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题库汇总版(单选)

更新时间:2024-05-08 0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染病单选汇总版 感染总论

1、感染的含义

A、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 B、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C、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一种过程 D、人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发病 E、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2、男性,30岁,结核菌素试验1:2000弱阳性,无结核症状、体征、x线征象 A、病原携带状态 B、重复感染 C、潜在性感染 D、显性感染 √ E、既往有过感染

3、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病毒的数量 B、病原体的毒力

√ 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D、病原体的侵袭力 E、机体的防御能力 4、潜伏性感染的意义

A、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引起轻微症状 √ B、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性平衡,当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可引起疾病 C、病原体与人体保持永久平衡,不引起症状 D、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E、以上都不是

5、潜伏性感染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带状疱疹 B、结核 C、疟疾 √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6、关于非特异性免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机体清除病原体一种机制 B、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 C、不牵涉二次免疫应答 D、是一种保护性免疫应答 √ E、可导致机体组织损伤

7、有关病原体的变异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使病原体的毒力减弱

B、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致毒力增强 C、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8、关于变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

B、变态反应都是非特异性免疫

C、变态反应有一部分是非特异性免疫

D、变态反应有一部分是特异性免疫

E、以上都不是

9、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通过免疫学检测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 A、隐性感染 B、健康携带者 C、显性感染 D、潜在性感染 E、不典型感染

10、下列哪种疾病不会出现病原携带者 A、痢疾 B、伤寒 C、白喉 √ D、麻疹 E、乙型病毒性肝炎 1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疾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12、传染病急性期往往有血沉加快,原因为

√ A、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浓度升高 B、红细胞减少 C、血糖升高

D、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E、醛固酮浓度升高 13、感染性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

1

是 A、恶心 √ B、发热 C、腹痛 D、心慌 E、乏力

14、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急性期的改变 A、血糖升高 B、C-反应蛋白 C、醛固酮分泌增加 D、球蛋白升高 √ E、高钠血症

15、感染性疾病中导致组织损伤的方式有 A、直接侵犯 B、毒素作用 C、免疫机制 √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6、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A、病原体、人体和环境 B、病原体、感染动物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 E、病原体和环境 17、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A、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B、病原体、易感人群、感染动物 √ C、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传染源、传播途径 E、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18、以下哪项不是易感者的特征 A、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

B、在普遍推广人工免疫的干预下,可把易感者将至最低

√ C、易感者与传染病的流行无关 D、与流行的周期性有关

E、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时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19、下列哪项是传染病的传染源 A、乙肝病人

B、脊髓灰质炎的隐性感染者 C、乙肝病毒携带者 D、感染血吸虫的牛 √ E、以上都是

20、下列哪型传染病是逍遥型 A、普通型 √ B、极轻型

C、典型型 D、不典型型 E、重型

21、下列哪项传染病在前驱期过后大部分会出现症状明显期 A、脊髓灰质炎 B、乙型脑炎 √ C、麻疹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2、下列哪项感染病不会出现疱疹或脓疱疹 A、水痘

√ B、流行性出血热 C、天花 D、立克次体病 E、以上都不是

23、初发传染病已转入恢复期,而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 A、再燃 √ B、复发 C、再感染 D、混合感染 E、二重感染

24、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潜伏期的特征 √ A、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引起机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一段时期

B、每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 C、潜伏期有传染性

D、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呈反比 E、潜伏期内机体有病理变化 2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性

D、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E、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26、以下哪种疾病是法定甲类传染病 A、SARS B、AIDS √ C、霍乱 D、以上都是 E、以上不都是 27、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和环境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食物,灭蝇,卫生管理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甲类传染病强制报告时间

A、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

B、城镇4小时,农村12小时内

√ 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

D、城镇8小时,农村12小时内

E、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

2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乙类传染病强制报告时间

A、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

B、城镇4小时,农村12小时内

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

D、城镇8小时,农村12小时内

√ E、城镇、农村12小时内 30、不能直接用显微镜或肉眼观察到的传染病病原体有 √ A、乙肝病毒 B、伤寒 C、疟疾 D、痢疾杆菌 E、以上都不是

31、下列哪项不是做病原体分离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A、标本及时送检

B、分离培养前最好不应用抗微生物药物

C、细菌培养时应在发热、寒战时抽血行血培养

√ D、血培养标本不得超过5ml

2

E、痰培养应为深部痰标本

32、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 A、IgG B、IgA √ C、IgM D、IgE E、IgD

