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

更新时间:2023-03-09 17: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魏晋南北朝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章、综述

一、 解放以后的重大考古发现:

1. 城址: 1963年,俞伟超《邺城调

查记》,《考古》63.1, 曹魏邺城可看到的最早资

料。1987,河北省临漳县,曹魏邺城考古钻探,《考古》90.7。90年代初,邺城工作队,邺南城朱明门发掘。邺南城:东魏、北齐都城,《考古》96.1。郭义孚《朱明门复原研究》,《考古》96.1;“方台”可能有误,若为“阙”可能更为准确一点,可能为三出阙

,《

97.3

2001年,河南北魏洛阳城阊阖门考古发掘,简报未发表,两出阙,较特殊。 90年代后期,隋唐东都洛阳则天门,三出阙形制极特殊,目前只此一家,尚无较理想之解释。六朝建康城、东吴武昌城。 北魏平城,研究不够,近年有所重视。 方山永固陵,思远浮屠,陵墓与佛塔结合,泥塑像,当为浮屠之内装饰。平城,核桃油瓦,北魏典型,黑色布纹。

2. 墓葬: 北燕冯素弗墓,玻璃器——中土所无之器物,安家瑶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

魏晋南北朝考古

《法门寺第一届考古论文集》。 东北辑(集)安地区,高句丽墓葬、壁画,有助于研究民俗、生活状况。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家族墓地,聚族而葬,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尚不了解。 河北蒿城甄氏墓群。 山西大同方山,文明皇后永固陵,1968年偶然发现,墓志。 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漆器屏画——目前发现最早的屏风,绘有二十四孝故事情节;文房四宝;石柱础一个,上有非常繁缛的雕刻纹样,内容多和西域有关。 河北安阳,北齐墓葬,张盛墓出土白瓷,器形规整,可属于流水作业;单彩、双彩,可能为唐三彩前身,《考古》92.12;有观点认为唐三彩为西方釉陶传入。洛阳元乂墓、元邵墓,少数民族墓葬。 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典型北朝时期。 西安,昭武九姓墓葬,北周安迦墓,祆教,火葬;壁画非常细腻;史家墓葬,火葬,中西文化交流。 山西太原,隋虞弘墓,少数民族。 甘肃酒泉,西晋壁画墓,农耕图,儿牛抬杠,收割图,扬场情景,与北方地区农业直至现在仍有共同之处。 新疆阿斯塔那,高昌早期,墓葬,有的早至秦汉时期。 宜兴,西晋周处墓。 南京,东晋墓群,有颜氏家族墓地。 丹阳,南齐萧氏墓地。 湖北武昌,六朝墓;钵盂山、周家大湾,隋唐墓。 《西安郊区隋唐墓》,170余座墓。 《唐长安郊区隋唐墓》,6个墓葬,隋李静训墓,又称李小孩墓。 咸阳机场,大批北周墓葬,yun安志发掘,《北周珍贵文物》,陕西美术出版社;北周已有封土堆存在;长斜坡多天井,多小龛;坐北朝南。 墓志:洛阳,西晋徐美人墓志.......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

魏晋南北朝考古

最为重要。 此时期墓志多作圭首状,亦称志石。 主要记载墓主人姓名、籍贯、

生卒年月。研究墓主之重要资料,弥补史书之不足,无传记者只有用墓志研究。此时期极流行。 作用:标明墓主身份;借墓志

抬高墓主人家世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一般自曾祖父写起。 徐美人墓志为目前发现最早.....

的。 晚期多为方形,如刘宋大平八年(464年)刘怀民墓

志。 圭首形可能是从碑石发展而来的;碑多立于高坟大冢之上,志则埋于土中。 北魏时期方形已成定制,洛阳发现许多,几乎全为方形,如太和二十三年(499)韩显宗墓志最具代表性。 北魏墓志特点:由两部分构成——盖和底,主要内容记于底,盖为标题;覆斗形,故又称“二斗”,内容较考究;盖上一般为篆书,底多为正楷。 砖墓志,为数不少,仅刻姓名、籍贯、死亡时间,与石制墓志不可同日而语,表明墓主人身份地下。 书写格式有严格规定,不同时代有规律可循,有助于断定年代。 徐.美人墓志,有很多空字,称“抬头”,为另起一段之意,南方古....

文献称之为“平阙”,凡遇皇帝名前必须要抬头,至唐时制度化,但唐时则为另起一段,前行空一字,个别不空字。 墓志之起源,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

魏晋南北朝考古

可能是从墓碑演化而来。 汉兴高坟大冢,流行大碑。碑最早为下棺之用以求安稳; 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庙中有碑,所以系牺并视日景。”亦为碑之他用,则拴马桩、日晷可能即由此发展而来。 曹魏时期,曹操禁止厚葬,“殡含之物,一皆绝之”,古墓碑不得以变成很小的墓志。 南方地区经常出土铅地券,又称“墓莂”,俗称“鬼地券”,给死者购买的阴间土地契约书,两汉之交时用竹、木制成,后成为铅地券,年代较早者有黄武四年、永安五年、凤凰二年,为长方形,内容主要记载购买土地的墓主人购买的亩数、界伴(即四方边界)、钱数、证人,受谶纬学说影响。 艺术品,反映当时的艺术、工艺水平,衡量民族文化发展之准绳。 出土大量陶俑、壁画、石窟。石窟都为高浮雕,生动反映人物造型,出现许多西方题材。 陶俑与人们的审美观念一致,各时代各有不同,战果多为细腰式;汉以瘦为美;唐流行胖——可能与西方胡姬有关。 西方器物,玻璃器,中国发现的玻璃器多用吹玻璃制成,北燕冯素弗墓,鸭形水注,西方产品,与中国本土铅玻璃不同。

3. 窑址:南方地区,极流行青瓷烧造,已发现的窑址、窑具成品

来看,青瓷烧造已形成专业化。宜兴,发掘多处窑址,福建、四川也有发现。河南安阳,相州窑。 河北磁县、曲阳县^_^,早期...瓷窑遗址。出土许多陶器品,资料丰富。 南朝墓葬,精美青瓷;南京栖霞山,带有褐斑釉的瓷器,最早可至东吴时期。 宜兴,青瓷神兽尊,1979,文物出版社,《文物考古30年》。 南京,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4

魏晋南北朝考古

青瓷莲花尊。镇江,青瓷人物飞鸟罐。化学分析,这些青瓷吸水率为3%——7%,气孔率7%——12%,烧成温度1160摄氏度——1260摄氏度,较汉有明显进步,由原始青瓷发展成为真正瓷器。 北齐,白瓷,北齐新创,可能为相州窑生产,《文物》77.2《河南安阳隋代窑址的试掘》。 单彩、双彩,烧成温度低于瓷器,可能为唐三彩前身,《中国出土唐三彩与日本出土唐三彩综述》,《文物》92。 4. 地上遗迹:

(1)、石刻: 江苏南京、丹阳,六朝石刻。 分男派、北派,南方

研究较北方多,北方发现较少。

(2)、栈道:险要处架木道以通行人的道路。 陕西汉中,往往与名

人书法石刻相联系。

(3)、宗教寺院:空前发展。 开凿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龟兹

石窟。 龟兹石窟较早,保留许多西方因素,为中原所无。 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调查研究维修加固。 宿白《关于云冈石窟的分期》。 二、魏晋南北朝考古特点。 社会动乱,大变革;各地文化发展水平

很不平衡,故考古资料差异很大。这一时期之特点由社会分裂造成。 前期保留东汉遗风,后期隐含隋唐一统伏笔。

1. 各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方、东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相继攻

入中原,建立政权,带入本民族文化,对汉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如匈奴、鲜卑等,原本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入主中原后变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5

