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船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更新时间:2024-05-01 21: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船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摘要: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阶段行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产业集群为群内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本文通过对船舶产业集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分析影响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业发展

1、前言

产业集聚的概念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产业区位论发展而来的。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马歇尔把经济模型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的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他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吧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外部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了产业集聚的产生有三个原因:一是一个地方化的产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技术市场,因此获得了很大的优势;二是附属行业在附近成长起来了,为产业中心提供工具和材料,组织交通,能够更为经济的利用原料;三是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我们现在所谓的技术外溢。产业集聚使得产业间合作更紧密、“互补产业”产业“拉动效应”、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加上相关行业企业的密集以改善信息环境,因此有利于产业和区域的长远发展。近年来产业集聚不但成为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的新方向,而且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大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很多国家、地区把推动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进行产业战略规划、制订相关政策促使配套集聚产业发展。如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意大利陶瓷工业城(萨斯索罗)、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等都有产业集群的支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 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一些学者做了研究。基于产业集群能为群内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文章通过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设想 。

.

2、我国船舶产业现状以及船舶产业集聚特点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仅次于韩国、日本的世界第三造船强国,并大有赶超日本直逼韩国的趋势。2010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造船完工量合计2577.4万载重吨,分别位居世界造船企业集团第2位和第3位,占全国新接单量的35.3%;年末手持订单合计7424.7万载重吨,分别位居世界第2位和第3位,占全国手持订单量的38.1%。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756.6万载重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79.5%;新承接船舶订单7607.7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9倍,其中出口船订单5786.8万载重吨,占新船订单总量的76.1%;年末手持合同订单1669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出口船订单16699万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5.7%。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数据,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9%、48.5%、40.8%。主要的造船地区在江苏、上海、辽宁、浙江四省,造船完工5466,4万载重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80.9%;新承接船舶订单6166.3万载重吨,占全国新接订单总量的81.1%;年末手持船舶订单16296万载重吨,占全国手持订单总量的83.6%。中国船舶工业是典型的出口型工业,在世界造船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依据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规模关系分析,中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的阶段。

从地区分布来看, 我国船舶工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造船基地占据全国造船总量的绝大多数。我们据2004 年资料对国内船舶制造业相关指标分布进行了统计, 分析显示: 东部沿海地区造船产量占全国93.3% , 其中环渤海地区占26.8% , 长江三角洲地区占57.8% , 珠江三角洲地区占8.7% 。按省区分布状况来看, 我国造船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辽宁、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城市。长三角地区所占的比重最大。

2010年主要造船地区造船三大指标 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 地区 万载重吨 排名 万载重吨 排名 万载重吨 排名 江苏省 2332.9 1 2999.9 1 7387.6 1 上海市 1210.9 2 1187.3 2 3362.3 2 浙江省 1067.5 3 1342.2 3 3022.3 3 辽宁省 855.1 4 636.7 4 2523.7 4 依据产业集聚理论和船舶工业发展的特点,研究认为船舶工业的产业集聚除了小企业产业集聚所具有的专业化、网络化、根植性、学习性和空间集聚性等特征之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船舶产业集聚一般所包含的区域大、面积广。一般产品的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一县、一镇,而船舶产业集聚往往是以城市为单位,甚至于跨市和跨省。如世界造船主要集中在日本的横须贺、长崎;韩国的釜山;中国的上海、大连、江苏和广州等省市。

.

(2)理论上看,船舶产业集聚表现为体现产业链关系的纵向供应链集聚模式。造船业是典型的大型单件装备制造业,纵向供应链关系十分明显,不像一般产品的产业集聚区有很多同类企业,一个典型船舶产业集聚区一般只有几个、甚至于一二个大型造船企业,其他都为船舶分段、配套、服务和零部件制造企业。

(3)核心企业作用大,配套服务要求高。船舶工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和配套服务要求高的发展条件要求,一个船舶产业集聚区中既要有大型核心造船企业,更要有大量的中小型船舶配套、服务企业。因此,大基地船舶产业集聚区不仅要有各类配套企业,还需要各种服务中心,如材料加工中心、物资材料配送中心、技术服务平台、船舶设计中心和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等。

3.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船舶产业集群发展要素条件

根据波特的观点,要素条件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船舶产业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海岸线、港口等;人力资源主要有从事船舶产业的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熟练工人等;资本资源主要包括船舶产业资本投资、船舶企业的融资条件、船舶产业资产等;知识资源主要有R&D经费、面向客户设计能力、面向生产过程的生产设计能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船舶制造及配套相关的船台、船坞、万吨级码头、泊位等。 (2)船舶产业集群的内外需求条件