33、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生化检查

√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注射疫苗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病原体检查 E、流行病学资料、病原体检查 34、传染病的免疫学检查不包括 A、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B、免疫标记技术 C、免疫球蛋白检测

√ D、PCR方法监测细菌、病毒DNA或RNA技术

E、T细胞亚群

35、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的治疗目的 A、促进患者康复 B、控制传染源 C、防止进一步传播 D、以上都是 √ E、以上都不是 36、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A、一般治疗和特效治疗

√ B、治疗、护理、消毒、隔离相结合 C、病原治疗和消毒隔离

D、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E、病原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37、属于传染病的是 A、急性支气管炎 B、化脓性胆囊炎 √ C、白喉 D、化脓性腮腺炎 E、大叶性肺炎

3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除外: A、有特异病原体 B、有传染性

√ C、有感染中毒症状 D、有流行病学特征 E、有感染后免疫

39、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 E、隐性感染

40、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41、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

√ A、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天花、水痘、猩红热、斑疹伤寒、麻疹、伤寒

D、水痘、天花、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麻疹

E、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42、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 B、疟疾 C、伤寒 √ D、恙虫病 E、丙型肝炎

43、主要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肝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戊型肝炎 √ D、艾滋病 E、登革热

44、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 A、患者 B、病原携带者 √ C、易感者 D、隐性感染者 E、受感染的动物

45、关于潜伏期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潜伏期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量呈成反比 B、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 C、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的重要依据

√ D、传染病的隔离期是依据该病的潜伏期来确定

E、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恒定

46、关于潜伏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病原体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而不出现症状

B、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C、疟疾、结核、单纯疱疹可有潜伏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仅见于部分传染病

√ E、潜伏性感染是重要而危险的传染源

47、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无或仅有轻微组织损伤 √ B、不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C、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D、有的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E、有的传染病几乎无隐性感染

48、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49、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 B、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C、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D、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E、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50、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A、隔离期

3

√ B、最长潜伏期 C、传染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51、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 A、早期、中期、晚期 B、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初期、极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 E、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52、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 D、12小时 E、24小时

53、关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回忆反应是既往感染或预防接种者再感染另一病原体时使原有抗体滴度升高

B、在疾病恢复期比早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C、疾病早期抗体滴度低,后期滴度显著升高 √ D、IgD型抗体滴度升高提示既往感染 E、IgM型抗体的检出有助于近期感染的诊断 54、关于免疫反应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传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B、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 C、所有免疫反应都是对机体有利的 D、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和体液免疫 E、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

5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传染病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脑炎 C、肾综合征出血热 √ D、伤寒 E、急性细菌性痢疾

56、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 B、艾滋病

√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水痘 E、风疹

57、以对症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钩体病

B、艾滋病 C、伤寒 D、恙虫病 √ E、霍乱

58、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丙型肝炎 B、艾滋病 √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细菌性痢疾

59、潜伏性感染见于下列疾病,除外: A、结核 √ B、白喉 C、疟疾 D、单纯疱疹 E、带状疱疹

60、急性传染病血液常规检查的特征哪项除外: A、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流脑 B、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常见于伤寒 √ C、白细胞总数减少常见于乙脑 D、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常见于疟疾 E、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蠕虫感染

61、男,25岁,腹泻、呕吐2天。3天前旅游时曾进食海产品,2天前始出现腹泻,水样便,10余次/日,继之呕吐,但无腹痛,无发热,自觉口渴,体查:T36℃,脱水貌,呼吸平稳,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四肢微凉。血象:WBC15.0×109/L,粪便镜检:WBC 0~2/HP。抢救该患者,最紧急的措施是: √ A、大量补液 B、抗生素 C、给升压药 D、给止泻药 E、给氢化可的松静滴

62、女,28岁,发热一周,伴头痛、呕吐、出汗。体查:T 38.5℃,皮肤黏膜无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压力250mmH2O,WBC 450X106/L,多核0.75,单核0.25,蛋白2.0g/L,氯化物99mmol/L,糖2.3mmol/L。及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1、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 A、有细胞壁和无核糖体