魏晋南北朝考古

为半定居或定居的安定生活,经济生活由畜牧变为农耕,主要从事农耕种植,考古学有所发现。 洛阳涧西区,许多北朝晚期小型墓,除陶制生活用具外几乎所有的墓都有铁镰随葬,表明其农耕经济生活,为其学习汉文化后的产物,可能为鲜卑族墓藏,《晋书》曾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东北集安地区,高句丽墓葬,种类较多之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表明高句丽受汉文化影响。 辽宁北票村,北燕冯素弗墓,文房四宝,文化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以及汉文化深度影响的例证。 北燕还经常出现埋葬“二只犬”的习俗,《汉书.乌桓传》,埋“二只犬”可保护死者灵魂上“赤山”,即昆仑山、太(泰)山;此习俗可能是由汉族传入(腰坑埋狗)。 拓跋鲜卑汉化程度最高,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一系列改革,其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元氏墓葬都为拓跋后裔。 民族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民族融合程度各有不同。

2. 佛教大流行、大泛滥,某些地方泛滥成灾。 佛教初传入时并

不兴盛。 六朝时战争频繁、动荡不堪,为摆脱战乱安居乐业——佛教言只要坐禅修行即可入极乐世界——人们开始信奉佛教。 坐禅需石窟,相继修建三十余座大型石窟。 都城内寺院林立,此为北魏之前所没有的,最盛时洛阳城内有1367座寺院,有的里坊内有数座寺院;北魏孝景帝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时,洛阳尚残留有421所寺院。 六朝建康城,寺院480所,有的寺院至今仍有遗迹可循。 深入影响社会各领域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反映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6

魏晋南北朝考古

于墓葬。 此时墓葬常见许多与佛教有关之文物。 湖北武昌莲溪寺、湖南长沙晋墓陶俑可见双眉间有白毫相,在佛教中象征光明,石窟中佛像眉间白毫相镶有宝石但后被盗。南朝墓葬还出土许多莲花尊,下班不由仰莲纹与覆莲纹。 魂瓶,又称“谷仓罐”,在四联罐基础上发展而来,本为盛放骨灰舍利只用。 西魏乙弗氏皇后被废后与麦积山作尼姑,后被赐死,“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在麦积山石窟后部开后室下葬,43号窟,佛教徒之墓称之为“寂陵”,石窟与墓葬结合。 北魏,元宏(孝文帝),为冯太后在山西大同北方山修方山石窟,石窟前修思远浮屠,陵墓与寺院结合之已发现的最早实例,反映佛教对墓葬的影响。 东北高句丽墓葬壁画有飞天和极乐天人护法形象。 铜镜,浙江出土,东王公、西王母形象,二像一侧都有一身材矮小之侏儒侍者,此种突出主要人物手法,是常见艺术构图之一。 日本发现三角缘神兽镜,来源有三种意见:魏来说;日本匠人造仿中国铜镜;中国南方工匠在日本制作。日本匠人造仿中国铜镜,此种说法较可信一点。 3. 城市日益向堡垒化发展。 曹魏邺北城,宫城位于北部正中,

前市后朝,三台建筑对北魏洛阳城的金墉城产生重大影响,居高临下,保护宫城,控制全城制高点,三面出击。 马面出现,利于防御。 护城河颇具规模。 2000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发现地下城门——秘密通道,开口位于护城河一侧,直通宫城。 六朝建康城,三重宫城。 东北地区发现城址,高句丽都城,山城为主,城内遗留较少;战时归城平时生产。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7

魏晋南北朝考古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料。 铜镜铭文:“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

玄武顺阴阳。”与风水有关。 应看最早的原始史料。 第一类:当时的文献资料和后代人撰写的文献资料,最原始的“第一

手资料”,极重要,可直接运用,但使用时最好不要递增、删减。 1.《古今注》: 西进崔豹著。 崔豹,渔阳(今北京附近)人。 共

三卷,研究古代礼制,有助于了解两晋器物。 八类一百九十二条,其中都邑、服饰、音乐与考古密切相关。 收于《四书丛刊》中,商务出版社,分初篇、二篇、三篇,《古今注》收于三篇中。

2.《抱朴子》:东晋.葛洪。 内、外篇,内篇20卷,外篇50卷,共

70卷。 葛洪本人是道士,时以博闻深学著称。 内篇讲道家思想,神仙鬼怪、长生不老。外篇讲人间之事,民间风俗习惯、中上层人物生活。 任一问题都加以评论。 了解东晋中上层人物的重要资料。 《抱朴子.内篇.对俗》:“金玉在九窍,使死者为之不朽。”——研究口含习俗之史料。 收于《四部丛刊.初篇》。 3.《法显传》,东晋.法显,其人的印度行纪。399年从长安出发,中

经甘肃、新疆、中亚、印度、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情况的资料。 1934年,岑仲勉《佛游天竺之考释》。 1971,日.长泽和俊,译注。 与《宋云行记》收在一处。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8

魏晋南北朝考古

4.《世说新语》。 刘宋.刘义庆著。 南梁刘孝标注,三十八卷,原

名《世说新书》。刘义庆,为临川王。 该书记载上层统治阶级“佳语”及风俗习惯,按三十八韵排卷。 刘孝标注引用大量史料,极大补充,纠正错误,故书与注价值等同,注中有些引用的书已经佚失。 该书早年佚失。 80年代,中华书局单行本。 5.《荆楚岁时记》。 南梁,宗懔,笔记体。 宗懔,江陵人。 今仅

存一卷,记江陵风俗习惯、风土物产、二十四时,“岁时记”即一年节气记录。 收于《丛书集成》。

6.《文选》。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0卷,文学选辑,周至梁文学

作品,不少于考古关系密切。 左思《三都赋》。 潘岳《闲居赋》,专记西晋洛阳,了解洛阳之用;30卷;唐李善注,扩至60卷;唐玄宗时“五臣注”;二注合一后,单注都佚失,现仅存“六臣注”;收于《四部丛刊》,敦煌考古发现李善原本但有残缺;日本发现“五臣注”一部分,授予罗振玉《古籍丛残》。

7.《出三藏记集》。 梁,释僧(礻右),15卷。当时人记录过去故

事称之为“出三藏记集”,记录了东汉至梁重要佛经翻译,了解佛教。 目录、和尚传纪,具有佛教史的性质。 最易找的为《大正藏》本,日本大正年间撰。 僧(礻右),擅长文学,故本书亦为文学理论研究专著,与梁.刘勰《文心雕龙》关系极为密切。《文心雕龙》共10卷,分上、下两编。

8.《弘明集》。梁,释僧(礻右),14卷,东汉至梁佛教流行的情况,

编排体例类似于《文选》,早期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 唐.道宣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9

魏晋南北朝考古

和尚《广弘明集》,30卷,《弘明集》的续本,但二书体例不同。早期佛教资料。

9.《高僧传》。梁.释慧皎,13卷,附1卷,14卷。 有名和尚的传纪,

但“名而不高者不收”。主要记载东汉至梁257个有名和尚传纪,附录200余和尚,共约500余名。 南朝记录和尚较多,北朝较少。 唐.道宣《续高僧传》,极大补充北朝资料。 《大正藏》本。 宋.贯宁《宋高僧传》。明.如慢《大能传》,与《高僧传》体例相同,合称“四高僧传”。《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 10.《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40卷,《水经》基础上加注而成,

我国古代河道水系专著。 《水经》为东汉.桑钦著。 《水经》今已佚失,借《水经注》流传至今。 注在《水经》基础上进行20倍扩充。 《水经》只记重要河流137条,注已扩充为1252条,山陵、都邑、关津都作了系统记录。 古代历史地理沿革的总要工具书,参插历史事件、人物、神话传说,极全面。 引用大量文献史籍,包括许多碑刻,但现今已有许多不存在了,只得借,《水经注》稍露头角。 收于《万有文库》。 商务出版社,《国学几本丛书》。 中华书局,《大部备要》,单行本。