波特将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区域划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大部分,就本文而言,市场要素主要有两种因素构成:一是外部市场,主要指船舶产业集群区域外的相关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特点、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二是内部市场,包括船舶集群现有的市场规模、份额及未来增长前景等。一个船舶产业集群内需求的结构、规模、增长方式以及它对集群外需求的影响及传播能力,对该产业集群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船舶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相关支撑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主要包括与集群内部核心产品相关的企业数量、规模以及产业链上配备的完整程度如何。支撑性产业主要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业,能快速、有效地为下游产业提高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4)船舶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国家环境中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及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对于一个船舶制造企业而言,它的盈利能力、船舶制造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该企业的竞争实力,进而影响企业所在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5)船舶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机遇

.

迈克尔.波特认为,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外,机遇和政府也是两个重要变量。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机遇对船舶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新的机会。所以,船舶产业集群应善于抢抓机遇,而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集群内新企业和新产品的诞生数量及 诞生速度等方面。 (六)政府

波特认为政府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它影响4个基本要素,即它可以对这四者之中的每一个因素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对产生竞争优势的过程施加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具体而言,政府通过服务水平、财政支持、贸易政策、竞争条例等方面直接影响到船舶产业集群内的船舶企业及产业的竞争优势。

4、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表现

(1)企业间的合作。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非正式互动关系是知识流动和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形式,然而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和成本。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开展 R& D 合作和技术联盟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合作不但可以分担某些领域内巨额的开发费用,还可以达到知识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大幅度降低了企业之间的成本,也提高了效率,对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2)产学研的互动。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与科研的联系,生产、科研的脱节是制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主体,其合作和知识流动的频率是决定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产业集群内,因为地域的接近和相互的了解,产学研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科研机构和高校能及时把握集群内企业的需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集群内企业也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必然会促使其不断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3)知识的扩散。技术创新是学习知识、转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占据整知识的绝大部分,而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由于隐性知识是蕴藏在人的大脑之中,难以编码化,具有很强的个人属性,因此它的传播在形式上也受到制约,基本上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交流等非正式方式进行传播。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地缘上的接近,以及集群内部形成的共有的文化,为隐性知识的获得和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其他组织模式难以获得的动力来源和传播途径,提高了集群内组织获得创新资源(隐性知识)的能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

(4)人才的流动。人才及其所携带的知识的流动也是产业集群内知识流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产业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一般要快于集群外的企业,这是因为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所致。集群内人才信息可以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内迅速传播,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相似的集群文化使得流动后的人才调整和适应成本降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集体品牌既加大了政府对集群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增强了集群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这种优秀人才在集群内外各种机构间的流动能不断激发创新来源,并能带来知识创新在集群内的传播。

(5)设施的共享。设施的共享为集群内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设施的共享不仅是指诸如煤气、自来水管理、街道等基础设施的共享,更重要的是指有关知识创新过程中要使用的基础设施的共享,诸如图书馆、 基于Internet技术所建立的组织内与组织间的知识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实验条件与设备等。任何一个组织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与互补性,使得在创新行为中能够方便、经济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与设施,同时,拥有相应知识与设施的主体,如知识生产机构(大学与科研院所)也提高了其设施与知识的利用率,分担了固定成本。

5、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区域生产技术和固定资源对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的影响逐步减弱,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对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却日显重要。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下述的五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产品 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

(2)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形成的产业集群常常会成为技术创新过程所需要的产业独特技能或能力的汇集地。一方面劳动力在集群内的企业间自由流动,使企业内部劳动力变换率提 高,劳动力快速流动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加大,进而促进了信息、思想的扩散和传播。所以集群内的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真正实现有效供给。随着企业分工的深化和技术的专门化,企业招聘到适用的员工的成本在上升。集聚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人才的集聚。企业为此所付出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为降低。

.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产业集群内发达的专业化分工机制为不同企业之间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灵活组合提供了机遇,使得集群成员企业都能够将自己有限的资源 集中投入到单个价值链环节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机率。专业化运作对于技术创新有 着相当的促进作用,从以前一个企业全部实现的价值 链到现在分解成几个、十几个专业化的价值链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和资源 在本企业所擅长的价值链环节进行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由于前向价值链环节供给和后向的价值链环节需求比较明晰,企业对于所处价值链环节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也相应地降低了。

