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桥之美》导学稿 学生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31 06: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家砭中学导学稿

科 目 设计人 学 习 目 标 语文 课题 《桥之美》----- 吴冠中 授 课 时 间 2012-11-7 李永刚 课型 新授 班 级 八( ) 姓 名 1、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学习在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的表达更生动的方法。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师寄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资料链接: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煞( ) 纤( )细 驻( )足 前瞻( )后顾 点缀( ) 2.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 极目: 销魂: 前瞻后顾: 煞它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4.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 ②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③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遍史诗似的满足。( ) ④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5、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二、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 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2、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看看那些是从正面说明?那些是从反面说明?

3、重点研读第④小节。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二)、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说明收获?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检测巩固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 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r4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