11.《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五卷,分城内和四门之外,五

部分各立一卷。伽蓝即梵文中“佛寺”之意。 本书记洛阳佛教繁盛时的情况,研究北魏洛阳佛教最重要的参考书。第五卷后附录重要和尚传纪,如《宋云行记》,引用《慧生行记》——皇室派遣西行,最远至巴基斯坦,研究西域重要史料。 周祖谟,《洛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0

魏晋南北朝考古

阳伽蓝记校释》;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

12.《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10卷,农业、牧业、园艺专著,

反映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水平。 按二十四节令叙述。 北朝风俗习惯。 浙江林农研究所《〈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 13.《颜氏家训》。 南朝,颜子推,2卷,成书于隋代,北齐统治阶

级生活。 颜氏为世家大族,西晋末年南迁至建康,556年,逃至邺城,故对北齐记载详细。 《四部丛刊》。

14.《建康实录》。 唐.许嵩,编年体,类于《资治通鉴》,自孙权至

陈叔宝。

15.《通典》。 唐.杜佑,200卷。 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

刑等典组成,与考古关系密切。 《万有文库》。

16.《通志》。 宋.郑樵,240卷。 本纪、后妃纪、列传、年谱、二

十四略(金石略、六书略、地理略、都邑略、刑法略、食货略)。 纪传体通史,上古到唐末五代。 《四部备要》。

17.《文献通考》。 原.马端临,348卷,科目繁多,以《通典》为

蓝本扩充而成。 钱币考、兵考、刑考。 《万有文库》。 18.《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14卷,六朝古都专著,记14个

方面的内容,总绪、形势、楼台、江河、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等与考古直接有关。

19《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元.胡三省注,294卷,编年体,周威

烈王23年(前403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59卷——169卷。 20世纪80年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1

魏晋南北朝考古

代,单行本。

第二类:正史与正史中的志。 纪传体史书。 《隋书.经籍志》。 六

朝时期共11部,4部为当时人所写,7部为唐代人所修,较可信,保存许多重要资料。

1.《三国志》。 西晋初.陈寿。 魏志30卷,蜀志5卷,吴志20卷,

共65卷,断代史中别具一格。 刘宋文帝时,裴松之注,补充原书之不足。 中华书局标点本。

2.《宋书》:梁.沈约。 100卷,本纪10,志30,列传60。 受齐武

帝之令编写,自永明五年(487年)始编,次年成书,为二十四史中编成速度最快的。 文字上有欠缺,只是抄录原文,但保留许多重要的原始资料,犹以八志为高,魏晋典章制度极详细。 1974,中华书局标点本,八册。

3.《南齐书》,原名《齐书》,60卷,现存59卷,《旧唐书.经籍志》

著录有59卷。刘知几《史通.序例》载,《南齐书》中应有一序录,但已经丢失。 作者:萧子显,萧道成之孙,故《本纪》中对萧道成极为赞扬,而对其不足处只字不提,乃“曲笔”也。 中华书局标点本。

4.《魏书》:北齐,魏收,130卷,本纪12,列传98,志20,记四世

纪末——六世纪末北魏之历史,历时三年修成。 《魏书.释老志》,乃魏收独创,记在宗教的起源、流派,讲到了佛教建筑,对考古有助。 该书以东魏为正统,篇幅极多,西魏则极简,若凭该书了解西魏则受限极大。 清.谢启昆《西魏书》,保留许多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2

魏晋南北朝考古

重要资料,有助于了解西魏历史,特别是石窟方面。 中华书局标点本。

5.《晋书》:唐太宗令房玄龄、褚遂良、李延寿等20人集体编成,最

早的官修史书。 130卷,帝纪10,志20,列传70,载记30;载记即附录,记十六国历史。 中华书局标点本。 6.《梁书》。

7.《陈书》: 《梁书》与《陈书》同为唐.姚思廉编。 《梁书》56

卷,《陈书》36卷,底稿都是姚思廉父亲姚察起草。 魏征乃梁、陈、齐、周、隋史书的监修官。 本纪部分,增加了魏征的史论。 8.《北齐书》: 原名《齐书》,为与《南齐书》区别而改名。 50卷,

唐.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底稿基础增补整理修改而成。 记534北魏分裂之557年北齐亡的历史。 中华书局1972标点本,2册。 9.《周书》:唐.令狐德棻。 对东魏、北齐、梁、陈的兴衰记载极详

细。

10.《南史》:唐.李延寿。 60卷,南朝宋、齐、梁、陈170年历史。 11.《北史》:唐.李延寿。 100卷,在其父李大师底稿基础上变成。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历史,共233年。 第三类:重要的类书和辑佚书。 类书优点:便于查找事物,运用方

便,似于百科全书,资料罗列,不作解释。 辑佚书,讲所需之内容从原书中提出而编成。 辑佚书:

1.《九家旧晋书》,晋、南朝人写,唐.汤球辑成,原名《九家旧晋书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3

魏晋南北朝考古

辑录》。 37卷。 收在《丛书集成》中。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游辑录,成书不久佚失部分。唐.汤球《十

六国春秋辑补》,保留许多原始篇章。 《丛书集成》。 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清.严可均辑录,用27年搜

集六朝及以前3490作者文章而编成。可起索引之作用而找到原书。 类书:

1.《艺文类聚》,唐初.欧阳询。 100卷,内容记载六朝资料,分岁

时、礼、乐、衣冠、器物、冢墓、祥瑞等于考古有关。 2.《初学记》,唐初,徐坚等人,30卷。1962,中华书局单行本,三

册,分天部、岁时部、地部、果木部、兽部、器物部等。 许逸民,1980,《初学记索引》,中华书局,配合1962年单行本。 3.《太平御览》,原名《太平总泪》,北宋初李昉编,1000卷,收集

唐以前史料,多位六朝时期。 中华书局。 第四类:近代著作、杂志及其他目录。 近代著作:

1.《九朝律考》:民国初年,程树德。其中七朝与魏晋南北朝有关。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解放后,中华书局。

2.《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民国初年,尚秉和。 解放前,商务印书

馆。民俗学。 3.《会稽郡故事杂集》。

4.《古小说钩沈》。 3、4两书均为鲁迅编著。 辑录许多重要佚书。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4

魏晋南北朝考古

可起索引之作用,以便于查找原书。 192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杂志:

1.《考古》。前身《考古通讯》。 2.《文物》。前身《文物考古资料》。

3.《考古学报》,主要发表发局报告、重要论文。季刊,一年四期,

一期4——6篇文章。 4.《考古学论丛》。不定期出刊。 5.《考古与文物》。陕西。

6.《文博》。陕西省文物局、兵马俑博物馆合办,创刊于1984年。 7.《中原文物》。河南省文物局。 8.《华夏考古》。河南省考古研究所。 9.《四川文物》。 10.《北京文物》。

11.《西域研究》。新疆。 古代西域、中西交流。 12.《人文杂志》。陕西省社科院。 目录:

1.《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 文物出版社。1949——1966、1967——

80年代。 三大杂志上的文章目录和部分专著。 2.《文物》每年最后一期,全年索引。 3.《考古》同于《文物》。 4.《考古学报》同于《文物》。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5

魏晋南北朝考古

5.《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 三册,1949——1974年底。上海

复旦大学、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报刊、各省杂志。 6.《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49——1979。 7.《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

8《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分册》,包括了考古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9.《中国名胜辞典》。 10.《陕西考古目录》。 11.《陕西考古学目录》。

