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内战的爆发》说课详稿

更新时间:2024-04-20 1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面内战的爆发》说课稿

说课者:李文佳

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内容,它上承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下接中国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略进攻。主要讲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两种力量的较量和斗争,其中有文的斗争,即重庆谈判,也有武的斗争,即全面内战的爆发。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据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胃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

2、通过资料展示、或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教科书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2、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

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

说学情:八年级学生个性普遍突出、惯于表象思维、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在前一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有对下一课再进行学习的渴望。但是知识水平和资料来源还是很有限,理性认识较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性影响和提高理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说教法学法: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史论结合学习法、创设情境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历史,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让历史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抗战胜利后,人民欢呼胜利和呼吁和平民主的一组图片后,谈话导入:中国一百多年来内忧外患,兵连祸结,日本入侵更使中国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如此惨痛的命运,如此不幸的民族,以最大的近乎哀求的祈愿,期望重庆谈判将是和平与民主的开端。然而事实如何呢?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谈判桌上的较量】

谈判桌上的较量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从国共双方重庆谈判期间政治斗争的复杂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本质,是学习本目的关键,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探讨。

1、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分析抗战胜利后局势:(1)指导学生阅读“抗战胜利后,各地群众在平毁碉堡”插图,分析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十分渴望和平、民主。(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2页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即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进步和发展;国民党想垄断抗战胜利的果实,使中国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

2、重庆谈判前后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可采用问题解决法组织学生探讨: (1)在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连续公开发三次急电给毛泽东,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事,还扬言派美国特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乘专机到延安接中共代表团。蒋介石与共产党不共戴天,人人皆知,难道他真的要改弦易辙、真心悔过了吗?他这么做的用意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来与不来都使蒋介石有利可图,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谈判的真实目的是争取有利的舆论,混淆视听,掩人耳目,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推动发动内战的责任。蒋介石虽然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他放手发动内战还有很多困难,特别是他的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2)既然是“鸿门宴”,精通中国历史的毛泽东不可能不知道张学良的前车之鉴,很多人为毛的安危担心。那么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为什么敢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结合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重庆谈判斗争的复杂性,从而使学生明白:毛泽东毅然去赴“鸿门宴”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并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飞机起飞前在延安机场”图片,简要介绍图中人物,教师补充有关毛泽东飞抵重庆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实乃“弥天大勇”之举,是当时震动世界的重大事件。毛泽东用行动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一贯地代表人民愿望的。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要求和平的诚意和面对蒋介石的两面手法所做的两手准备(一方面,派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去重庆谈判,作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努力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同时,将实际处于被国民党包围的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即江南八个解放区的军队和干部合法地撤出,使国民党失去围歼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共领导各个解放区积极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工作,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为祖国有效的服务培养出对祖国的忠诚”。作为历史教师,时刻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育功能。从而帮助学生准确

把握历史知识,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统治。)

(4)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认可。)

3、《双十协定》的签订 首先提问:谈判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协议?哪些方面没有达成协议?学生看书后回答。然后师小结,归纳出要点。通过重庆谈判,国民党没有达成预期目的,中共的和平主张取得了胜利。“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正如毛泽东说,以后“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重庆谈判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中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

过渡: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协定”,迅速将南方解放区军队撤到长江以北,而国民党又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罗列蒋介石加紧内战的做法及激起了人民反内战运动的兴起。

2、学生讲述“下关惨案”,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述表达能力。 3、回答“想一想”中的问题。

4、事实证明,蒋介石签订“双十协定”不过是“应急”的手段,在谈判的掩护下,蒋介石加紧进行着内战部署。在完成内战部署之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镇压人民的反内战运动,另一方面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内战。蒋的做法印证了他假和平真内战的实质,等于自掘坟墓,为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平的民主人士所抛弃。

【全面内战的烽火】

(1)学生阅读本目后说出全面内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事件是什么? (2)小组讨论:国共谈判后,签订《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为什么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全面内战?(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3)提问:国民党在力量对比上哪些方面占优势?(让学生回答后,师强调指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面对蒋介石的疯狂叫嚣,革命队伍内也有些人对战争前途感到渺茫。中国人民能不能打败蒋介石?怎样才能打败蒋介石?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对战争前途作了明确的回答。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认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毛泽东还指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胜利最终属于人民。这个指导思想在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5)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结果如何? 首先分析:如何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才能取得战争主动权?(从作战方式上讲,主要有三种: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运用游击战;在敌我力量对比比较悬殊的情况下,要采用运动战;在敌我力量对比

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实行阵地战。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哪种战法比较合适?(运动战)在作战目标方面,我们是以坚守或者占领城市、地区为主,还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即作战部队为主。如果坚守城市或地区,就无法实行运动战,就无法取得战略防御的主动权。在此,还可以援用当时党中央说服大多数人放弃延安时所用的话:“人失地存,人地两失;人存地失,人地两存。”我们只有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才会打破敌人的进攻,到时候,失去的地方还可以夺回来。)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师作结:中原解放军在中央军委“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胜利完成突围转移任务。此后半年多的时间内,人民解放军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妄图独霸胜利果实的蒋介石变成了孤家寡人,几年后身败名裂,贻笑千古。)

三、总结点题

通过板书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从而更好的理解课题含义。

四、配餐作业

1、完成本课的“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2、完成本课的《课堂精讲》中的内容。

板书设计

22、全面内战的爆发

重庆谈判(原因、时间、地点、中共代表、结果) 大量印发手册 运兵到内战前线 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 收编大量伪军

撕毁协定,镇压民主人士

全面内战的烽火(时间、标志、解放军的作战原则及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