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

更新时间:2023-09-27 08: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

刘连凯20102112107 新闻采编与制作(1)班

摘 要: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饱受苦难,但政治热情不减,这 一

时期的文学创作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可谓是上继西汉雄风,下开盛唐之音。而建安七子正是活跃于建安诗坛的主力军,他们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这样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文学团体,他们经历了由战争离乱到封官加爵,他们的生活和诗歌都有了变化。本文主要讨论了建安七子在文学方面 的成就,即在诗歌、赋、散文等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建安七子;文学成就;诗歌创作 一、引语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1]:“今之文人,东汉末建安时期的七位著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隅、应玚、刘桢。即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建安七子的得名也是由于他们的身世遭遇以及文学创作多有相近之处,他们的经历虽各自不同,但都生于汉末大动乱的时代,大多饱受战争中奔走离乱之苦,后来为曹操所笼络,有了官职和富足安定的生活。他们一方面帮助曹操,另一方面也正是想通过曹操来达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于长期的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作品风格以及政见与曹操有相当程度的吻合。这也导致了后期创作中的幕僚色彩。当然,这其中的孔融是个例外,他对曹操的行事作风大不认同,与其政见不合,所以惨遭曹操的杀害。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也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有了不一样的风采。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 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概况

建安七子作为活跃在建安文坛上的生力军,他们在诗歌辞赋等不同文体上都有不小的成就,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在这七个人中间,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文体上有不同的造诣,下面就做一下大致介绍。可以说,早在与七子同时代的曹丕的文章中就指出了他们的创作的文体问题,在他的《典论?论文》中就指出: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2])在这里他就明确指出了王粲、徐干二人在辞赋上比较擅长,有过人之处,还举了二人的作品以作例证,比如王粲的《初征》、《登楼》、《槐赋》、《征思》, 徐干的《玄猿》、《漏卮》、《圆扇》、《橘赋》,但他们在诗歌上同样也是大有成就,如王粲的《七哀诗》三首,《从军诗》五首则分别显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采。而徐干的其情诗《室思》也是给人一往情深的感觉享受。提到陈琳、阮隅则不然,指出这两人是以章表书记而在当世成为俊才。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是代表,文笔犀利而极富煽动效果,此外他的《大暑赋》、《谏何进召外兵》等也是佳作,同时,他在诗歌上的代表作《饮马长城窟》也极具现实主义的神韵。阮隅所作章表书记也是非常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他的诗歌语言朴素,反映了社会弊病所在,如《驾出北郭门行》,就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

关于孔融、应玚、刘桢,曹丕就没具体指明个人所擅长的文体,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从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大致看出孔融这个七子中命运比较特殊的文人,他的现存作品以文和诗偏多,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作品就有华丽的辞藻,气息偏于骈俪;而《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更有带有诙谐意味。他的《杂诗》第二首,用平淡不惊的笔调描写了丧子之痛,哀婉动人。应?则比较擅长于文赋和诗歌,在其作品中文赋就有数十篇,比较著名的有《神女赋》、《鹦鹉赋》、《西征赋》。在诗歌上则以《报赵淑丽诗》和《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最为有名。刘桢也是建安七子中才华横溢的一位,他在诗歌,尤其是五言诗的创作上,有不可小觑的成就,现存诗约十五首,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他的《赠从弟》三首。

建安七子后期的文学创作并非简单的歌功颂德和赞扬称颂,他们都建立在自己的报国建功的志向上,与汉代的文人侍从之臣有着实质上的不同。这种同题共咏之作虽然带有幕僚侍从色彩,使得一时间文学上出现了大量的应酬奉合之作,但这并没有降低七子作品的艺术效果,它与前期作品一样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从以上概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此七子在文学创作上各有千秋,各自都有所擅长的文体,在文学的造诣并不是呈水平状态,而是有高有低,极富个性。 三、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东汉末年的虽然动乱,但文人的政治热情也很高,这种政治热情的高扬使得当时的诗歌出现了“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另外,关于人生短暂的哀叹也是建安诗歌的又一个主题;在建安时期,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诗人开始高扬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时,建安诗歌又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上的几个特点,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3])即建安七子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安七子这个独特的文学群体,经历了坎坷磨难,这样也使得他们的诗歌、散文、歌赋呈现了不一样的风采,生活的转折也同样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上, 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建安七子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魅力, 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m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