12.《隋唐五代史论文索引》。1981——1983、1984——1987。 胡戟

编写了自1987年以后的。

13.《东洋学文献索引》。日本。 《补遗》。 了解世界学术动态。

第二章、中原地区 第一节、 城址

一、 曹魏邺北城。

1. 建造年代、地理位置和规模。 建安

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后建造。 今河北省临漳县,县城西南35里,大部分被漳水淹没。 据《水经注.卷10.浊漳水》载,该城“东西七里,南北

五里,饰表以砖”,证明表饰以砖的制度此时已有。 横长形平面。 现存三台,“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中曰铜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6

魏晋南北朝考古

雀台,??南曰金虎台,北曰冰井台”,金虎台为避后赵石虎讳而改名为“金凤台”,其余无变化。 《邺都记》有一些记载,但现已佚失,内容收于《河溯访古记》中,《河溯访古记》收于《太平御览》。 三台现存最高处尚有3米多。

2. 邺城的规划与布局。 南北两部,有东西向的中轴线。北为宫城、

戚里、铜爵园;南为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 左思《三都赋》。 “里”最早之意为村庄,后为城中之里坊,城市区划的最小单位;隋唐时,坊里设有“曲”,更小,《北里志》。 为北魏洛阳城里坊制打下良好基础。

3. 邺北城的研究。 三台位置至关重要。 坐标系。 标志物。

古老村庄的走向。 中轴大街与司马道之关系。 等高线,宫城位于制高点,坐北朝南;三台为保护宫城之用,控制制高点,曹魏邺北城新出现,对金墉城的出现有直接影响。 马面。 护城河。 二、 魏晋洛阳城。

1.地理位置与沿革。 今洛阳市东15千米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

形势险要,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建都理想之所。 对隋唐洛阳产生极大影响。 曹丕黄初元年(220年)开始营建,在东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建造,不规则的南北纵长方形。 《续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故又称为“九六城”、“三十二开之都”。 现存西垣长3895米,南垣长可能为2460米。 古文献包括金墉城的长度。 现在东、西、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7

魏晋南北朝考古

北面尚有部分城墙有遗迹可循,有的地方高出地面7米,有的则埋于地面以下1米,北墙宽30余米,东墙宽14米,西墙宽20米。

2.在汉洛阳城基础上的改造:

(1)、西墙与北墙宽度加宽到了25——30米。 (2)、西、北二墙外侧还增筑马面。

(3)、建金墉城,三小城套合,又称阿斗城,南北1048米,东西255

米,面积26万平方米,便于防御。 护城河。 (4)、金墉城东北隅修层楼,东侧设宣武场。 (5)、北门大夏门,门有三层,高百尺。

(6)、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南宫、北宫,城中部以北集中安排宫苑,改

变东汉时期南北、公宫过于分散的局面。 参考了邺北城规划。 3.魏晋洛阳城的布局、街道及城门设施。

(1)、宫城的位置位于中部偏东,已一般官僚分开,此为城市发展的

一大特点也是与前代不同,一些附属设施的设置如金墉城,宽166米,长1398米。宫城南门外发现二三十处夯土台基,为高大建筑。北魏洛阳城中轴线两侧为大型官衙、寺院建筑。 (2)、街道走向:主干道7条,东西三、南北四。

①、东西三条,南起:广阳门(西城口)——清明门,沿用了汉代街

道,汉时则为广阳门——望京门(旌门),位于今龙虎滩村北侧,宽29——36米,全长2460米。 西明门——东阳门,亦沿用汉代之雍门——东中门,宽41米,长2630米,《水经注.卷六》:“旧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8

魏晋南北朝考古

门在东西,太和中以故门邪出,姑徙是门,东对东阳门。”可见此门为太和年间由斜改直的,由原位置向东移了50米。 阊阖门(水口)——建春门,汉时为上西门——上东门,此街横贯洛阳城,宽35——51米,长2510米,为洛阳城最宽街道。 ②、南北向,四条,东起: 升阳门(汉广阳门),宽12——15米,

长2400米。 平昌门——广莫门(汉平门——毂门)宽14——29米,长2405米。 宣阳门——宫城南门(汉宣阳门——小阳门),此为北魏铜驼大街前身,最宽的南北向街。 津阳门——大夏门,宽30——40米,但南城墙一段仅10米。

(3)、城门。 东汉魏晋城门共12门,皆双阙,已探出10处缺口,8

处属魏晋时期。

(4)、魏晋洛阳城南郊的建筑遗址与重大考古发现。

①、国学遗址,在东汉国学遗址上发展的,国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

今朱圪垱岗上,平面方形边长300米,为古代皇帝讲学之处,儒家讲经处。

②、辟雍:圆形,四周环水,桥相连(《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

发展到后来成为天坛、地坛。

③、灵台:天文台,建于东汉中原元年(56年)。 中国古代天文学

发展之重要标志。 考古发现:

①、宋代以来,在朱圪垱村,有残石出土,其中最好的为《三体石经》,

古文(大篆)、小篆、汉隶三种,为三国时曹芳正始2年(241)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19

魏晋南北朝考古

刊李的儒家石经,也叫正始魏石经,其上为《尚书》、《春秋》,有2500余字。

②、“晋三临辟雍碑”全称“晋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颂”。 晋

武帝咸宁四年(278),高3.35米,宽1.1米,后27厘米,碑首螭首,《考古》55.9,碑额为隶书,碑文正楷,有参加学生之姓名(384名)籍贯,多辽东、西域者,了解此时期民族交流关系之资料。 三、 北魏洛阳城:

1.沿革与规模: 在魏晋洛阳城之基础上建成,据《魏书.六录志》:

“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令司空匠作董尔建沿铜宫室,翌年,迁都于此。 《魏书.高祖记》:太和十九年(495),文官始迁都至此,直至北魏亡。 据《洛阳伽蓝记》载,洛阳东西20里,南北15里,此应为外廓城之规模。 据考古发现,已找到四边界,《文物》1978.7,宿白《洛阳城和北邙陵墓》中有复原图(依古文献绘制)。 1993.3.18,杜玉生,对此外廓城作了勘察。 此城规模大,建筑格局也具特色,对后来都城也产生了影响。

2.布局、特点: 据《高祖本纪》:“筑京师三百二十二坊,形如棋盘。”

并进行系统安排,将宫城仍保留于中部偏北处,也进行了金墉城的扩建,在城西墙北边开了承明门,与金墉城相通,文献记载:“自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北城垣内侧有许多高大建筑物,宫城在城中北部,更多的沿用平城格局。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0

魏晋南北朝考古

此布局改变了汉以后南北宫过于分散之处,加强保护,在宫城西北部加固了金墉城,较晋更为进步。 由此可看出早期的一些因素,也可看出对后来产生重大影响之处。 3.四大特点。

(!)、佛寺建筑耸立全城。 大修佛寺、佛塔,“观像祥定”。 《洛

阳伽蓝记》记载,最盛时有寺院1300余所,个别里坊里甚至有寺院10余处,历史上是空前的,充分反映佛教的兴盛和流行情况。 著名寺院:永宁寺、白马寺,为当时最大的两座寺院。 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长方形,四周夯筑围墙,周长1040米,中心为塔基,“九级浮屠”,“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覆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现今残存8米高夯土台基,周围有灰烬、红烧土块证明其为火所毁;出土兽面和莲花纹瓦当,有高、浅浮雕,有双莲瓣、单莲瓣。龙门石窟,宾阳三洞,用二十四年修成,耗费80万以上劳工。 白马寺,东汉明帝时建立,我国最早的寺院,持续时间极长,民间影响大;唐.张继:“白马驼经事已空,断碑存刹见遗踪。”先白马寺在汉白马寺基础上修成。

