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本简介

更新时间:2023-08-18 22:37: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第一节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语言

一、美术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思维和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语义为内在意义内容并将二者通过语法组织起来的一种符号系统。 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之所以能够传情达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其间是历经了漫长的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它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规律。由于语言的发展受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不同语言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视觉语言形象传达一个意图似乎更多的依赖人的生理感受和直觉。如同音乐与舞蹈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通用的 “ 世界语 ” 。那么,为什么那些由线条、明暗、色彩等基本元素所构成的画面能够传达意义呢?人类视觉文化的历史图像遗存告诉我们,正是基于观看和对图形的感知,原始人类才逐渐获得了对自身及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所创造的洞穴壁画开始,视觉表现已经成为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了。这种原始图像成为人类最初的视觉传达方式。视觉图像的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它们是构成一件视觉语言形象的基础。相当于建一栋房屋所需要的砖、瓦、水泥、钢材等等。也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设计原 则包括:构图、对比、节奏、比例、平衡、统一等,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艺术家根据各种各样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雕塑或是绘画、具象或是抽象等等),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视觉图像。

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视觉表达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 远古的 “ 石器时代 ” 。考古发现的原 始岩画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类的美术才能。岩画,是一种横亘全世界,绵延数万里的原始艺术形式。这些涂抹或镌刻在岩石上的图画,作为早期狩猎者怀着敬畏和希冀的心理把与他们生存有密切相关的动物形象在崖壁上的 “ 投射 ” ,充分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原始思维特征,展示了人类在宇宙洪荒年代野蛮而壮丽的历史画卷

原始岩画是人类早期美术活动中规模最辉煌的壮举,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主要是当时当地的生活情景和风习崇尚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图象、符号。原始社会的艺术家的 “ 艺术品 ” 生动再现了原始部落的集体表象。彰显了 人类采用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和记录着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变化,同时表达着远古人类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无比丰富的形状和色彩的强烈关注和浓厚兴趣,对于直观表达内心情感和反映生活的迫切愿望,传递着人们出自内心的审美需求,使得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术成为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的艺术手段。

雕刻艺术也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形象记录。当然,原始人制作雕像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艺术活动,也不大可能有明确的审美观念,很可能是出于某种巫术或功利的目的:通过制作 “ 母神 ” 形象和吉祥物来祈求种族的昌盛。尽管如此,原始艺术家还是在某种朦胧的审美意识驱使下,出于人类艺术创造的本能和敏感,把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把握和表现而传达了出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的《维林多夫母神》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它们是处于原始时代的人类最早创造的雕刻艺术精品,人类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一次生动的展现。

在古代,最初,美术被称为 “ 模仿的艺术 ”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把理念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万物产生之源,艺术不过是理念的映像和再现,因此,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仍然归结为用模仿说进行解释。模仿说的流行,使得希腊时期的哲人们对艺术与实在的关系都拥有一种朴素的认识,模仿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这一观念竟然主宰并影响了西方世界近两千年之久,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 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他 把绘画、雕刻及建筑等视为由 “ 审美精神 ” 所产生的 “ 自由技术 ” 。随着美术家对美术认识和探索的不断实践,模仿说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 20 世纪以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美术开始倾向于表现艺术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进而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勃然兴起,一些艺术家提出了 “ 为艺术而艺术 ” 的口号,有的甚至提出 “ 反艺术 ” 的口号。至此,美术原有的技能技巧、 “ 自由技术 ” 等观念开始发生动摇。现代艺术本身已经摆脱了古典艺术的束缚,并承担着自我超越的艺术功能,成为人们探寻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由此可见,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其表现的范畴在传统的格局中被不断地打破和扩展。使其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然而,当新的意义出现时,它们不是取代旧的意义,更多的是与之共融共存。因此,美术作为一种通用的 “ 视觉语言 ” ,跨越了国家、时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间、空间的界限,成为人们表达自身想法及感受、传递情感的有效沟通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美术的视觉语言在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在意义上也更加广泛和多元了。

二、美术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经看过众多的视觉形象,尽管这些视觉形象都是运用视觉形象语言传达意义,但是其视觉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作大略的区分和介绍:媒介、空间特性、时间和功能。

按创造视觉形象的材料(媒介)、技术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影等;按视觉形象的空间特征可以分为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或是二维和三维;按照时间感的特性可以分为静止图像和运动图象;按照风格形式的特征可以分为:传统的形式和现代的形式(具象形式与抽象形式);按照视觉形象的功能目标可以分为艺术图像和技术图像等。