时确诊有赖于: A、血培养 B、脑脊液培养 C、脑脊液免疫学检查 √ D、脑脊液沉淀涂片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检查 E、血清学检查

63、男,38岁,下水道工人,持续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走路时小腿疼痛、胃纳减退、疲乏4天。体查:T 39.8℃。眼结膜充血,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局部皮肤潮红、压痛明显。肝于肋下1.0cm可触及。外周血红细胞4.82×1012 /L,白细胞12.4×109/L,分类N 0.87,L 0.11,E 0.01,M 0.01,血小板123×109/L。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管型+。发病前3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流血,现伤口已愈。本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A、登革热 B、伤寒

√ C、钩端螺旋体病 D、败血症 E、恙虫病

64、男,16岁,学生,持续畏寒、发热10天,神志不清1天。体查:T 40.5℃,BP49/37mmHg,右侧腹股沟可扪及数个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质中、有压痛,右侧臀部可见5cm× 6cm大小肿块,局部有红、肿、热、压痛,无波动感,血象:WBC 22.0×109/L,N 0.92,L 0.08。病前1周打篮球时右足指有刺伤史。本例最可能的致病原是: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E、对抗生素敏感

2、可用Weil-Felix试验来辅助

4

A、革兰阴性杆菌 √ B、革兰阳性球菌 C、寄生虫 D、病毒 E、真菌

65、某年1月,某农村小学一年级,连续有3名儿童因高热、头痛、呕吐人院,其中两人有皮肤淤点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为预防该病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中,下列哪条是不必要的? A、隔离患者

B、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C、补种菌苗

√ D、使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服药预防

66、4岁女孩,因发热、头痛3天,昏迷,抽搐l天,于7月12日入院。体查:T40.5℃ ,深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呼吸40次/分,不规则,有时呈双吸气或抽泣样,频繁抽搐,肌张力增强,膝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周围血象WBC 15×109/L,中性粒细胞0.8,淋巴0.2在其抢救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20%甘露醇快速静滴 B、肛温控制在38℃左右 C、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静注洛贝林 √ E、抗病毒治疗

67、男,34岁,林业工人,发热、头痛、呕吐6天,于元月21日就诊。体查:T 38℃,BP 110/70mmHg,面色潮红,眼结膜充血,腋下有少许点状出血,肝右肋下0.5cm,血象:WBC 23.0×109/L,N 0.65,L 0.23,PLT 30.0×109/L,异型淋巴细胞0.12。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钩体病

√ B、肾综合征出血热 C、败血症 D、伤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断的疾病是: A、伤寒 B、回归热 √ C、斑疹伤寒 D、钩端螺旋体病 E、梅毒

3、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为: A、莫氏立克次体 B、伤寒杆菌 √ C、普氏立克次体 D、回归热包柔体 E、钩端螺旋体

4、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为: A、恙螨 √ B、虱子 C、跳蚤 D、蚊子 E、鼠类

5、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皮疹一般出现于热程的第几天?

1、流行性感冒是: A、消化道传染病 √ B、呼吸道传染病 C、虫媒传染病 D、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E、接触性传染病

2、流行性感冒的典型临床表现不包括: A、高热伴畏寒或寒战 B、头痛、肌痛、乏力 C、急性热病容 √ D、腹痛、腹泻 E、腹泻

3、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为: A、夏秋季 B、秋冬季 √ C、冬春季 D、春夏季 E、无季节性

4、流行性感冒确诊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季节

B、有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史 √ C、病毒分离 D、血凝抑制实验

E、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5、流行性感冒主要治疗措施不包括: A、呼吸道隔离 B、解热镇痛及支持 √ C、抗菌治疗

D、金刚烷胺等抗病毒治疗 E、注射免疫球蛋白

6、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对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B、流行性感冒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A、第1天 B、第2天 C、第3天 √ D、第5天 E、第10天

1、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为: √ A、莫氏立克次体 B、伤寒杆菌 C、普氏立克次体 D、回归热包柔体 E、钩端螺旋体

2、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为: A、恙螨

√ C、给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E、加强锻炼、少吃油炸食物 7、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B、流行性感冒病毒易发生变异