(2)、铜驼街旁布满官衙。 主要居民区位于城外,“不许混杂”。铜

驼大街宽41——42米,为当时洛阳城最宽的街道,两旁许多夯土台基,主要设施有:右卫府、太尉府、司徒府、匠作曹、国子学、九级府、崇正寺、太社、太庙。这种布局制度在曹魏邺北城已有显现,东魏、北齐邺南城也有此特点。刻字、捺划瓦。大型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1

魏晋南北朝考古

兽面纹砖,呈梯形。

(3)、里坊规整化、分配等级化、管理严格化。 《洛阳伽蓝记.卷

五》:“京师??户七万九千余,庙礼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合有三百二十里。”揭示里坊制的最早形态。 汉时之“里”为村庄之意。 里坊制当为中原城市的旧制。 各里“门置里正一人,吏四人,门士八人。”严格管理,前所未有。 防止奸盗,阶级压迫之反映。 《隋书.经籍志》:“后魏迁洛,有八民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 《魏书.高祖本纪》:“以代迁之士,皆为羽林、虎贲。”

(4)、水路畅通,商业发达。 工商业区位于里坊密集的东部、南

部,尤其集中在伊、洛水之间。河流解决漕运。 西边的市称“大市”,白马寺东侧,其范围据《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街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四八里”,被佛寺包围,相当繁荣,“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产巨万。”慈孝里、奉终里,主要出售殓具;大市西南,延酤里、治觞里,出售美酒;调音里,乐律里,出售乐器;分工非常严格。 今洛阳市正骨学院,发现厚达两米以上的文化堆积。 东廓之外有小市,面积较大市小故名之。

有四通市,宣阳门外侧,“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有许多“中土所无之物。” 《魏书.成淹列传》:“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2

魏晋南北朝考古

方。” 《洛阳伽蓝记.卷四》:“河间王元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梷(jing)、盘盒称是,其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巧,中途所无,皆从西域而来。”

第二节、中原地区墓葬的分类型和随葬品的组合以及使用等级问题 总述:1、分类型:整理墓葬的基本方法、手段。类表示横向共存关

系,式表示纵向演变关系。 2、随葬品组合:罐、果子盒、碗。 主要随葬品分五类:

(1)、贮藏器——壶、罐、瓮、瓶等大型器。 (2)、生活用具——盘、耳杯、尊、勺、碗、灯。 (3)、厨房明器——灶、甑、锅、井、仓、磨。

(4)、陶俑——男女俑、武士俑、镇墓兽、牛车、马、骆驼。 (5)、其他类——小件器物、金银饰品、货币、壁画、墓志、兵器、

铜镜。

3、使用等级:尺寸、随葬品多寡、有无壁画。 一、中原墓葬分为五型:

Ⅰ:长4——6米,平面呈“凸”字形,如河南洛阳孝昌二年江阳王

元乂墓。5类随葬品齐全,质量高。墓主都为皇室显贵。 Ⅱ:长4——5米以上,形制复杂,既有单室也有双室,多为砖室,

也有不少土洞。5类随葬品齐全,但个体较小,质量较差。主人官爵从一般王侯至二千石各州刺史、太守。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3

魏晋南北朝考古

Ⅲ:长4——5米以下,均为单室墓,“凸”字形,多位砖室,少数为

土洞,四壁都有一定弧度,中原地区的最大特点,南方几乎不见。随葬品5类齐全,数量少质量差,主人一般为中郎、县令,俸禄在千石以下。

Ⅳ:长3米以下,无砖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少数用砖棺。

随葬品寥寥无几,只有生活用具和小型器具。可能为庶人的墓葬,既无官品的中小地主。 Ⅴ:平米的墓葬。

此时期墓葬多出土牛车,主人身份较高。卤簿俑,即仪仗俑,研究古

代礼制。仪仗俑分四级:1、200件以上;2、80件以上;3、30件以上;4、20件以下。鼓吹俑、旗俑的有无是区分类型的依据,拥有的主人身份较高。 二、 分期:分四期:

1. 东汉末——西晋初。220——279。 2. 西晋中晚期。280——316。

3. 东晋十六国——北魏迁洛前。317——494。 4. 北魏迁洛——北周灭亡。495——581。 三、 典型器物的特征:

1. 罐分两种:(1)、直口罐;(2)、翻口(沿)罐。 2. 多子盒:果盒。中原流行长方形,南方流行圆形。

3. 陶灶:变化:烟孔上移。灶台向长方形发展。由两釜或多釜减

为一釜。挡火墙升高。汉代的鱼纹、勺纹不见。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4

魏晋南北朝考古

4. 陶俑:重要依据。男俑:一期:头戴冠,右衽宽袖长袍;二期:

褒衣博带,束腿喇叭口裤。女俑:发髻,扁平髻,盘于头顶。 5. 镇墓兽:一期:每墓中只有一件,怪兽,站立状;四期开始:

一墓中两件,有人面兽身,也有兽面兽身(狮面)。 四、 各期墓葬所放映的社会问题:

1期并未发现Ⅰ型大墓,2、3期虽有但并不多见。将建安末年曹操掌

权后的墓葬与东汉末相比,规模小,形制简单,随葬品少而差;目前建祠立碑的现象消失。曹操于建安十年下令禁止厚葬,“口含之物,一皆绝之”。2期,Ⅰ型大墓仍未发现,但Ⅱ、Ⅲ、Ⅳ在洛阳有发现,Ⅱ、Ⅲ型积极发展,比1期有5点不同:1:面积增大,普遍使用石门;2:无立碑,仅于墓中发现碑形墓志,如徐美人墓中的圭首墓志;与曹操禁止厚葬有关;3:器物组合急剧增多,质量提高,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汉族面孔但须发不同的少数民族俑,多为牵马或武士俑;4:玻璃器、镏金银器;5:东汉流行的石刻画像墓在徐、兖地区流行起来。 西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正在日益强化,墓葬等级制度也日趋严格;出土许多胡人俑说明文化交流,但胡人俑地位较低。 3期,出土物品非常少,但武士俑急剧增多,反映战乱时期特点。 4期,北魏统一中原后,与曹魏不同;高坟大冢在洛阳又出现,东汉流行的立碑习俗也得到恢复,汉流行的四神图案也出现在此时期的棺椁上或墓志的边沿上。 北魏孝昌二年,洛阳,天象图,300余颗星辰,星间有连线,按实地星象绘制,考古发现中极罕见,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5

魏晋南北朝考古

我国目前发现年代较早星数最多幅面较大的星象图。 棺椁上刻画出宣传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容,如北魏石棺上的孝子图即二十四孝。 许多汉代旧制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并有超越之势。 1965,河南洛阳,北魏常山王元邵墓,埋葬于建义元年,虽被盗但随葬品丰富,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120件以上,说明汉文化之浓厚;满载丝绸的骆驼俑。山西寿阳,一组阿拉伯老人舞蹈俑,反映中外交流。 1971,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方砚。 大同发现许多金银器,特别是高足杯为典型西方器物。北魏后很长时间都与中亚密切联系。 到后期,已有兴建不应当使用的大型墓葬,反映士族的壮大和政治的松弛。 出现天井,便于取土、供氧;也有看认为一个天井代表一个院落,二天井间往往开一个小龛,称“便房”,类于厢房,此时期墓都为单室墓。 普遍随葬铁农具,如铁镰,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从根本上改变了游牧生活,改为定居。 第三节、

手工业

综述:与城址、墓葬同等重要,主要包括作坊遗址和手工业品两大部

分。整理手工业品:排年,此时期有纪年之物很多。 出土位置,与器物性质有关。 生产工具,工序流程。 遗址的规模、范围。 判定官、私性质,规模、数量,有无监视性质器物。 私品,一般数量少,个体特征明显。 官品大小一般无出入。 一、 瓷器与瓷窑址。

