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湛江一摸生物试题及解析

更新时间:2023-03-08 10:23:4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湛江市2011一模理综生物试题

1.红江橙种植几年后往往容易积累病毒导致品种退化。在生产上可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

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A.有丝分裂和分化

C.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B.染色体变化和细胞全能性 D.DNA的复制和表达

【试题解析】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过程是体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分裂和分化都必然涉及DNA的复制与表达,当然也有染色体的变化。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惟独不涉及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答案】C

2.图甲为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假设甲图细胞处在细胞周期中,则

甲图细胞相当于乙图的cd区间 B.在乙图的ab区间,甲图中的3数

目会加倍

C.在细胞周期中,既可消失又可重建的结构是甲图中的4、5,其消失时间是乙图的de区间 D.甲图所示结构不可能代表细菌,但细菌分裂过程中也会出现DNA复制

【试题解析】从乙图中可知,ab、fg表示分裂间期,bc、gh表示分裂前期、cd、hi表示分裂中期、de、ij表示分裂后期、ef、jk表示分裂末期;核膜、核仁的消失及重建分别是在前期及末期。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核膜、染色体结构,但在分裂过程中DNA同样会进行复制,遗传给子代细胞。

【答案】D

3.已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阔叶和窄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该植物的某个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60%的植株表

现为窄叶,余者表现为阔叶。从该种群中分别取两种性状的足够样本让其自交,发现约有3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而窄叶植株的子代未发现阔叶植株。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应采用样方法 B.阔叶植株的子代表现为窄叶是性状分离现象 C.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高于窄叶基因的频率 D.原种群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88%

【试题解析】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A项表述正确。由“3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这一性状分离现象可知阔叶为显性性状,窄叶为隐性性状,同时可知阔叶植株中有30%为杂合子。再根据题目中“60%的植株表现为窄叶,余者表现为阔叶”这一数据可计算得知原种群的基因型比例和基因频率,结果见下表: 基因型 AA Aa aa 表现型 阔叶 阔叶 窄叶 比例 28% 12% 60% 基因 阔叶(A) 窄叶(a) 基因频率 34% 66% 由表可知C项表述错误。 【答案】C

4.下列实验中,既需要使用显微镜又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的是

A.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含量 B.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C.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D.观察细胞中DNA的分布

【试题解析】还原糖的鉴定不需要使用显微镜,A项错。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既不需要使用显微镜,也不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B项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需要使用显微镜,但不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C项错。观察细胞中DNA的分布需要用甲基绿染色,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D项正确。

【答案】D

5.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试题解析】环境温度下降,人体代谢加强以产生更多热量来维持体温,而从体代谢加强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关,故A属正常调节。抗原刺激引起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也是正常的内环境调节。血液中钙盐不足,已引起了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饮食过咸,盐分必然增多,吸收进入内环境的Na离子必然增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随之升高,但这能在人体的PH缓冲对调节下恢复正常。

【答案】C

6.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试题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错。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故B也错。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一种生物灭绝也难于对系统产生大大的影响,故C对。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不能适应各种环境,它适应环境的能力怎么会强呢?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

【答案】C

24.右图是甲、乙、丙、丁四个生物学概念的范围大小关系的示意图。表中所列概念中,该关系图的选项是

A B C D 甲 脱氧核苷酸 抗体 个体 无氧呼吸 乙 基因 T细胞 种群 有氧呼吸 丙 DNA 细胞免疫 群落 细胞呼吸 丁 染色体 特异性免疫 生态系统 呼吸 乙 丙 丁

符合

【试题解析】脱氧核苷酸

是基因(或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故A项正确。抗体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故B项错误,应将B项中的“抗体”改为“淋巴因子”,或将“T细胞”改为“浆细胞”、“细胞免疫”改为“体液免疫”。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的种群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故C项正确。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类型,故D项错误。 【答案】AC

25.图甲表示以右侧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左侧子链的过程,图乙表示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示意图。关于两图的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T 子链 U 模板链 A ① DNA ② ⑤ ④ ③ RNA 蛋白质

图乙

图甲

A.甲图中两条链的基本单位完全相同 B.甲图所示过程对应乙图中的①

C.乙图中的①~③过程均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无论在生物体内体外,只要条件满足,①过程都能进行