美术造型所使用的材料几乎囊括了举凡能构成直观形象的所有天然及人工的材料。 其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

绘画是美术的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指使用笔、刀、墨色、颜料等工具材料,在纸、布、木板等平面上,通过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表现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二维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绘画因使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壁画等。

(二)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类型,又称雕刻。主要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大理石、木材、金属等),运用雕、刻、塑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立体形象,借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雕塑因而其造型的特质总是通过三维的立体方式展示出来,它不仅诉诸视觉而且可以满足触觉的需要。雕塑的主要技能就是雕和塑:雕是在坚硬的材料上进行加工改造,削减去不需要的部分;塑则是用软性材料按照艺术家的构思来堆积添加成型。雕塑的形象具有单纯性、静止性的特征,因而要求雕塑形象要高度概括和凝练,以表现出丰富深刻的内涵。雕塑由于所使用材料(大理石、花岗岩、木料、金属材料等)的不同也会凸显出材质本身的美感。雕塑在表现手法上由于深度和占据空间的视角不同,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由于用途的不同,也分为架上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景观雕塑等。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涉及日常用品的诸多方面,举凡围绕着美化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创作都可以归属为工艺美术,它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生产技术、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大众化的美术形式。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

(四)工业设计

也称现代工业设计,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后期形成的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在现代工业和美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文化的、生理的、商业的、流行的、社会的等多种因素,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相结合,使工业产品艺术化是它的共同特征。

(五)书法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一般而言,书法又特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历经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连绵不断,在诸多的传承因素中唯有汉字的书写从最初的实用上升为一种观赏的艺术形式,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基于二点,即汉字的形象性和书写工具(毛笔、宣纸)所致。中国书法依汉字的造型规律,运用点线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根据书体的不同分为正(楷)、草、行、隶、篆(大篆、小篆)五个基本类型。与西方的硬笔书写技艺不同的是中国书写工具的特性差异,毛笔的软性多变加上墨色的干湿浓淡,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线条变化,粗细刚柔、抑扬顿挫,用笔的提按、转折、轻重、缓急等都对书体的造型起着重要作用,文字的谋篇布局、节奏韵律均在一挥而就之间。在具象的表现中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意味,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和造型特质独步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东方之奇葩。

(六)建筑园林

作为实用艺术范畴的建筑与园林,在改善、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环境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经常互为一体、相互关联,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1. 建筑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其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很早就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原则,迄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2. 园林

园林是以植物、石头、水等自然元素为主体,经过设计的居住范围内的空间。园林主要是利用自然因素通过创意来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营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一种创造物。

从美术教育的角度, 尹少淳先生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涉及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到美术分类的知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

总之,“美术”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说它是采用

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美术既然是以视觉的感知方式与人交流的,那么造型性、视觉性就构成了其显著的特征。造型是美术的基本手段,也是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美术作品往往通过艺术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内在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义等。可以说美术形象实际上是“形”与“神”、外在与内在有机结合的统一。正是由于美术造型性的特性,才能使人们直接观赏到人类历史不同阶段中遗留下来的视觉珍品,这也是美术的独特优势之一。

综上所述,对 “ 美术 ” 的界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 美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一致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品; ● 将美学表现作为主要的创作目的,与创造美有关的视觉艺术。通过作品得到观者欣赏、引起沉思而实现审美价值。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 ;

● 美术具有视觉性、审美性、实用性、表现性、技术性、创新性等特性;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 美术既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篆刻等门类,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装置、多媒体等艺术门类。

●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将随着时代的递进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拓展。

一、儿童美术的发展特征

小学美术教育目的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 ,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 ,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了解儿童美术发展心理对解读儿童绘画以及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科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儿童美术发展心理的研究迄今已有 100 年的历史,现代心理学家更是将儿童的绘画与儿童的心智成长结合起来研究。尽管每个儿童的天赋以及客观环境均有所不同 , 其绘画能力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 但儿童绘画发展过程的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 的确与儿童年龄、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近百年来众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纷纷涉足这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理论构架的不同,对于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也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解释。请参见以下表格:

表 2 — 1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征分期比较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以上列举的诸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分期理论尽管由于年代、角度、观念、文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加之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影响等,都会对儿童绘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儿童绘画发展的大致脉络,即由简单的涂鸦逐步向形象的写实方向发展,而这一规律的产生则主要缘于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

二、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

(一)涂鸦阶段( 1 — 3 岁)

画画对儿童来说是自然的、直接的而且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活动。幼儿早期往往热衷于用各种可以获得的材料和方式进行印记制作,大约在1岁半左右,儿童开始用笔在纸上涂划,所画的东西纯属涂鸦,在画面上只是一些杂乱的线条,这类幼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画的线条被称为涂鸦线。

(二)符号阶段( 3 — 5 岁)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儿童3岁后,有能力使所画的形状与画纸保持配置关系,在3岁以前能以单线画出十字形、圆、三角形和其他不同的图形。在这两者之间,儿童有可能画出一些不同的偶发的图形。

(三)意象表现阶段( 5 — 7 岁)

所谓儿童的意象表现,这里主要指客观物象经过儿童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并非“真实”的客观物象,而是经儿童情感过滤之后、寄托儿童情思的形象。 这个时期是儿童由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 ,是儿童绘画发展的主要时期,因此可以将这时期称为黄金期。

意象表现阶段时期的儿童绘画的特点: 1.感觉的强调; 2.想象的夸张; 3.随性的色彩; 4.意念的空间。

(四)视觉写实阶段( 7 — 12 岁)

7 — 12岁,儿童进入少年期,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儿童的想象由直觉到形象发展,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素。

视觉写实阶段儿童绘画的特点: 1.从线到面的认识; 2.空间的理解与表现; 3.力求表达透视关系;

儿童早期的绘画行为——涂鸦、印记到符号表达等——从本质上看对儿童成长都很有价值。对儿童而言,艺术是他们运用感官进行学习和表达的一种手段。艺术创作会增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期内在创造力的空间。因而,儿童艺术活动常常被看做是培养和保护儿童个性、独创性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作为美术教师,要正确地理解小学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绘画特点的阶段性特征,既要适应又要促进其发展,使美术教育真正能实现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小学美术课程与教材

第一节小学美术课程概述

一、美术课程概述

“在当代的课程理论文献中,课程的定义有很多,大致可归为三类:课程是学科;课程是目标或计划;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我国的教育学中课程采用的就是第一种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那么,美术学科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三部分构成。

艾斯纳作为当代课程论学者,从一般教育学课程出发,探讨了美术课程的设立及其含义,认为课程是指一系列有目的发展,为一名或更多的学生提供教育经验的活动 。“美术课程以视觉艺术形象为基础,以课堂美术教学、课外美术学习以及美术自学活动为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美术教学和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二、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与发展

课程的设置是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随着学校的兴建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美术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当代美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结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美术的知识结构,也重视非知识结构,如情感性的结构、身体技巧性的结构,从知识的领域 ( 知识和智慧 ) 和情感的领域 ( 美术价值观、审美观 ) 结合等方面提出合理的美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一方面,充实现代科学文明的成果,扩大美术作为视觉领域的内容,绘画、工艺和欣赏相互渗透,日趋整合。另一方面,日愈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教材的乡土性和地域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

我国小学美术课程发展

与各国美术课程改革的现状相比,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这次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来看待,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这与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学科作为技能学科有很大的区别;过去美术教学大纲划分强调学科中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这次的《美术课程标准》却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加强了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的学习,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在评价方面,改变了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提倡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一、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功能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价值观明确而具体的表述,也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有四主要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其二,控制功能。其三,激励作用。其四,评价功能。

(二)教学目标分类简介

在收罗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目标系统。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或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 1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 ( 2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作出行为上的选择,情感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 3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关于动作技能的分类有辛普森 (Simpson , 1971 ) 的七级分类,即“知觉”、“定向”、“在指导下作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2.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分类系统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为学生学习的五种类型结果制订出了清晰的行为目标。这九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现分列如下:

目标 具体内容

辨别学是指对各种客观的情景或者物理特征进行辨别,涉及习的目标 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所有感觉方面。但它不是对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情境的全面描述。

具体性是指建立在辨别学习目标之上的,能够确定某类事物概念学习的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子的学习目标。

目标

定义概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规则对事物或事件进行分念学习的目类。这个规则表达了概念的本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标