√ C、临床表现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D、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E、常有鼻塞、流涕 8、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B、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

C、抗菌治疗无效

√ D、流感患者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力

E、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

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

1、下述哪点不符合流脑皮疹的特点:

A、出血性皮疹,为瘀点或瘀斑

B、皮疹分布全身皮肤及黏膜 C、大片瘀斑中央可呈紫黑色

5

B、虱子 C、蝶 D、蚊子 √ E、鼠蚤

3、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 A、患者 B、家禽 C、家畜 √ D、家鼠 E、蝙蝠

流行性感冒

坏死

D、在恢复期患者可出现口唇疱疹 √ E、瘀斑、瘀点是诊断流脑的必备体征 2、确诊流脑最重要的依据是:

A、突起高热,中毒症状,血WBC升高 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神志变化 C、皮肤黏膜出血点,脑膜刺激征 D、脑脊液压力升高及化脓性改变 √ E、血及脑脊液细菌学检查阳性

3、关于流脑的实验室检查,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 B、鲎试验阴性有助于流脑诊断 C、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D、血清免疫学检测可协助诊断 E、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4、暴发休克型流脑患者,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A、迅速扩充血容量 B、纠正酸中毒 C、血管活性药物 √ D、肝素抗凝治疗 E、输入新鲜血

5、造成流脑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A、细菌毒力增强 B、菌群变迁规律的改变 C、人群带菌率增高 √ D、人群免疫力下降 E、普遍进行预防接种

6、4岁男孩,发热,头痛2天入院,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检查:压力240mmH2O,白细胞数948×106/L,多核0.92,单核0.08,蛋白4.5g/L,氯化物102mmol/L,糖

1.5mmol/L。本例应考虑的诊断是: A、病毒性脑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结核性脑膜炎 √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钩体病脑膜炎

7、4岁男孩,急起发热2天,体温40℃,伴剧烈头痛,呕吐多次,体查:全身皮肤散在瘀斑,神志不清,谵妄,脑膜刺激征阳性,已按流脑治疗。根据以上资料,应属于该病的哪一型? √ A、普通型 B、暴发休克型 C、暴发脑膜脑炎型 D、暴发混合型 E、慢性败血症型

流行性腮腺炎1、流行性腮腺炎的

临床特点为:

A、只有单侧腮腺肿大

B、腮腺管口红肿,可见大量分泌物 C、腮腺肿大以耳前明显 D、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 E、腮腺肿大时间多持续4~5天 2、关于流行性腮腺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发病过程中仅有一次病毒血症 B、可累及多个器官

C、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入侵 D、不一定有腮腺肿大 E、发热明显

3、下列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中,正确的是:

A、只出现腮腺病变 B、仅一侧腮腺受累 √ C、甚少出现二次发病 D、腮腺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 E、发热少见

4、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是: A、局部疼痛不明显

B、并发睾丸炎者易出现不育症 √ C、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明显 D、一定伴有颌下腺肿大 E、一定伴有舌下腺肿大

5、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实验室检查,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外周血中自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 B、血、尿淀粉酶轻至中度增高

C、脑脊液中不能检出病毒 D、早期即可见IgG抗体增高 E、须常规分离病毒以诊断此病

6、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错误的是:

A、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B、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 C、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D、发病前多有流行病学史 E、青少年患者多见 一 7、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下列哪项不正确?

A、早期即可抗病毒治疗 B、以对症治疗为主 √ C、可常规应用皮质激素 D、抗病毒可选用利巴韦林 E、无常规应用抗生素的必要

流行性乙脑炎

1、有关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 √ B、乙型脑炎病毒是DNA病毒

C、乙型脑炎病毒抵抗力不强 D、乙型脑炎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

E、人对乙型脑炎病毒普遍易感

2、具有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重要的体征是:

A、明显脑膜刺激征 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 √ D、皮肤瘀点及瘀斑 E、明显呼吸不规则 3、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下列哪项不正确?