【试题解析】图甲模板链中有碱基T而子链中有碱基U,可知模板链为DNA链而子链为RNA链,

且图甲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而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A项错误。图甲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对应乙图中的②过程(乙图中的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故B项错误。乙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DNA的复制、转录、翻译,三个过程均涉及碱基互补配对,故C项正确。只要能满足模板、原料、酶和能量这四个条件,DNA的复制(乙图中的①过程)可以在生物体内进行,也可在生物体外进行(如PCR),故D项正确。 【答案】CD

26.(16分)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

质名称,图2为a物质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请据图回答:

H2O 光 a b c d 酶 e Pi ① f 酶 g b h [H[H

(CH2O② 图1

H2O

(CH2O③ 丙酮h ④ ⑤

(1)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 (填图中数字),过程④发

生的场所是 。

(2)物质d的结构简式是 。h表示的物质是 。 (3)假如将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突然移到黑暗处,则在短时间内物质f的含

量将会 。假如将该植物的根细胞放置于隔绝空气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细胞仍能够进行的过程是 (填图中数字)。

(4)提取物质a时需加入CaCO3,其目的是 。从图2中可知,甲、乙、丙、丁四种色素中, 色

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图2

【试题解析】从图1中可知,①②分别为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③④⑤为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因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下降,导致h(C3)被还原量减少而积累增加。图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则快,由此可知色素丁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答案】(1)①③④⑤(漏1个扣1分,漏2个以上及有错不得分) 线粒体基质(答“线粒体”得1分) (2)A-P~P~P CO2

(3)增加(增大、升高) ③ (4) 防止色素被破坏 丁

27.(16分)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X染色体

上的基因B/b控制),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请回答:

2 3 4 1 I

5 6 7 8 II III 9 10 11 12 13 14 图1

b1 正常男女 患甲病男女 患乙病男女

d1 c1 ② c2 ③ 图2 ③ d2 ④ ④ e1 e2 e3 e4 a ① b2 d3 ④ d4 ④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I代的 号个体。 (2)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 。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 。

(3)图2中细胞c1的名称是 。正常情况下,细胞d1和d4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 。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通过图2的 (填图中数字)过程实现的。若细胞e1和e2的基因组成并

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发生了 。

【试题解析】

(1):由家系图中“父母正常,子女患病”这一特征可判断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根据9号个体患病而6号个体正常(或根据13号个体患病而8号个体正常)可判断出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b

12号个体的X染色体(X)只能来自于第II代的7号个体。又因1号个体患有乙病(XY),可知12号个体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第I代的2号个体。

BBBb

(2):9号个体患甲病而11号个体患乙病,可知9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XX或aaXX。家系

bBb

图中1号个体患乙病(XY),13号个体患甲病(aa),可推知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X,8号个体的

B

基因型为AaXY,则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1/3×1/2=1/6。

(3):图2中细胞a和细胞b均为精原细胞,细胞c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d为精细胞,细胞e为精子。过程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④表示变形过程。正常情况下,细胞d1和d4由同一个精原细胞分裂而来,染色体的数目相同,但染色体的组成不同。

(4):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过程②。DNA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均可导致细胞e1和e2的基因组成不完全相同。 【答案】(1)常 2(答“1或2”不得分)

(2)aaXX或aaXX(只答对其中1个得1分,有错不得分) 1/6 (3)次级精母细胞 相同(或答“是”) (4)② 基因突变(或答“交叉互换”)

28.(16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地区的生物群落进行了

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了该地区ABCDE五种生物的关系以及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未表示出者),据图回答:

(1)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填图中字母),

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链 。

(2)图甲中D的同化量少于C,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能量

自身的

作用消耗掉了,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 ,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持续

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①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能实现碳汇的生物学作用除光合作用外,还有 。

② 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

③ 1997年联合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各国都要注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

通过C调查,

BBBb

大气 食物分解图中

A B C D E 【试题解析】(1):由题干的描述和图中关系可知A为生产者,BCDE均为消费者(注意:审题不细时,容易将E误判为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食物网中含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A)。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为止,故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A→E→D,②A→B→C→D,③A→B→E→D,④A→E→C→D,⑤A→B→E→C→D。

(2):本小题考查《必修III》课本中关于能量流动的描述,熟悉课本内容即能正确作答。 (3):本小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第①小问只要抓住碳汇是“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这一关键信息,即可得出能实现碳汇的生物学作用应包括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结合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第②③小问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A 5 A→B→E→C→D(全对才给分) (2)呼吸 分解者 (3)①化能合成作用 ②自我调节 ③全球性

