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17 22:30: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通过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对专业课程开发进行了创新与实践的探索。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使培养出的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成为创新的技能型人才进行诸方面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汽修专业;课程开发;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 按照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能力,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以及汽车故障诊断、检测等专业知识,能够使用智能化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排除,适应从事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能力,见图1所示。

1.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地方政府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说,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在目前办学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为提高教孛质量需要专业设备大量投资,加重学院办学负担。由于设备齐、学生少,使教学成本增大,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二是在教学上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多、内容交叉、重复,理论课时多、动手操作实践训练少;三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虽然加大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模拟训练的时间,但与企业实际操作还相差一定的距离。面对中专生源变化及市场对该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按传统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离市场人才需求、企业上岗还相差很大距离。学生就业还需在汽车维修企业同师傅跟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独立从业,使得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到位,素质不尽人意。

2.市场调研

目前,我国的汽车工业、维修行业和相关企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设备、设施齐全,维修、检测手段和方法先进。综合国内、外的这些现象,促使我们对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入本市和国内汽车服务行业市场调查,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开发,走联合企业、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是地方办学的一个新途径。

经过市场调研和多次论证,认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按照行动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最为合适,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容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教学冗余,突出技能培养。根据目前地方办学资金的有限性,以及地方优秀企业设备的先进性和设施的闲置性,合理利用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企业设施设备的优越性,我们着手偿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3.创建1+1.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社会职业岗位、企业技术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并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我们大胆探索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地方优秀维修企业创建“1+1.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即第一学年在学院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学期在企业完成围绕核心技能、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以及第三学年下学期在各企业的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在管理上学院全程监控质量,校企联合参与管理、教学的主体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

所示。

4.构建岗位技能专业课程体系

在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领导,按照行动导向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按照企业岗位群的分工,确定岗位工作仼务。在其工作仼务下创建模块课程,整合技术课程內容,调整技能课程核心,建成“教、学、做、考”四位一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知识与技能同步养成,克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分离的缺点。溶理论知识和技能于一体,避免教学冗余,突出专业技

能与岗位能力的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技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图4所示

5.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按照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分成四大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技能、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技能、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技能、汽车美容原理与整形技能),将故障诊断、检测技术等溶于模块课程之中,使这些专业技能模块制定为65个项目、252项任务为专业技能教学单元。每个项目始终贯穿了以教(由专业教师进行每个项目中工作任务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学(由双师型教学团队和企业、工厂的技术骨干师傅共同参与的对每个工作任务应知、应会的实践教学)、做(学生在大量的时间中对每个项目的实践操作训练)、考(由教师与工厂技术骨干按照制定的项目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应知(理论)与应会(实践)考核来检验每一个项目的教学效果)合一的工学结合教学,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反馈评价等手段,来完成学生专业课程核心技能的培养。按照“教、学、做、考”四位一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65个项目、252项任务的教学任务。按照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要求,使专业理论学到哪里,学生的实践操作就做到哪里。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会到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带着社会实际问题去分析、去判断那些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学与用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遇到问题,

得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增强学生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用理论作指导,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技能素质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选好自己的就业方向、(工种)、岗位,并在维修企业生产一线就自己选定的某一工种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强化训练,就能真正达到独立从事该工种工作的能力。岗位技能培养流程框图,见图5所示。

图4 岗位技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图5 岗位技能培养流程框图

6.收获和体会

6.1 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单元开发是关键。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对其中的专业技术课程提出了明确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目标,由此涉及的是一线教师项目单元课程教学、指导实践、实训和考核标准等内容的重构和设计,这项工作任务艰巨,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出专业技能课程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单元,才能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得以顺利实施。

6.2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创机制是前提。

在校企共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企业的共同参与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有着深度的影响力。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的构建中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随着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迫使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学院除了有一批“双师型”教学团队外,还要有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二是企业要不断培养能说、会写的企业骨干师傅。因此,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前提。

6.3 进行系统化课程整体设计是基础。

对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其工作任务内涵是系统工程,各具特点。深入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化课程整体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顺利实施的基础。

6.4 校企深度融合是保障。

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分析构建课程体系,解决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的课程与岗位的针对性,使得课程体系适宜工学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此项工作的实施关键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只有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才能使基于职业岗位群构建的课程体系开发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8.

[2] 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組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向强. 仼强.点学生的创新思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吕西忠. 教学与管理艺术. 三秦出版社. 1998.8.

[5] 方永军.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3):85-87

[6] 田太焕.启发式教学与课堂提问之研究[J]. 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7

[7] 常金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 教育与管理.2004:46-47

[8] 赵永芝.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14

注: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属中国教育“十一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编为KC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r8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