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08 09: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部分

江西质量监测卷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 《庄子·逍遥游》 陶潜《桃花源记》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杜甫《登高》 李商隐《锦瑟》 苏轼《赤壁赋》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向初中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汉·刘向) 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明·薛碹) 闻善而慕,知过而惧。(宋·陆九渊)

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明·吕坤)

青年们尽可以张开眼睛,用自己的判断力以决定自己的前途。(恽代英)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22.【立意探索】立意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明确给出的材料中每一句体现的意义,最好从个人品格或国家情怀两个角度分析:学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人美在修养、在内涵。做人要学会学习别人、反省自己。做人要说话恰当、做事诚实。青年人要有独立的判断,

1

以此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做人要谦虚、不自满。第二步,可以从相似性、相关性、相对性等角度寻找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比如一起,可以从学习、反省、提高的角度立意;再如一起,可以从学习的态度和做法的角度立意等;当然,也可以一起,从反省自己、不被表象欺骗、要做诚实的人的角度立意等等。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

天成大联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8月23日,因台风原因,南宁机场一航班无法起飞,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起了游戏。记者了解到,事发原因是因航班受台风影响后,旅客不满航空公司安排,在未经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允许情况下,强行让孩子进入柜台内。最终,警方赶到现场,劝离进入柜台内的孩子,并对孩子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

对于以上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天成大联考

22.【写作提示】从材料反映的情况看,台风过境是不可抗力的因素,也属于正常并可以理解的航班延误原因,而且延误也是为了安全考虑,旅客没有理由因此而情绪化。但是这些家长不仅自己充满怨气,而且还唆使孩子抢占柜台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可以从两个方面立意:世界充满变化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世界;教育无小事,家长的言行会极大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世界观等。

江西质量监测卷

22.(60分)【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力图体现2018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命题趋势,同时又使作文命题更具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题目所列8篇古代诗文作品,均选自考试说明的《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初中3篇,高中5篇。考题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因而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复述、默写诗文内容,而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评述、介绍的角度,从所选定的“两至三篇”经典作品中提炼出一个统摄作文全篇的主题。考题中的前提示语,主要是帮助考生理解“何为经典”,也有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的意图。“人生”“时代”“情感”“想象”“文化传统”等,都可视为与确定文章主题与写作角度有关的元素。限定“初中的学弟学妹”为听众,则要求行文须深入浅出,不可一味掉书袋,故作高深。

2

符合上述关于写作角度、主题提炼及对象要求,且语言较为通达、准确的文章,可进入一类卷,在48分以上给分;注意了主题提炼但行文较空泛的,在45分以下给分;缺乏统摄全文的主题,或出现多个主题的,在40分以下给分;单述复述课文内容或默写课文原文的,在36以下给分。

因为可供选择的作品有8篇之多,所以具体组合的类型、结果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学生作文的立意也会各有不同,只要没有逾越考题规定的写作范围,都应视为符合题意。下面列举一些可能的组合、立意,以供参考:

1.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忧国、报国、救国的情怀 2.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入世与隐逸的矛盾 3.《庄子·逍遥游》、苏轼《赤壁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4.《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爱情与人生追求的艰难与美好 5.《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苏轼《赤壁赋》 :浪漫的想象与深邃的哲思 6.《诗经·蒹葭》、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情景交融的手法 7.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典故运用的佳妙 8.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百变人生,造就不朽经典 成都二诊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二诊

第一,考虑到成都地区的语文程度,中等水平的作文,以46分为基准分。

第二,根据题目要求,至少重点论述两个关键词,且关键词应从题面中的指定词汇中选择。

第三,两个(三个)关键词,必须形成“有机的关联”。所谓“有机的关联”,主要包括下述两种情形:

1.形成对立统一模式。

例如:“自我管理+人文情怀”=自我与社会(世界)的辩证统一。关切自我发展,关注人类进步,既要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又要有博大的胸襟超越自我,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

2.形成兼容互补模式。

例如:“理性思维+审美情趣”=理性的与感性的(情感的)互补。二者的兼容、结合,使人生既有理性精神以处事,又有情趣以体验世界人生的温暖与幸福。

下面给出2点补充说明:

3

3.如果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形,考生认为其所选择的关键词之间形成并列关系,那就必须在更宽阔的背景下说明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即作为现代中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它们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是什么。

4.“有机的关联”,意味着不能选好两个关键词,然后各说各的,搞成“两家人”。重点以此为标准,确定一类文。

第四,主题讨论的背景是“现代中学生素养”,不可泛泛而谈“人的素养”。“素养”是本作文题的默认关键词,这是不能忽略的。

安徽六校联考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六校联考

22.【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

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长沙统一模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4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长沙统一模拟

四、写作(60分) 【评分细则】 (一)命题背景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2017年3月29日,泉州七中微信公众号发出《未来7天,泉州七中落叶不扫》的倡议,校园内启动“只捡垃圾,不扫落叶”模式。学校此举收获好评如潮。

3、2017年11月15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介绍,今年申城有29条落叶景观道路,涉及徐汇、长宁、虹口等9个区,今天开始这些道路将陆续实行“落叶不扫”的措施,从传统的环境保洁升级为环境美化,让城市呈现自然美。

4、2017年12月,为了让市民更好的就近赏叶,洪山广场林荫休闲广场(西广场)落叶暂时不扫留作景观。此举也是为了让市民游客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到深秋的美景,让秋天在广场多呆些时候。武昌公园、楚望台公园、洪山公园,以及首义广场也将推迟清扫落叶,让市民感受深秋落叶之美。

(二)材料理解

作文材料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这两种态度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连接两部分的关键词是一个“但”字,这一转折,既表明前后态度和行为的对立,也表明后者更是材料的关注点。

材料陈述的是现象,对材料的理解,要透过现象去看,去悟。从两者的行为来看,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战胜自然,对待自然是对立态度,后者在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对待自然是互融态度。从两者的出发点来看,不是对错的问题,是看待事物的视角问题。前者从净化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管理的便利角度出发,是实用主义视角;后者从美化与诗意的角度出发,从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发,是浪漫主义视角。

(三)立意参考

本题属于二元对立的材料作文。主要有三个立意的角度:肯定尽扫落叶的前者,肯定保留落叶的后者,寻找两者平衡点的辩证观点。参考立意如下:

1、用管理和制度来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安全;

2、从净化到美化体现的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升级; 3、让生活多一点诗意;

4、管理需要更多的人性化,管理者需要有人文情怀;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nw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