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试讲稿

更新时间:2024-02-22 13:1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山奇松》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黄山奇松》。下面试讲开始。

一、回顾课堂,导入课堂

同学们,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知道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 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就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去黄山尽情饱览 “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首先带大家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这些奇松的名称。同学们,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自主学习,出示任务

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题目前画“?”)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根据自学提示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些问题:说一说: A、这些松树有什么特点? B、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C、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棵松?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四、精读课文、品读奇松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三大名松尽收眼底,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棵呢?(迎客松)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如今,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就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它的神奇呢?(指名交流:)

(1)姿态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句子)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

你知道“遒劲”的意思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雄健有力)“遒劲”常用来形容书法或绘画的线条。你能把这种雄健有力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读“枝杆遒劲”)(我真佩服你,读得很有力量。)来,男生一起读这个词,读出它的力量。引读:枝干 (遒劲)。

理解“郁郁苍苍”: .“郁郁苍苍”什么意思?(青翠茂盛)那么“郁郁”和“苍苍”究竟哪个说的是“茂盛”,哪个说的是“青翠”呢?(“郁郁”:茂盛的样子;“苍苍”:青翠,表示颜色。)

(2)精神奇:

这样“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的迎客松,作者却说他“饱经风霜”,那“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它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风霜雨雪,没有泥土)

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8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却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句子、齐读)( 你的朗读让我听出了迎客松饱经风霜、充满活力,感受到了它的顽强。)

(3)名字奇:

. 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指名说(读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比喻句,“如同”就是“好像”, 把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主人的手臂)同学们,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的手臂,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可以加上动作。哇,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我们像热情的迎客松一样(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读(手指句子)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这样评价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齐读(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五、总结提升,呼唤感召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黄山,领略了黄山奇松--迎客松的风姿,真是让人大饱眼福,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六、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回家后(出示作业)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一下黄山迎客松松。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请问我可以擦黑板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e3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