6

A、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 B、猪不是其主要传染源 C、蚊子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D、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E、蚊是乙型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4、以下的临床表现中,最不可能出现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是: A、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B、惊厥、呼吸衰竭 C、意识障碍及颅高压表现 √ D、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5、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 B、血凝抑制抗体 C、补体结合抗体 √ D、特异性IgM抗体 E、Vi抗体

6、流行性乙型脑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给予下述抢救措施中,不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大剂量脱水剂静脉给药 B、山莨菪碱或阿托品静脉给药 C、地塞米松静脉给药 D、呼吸兴奋剂静脉给药

√ E、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输注

7、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隔离患者

B、管理动物传染源,如猪等 C、防蚊,灭蚊 D、预防接种

√ E、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 8、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死亡原因是: A、持续抽搐 B、循环衰竭 √ C、呼吸衰竭 D、意识障碍 E、持续高热

9、持续发热5天的患者,伴意识障碍,颈硬,克布征可疑,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CSF白细胞450×106/L,多核0.60,单核0.40,糖4.0mmol/L ,氯化物120mmol/L,蛋白0.60g/L。上述病症最可能支持下述哪一疾病诊断?

√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化脓性脑膜脑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隐球菌性脑膜炎

10、10岁患儿高热2天,昏迷抽搐1天。体查:深度昏迷,呼吸节律不齐,瞳孔缩小,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外周血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10,血小板110×109/L。下列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快速静脉推注甘露醇 B、吸氧 C、降温 D、镇静

√ E、立即腰椎穿刺送脑脊液检查

11、5岁患儿,8月2日因发热,嗜睡,头痛四天人院。体温40.5℃,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88×106/L,多核0.60,单核0.40,糖2.8mmol/L,氯化物119mmol/L,蛋白0.8g/L。外周血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中毒性痢疾 B、结核性脑膜炎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D、流行性乙型脑 E、虚性脑膜炎

细菌性菌痢

1、对细菌性痢疾来说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潜伏期1~2天 B、近年来在临床上很少见 C、粪便中可见大量单核细胞 D、通常为结肠及小肠炎症 E、治疗时首选氯霉素

2、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的重要依据是: A、发热及毒血症症状的程度 B、腹部疼痛的部位

C、粪便性状及红、白细胞的多少 √ D、粪便中检查病原体 E、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黏膜病变

3、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应以哪项为重点? A、隔离治疗病人 B、发现和处理带菌者 C、依链株活菌苗口服 √ D、切断传播途径 E、流行季节预防投药

4、中毒性菌病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感染大量痢疾杆菌 B、发病后未及时治疗 C、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所致

D、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 E、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5、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我国主要流行B群福氏志贺菌

√ B、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

C、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D、菌痢可重复发病 E、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6、典型菌痢粪便镜检,下列哪一项不常见? A、脓细胞 B、白细胞 C、红细胞

√ D、夏科-雷登晶体 E、巨噬细胞

7、男性66岁,反复腹泻、腹痛3个月,初起稀便,后转为脓血

便,多次大便培养及找阿米巴原虫均阴性,服痢特灵,黄连素,灭滴灵均无效。此时应首先考虑 A、改用吐根素治疗 B、改用氟哌酸治疗 C、钡剂灌肠x线摄片 D、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 √ E、肛门指检

8、4岁患儿,于夏季高热8小时,抽搐2小时,呕吐一次,体温40℃,血压50/20mmHg,昏睡状,面色苍白,腮腺不大,四肢紧张,肢冷,腱反射亢进,皮肤花纹状,心、肺、腹未见异常,周围血白细胞18×109/L,中性86%,淋巴14%,大便镜检WBC2~8/Hp。应首先考虑 A、流行性乙型脑炎 √ B、中毒性菌痢 C、腮腺炎脑炎

7

D、脑型疟疾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1、引起神经型食物中毒的最常见细菌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变形杆菌 C、大肠杆菌 √ D、肉毒杆菌 E、副溶血弧菌

2、下列哪项不是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A、常集体发病 B、潜伏期短,起病急 C、夏秋季多发

D、一同进食者短期内集体发病 √ E、病人均有传染性

3、神经型食物中毒治疗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吸氧

√ B、应用多价抗毒血清 C、洗胃 D、清洁灌肠 E、使用大剂量抗生素

4、“有食用共同食物史”是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之一,对其认识不确切的是: A、病人全都食用过有毒食物 B、未进食有毒食物者不发病 √ C、不发病者都没食用过有毒食物 D、停止供应有毒食物后不会再有新病理 E、食用过有毒食物者常集体发病