规则学是指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描述和转换情景中的习的目标 概念和命

题。

问题解是指学习者能够在新的情景中运用规则和概念去解决学习的目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高级的规则和概念。 标

问题解是指学习者能够记住由有意义的命题构成的言语信决学习的目息,具体表现为能够复述和加工这些命题。

认知策是指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 略学习的目

动作技是指学习者在完成操作和动作时达到了一种熟练状能学习的目态,它可以用操作或动作的执行速度、精确性、力量或标 连续性等特征来描述和测定。

态度学是指学习者形成了一种能够对行为作出选择的内部习的目标 准备状态或者反应倾向。

以上所列目标中,辨别学习、具体性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属于智慧技能学习的目标。

总的来说,布卢姆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经实践证明是非常适当的,在教学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能不论教学情境的差异简单机械地套用他们的理论。当我们在分析和确定某一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其独特性,由于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要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二、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区分为三个领域 ——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王大根教授根据美术教学的特殊要求,经调整提出更适用于实际教学的 “ 美术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 ,将美术教学体系分为技能、认知、创造、情感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的美术教学体系也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试行)》所阐述的。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1.技能领域

技能领域是美术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可包括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方面。

2.认知领域

美术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可分为形象性材料和知识性材料两方面。形象性材料方面,要求学生记住所学过的作品、图像、实物和道具的形象方面的特征。

3.创造领域

创造领域体现了艺术的本质,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在确保技能和认知目标之外,还需留有让学生选择创造和个性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使每一次美术课都成为创造活动,使每一幅美术作业都富有个性,成为自我实现的过程。但必须注意,任何创造都和价值有关,只有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与健康、高尚的价值相联系才是有益的,而那些无意义的甚至与低级趣味、恶作剧相联系的创造性却是有害的。美术活动的创造性可表现为四种不同的水平:( 1 )观察、感受方面;( 2 )表现技能、风格方面;( 3 )想象思维方面;( 4 )个性、气质方面。

4.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包括人的基本情绪以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教学目标中的情感领域主要是指美感、审美情趣和情操等方面,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感又密切相关。美术教学能培养人高尚的美感、能欣赏现代、过去及不同文化美术作品的美,能准确地表达个人对美的感受,珍爱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学会关照环境中的视觉现象,认识到美术存在生活的每一天。同时还要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评价艺术作品。

第五章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领域

《 美术课程 标准》将创作又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前者注重自由表现,后者注重美术学习的功能性,“欣赏·评述”注重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 “综合·探索”体现了美术学习的综合趋势,也体现了对前面三个学习领域在更高阶段的要求。

一、“造型·表现”领域

(一)概述

“造型·表现”是整个小学美术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个领域。《 美术课程 标准》把“造型·表现”解释为“造型是运用描绘、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主要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包括绘画、雕塑,也包括美术与生活中的造型游戏、工艺制作等.

(二)“造型·表现”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造型要素

造型要素是构成美术作品或塑造美术形象最基本的形式成分。具体包括:点、线、面 ( 形状 ) 、形体、色彩 ( 明暗、色凋 ) 、肌理 ( 材质 ) 等。

二、“设计·应用”领域

(一)概述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二)“设计·应用”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设计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三)设计·应用组织原理

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则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结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二分陶艺以及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等。上述各种领域的设计要循序一定的组织原理:

(四)材料组合与对比

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任何产品功能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可感知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的材料等体现出来,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正确的掌握材料,赋予材料以生命。

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具体的“应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评述”领域

(一)概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二)“欣赏·评述”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物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三)“欣赏·评述”领域相关知识的解释

1.形式与内容

眼睛所见即为形式,所见中读取的含义即为内容。形式是指作品以内包含的、综合了视觉特质的总体效果,这些元素包括材料、颜色、形状、线条和设计等。内容是指作品的信息或内涵寓意——艺术家想要向观赏者传递或表达的东西。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表达内容。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形式变了,内容也变,反之亦然。

2.中外美术比较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的。这种方法有省时、高效、思维跨度大、知识面宽、给人印象深的特点,同时,也比较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心理基础和思维规律,能更有效的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获得比其他教学方法在知识范围上更广阔、在程度上更深刻的效果。在在比较中探索和发现可以激发学习者 的兴趣,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潜力,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科学认识的方法,做出自己对美术知识的分析、比较、判断。

3.美术评价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1.通过评价,学校和社会可以验证美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2.通过评价,教师可以验证美术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3.通过评价,学生可即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4.通过评价,家长能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