1. 瓷器具备五点:五点缺一不可。 西晋正式出现白瓷,白瓷由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6

魏晋南北朝考古

青瓷发展而来,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位于北齐张盛墓。 (1)、瓷土(高岭土)作胎。

(2)、烧成温度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焙烧。 (3)、吸水率低于1%或不吸水。

(4)、表面必须施高温焙烧的玻璃质感的釉。 (5)、胎体结实、坚硬,叩之有清脆的声音。

2.中原瓷器特点:东魏北齐为重要阶段,中原与南方明显不同。 (1)、中原地区胎体厚重,粗旷,胎色浅灰色,颗粒结构较粗糙,有

的有黑点或气孔。 (2)、造型新颖,别具一格。

(3)、表面釉层薄,玻璃质感强,有光亮,颜色青中泛黄。 (4)、三氧化二铝含量高达26%以上,最高可达33%,二氧化三铁含

量较低,接近2%左右。

(5)、烧成温度较南方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发现瓷器,烧成温度

1200摄氏度+-20摄氏度。

3.装饰:题材丰富,技巧高超。流行刻画纹,有堆塑纹;施彩;锤

揲工艺:用锤打的方法,仿金银器制造工艺,有金银器效果的瓷器都由此法制作。 仰莲纹、覆莲纹。 弦纹最常见。 花草纹、动物纹、人物纹。 胡人形象,受西方影响。

4.窑址:中原发现较少,远不及南方地区。 河南安阳,相州窑。

河北贾壁村、曲阳涧磁村也有发现,古定州窑前身,出土器物时代可早至北朝时期。中原烧造瓷器地点主要集中在海河南部,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7

魏晋南北朝考古

包括卫河、漳河、釜阳河、摩沱河,西至潼关,潼关以西无像样窑址。 山东淄博,青瓷器,上限可至北朝晚期。

二、考古的重大收获:十六国至北魏迁洛前瓷器少,仅见唾盂等。迁

洛后,瓷器增多。北齐大发展,常见有罐、瓶、尊、盘、碗、唾盂、高足盘;安阳范粹墓,出土瓷器达十五件。更有甚者超过十五件。北齐发现白瓷,不易烧造,需排除土中铁元素,否则有污点;范粹墓中白瓷铁原素已控制在1%以下;器表要涂一层极均匀极薄的釉,起一定成色作用,反映北朝手工业水平。范粹墓、李云墓中有瓷器挂绿彩现象,使以往的单色瓷面貌为之一新。 河北景县,封子绘墓,六系青瓷尊,高约79厘米,模仿金银器,用锤揲法制作,上有仰、覆莲纹,为中原器物之代表。范粹墓,黄釉扁壶,其上有五人舞蹈场面,中心一人深目高鼻,手持西域乐器,可能为以旋转、踏跃为基本动作的胡腾舞,旁边四人皆手持西方乐器。西域发现图样基本相同的器物。

三、冶炼业和铸镜业。 重要手工业。许多产品得以传世,其中有“尚

方”生产的,“尚方”在秦以后为少府属官,专门制作宫廷器物,主要生产铜器、铜镜,西安、洛阳均有发现,一些有纪年。洛阳徐美人墓,“咸宁元年右尚方造五升铜锻锅”,墓志上可见“赐秘器衣服”,秘器即棺材,在当时均为尚方生产。铜镜远销国外,日本出土许多。

A.冶炼业:山西运城铜沟,铜矿遗址,规模空前,题记非常多,上限

为东汉光和二年(175年),下限为曹魏甘露纪年(256-259)。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8

魏晋南北朝考古

河南渑池火车站,冶炼遗址,出土铁器4195件,400余件有铭文,以“夏阳”铭文为最多,为汉代器物。同时出土黑色板瓦和瓦当,施核桃釉烧造,北魏典型,内面为布纹。铭文中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绛邑”即今山西曲沃,“阳城”即今河南登封,“新安”即今河南渑池,都应为当时冶炼中心所在。 私手工业中心位于徐州,有铸师姓氏的铜镜当为私手工业,有“陈是(氏)作竟(镜)”、“王是作竟”、“张是作竟”,可能是最早的广告。日本铜镜:“王是作竟甚大明,同(铜)出徐州刻镂成。”或:“铜出徐州,师出洛阳,雕文刻做文章。”反映当时徐州是铜镜手工业生产的中心。也有铭文:“吾做明竟真大好,浮由(游)天下遨四海,用青铜,至海东。”海东即日本。

B.迁洛后北朝手工业:494年,太合十八年,孝文帝迁洛,手工业

长足发展。 1963年,汉魏洛阳城,今龙虎滩,发掘一座房基,残瓦当,板瓦、筒瓦,有刻划或按印工匠名字,有日期、隧主(包工头)及工匠(轮头、削人、昆人)。有一片上写:“四月七日隧主杨伙生匠范僧得,轮头卿XXXX。”内容大同小异,有一些是私手工业特征。北魏晚期提高“百杂之户”的身份,使私手工业极大发展。瓷器大发展,山东、河南、河北、陕西都发现许多瓷器。邺南城、河北磁县为重要生产基地。 丝织品:北齐连珠孔雀纹锦,极负盛名,当时驰名中外,典型西方纹样,吐鲁番发现此类丝织品。 定州冶炼业也很发达,最著名的就是“牵口冶”,无实物证据,但在河北北向堂石窟的开凿就使用了此技术。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29

魏晋南北朝考古

关东(北齐)较关西(北周)受工业发达。

四、有关商业交往的遗物——货币。地方经济发达,自给自足,影响

了货币的发展,甚至出现过废止货币的现象,直至北魏太和十九年才有改观,开始铸造太和五铢,货币流通开始普及,范围扩大。中原流行过七种货币。

中原流行的七种主要货币: 国名 后赵 北魏 铸造年代 319年 495年 529年 北齐 北周 553年 561年 574年 579年

第三章、少数民族考古

综述:少数民族发展滞后于汉族,不能用汉民族文化发展水平作为唯

一衡量标准;有些少数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经历了较短的奴隶制进入阶级社会,有些是解放后普查才发现的,才由奴隶制或原始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0

币名 丰货 太和五铢 永安五铢 常平五铢 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

魏晋南北朝考古

社会过渡至现代社会;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非常大;少数民族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同于汉族,一些有“断线”的现象,不很系统,有些少数民族无文字记录,其历史近于空白,需细致、系统的整理;少数民族与汉族有交流,也与外国有交流,有的甚至与外国有民族融合,内地同国外交流,往往通过边境的少数民族,充当媒介,其地位作用很重要;少数民族分布多在边疆,个别少数民族也迁入内地但停留时间有限;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北方、新疆三个区域,可分六个系统。(系统指有共同语言来源的语言民族,若细分,则有:系、族、支)。

一、 通古斯系统:“通古斯”在印欧语种中为“猪”之意,说明该

系统已经有定居生活并驯养猪。东至黑龙江以东,可能为肃慎或扶余民族,活动中心以松花江为主,东到日本海,西至嫩江,南到辽东半岛。商周时已开始扩张,南下已到北京一带。战国时被燕国排斥,从阴山北麓返回东北。主要经济生活以定居为主,有可能养猪。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当为“肃慎”。秦汉以后称之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汉魏时记载仅有扶余和挹娄二族,扶余靠南,占据松花江东部平原,挹娄靠东北一点。定居、务农、织麻物、造瓦鬲;从事狩猎,青石制镞,其上涂毒。此处少数民族考古至今空白。不属于相传扶余别种——高句丽,高句丽于唐时被灭,后与靺鞨融合,建立渤海国;另一部分高句丽入朝鲜。辽末,女真族,来源于黑水靺鞨,肃慎后裔系统建立金;后发展为满族,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改为清。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1