29.(16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开始的,食用菌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

系统的成分属于 。 (2)农民通过建造沼气池,栽培食用菌,使保护

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 的 原理。

(3)生产上,可利用酵母菌通过分解农作物的秸秆

获得酒精。某校的生物探究小组对“固定化

酵母细胞与活化的鲜酵母细胞比较,最适 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设计的部分思路如下。

[实验用具]:烧杯、右图装置若干套、活化的

鲜酵母菌液、同种酵母菌制成的凝胶珠、适宜浓度的秸秆研磨液、配制好的pH分别为4、5、6、7、8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

I.取右图装置5套,加入等量的秸秆研磨液,编号A、B、C、D、E; II.调节各锥形瓶中秸秆研磨液pH分别为4、5、6、7、8; III.各锥形瓶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凝胶珠;

IV.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各瓶 红色液滴移动距离。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实验步骤IV中所说的相同的“适宜条件”,最重要的是 。

② 仅根据上述实验步骤I—IV并不能得出“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原因是原实验步骤没有设

计 ,无法从数据的比较上得出结论。

③ 如果实验设计无误,实验的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 ,另一种 。 ④ 请设计一个改正实验步骤后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秸杆研磨液

0 红色液滴

带刻度 玻璃管

【试题解析】

(1):本小题考查《必修III》课本中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和能量流动的描述,熟悉课本内容即能正确作答。(2):本小题考查《选修III》课本中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熟悉课本内容即能正确作答。注意:考生若对相关概念不熟悉,容易将此小题误答为“协调与平衡原理”或“系统整体性原理”。

(3):本小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第①小问要抓住“最重要”这一关键信息,方能得出正确答案。第②小问需要考生充分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照原则。第③小问只要抓住题干中“最适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关键信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④小问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题目中“固定化酵母细胞与活化的鲜酵母细胞比较,最适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要求,提炼出“最适pH”及“比较”这两个关键条件,并能以表格形式准确体现。 【答案】(1)农作物固定太阳能 分解者 (2)整体性 (3)① 温度 ②对照实验(活化的鲜酵母菌液的分解实验)

③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最适pH改变了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最适pH没有改变 ④ 红色液滴的 pH 4 5 6 7 8 移动距离 酵母菌状态 活化的鲜酵母 固定化酵母菌

酵母细胞与活化的鲜酵母细胞比较,最适 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设计的部分思路如下。

[实验用具]:烧杯、右图装置若干套、活化的

鲜酵母菌液、同种酵母菌制成的凝胶珠、适宜浓度的秸秆研磨液、配制好的pH分别为4、5、6、7、8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

I.取右图装置5套,加入等量的秸秆研磨液,编号A、B、C、D、E; II.调节各锥形瓶中秸秆研磨液pH分别为4、5、6、7、8; III.各锥形瓶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凝胶珠;

IV.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各瓶 红色液滴移动距离。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实验步骤IV中所说的相同的“适宜条件”,最重要的是 。

② 仅根据上述实验步骤I—IV并不能得出“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原因是原实验步骤没有设

计 ,无法从数据的比较上得出结论。

③ 如果实验设计无误,实验的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 ,另一种 。 ④ 请设计一个改正实验步骤后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秸杆研磨液

0 红色液滴

带刻度 玻璃管

【试题解析】

(1):本小题考查《必修III》课本中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和能量流动的描述,熟悉课本内容即能正确作答。(2):本小题考查《选修III》课本中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熟悉课本内容即能正确作答。注意:考生若对相关概念不熟悉,容易将此小题误答为“协调与平衡原理”或“系统整体性原理”。

(3):本小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第①小问要抓住“最重要”这一关键信息,方能得出正确答案。第②小问需要考生充分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照原则。第③小问只要抓住题干中“最适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关键信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④小问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题目中“固定化酵母细胞与活化的鲜酵母细胞比较,最适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要求,提炼出“最适pH”及“比较”这两个关键条件,并能以表格形式准确体现。 【答案】(1)农作物固定太阳能 分解者 (2)整体性 (3)① 温度 ②对照实验(活化的鲜酵母菌液的分解实验)

③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最适pH改变了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最适pH没有改变 ④ 红色液滴的 pH 4 5 6 7 8 移动距离 酵母菌状态 活化的鲜酵母 固定化酵母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n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