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专版)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0-01 14: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中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得分 四(23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五(14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7分) 六(50分) 总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正确,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写在下表中。

题号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总计 一、(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联,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4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①②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②焉之:到哪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

C.天又雨,公将焉之 雨:下雨 D.乃往,身自罢之 乃:于是,就 ..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您和您家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B.待君久不至,已去——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去你那里了。 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期待同掌管山泽、田猎的官一起去打猎。 D.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故事性都很强。甲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更是仅用64个字,叙述了一个故事,刻画了一个鲜明的人物,交代了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因。

B.甲乙两文语言精练。甲文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乙文用“期猎”一词交代了事情,为下文发展埋下伏笔。

C.甲乙两文表现的主题不同。甲文通过元方驳斥友人的三句对话,赞扬了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乙文通过魏文侯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并取消酒宴的事情,提醒人们要认真对待双方约定,不能随便毁约,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

D.甲乙两文均运用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入门不顾”的举止,都表现了元方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魏文侯与左右的对话,“乃往”的执着举动,都表现了其守信用的美德。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第5题。 5.下面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刘备复夺徐州后,担心曹操前来攻击,写信向袁绍求救,袁绍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曹操使刘岱、王忠前往攻打徐州,但二将分别被张飞、关羽所擒。

B.鲁提辖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一起喝酒,无意中得知郑屠强骗金翠莲,于是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结果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提辖因此被官府抓走。

C.太宗道:“他说那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是朕将前言陈具一遍。……崔判官教朕回阳世,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太宗)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这段内容出自《西游记》第十一回。

D.一日,王熙凤的远亲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第一次到贾府拉关系,时值风光的王熙凤还算慷慨地接济了刘姥姥,于此种下善因。

二、(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单车岁月 毛本栋

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①的乡村。

村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那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蜿蜒小路洒满汗水磨破鞋底,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滚滚,铃铛悠悠,来去如风。

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父亲对它宝爱如命,偶有村民来借,父亲掏出车钥匙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绝对的功臣,父亲骑着它把母亲、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大山里的姥姥家。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②

我第一次学骑单车就骑的是父亲的永久牌单车。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么样驾驭它的,那种双手紧抓龙头、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角架吃力蹬车的姿势,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学骑之初,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地在后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车瘾大得出奇,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场。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异的风景。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角架坐上车座的时候都已经11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的“永久”,在我上下起伏的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黄昏行进。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我骑了很远很远,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沿途栅栏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个长年枯竭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③

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开始到镇上读书,七八公里,一周一来回,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本领的道具。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把;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像只大蛤蟆;或者在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心》……来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我们经常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各自把单车往桥栏上一靠,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也许半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不动单车了。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④的岁月一隅。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11期)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灰暗”本义是暗淡,不鲜明。是用来形容色彩的,这里用来形容“乡村”,那么应该是表现乡村的萧条、破败的。

B.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单车”比作“摇篮”,生动地体现了坐在父亲单车上的舒适感受,充分表现了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C.③句运用反复与拟人,写出了“我”的成长:独自骑行,渴望远方,不恐惧,一点孤独都没有。 D.④“锈迹斑斑”,本义指铜铁等金属生锈形成了很多斑点。这里用来形容自行车历经岁月的“沧桑”。 7.下列对文中“单车岁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的“单车岁月”:单车是父亲的自豪和骄傲,父亲骑着它载着我们过年过节走亲戚,那段岁月是美好的。

B.“我”的“单车岁月”:“我”用父亲的单车学骑车,后来“我”骑着仍然崭新的单车第一次走了很远的路,那段岁月刻骨铭心。

C.“我”的“单车岁月”:“我”长大后,单车是“我”每周一次来回唯一的交通工具和展示本领的道具,那段岁月难以忘怀。

D.单车的岁月:时光匆匆,在失去“我”和父亲的日子里,也失去光泽,独自停在岁月的一隅,不再风光。 8.下列对选文主旨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单车岁月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对父亲深深的回忆与思念之情。

B.文章通过对单车岁月的回忆,感慨于岁月的流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C.一部单车曾是全家的光荣与自豪,从父亲到“我”,骑行的岁月难以忘怀,所以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那部老旧单车的怀念。

D.文章通过对单车岁月的回忆,告诉读者“长大”是残酷的事,要忍受孤独,独自远行,所以文中还表现了一个少年的辛酸成长岁月。

三、(9分)