5、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中,杀灭病原体的常用方法是: A、消灭苍蝇、蟑螂 B、食具生熟分开 C、熟食妥善保存 √ D、食前充分加热 E、禁止出售变质食品

6、主要表现为剧烈呕吐,腹泻轻、体温正常,常见于什么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A、沙门菌 B、嗜盐菌 C、葡萄球菌 √ D、肉毒杆菌 E、副溶血弧菌

7、我国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主要食品是:

√ A、剩米饭 B、鱼制品 C、罐头食品 D、肉类 E、自制发酵食品

8、引起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A、肉类 √ B、鱼虾类 C、奶类 D、豆制品 E、猪肝

9、关于肉毒毒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A、为嗜神经毒素

B、主要作用于颅神经核、外周神经等 C、是一种由肉毒杆菌产生的外毒素 D、可导致肌肉收缩运动障碍,发生软瘫 √ E、主要由上消化道吸收,胃酸及消化酶可将其破坏

10、某工厂部分工人傍晚相继出现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大便为黄色水样便,部分病人大便中有黏液脓血。该厂工人中午均在厂食堂就餐。最可能的诊断为: A、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B、肉毒中毒 C、霍乱

√ D、细菌性食物中毒 E、细菌性痢疾

11、某学校中学生中午均在该校饭堂就餐,下午陆续出现恶心、上腹痛和腹泻,以呕吐最为显著,无明显发热,部分学生到医院检查,发现外周血WBC(10~12)×109/L,N 75%~87%。考虑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可能引起中毒的细菌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嗜盐菌 C、沙门菌 D、肉毒杆菌 E、副溶血弧菌

疟疾

1、疟疾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

A、侵入的子孢子数量 B、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时间 √ C、裂殖体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时间 D、机体免疫力强弱

E、疟原虫毒力强弱 2、确诊哪种疟原虫感染最简单迅速的方法是:

A、厚血涂片、染色后镜检 B、血培养 C、骨髓培养

D、骨髓涂片、染色后镜检 √ E、薄血涂片、染色后镜检 3、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8个月后再次出现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的诊断为: A、再次感染疟原虫 B、再燃 √ C、复发 D、混合感染 E、疟原虫产生耐药 4、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3周后再次出现寒战、 发热、大汗,最可能的诊断为: A、再次感染疟原虫 √ B、再燃 C、复发 D、混合感染 E、疟原虫产生耐药 5、疟疾复发的时间多为病愈后的

A、1年以上 B、半年以上 √ C、3~6月 D、1~3月 E、1~4周

6、脑型疟疾首选何种药物治疗? A、青蒿琥酯口服 B、奎宁 C、氯喹

√ D、青蒿琥酯针剂 E、伯氨喹

7、四种疟原虫感染所导致的贫血表现最轻的是: A、恶性疟 B、间日疟 C、卵形疟 √ D、三日疟 E、基本相似

8、一般来说,患者血循环中原

8

虫密度最高的是: √ A、恶性疟 B、间日疟 C、卵形疟 D、三日疟 E、基本相似

9、蚊叮咬人体时,进入人体内导致疟原虫感染的是:

√ A、速发型子孢子 B、迟发型子孢子 C、配子体 D、动合子 E、裂殖子

10、蚊叮咬人体时,进入蚊体内导致疟疾传播的是:

A、速发型子孢子 B、迟发型子孢子 √ C、配子体 D、动合子 E、裂殖子

11、三日疟、间日疟和普通恶性疟常用的治疗方案是:

A、氯喹+乙胺嘧啶 √ B、青蒿琥酯+伯氨喹 C、奎宁+乙胺嘧啶 D、奎宁+伯氨喹 E、奎宁+伯氨喹

12、患者寒战、高热6天,疑为疟疾,给予氯喹3天无效,下列哪项处理合理? A、加大氯喹剂量 B、联合使用伯氨喹 √ C、改用青蒿琥酯 D、加用乙胺嘧啶 E、改用乙胺嘧啶

