、填空题(共16空,1分/空)

1. 遗传 和 环境 是制约个体发展的两类主要因素。

2. 先天因素为发展提供了 生物前提 ,而环境与教育则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 方向和内容 。 3.初中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但 表面 性和 片面 性依然存在

4.个体需要学习的能力可依据该能力的发展不依赖环境的程度分为 通达力高 和 通达力低 的两类。 5.个体道德判断的发展从受 成人价值 标准的支配发展到受 个人价值 标准的支配。 6.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了由 经验型 水平向 理论型 水平的转化。 7.皮亚杰认为 成熟 和 学习 是个体发展的两个途径。 8.初中生思维品质具有 半成熟 、 半幼稚 的特点。

四、辨析题(共2题,5分/题)

1.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答:错(1分)

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的内部矛盾,它是指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2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它们需要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才能起作用(2分)。

2.个体生理的成熟总是伴随着心理的成熟

答:错(1分)

心理的成熟是以心理成熟为前提的(2分),但是,二者的发展步骤并非完全一致,青春期生理发展加速并使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而心理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的发展(2分)。

五、名词解释(共16题,5分/题)

发展:广义上的发展是指有机体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全程中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顺序。狭义上的

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顺序。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基因型: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和可能性 表现型: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

反应的交互作用:是指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做出反应。

唤起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受到基因影响的特征,可能会引起其他人一定的反应,从而直接影响自己的环境。 超前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其发展。 成熟:是生物成长造成的一种相对持久的改变,它不依赖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指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青少年期:是指青春期开始到身心逐渐达到成熟的发展阶段,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青少年期的

年龄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大约从11、12岁进入青春期到20岁左右进入成人期。

形式运算思维:它由抽象思维、检验假设、形成概念、系统思维等能力构成。 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观察到知识并将其吸收,加以利用。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支架:指家长或教师以环境为中介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来促进认知的、社会情绪的、行为的

发展。

道德发展:是个体认识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和准则,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六、概念比较(共2题,10分/题)

1.同伴团体与同伴群体

区别:中学生的同伴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由于具有为大家所接受的品质,而成为领袖式的角色(2分)。形成了同伴团体的中学生,聚在一起时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交谈(2分)。而同伴群体范围更大,是青少年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友谊和娱乐的源泉,成员间并非都有亲密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有些甚至互不相识,但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显著的相似性,往往是以某种名声为标志,它具有较大的社会性活动和更广阔的社会化人际交往,为青少年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来源,包括价值观、可供考虑的选择、性别作用、学业可能性等。(2分)

联系:二者同属于社会关系(2分),都能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帮助青少年获得归属感、友爱、亲密、信赖和支持(2分)。

2.同化与内化

区别:皮亚杰提出的同化概念是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强调的是发展中量的变化(3分)。而维果茨基提出的内化概念是指从社会环境中观察到知识并将其吸收,加以利用,强调的是发展中由外到内的变化(3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z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