(4)弥补企业创新资源不足。从资源观角度看,企业间资源的配置是不同的,每个企业的自有资源与期望资源之间总会存在“缺口”,资源分为同质性资源和异质性资源。任何企业都 不可能在所有资源类型中都拥有绝对优势,即便是同一类资源在不同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在以异质性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价值创造活动中,企业的竞争会由产品层面延伸到资源层面.而后者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具有异质资源和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核心能力的互补融合,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效果,扩大企业运筹资源的边界,从而弥补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

(5)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研究开发、中试、规模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存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但产业集群能够降低单个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无法控制的风险.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对主导产业技术路径的把握和对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先觉,从而降低技术上的风险。由于技术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使得集群内企业往往“一着领先,处处领先”。一旦一种核心技术被攻破,就必然引发一组类似产业群簇共同的演化,导致一系列的渐进性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获得源于技术上的超额垄断利润,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

6、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态势及发展设想

6.1 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态势

江苏省全年造船完工2332.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52.8%,占全国造船量的34.5%;新接船舶订单2999.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17%,占全国新接订单的39.4%;年末手持船舶订单7387.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0.2%,占全国手持订单的37.9%,三大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2010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产业集群差异化发展趋势突出。上海市全年造船完工1210.9万

.

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8.3%,占全国造船量的17.9%,比上年增长3.3倍,占全国新接订单的15.6%,居全国第三位;手持船舶订单3362.3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0.2%,占全国手持订单的17.2%,居全国第二位。浙江省全年造船量完工1067.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7.7%,占全国造船量的15.8%,居全国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订单1342.2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26.3%,占全国新接订单的17.6%,居全国第二位;手持船舶订单3022.3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5.7%,占全国手持订单的15.5%,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浙江省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其中,舟山市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进一步提升了船舶制造工艺水平。

目前上海正构筑浦东和长兴岛造船基地;江苏正在形成以江都和南通为重点的船舶工业基地;浙江正构建以舟山为重点的船舶工业基地。江苏造船工业主要集中在南通和泰州,两市船舶工业总量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2011年南通中远川江省的 50%。因此,从目前的长三角船舶产业总体布局来看,集群已经初显雏形。 6.2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设想

从长三角经济发展和船舶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船舶行业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特点,营造长三角船舶行业集群,不仅能够切实带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而且有利于做大做强我国的船舶工业,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双赢选择。造船工业是资本、技术和劳动 密集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不仅能推动钢铁、机械、电子、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促进城镇化建设,解决就业压力,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船舶工业面临很好的发展形势,长三角各地区发展船舶工业的积极性很高.从世界船舶工业竞争态势来看,长三角船舶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地域分割、打破 体制障碍,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船舶工业集团为核心,走行业集聚之路,使长三角船舶工业逐渐成为利益共同体,凝聚整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1)以重点科研院所为核心,整合长三角船舶科研力量,组建服务于长三角船舶工业的科研开发中心。从专业技术条件来看,长三角除了包括众多的船舶工业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具有船舶类专业的大学、学院和专业性船舶研究所.长期以来,长三角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的先天优势。

(2)建立层次梯度合理的造修船及船舶配套产业。随着长三角船舶工业逐步整合,其船舶行业总体布局将不断得到优化,船舶品种将不断增加。必将对占据我 国配套业主导地位的长三角配套设备的品种、质量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全国规模以上造船企业58 家,长三角就占22家;产业配套能力强;造 船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都占全国一半强。但是长三角船舶配套企业普遍经这 一部分中小企业纳入到大企业、大集团专业化协作体系中,以资本、技术为纽带,以骨干配套企业、重点 配套产品为核心,联合重组长三角船舶配套业.通过产济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利用产业集群将业集聚,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船舶行业具备相对优势 的配套

.

产品的科研生产能力,提升长三角船舶配套的国际竞争力。

(3)以中船长兴建设为契机,依托长江口8公里深水岸线建设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长三角船舶行业应当紧紧抓住机遇,利用行业专家和 政府、行业组织的力量进行技术预见和中长期行业发展规划,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推进长三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发展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世界造船中心。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 将明显加快。未来十年内,长三角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长三角船舶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建立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船舶行业的产业带动作用,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又有利于充分发挥长三角综合经济优势,促进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华友.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93-96. [2] 陶永宏,冯俊文.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结构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造船,2006 (3) [3] 朱英明.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 (3):54 - 57.

[4]崔立瑶. 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J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 (6) :63 - 66. [5]《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11》.中国船舶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6 ] 王缉慈. 关于用产业群战略发展我国造船业的政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be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