13、以下关于疟疾的诊断性治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喹治疗后24小时体温正常可确诊 B、氯喹治疗后48小时体温正常可确诊 C、氯喹治疗后72小时体温正常可确诊 D、氯喹治疗后48小时体温仍高可排除 √ E、来自非耐药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氯喹治疗后48小时体温仍未控制,即可基本排除疟疾 14、以下哪项属于疟原虫有性生殖阶段形态? A、裂殖子 B、滋养体 C、迟发型子孢子 √ D、合子 E、速发型子孢子

15、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淡色蚊 B、白纹伊蚊 √ C、中华按蚊 D、三带喙库蚊 E、白蛉

16、典型的疟疾症状发作,是在 A、部分发育成雌或雄性配子体时 B、在肝细胞、红细胞内增殖时 C、侵入肝细胞内进行红细胞外生活时 D、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增殖时

√ E、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与代谢产物释放入血时

1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恶性疟原虫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 B、黑尿热仅并发于伤寒、疟疾 C、卵形疟原虫仅侵犯衰老红细胞 D、三日疟原虫血中原虫密度最高 E、间日疟的贫血症状最轻

18、以下关于疟疾发病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肝细胞释出裂殖子引起疟疾发作 B、疟疾不存在带疟原虫者 C、三日疟贫血最明显

D、黑尿热是因疟原虫堵塞肾小管

√ E、恶性疟原虫使受感染红细胞粘附成团,导致微血管狭窄

19、对耐氯喹的疟疾,最好选用哪种药物治疗? A、奎宁 B、喹诺酮 C、多西环素 D、氯霉素 √ E、青蒿琥酯

20、下列情况均可出现疟疾非典型发作,除外: A、恶性疟 B、间日疟早期 C、婴幼儿疟疾 √ D、成人输血后疟疾 E、混合感染

21、关于疟原虫的免疫和发病机制,不正确的是:

A、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

√ B、疟疾多次发作后可清除疟原虫 C、感染疟原虫后免疫力持续时间不长 D、症原虫增殖引起的吞噬反应 E、疟疾发作是大批红细胞破裂所致 22、以下不属于疤疾常见传播媒介的是: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雷氏按蚊 D、大劣按蚊 √ E、白纹伊蚊

23、关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错误的是:

A、患者合并有G-6-PD 缺乏 B、使用抗症药,如伯氨喳 C、与人体过敏反应有关 √ D、与奎宁无关

E、与疟原虫释放的毒素有关 24、婴幼儿症疾的特点不包括: A、发热不规则,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B、脾大明显 √ C、病死率低 D、常伴有呕吐、腹泻 E、贫血,血涂片可见大量症原虫

2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三日疟用伯氨喹,是为了防止复发

B、恶性疟用伯氨喹,可阻止传播

C、卵形症患者应使用伯氨喹 D、伯氨喹可诱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E、如无G-6-PD 缺乏,间日疟患者可同时使用氯喹和伯氨喹

2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 √ A、血尿 B、黄疸

C、排酱油样小便 D、腰痛 E、贫血

27、症疾的临床表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周期性寒战、高热 B、缓解时一般情况尚可 √ C、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 D、贫血 E、脾大

28、由症疾导致肾病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是:

9

A、恶性症 B、间日疤 C、卵形疟 √ D、三日疟 E、基本相似

29、女性患者,26岁,妊娠6周,因寒战、高热、大汗,诊断为恶性疟,应选用哪种药物治疗? A、氯喹+伯氨喹 B、奎宁+伯氨喹 √ C、青蒿琥酯 D、奎宁 E、乙胺嘧啶

30、老年男性患者,有冠心病史多年,因寒战、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疟疾,下列哪种药物应慎用?

