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问卷

更新时间:2024-06-08 05: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省清远市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背负/背井离乡 模样/模棱两可 调动/调虎离山 ......B.量刑/量才录用 称道/称心如意 塞外/敷衍塞责 ......C.复辟/无可媲美 劲头/疾风劲草 干脆/外强中干 ......D.空暇/空口无凭 夺冠/冠冕堂皇 为难/为虎作伥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些人为了谋求一官半职求名得利而不愿离开领导干部队伍,说话而言不由衷,行事而吃里爬外,还必须装得像模像样,怕人发现,........这种煎熬真是受罪啊。甚至有些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有些渴望“有一说...一”,以至于有些腐败分子入狱后,竟然长长松一口气说自己“终于.

解脱了”。分裂的世界观导致内心迷茫与行为变异的力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

A.言不由衷 B.吃里爬外 C.有一说一 D.可见一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所以说话只能在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

B.王大姐一大早就约了几位妇联的同志一起去看望她资助的几个孩子们。

C.近些年来,我们很不注意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这是一大失误,必须及时矫正。

D.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4.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太阳已经下山了,________,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二、古诗文阅读 本大题8小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归园田居》,然后回答5—7题。(12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少无适俗韵 (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②桃李罗堂前 (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③虚室有余闲 ( ) .A.空地 B.空宅 C.闲暇 D.闲宅

6.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二)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文字,然后回答8—10题。(9分)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8.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赋、比、兴 D.铺陈排比

9.“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以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矛盾痛苦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10.作者着力描写这段的目的是 ( ) A.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装饰,怕回到娘家受到世人歧视。

D.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书事 王 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①阁:同“搁”,意谓停止。

(1)两首诗各用了两个字分别点明了写景的角度。两首诗是从怎样不同的角度来写景的?分别写了怎样不同的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虽然所写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却极为相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句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

(2)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三、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8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18题(18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3.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3分) 14.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 ,另一种是 。(3分) 15.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与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3分)

1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中的“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3分) ( )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7.“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3分) (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

(2)【答案】两首诗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如王诗中一个“欲上”写细雨后的青苔好像是从地上蹦跳起来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

裴诗中一个“侵”字,写云光追逐自己的足迹,写出了夕阳下诗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一个“拂”字,写山色好似轻拂诗人衣衫,状其苍翠欲滴,青翠可爱。(手法及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两诗各举一例分析分别1分,共2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答案】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2)【答案】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3)【答案】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

(4)【答案】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三、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8小题,共24分。

(一)

13.【答案】月色下的荷塘 14.【答案】绽放的荷花 含苞待放的荷花

15.【答案】通感,写出了荷香的若无若无、时断时续的特点。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B 【解析】B句是一般的比喻句,例句与A、C、D句都使用了通感,虽然通感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比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几种感觉器官调动起来,感知同一个对象。如例句就是调动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塘中并不均匀的月色”。

(二) 19.【答案】这是反衬的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3分)

20.【答案】寄托了作者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3分)

(三)

21.【答案】(1)大众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冲击很大;(2分)(2)如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拥有更多的嗜好。(2分)共4分。

22.【答案】在余光中看来,乡愁不只是地理空间的阻隔,这个阻隔其实现在也已经不存在了,(2分)更有时光流逝的内涵。(1分)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但是故乡的人情、风貌等等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消逝了,尤其是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陌生感(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2分)

23.【答案】可以从三个角度(文学作品必须坚持纯文学创作,如冰心;创作可以大众化,如金庸;既要坚持纯文学创作,又要汲取大众化创作的积极因素,如余秋雨)中任选一个角度答题,这三个角度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例子必须是文章以外的。(观点2分,阐述2分,语言1分,共5分)

四、语言综合运用 本大题1小题, 4分。

24.【答案】①“笑纳”改为“收到”(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② “您的令郎”改为“弟弟”(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

体)③“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④“惠赠”改为“送” [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五、写作 本大题1小题,60分。 25.要求: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审题提示】根据材料提示,学生可以反映正面的生活感受,如自信、公正、耐心、感激、爱、自爱、慷慨等;也可以表现反面的生活体验,如谴责、争斗、忧郁、自责、自卑、嫉妒等。这就要求学生调动有记忆以来的所有生活素材,找出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联系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方面对自己的影响,围绕某一中心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在记叙、议论、抒情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等等。因为作文必须取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可写性很强,只要取材典型、角度新颖、构思独特、表达形象、具有真情实感,就是一篇较好的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