设置“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捕捉美,让学生从情感和视觉和谐的角度引起共鸣,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表达出来,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

四、“综合·探索”领域

(一)概述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这种综合性学习体系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其他现实社会相联系。这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这一领域皆在让学生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二)“综合·探索”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三)“综合·探索”

1.美术的综合表现

美术的综合表现着重在美术的不同类型和领域中进行探索表现,无论是绘画领域中西材料工具的差异,还是雕塑、建筑中材料的质感和象征寓意等,在它的表现性还是技术性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感。

2.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融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 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即在一次美术活动或一个单元的美术活动中,同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上领域的学习内容。

[1 ]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指在学科教育的范畴内,跨越美术学科的、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学习活动。

以上四个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其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意识,不要把四个领域孤立起来;要突出每一学习领域的重点和主要的培养目标;每一领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一、美术教学过程与结构类型

美术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目标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即教师有计划有 步骤地 教授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美术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传递美术文化和育人的实践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接受美术文化和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实践过程。其本质是师生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一)美术教学过程的矛盾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设备与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是构成教学活动必不可缺的要素。其中,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目标,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上的具体体现。它决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支配着教师对教学的实施,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的发展,是验证教学效果的标准。学生的原有水平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便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整体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使学生掌握教材这个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这一对矛盾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美术教学过程的根本矛盾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原有水平的矛盾。

美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 “ 教 ” 与学生的 “ 学 ” 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材(课程内容)、教学设备等都由教师把握与组织,也是由教师直面学生这个指导对象,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很突出的。教师与学生的 “ 教 ” 与 “ 学 ” 的矛盾决定教学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教学矛盾体系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因而是主要矛盾。 “ 教 ” 与 “ 学 ” 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教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师与学生的身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师是按着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和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一个个教学阶段目标的达成,最终使整个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达到国家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标准。

(二)美术课堂的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一节课中所包含教学环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逻辑程序 ,也就是课程的各种要素的有序结合 。由于受到美术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规律的制约, 课程结构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共性,有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部分 ;又具有灵活多变的即兴性。这是因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和不同的教学风格,都会因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对课程的结构产生影响 。 从课程 结构 的呈现方式上,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二种:

1. 空间结构 ; 2. 时间结构

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比如:《欣赏课》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直观感受→作品赏析(审美引导)→小结等;《创作课》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气氛渲染→启发构思(关键)→表现探索(重点)→小结等。

(三)美术课堂的类型

美术课的类型 规定了课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而这种结构的类型又是由美术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及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关于课的分类大致有两种供大家参考 。

一是按照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特点来划分 。如 绘画课、工艺设计课、欣赏课等 , 这种分类方式,使每一类型的课业中都呈现出很多的共同特征(即相似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这也使得每一类型的课目都有相似的教学结构),如:工艺设计课中的《标志设计》、《贺卡设计》和《服饰设计》等课,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设计课,都涉及到应用平面构成原理、色彩构成原理等知识来实现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一共同行为目标。

二 是按照每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来分:传授新知识类(新授课、讲授课等);巩固知识类(复习课、巩固课);操作知识类(技能课、练习课等);检查知识类(检查课、评价课等)。在实际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时一堂美术课只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有时则要完成多项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根据一堂美术课具体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又可将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单一课是指在一堂美术课中,只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或目的。美术教材的编写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约和指导,每一单元、每一节课都明确了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美术教学中的单一课,或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是以认知领域教学为目的的常识课、史论课等;或以巩固或培养美术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复习课、练习课等;也有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个性行为的创作课 、 陶艺课等;或以提高学生鉴别、审美或判断能力为主的鉴评课、欣赏课 和 讨论课等。

综合课亦称“混合课”,是指一堂课中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任务。 小学 美术常规课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操作练习、检查测评、巩固新知识等多个教学任务,这类课都可归纳入综合课。随着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单一课和综合课这两种类型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关于美术课的分类请参见下表:

表 6-1 美术课类型一览表

1.美术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两步两个层面: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

目标分析过程可以归纳为六个步骤。

( 1 )了解问题,确定目的。了解现实教学活动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明确教学活动问题所在,从而确定教学设计的目的。( 2 )确立目标。围绕某个目的,按照布卢姆或加涅等的目标分类体系,建立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