A、乙胺嘧啶 B、伯氨喹 C、磺胺类 √ D、氯喹 E、青蒿素

麻疹

1、2岁男孩,因发热、咳嗽、流涕、畏光4天来诊。体检:体温40℃,两眼结合膜明显充血,有分泌物。耳后发际下有斑丘疹、红色,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心、肺无异常发现。血象:白细胞数4.7×109/L,中性粒细胞0.30,淋巴细胞0.70。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猩红热 B、风疹 C、幼儿急疹 √ D、麻疹 E、肠道病毒感染

2、3岁女孩,发热4~5天,初低热、流清鼻涕,次日咳嗽、胃纳差,3天后高热持续。眼结合膜充血,耳后、颈部出现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部分皮疹融合。外周血白细胞数4×109/L,中性粒细胞0.60。2周前用过青霉素。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猩红热 B、风疹 C、幼儿急疹 D、荨麻疹 √ E、以上均不是

3、对接触了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 A、5天

B、7天 C、14天 √ D、21天 E、28天

4、防止麻疹发病、流行的最佳措施是: A、每月注射丙种球蛋白1次 B、每年春季注射胎盘球蛋白1次 √ C、流行季节前1个月注射麻疹疫苗 D、肌肉注射成人全血

E、接触麻疹患者后立即口服吗啉胍(病毒灵) 5、麻疹前驱期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发热3~5天 B、有呼吸道卡他症状

√ C、口腔内颊部黏膜有柯氏斑 D、有麻疹接触史 E、可见前驱疹

6、关于麻疹皮肤出疹的特点,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 √ B、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面部 C、斑丘疹,皮疹间没有正常皮肤 D、出疹时全身症状好转,体温正常 E、疹退后面部有银屑样脱皮,四肢有大片状脱皮

7、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喉炎 √ B、肺炎 C、心肌炎 D、脑炎

E、营养不良及维生素A缺乏症 8、诊断为麻疹恢复期以哪一项最有意义? A、发热、流涕、咳嗽 B、两眼结合膜充血、流泪 C、咽红、口腔黏膜充血 D、手心 脚底有斑丘疹 .

√ E、皮肤呈麦麸样脱屑、棕褐色色素沉着

肾综和出血热

1、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持续4~6天 √ B、可因继发感染所致 C、急性起病,体温增加至40℃ D、血液浓缩引起血容积正常或轻度升高 E、此期可与少尿期重叠同时出现

2、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除下列哪项外均是正确的?

A、白细胞升高伴不典型淋巴细胞增多

B、血小板减少,此项可预示预后和严重性

C、蛋白尿多是短暂的,多可在2周内恢复

√ D、特异性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确诊方法

E、可见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低钠低钾多见于少尿期 B、可见BUN及肌酐(Cr)增高 一

C、血清抗体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

D、蛋白尿可在发热后第二天出现

E、“三早一就”是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4、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65%患者可发生 B、持续3~6天

√ C、脑水肿时应积极大剂量使用甘露醇

D、尿毒症引起的出血倾向 E、此期以少尿,高血压,水肿为特征

5、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自觉症状较少尿期好转 B、尿量可达3~6L/d,持续数天至数周

C、可因出血或继发感染而引发休克

D、仍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E、如补液不当可引起快速脱水或严重休克

6、关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可5期经过

10

√ B、麻疹样皮疹,以四肢受压部位为多 C、早期表现为发热,面部充血,结膜水肿 D、血液浓缩及血小板减少 E、急性起病

7、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又称流行性出血热 √ B、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

C、鼠类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溶胶传播 D、常见于亚洲和欧洲

E、以发热,肾衰竭,出血为特征 8、EHF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 A、血WBC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加 B、血小板降低 C、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D、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E、以上均是

9、男性40岁,发热三天12月10日入院,血压72/40mmHg,血WBC 18×109/L,血小板56×109/L,尿蛋白(+++)。该患者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 A、革兰阴性败血症 B、钩体病

√ C、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D、感染性休克 E、革兰阳性败血症

10、男性林业工人,发热两天于12月1日来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伴呕吐、头痛、腰痛。下列哪项检查对患者的诊断帮助最小

A、血常规 B、尿常规

C、出血热IgM 型抗体检查 D、RT-PCR测EHFV RNA √ E、肝脾B超

11、患者因发热3天,少尿1天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入院。人院当天尿量400ml,给予1000ml补液治疗后,尿量无明显增加,此时最适当的处理是: A、大量补液

√ B、入量为出量+500ml C、积极补钾 D、立即血透 E、高蛋白饮食

12、男性,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量由无尿增至1500ml,体温再次升至38.5℃,面色苍白,四肢冰冷,BP 70/50mmHg,P 145次/分,R 32次/分,WBC 12.5×109,N 8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