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分配

更新时间:2024-03-29 1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收入与分配

一、考点提示

1、个人收入的分配 :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原则: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2、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3、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 二、知识网络

三、主干知识

1. 生产决定分配

(1)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3)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

3.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②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采取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第二、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4.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首先,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 1)公平的含义:含义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各个领域。本课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 2)收入分配的公平表现及意义

① 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 3)如何保障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重要举措。 解析:

a、提高两个比重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具体措施: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实现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

a、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解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b、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其次,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1)效率

①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意义: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 ②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利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 4) 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会受法律制裁。第三,骗税:骗税是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第四,抗税: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

应自觉增强税收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行为,关注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检举,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 四、知识整合

(一)单元内知识联系

1.分配制度原因与按劳分配原因不同: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理论前提:生产决定分配;所有制结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最终原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2)按劳分配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区别: (1)按劳分配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3)按劳动要素分配 适用范围:私营或外资经济 (4)按资本要素

适用范围:私营企业主经营的税后利润,债权人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

(5)按技术要素:技术入股 (6)按土地要素:土地使用权 (7)按管理要素分配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1)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资本要素、按技术要素、按土地要素、按管理要素分配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 (1)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都能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经济效益相关) 6.增加财政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1)国家财政赤字意味着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但在市场消费疲软(社会总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国家通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调整,则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它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 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

·前者依据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而取得收入。如,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他们就占有奴隶劳动的全部成果。又如,地主占有土地,就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或收到地租。再如,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就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而目前我国是,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分向国有企业征收利润,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而取得收入。

·国家以税收形式参与分配,就意味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力之上,这就是强制。 8. 税与费的关系(与改革联系密切)

共同点:第一,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第二,从性质上看,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第三,从特征上看,以行政权力为依据,具有强制性; 第四,从征收的依据看,二者都是以国家行使了社会管理职能为前提。

区别:·第一, 征收主体不同。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包括海关代表国家征收的;费是由其它行政和事业单位征收的。·第二,用途不同。税款由国家支配,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费一般采取专款专用原则,大多用于本部门的需要。第三,特点不同,税收具有固定性;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9.纳税人与负税人

(1)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这里的个人,没有年龄段之分。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纳税人的意识。只要符合纳税条件 ,就

要自觉履行。

(3)纳税人的含义:直接负担;负税人的含义:最终负担 (4)每个公民都是负税人,但不是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 10.偷税和骗税

(1)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 (2)骗税是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税收优惠:退出口增值税和骗取税收减免 11.稳健的财政政策

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行业降温,又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 一.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

二.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 三.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

(二)学科内整合

1.经济学学科内整合

(1)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二者都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二者的最终决定因素。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 a.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价格杠杆,产品购销政策,产业政策) b.计划:指国民经济计划、战略目标、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发展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4)税收、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也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2.经济学与哲学结合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宏观调控、财政收入、税收的关系。 (2)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财政收入中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3)用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关系。 (4)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的关系。

(5)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分配制度形成原因,

(6)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

理和方法论 , 分析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分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经济学与政治学结合

(1)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说明财政对政府职能的支持,建立和谐社会。 (2)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性质 , 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3)公民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 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

(4)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分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解决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5)用政府职能知识,来说明财政支出的用途和方向 (6)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原理分析公民的纳税人意识。 (7)用依法治国原则,分析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4.经济学与文化生活

(1)财政支出中的科教文卫事业支出,是对文化生活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二条措施——发展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的支持。

(2)财政的巨大作用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可以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可以说明文化生活先进文化建设 的途径问题

(3)公民自觉纳税需要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诚实守信 (4)用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来说明财政对文化事业支持的原因

(三)学科间渗透

1.学习地理中的我国工业基地建设、能源开发 ,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可联系财政的巨 大作用

2.用历史上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税制变革 , 如春秋“鲁国初税亩”、北魏“租调制”、唐朝“租庸调

制”和“商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等知识来说明税收的基本知识。

3.学习财政税收作用时,可联系历史中的世界各国的财政改革问题。 4.我国的分配制度, 可联系到历史上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内容。

命题趋势预测:

本单元知识多与时政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当国家处于非常重大的财政政策变革的年份或时期,以及税收方面政策调整时期,本单元地位上升,成为命题的重点内容;当财政政策等方面趋于平稳的年份则地位下降。

我国近两年注重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本单元知识今后在试卷中出现的比例将会有所上升。命题角度多是运用本单元的理论知识分析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

全国性试卷主要是针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考查,自主命题的地区多数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方面入手。

本单元的命题将出现三大转化:

1.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强调语言的变通性。

2.由客观性题型为主转向主观性题型为主。到目前为止本单元主观试题考查较少,估计今后用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作为依据,命题主观性试题将是命题人员的兴奋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

3.由显性直观题转向隐性思辨题。过去由于新教材未正式采用,大多命题是显性直观题。以后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铺开,政治试题往往涵盖在文字材料、数字语言、图表漫画之中,因而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情景切入命政治试题将是综合能力测试的必然趋势。

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财政赤字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稳健的财政政策,了解财政在调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依法治税和依法纳税问题。国家这几年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税收总额不断增加;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行为。可从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我国税收的性质、来源,公民的纳税义务等角度来思考。

3.根据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如农业税条例废止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消费税的调整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和关税的调整等,来分析税收的作用和特征。如个人所得

税法的修改要由国家通过法定程序,而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地区,体现了税收的法制性和固定性;取消农业税将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是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利益上的重新分配,调节过高收入,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要求高收入者提高自身素质,自行报税,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消费税征收的变化起到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on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