魏晋南北朝考古

二、东胡——蒙古系统:通古斯西邻,游牧为主,“住帐篷居无定所”,

随水草而居,流动性大,不定居,活动区域相对较大,东可至嫩江辽河,西邻匈奴——突厥系统。活动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及辽河西部,有人认为商之“鬼方”、周之“北狄”、“山戎”皆属之,但后来证明并不正确。战国时期为燕国阻止。秦汉时被匈奴击败。汉末至三国时代,分为两个部落:乌桓、鲜卑。乌桓居南,鲜卑居北。东汉初年,因匈奴非裂而分散。乌桓居匈奴驻地,至长城以内,东汉以后,自辽东至河套,东汉设乌桓校尉,位于宁城(今张家口)。东汉末,乌桓强盛,但207年败于曹操,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但部分仍居故地,从此彻底衰落。鲜卑南下,一些乌桓余部投奔鲜卑。北朝后期,拓跋鲜卑南迁,同系统的柔然兴起于北方,与鲜卑接壤。与匈奴同系统的突厥开始强大,柔然东迁。北方的室韦、契丹。契丹在唐末五代强大,灭渤海国,西控中亚。12世纪,晋灭辽,辽残部迁至新疆中部至盐海,建立西辽政权。东胡北的室韦,其中有一蒙兀部在黑龙江上游兴起,13世纪,其首领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含义为刚强的王。蒙兀部日益强大,灭西辽。

三、 匈奴——突厥系统:东胡——蒙古以西。畜牧经济,极强盛时,

秦汉时名匈奴,北方大草原,西邻为“塞”族。匈奴强盛时,东逾辽河,西至中亚,南达河北、山西、陕西西部、甘肃东部。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南匈奴南下附于汉,与汉和解居于原地为北匈奴,后北匈奴被汉击败,西迁,在中亚停留一段时间,再西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2

魏晋南北朝考古

迁至今匈牙利;除与汉融合外,还有十余万落流离在鄂尔辉河流域,后与同系统的丁零、高车融合。再向西的部分与塞融合,成ya哒民族。南匈奴分散在山西、陕西中部至河西走廊。魏晋时,受歧视和压迫,不少人参加起义,其中304——329年建立前赵政权,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都长安。在今陕北横山,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都统万城,又称“白城”。今甘肃武威,北凉政权。统万城不远发现大规模的王陵。匈奴衰弱后,长时期内为鲜卑占据。4世纪,鲜卑南下至辽河以北,河套地区以后,柔然强大。6世纪初,突厥在外蒙叶尼塞河上游兴起,势力范围至新疆北部金山(阿尔泰山),突厥语中“阿尔泰”即“金”之意。5世纪时,突厥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铁工,附属于柔然。552年,突厥灭柔然建立突厥汗国。567年,突厥征西域,灭北匈奴(即ya哒),败波斯,势力强大,东至辽海,西至西海(里海或咸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越贝加尔湖。582年,分为东、西突厥。西突厥占据今新疆、中亚大部,处中西交通要道,沟通各国,充当媒介。659年,为唐所灭。13世纪初,蒙古西征,将残部赶至小亚细亚。东突厥主要活动于外蒙,774年,为同系统的回鹘所灭。回鹘居民游牧为主,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强时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840年,北方黠戛斯系统兴起,树雅利安系统印欧语系,灭回鹘。残部西迁,部分为高昌(或西洲)回鹘,今维吾尔族祖先;一部迁至葱岭以西楚河,称葱岭(西)回鹘;部分为河西回鹘;部分东迁,与室韦融合。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3

魏晋南北朝考古

四、 塞系统。在欧洲文献中称“塞克”,我国文献中称“塞种”,西

方文献中也有直呼“塞”的,波斯称之“塞克”。公元前7、8世纪,以中亚为中心活动,匈奴之南,游牧民族,最盛时西控至黑海,东达河套以东。属雅利安种,白种人。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人对其作过研究,将活动在黑海沿岸民族统称为“塞系”,属印欧语系,印欧语族,东伊朗语支。游牧民族,创造了骑马文明,创造出了一套适应马背生活的特殊用具。上身窄袖衣,下身穿裤,脚穿靴,我国文献中称之为“kua禢”,即胡服。以奶、肉为主食,故随身带刀。经常出土用来煮肉的两耳铁釜。兽角制成的酒杯,壁画中常见,安迦墓中出土有角杯,一些陶俑手中也有。住所多为木结构,外罩以毛毡,当时的帐篷建在车上,可以随时拆卸、安装。武器主要为短弓短箭。马具上的纹饰往往以相互斗殴、啃咬为主的动物为主要题材,对东胡——蒙古系统产生强烈影响。1975年,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出土青铜釜,内装50余件青铜器,其中有鼎、斧、锛、刀、戈等;釜两耳上各有一小圆珠,过去曾在中亚及其以西发现,非中原之形制,说明战国时塞系统已与中国内地交往。常见三花马、五花马造型。该系统在秦至汉初时当为我国文献中所载“乌孙氏”、“大月氏”、“车师”,主要活动在今天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的一些地区。我国文献中称之为“行国”,意指居无定所,其南称之为“居国”,意指已经定居,并有城廓,古文献称“城郭诸国”。前161年,大月氏遭乌孙攻打,被迫由河西走廊西迁至伊犁河,但仍遭乌孙迫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4

魏晋南北朝考古

害,最后迁至“大夏”,即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此后定居。前128年,大月氏分为五部,文献中称“ye侯”,即将军之意,后五ye侯之一的贵霜兼并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朝。2世纪中期,大月氏逐渐强盛,但匈奴衰落,此状态一直持续到3世纪初。东汉至三国时期,赛已与以于阗为中心的民族发生密切的关系。

五、 龟兹——焉耆系统。主要活动于今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古称

“绿洲”,相当于现在龟兹、焉耆、于阗地区。龟兹以库车为中心,焉耆以焉耆县为中心,以定居务农为主,兼营渔牧,有自己的文字。龟兹的冶炼业和酿酒极有名,音乐也很著名,发现乐器很多。新疆和田,蚕桑种植和玉器生产,发现城廓,均为古少数民族遗存。白种人,雅利安族,印欧语系,但较接近于希腊语族。两汉之际,此处设立过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与汉通婚。唐时,回鹘迁至此。龟兹都督府、焉耆都督府,与汉融合。控制范围自喀什至敦煌。

六、 鄯善系统。活动于今新疆若羌至民丰一带。民族内部有畜牧,

也有农耕畜牧。雅利安人种,印欧语族,印伊语支,不属于东方语族。主要活动地点与古文献中羌族有关。此二族活动地点往往相互交错。考古发现非常少,还不能区分二民族器物。 七、 总结:唐以后,活动于新疆的三个民族与回鹘融合,语系为阿

尔泰语系,与黄种人融合,考古遗迹少,南北朝时期,东北只有一;北方有二、三;而今新疆地区,则有二、三、四、五、六,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5