阅读下面吕梦妮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9—11题。

让阳光住进心里

经过几天的乌云密布、阴雨连绵以后,天终于放晴了。我百无聊赖(A)地将头探出窗外,出神地望着秋日天空洁净的、毫无杂质的蓝,感受着一束束阳光暖暖地打在我的脸上。

我扭头关上窗,走进阴冷的房间。阳光灿烂,但它照不进我心底。

这几天来,每天晚上我都背着爸爸和妈妈生一顿气,①让我烦透了。好不容易放了假,这又打起了冷战,家里

的氛围实在让人心寒。于是我整天躲在狭小的书房里,任阴冷占据我的心房。

妈妈这会儿在干什么?她大概又在楼顶鼓捣她那些花花草草吧。到了这个时候了,家里只有玫瑰还开着,但也没有盛夏时开得那么硕大、美艳。妈妈却尤其喜欢,整天围着那几朵“秋日玫瑰”忙活。②

“女儿!”咦,这是妈妈在叫我吗?我们不是在冷战吗?难道她先投降了?我用生硬的腔调应道:“嗯?”门外妈妈的声音再次响起:“我的手被刺扎了,你来帮我挑出来?”我皱了皱眉:“你自己不会挑吗?”妈妈的声音小了许多:“我的眼睛,看不仔细……”

我继续埋头看书了。但不知怎么,一种内疚的心情使我坐立不安,在过了好像有半个世纪以后,我终于推门走出去——(B)“刺扎哪儿了?我看看。”妈妈已经伸出微微发紫的指头,③脸上溢满了惊喜。她高兴地指点我针线盒放在哪儿、应该怎样把刺顺着纹理挑出来……

我仔细观察妈妈的手指,不禁问道:“这是什么刺?扎得这么深。”她应着:“哦,是楼上的玫瑰。我今天呀,看着那玫瑰开得真棒,就决定给它们剪一剪枝,你可不知道……”她意兴阑珊(C)地说下去。

是玫瑰,秋日玫瑰!它扎伤了妈妈的手,现在却给了我一个守在她膝前为她挑刺的机会。我一时间恍然领悟到了什么。

“妈,我们别再冷战了。我保证以后再不惹您生气了,好不好?”在将硬刺顺利拔起的一瞬间,我笑嘻嘻地问妈妈。“你啊,这种话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妈妈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眉眼间满是笑意。

我终于有兴致去楼顶看一看妈妈栽种的花了。果然,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中,只有玫瑰开着。我总会首先注意到它那锋利、狰狞的刺。但是再往上看,确实是娇美的花啊!妈妈大概也像这玫瑰一般吧,性格刚烈的她和其他家人在教育我的方式上不同,④总想用硬刺来保护我,不料却扎疼了我,也扎伤了自己;(D)但她的爱却是这秋日的阳光,徐徐地照向我,一直照到我的心底,永远温暖在我的心间。

窗外,又是一片明媚的秋日光景。

9.文中加方框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改为:每天晚上我都背着爸爸,跟妈妈生一顿气。 B.②句改为:围着那几朵“秋日玫瑰”整天忙活。 C.③句改为:妈妈伸出已经微微发紫的指头。

D.④句改为:和其他家人教育我的方式不同,性格刚烈的她。 11.下列对文章的评价及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借助几处环境描写,细致地表现出自己与母亲和好前后的心情变化。

B.“秋日玫瑰”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有:文章第四段将“秋日玫瑰”与其他枯败的花作对比,并为下文母女和好埋下伏笔;母女和好后作者借由玫瑰领悟到母亲的爱。

C.文章倒数第二段借玫瑰花的刺比喻母亲严厉的教导,文中“首先注意到它那锋利、狰狞的刺”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严厉教育的不满。

D.本文情感的表达独辟蹊径,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我”与母亲冷战入手,逐步消解与母亲的矛盾,并最终体悟到母亲的爱。节奏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7分)

本卷7小题,请把答案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四、(23分)

12.请你在下面的答题中认真书写,评卷老师将根据你的书写情况评分。(6分) 13.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每小题2分,共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5)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万籁俱寂的夜中响起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表达“征人”思乡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题。

春天的公园,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在公园游玩,儿子忽然跑到花丛边摘了一朵鲜花,母亲对儿子说:“乖儿子,你真是一个爱美的孩子,等回家以后妈妈帮你把花用瓶子插起来,放在你的床边,让你随时欣赏。”

14.假如你在旁边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走过去,你会对这位母亲说什么?(含标点限120个字内)(5分)

五、(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一碗米粉

(1)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2)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3)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4)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5)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6)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7)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8)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g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