( 3 )提炼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是目标对于实现目的的重要性程度)对提炼后的目标进行选择和排列,区别主要目标、核心目标与次要目标、支持目标,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 4 )概括并再次提炼目标。再次对目标进行提炼,确保目标的价值。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已确定的目标一一与现实教学活动进行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证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将已确定的目标与前面确定的教学设计的目的进行对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保证每个目标确实是围绕某个共同的目的而设计的。

( 5 )再次排列目标。对目标进行最后的排列,形成教学设计目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标体系。

二、教学目标的呈现

我国教学工作者在目标教学的实践中也总结出了教学目标的呈现与教学目标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的一些规律:( 1 )展示目标要自然;( 2 )分散展示目标的效果优于集中展示目标;( 3 )展示目标与回顾目标(教学内容结束时回顾目标)结合,效果更佳;( 4 )每一课时目标不宜太多,且要定出重点目标、难点目标;( 5 )呈现的目标不宜过细,否则教学易机械、呆板,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6 )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目标理解的有效程度,对目标不予展示或只变相展示目标;( 7 )对于跳跃性的、术语生僻、难度大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展示最好放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完成;( 8 )高年级以自学为主的课型最好课前展示目标,以起到组织策略的作用;( 9 )情感目标在课堂上不一定展现,但设计中必须有其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有计划地、不失时机地渗透情感教学内容,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一、美术教师的职业教学特点

(一)视觉形象性

美术较之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其形象性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表现更为突出、更为直接的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 它在空间有着确定的形式,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被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

(二)情感表现性

任何艺术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而情感性是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美术教育也可以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自己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和陶冶他们的情感,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感情,体验美术作品的情感,并进而做到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能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情感。

(三)艺术创造性

美术,贵在创造。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目的之一。

(四)教学示范性

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必须通过欣赏、掌握技能、创作等美术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它的知识和技巧。

二、美术教学与教师角色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角色”一词取自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用语,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的人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美国教师扮演着下列的角色: 1. 家长代理人 2. 知识的传播者 3. 团体的领导者 4. 模范公民 5. 心理治疗家 6. 朋友与知己 7. 纪律的监督者和执行者 8. 替罪羊。

总之,美术教师的社会地位所扮演的心理角色。由于美术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参与活动是多样的,在多方面影响并发挥作用,因而美术教师充当的角色也是多样化的。社会、家长、学生对美术教师的期望也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的美术教师角色

1. 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重视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

2. 教师是教学的支配者、绝对权威。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

3. 教师是绝对控制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在低年级学生中,此角色地位更突出。

4. 教师是静态知识占有者,往往忽视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较少对新兴科技、新事物的学习,对其他学科广博知识的涉猎。

(二)新型的美术教师角色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这就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开始有了新的转变。

1. 从课程开发角度来讲,教师是美术课程的开发者。

2.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3. 从教学的角度上,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

4. 从课程评价的角度上,教师是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激励者。

5. 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教师应该保持终生学习的热情。 课程改革使美术课堂更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面对全新的教学情境和教师重新组合的教学内容,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行为,通过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教学的应变、学生的见解、教案的修正、课后的随想等课堂教学记录,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

第一节乡土教材概述

小学美术自学考试总结

一、什么是乡土教材?

这里所说的乡土教材主要指的是针对具有乡土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所开发和编写的地方性美术教材。“民间美术”相对于贵族的宫廷美术、士大夫的文人美术和佛、道教等宗教美术而言,是指生长和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满足于老百姓日常需要的、当地群众所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 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 美术样式或作品。“乡土美术”更注重的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指人们出生或长期的居住和生活的地域,因而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深受其影响。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因此,“乡土美术”特指的是本乡本土的民间美术,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是其最大的特点。

二、乡土教材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意义

1. 民间美术资源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

民间美术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多来自远古文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神话传说等,对民间美术中一些恒常主题的追溯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传统文明的起源、发展、文明变迁等。开发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乡土教材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当地习俗及文化传统,促进地方性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2. 民间美术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乡土美术恰恰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情境”。无论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都能给予我们以全方位的体验。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乡土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是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因此,以多种形式和较强的实用性及操作性将丰富有趣的民间美术知识变成学生的具体感受和验证,这不但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加深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而且也对学生树立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的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3. 民间美术学习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共生的态势,各民族文化传统如何传承与创新成为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现代艺术源泉的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些优势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g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