魏晋南北朝考古

隋唐后主要为四、五、六。

第五章、拓跋鲜卑的考古学研究

一、早期遗迹:最东北、最后进的鲜卑分支,最初活动于黑龙江额尔

古纳河与大兴安岭间。1980年,于大兴安岭密林中发现嘎仙洞,又称鲜卑石室,为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祀时所刻祝文,成为证明其活动地域的证据,意义重大。后南迁,至黑龙江完工和札赉诺尔,据文献记载,“谋更南迁,未行而崩”,可能为拓跋祖先推寅皇帝之事,在今呼伦池停留一段时间,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以畜牧渔猎为主。发现两组墓葬,分别位于完工和札赉诺尔。完工早于札赉诺尔。完工保存了家族丛葬的古老制度,保留了埋葬完整马匹的习俗,随葬品主要为骨器和少量陶器,铜器仅见同环等小型器物。札赉诺尔仍有丛葬残存,但更多为单葬,并使用前宽后窄的棺式,整体殉牲不见,流行用马、羊、狗的头与蹄随葬,陶器种类增多,有精美的轮制陶器,骨器增加;铁器显著增长,出现铁镞、环首刀、矛、马衔,都为完工所不见或罕见之物,如规矩镜、“如意”铭文锦、木胎漆奁,说明其年代上限不会早于1世纪。1世纪前后,受汉文化一定的影响,也受匈奴文化影响,出土有双耳铜釜,许多鹿、羊、马纹及动物形铜饰。 再南迁,至辽宁巴林左旗南相家营子,墓葬中出土一枚东汉中晚期五铢钱,表明进入2世纪。单葬为主,还有少数丛葬残余;普遍采用木棺。殉牲方面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6

魏晋南北朝考古

变化更大,数量减少,出现了羊肩胛骨和趾骨代替马、羊、狗头与蹄的做法。骨器减少,陶器以手制壶、罐为主。札赉诺尔有盘口罐,一直被沿用下来。出现明显贫富差别和男女分工。此时期似乎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内蒙古河套以东地区,乌兰察布盟,两处较大墓葬群,分别为二兰虎沟和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都为土坑墓,单人葬,无葬具,多仰身直肢葬,多为东西向,与黑龙江、辽宁发现相同。随葬品多为手制夹砂红陶,装饰往往采用压制的方法作出立体的图案,与辽宁的发现类似。许多装饰珠,铜铃、指环、铜釜以及铜釜上的镂空纹,与完工、札赉诺尔、南相家营子相近。完全取消葬具,与其迁居草原,缺乏大型木料有关。无殉牲,骨器少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3号墓,随葬一陶壶,其内有稗粒,说明农业因素在急剧增多。二兰虎沟,铜镜、汉文“大吉”字样铜铃。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3号墓,陶壶外有汉字。5号墓,剪轮五铢。说明汉化日益加深。许多玻璃料器,即玻璃珠,受汉文化影响。有西方器物。同一墓群分坡上、坡下两区域。坡上:2号墓、3号墓;坡下:1号墓、4号墓、5号墓、6号墓。2号、3号墓为成人墓葬,1、4、5、6号为儿童墓葬。但儿童墓葬随葬品较成年人墓葬大大丰富。此处可能为《后汉书.鲜卑传》、《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所载“檀石槐”至“轲比能”时期,则拓跋部与东部鲜卑有密切联系,与辽宁发现有相似处。 3世纪中叶,拓跋部向西南迁徙,于河套东部游牧。4世纪初,专职进内蒙和林格尔、凉城、山西大同。4世纪中叶,农业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7

魏晋南北朝考古

生产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和林格尔即其政治中心盛乐城。据文献记载,4世纪末,拓跋珪称帝,建立北魏王朝,为其明确建立国家的标志,由盛乐城迁都平城,并在此1个世纪左右。原始社会末期,但同时也出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迹象。

二、晚期遗迹与遗物。 内蒙发现许多北魏建国后的墓葬,犹以呼和

浩特市美岱村为重要,长方形梯形墓,木棺前宽后窄。双耳高足铜釜。双兽相斗、互相啃咬的铜饰牌。铜虎符、铜鐎斗、铜勺、兽纹金戒指、陶罐、铜剑、大泉五十。铜虎符上有:“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五”。继承并发扬早期文化。陶罐、陶壶成组依大小排列,表面经磨光,弦纹居多,但残存一些早期特点。兽形金戒指,有匈奴特点。铜铃被保留。 5世纪初,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永固陵、司马金龙墓, 永固陵,古方山所在,文明太后生前钦点墓址所在,南有永固堂,内有思远浮屠,此乃考古发现陵寺结合之最好实例,反映了汉文化与佛教的影响。永固堂为安排祭祀场所,1976年发掘,200米见方,上有石柱础,出土隶书汉文瓦当,大型莲花或布纹瓦当。目前发现最大的北魏墓葬,由墓道、墓室、甬道组成。在汉代方中墓基础上发展而来。此时期墓葬特点:长斜坡墓道、多小龛、穹隆顶单室墓,坐北朝南。 1966年发掘司马金龙墓,位于大同郊区石家寨,夫妇合葬,夫人死于474年,丈夫死于484年。由甬道、前室、过洞、后室、左耳室组成。左耳室四壁做出弧度,受汉文化影响,与中原流行墓葬极相似。随葬品多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8

魏晋南北朝考古

达450件,陶俑367件,占80%左右,但陶俑面相既非汉族,由非常见之胡人,故有可能为鲜卑人形象。木板漆画屏风,颜色十分鲜艳,为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件,作者不可考,代表了北魏绘画艺术特征。石雕柱础,纹饰非常繁缛,较罕见,上有持乐器的人,所持为西域乐器,人物造型也不同于汉族;有流行的忍冬纹和连珠文,北魏之代表,仅此一件。

第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日。 日本出土有“秦”字样瓦片,此时正值中国的秦时期,

证明两国已有交流。日本出土三角缘神兽镜,年代为曹魏;洛阳烧沟1035号墓也有出土,年代为东汉。日本之镜当在汉镜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国南朝时,日本倭五王,与南朝有联系,接受南朝封号。依次为:赞(讃),仁德天皇,421年,接受宋的封号,并派使者访宋;珍,反正天皇,接受宋的封号;济,允恭天皇,451年,受封安东将军、倭国王号,二品官;兴,兴康天皇,受封安东将军、倭国王号,二品官;武,雄略天皇,封安东大将军、倭国王,479年,还受封镇东大将军,二品,同时封征东大将军,二品。 日本此时期出土陶俑有南朝因素,服饰、装饰极接近。斗拱、青铜熨斗,与中国完全一样,熨斗可能直接由中国传入。玻璃器,西方产品;步摇,均来源于中国。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39

魏晋南北朝考古

二、中朝。朝鲜此时期为三国时期:高句丽,都平壤;新罗,都庆州;

百济,都于今锦江附近的熊津。新罗周围另有小民族,都被新罗

服。陶器有许多为中国南方输入。熊津发现一古墓,其花纹砖与南朝如出一辙,花纹主要有三种: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40

魏晋南北朝考古

影作木结构,即仿木结构而模仿之图像。 1972年,百济熊

津,百济武宁王夫妇墓,凸字形,由甬道、墓室组成,墓室4.2X2.7米,甬道2.9X1.04米,最南有一18米长的排水沟;券顶砖室墓,三平一竖的

砌法,与南京油坊村墓葬几乎完全一致,包括一些小型设施,如排水沟。随葬品有100枚左右南朝梁的五铢铁钱,说明于梁有密切联系。许多铜镜,其中一面规矩神兽镜,纹饰与西汉不同,中间出现五神兽,而非中国的四神兽,最后合葬于529年,铜镜之年代不晚于529年。死者头部发现木枕,其上有金线嵌就龟甲纹,可能为南朝产品。百济王墓葬与中国南方的一致性,说明当时中国南方与朝鲜半岛的交流,南方工匠也与可能到达朝鲜半岛;534、544,梁曾派工匠与画师去百济。百济王墓未被盗掘,为研究南朝墓葬提供极好标本,南朝墓葬大多被盗掘一空,研究有困难。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41

魏晋南北朝考古

壶中仙 炼妖壶 2004-5-17

王山先生版权所有

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l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