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最新版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6-09 04: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选择题

第一章:先秦

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社会作用。“”,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9、荀子曾在《解弊》中批评墨子“弊于用而不知文”。

10、

11、《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他的观点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他说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达的。

12、关于庄子“言意”关系的理论是:(。

13、《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1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

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6、《毛诗序》的中心内容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关雎》是表现“后妃之德”的诗篇。

7、《毛诗序》认为变风、变雅的产生,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的结果。它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把文艺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生,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8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都是对“”说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9、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论衡》主要是在哲学上阐述他的进步主张。如《艺增》、

《超奇》、《自纪》,都是他在文学方面的见解。王充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这种文风,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对“虚妄”的文风进行了批判。

10、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11、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二是宣上德,尽忠孝。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他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

2、曹丕提出用“”的原则,”的毛病,这就是他作《典论·论文》的主旨。

3、“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

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

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文心雕龙·神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驿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13、刘勰指出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可以飞越千载,任意翱翔。思维活动一定要寂静地,专注的,聚精会神的进行,让自己的想象,上接千载,视通万里,眉眼之间,浮现着风云变化的种种景色。主观的想象不能离开客观的事物。

14、刘勰对作家的要求:一“,不断积累知识;二“”,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四“怿辞”,逐渐掌握运用文辞的技能。

15、《文心雕龙·情采》“情”指思想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的范畴;“采”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16、刘勰指出诗人与辞人创作态度的不同

由于本末倒置,遗真逐伪,文章必然“淫丽而泛滥”。

17、《文心雕龙·物色》

是客观事物,是创作的客体。

18、《文心雕龙·知音》

1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等出自

《文心雕龙·知音》。

20、《文心雕龙·序志》文如雕刻龙纹一般,以此来比喻作文的精细和要讲究文采。

21、阐述《文心雕龙》一书的大致内容及其体例:一阐述自己关于文章写作的基本观点;二论述文学的体裁问题;三创作问题;四批评问题;五:最后在《序志》篇里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统领各篇。

2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2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2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

2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26建安风力”;主张诗的自然美,强调诗的形象性,提出“赋、比、兴”的兼顾运用。

反对形式主义的诗风,

抨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哲理诗。

27

28、

第四章:唐宋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

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3、复古,具体地说,就是恢复“正始之音”。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4 、"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5、"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7、陈子昂受到皎然新。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最早的论诗绝句,它属于(组诗)。杜甫对南朝庾信的评价是“凌云健笔意纵横”。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是:“王杨卢骆当时体,劣于汉魏尽风骚”。

9、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

10、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

11、皎然指出诗是“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12、皎然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真正奠基人。 睹文字”。

14、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该诗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5、“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16、白居易对南朝文学的评价是“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对李、杜的评价是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7,他所取者在于“美刺兴比”

(为诗歌的最高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文学应为时政而作,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除此之外,吟咏性情之作皆不足道。他

18、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

19、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20、韩愈对散文的艺术形式相当重视,他认为“辞不足不可以成为文”。

21、司空图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品》,描述了诗的二十四种艺术风格。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难就难在品味,因此他说:“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22、,是对钟嵘以来的诗歌艺术境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司空图要求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物象之中,而寄于语言、物象之外。寓于其中与寄于其外的统一,就是有艺术境界,就是有味。《诗品》强调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实际上是诗“味”说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皎然所谓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是一样的意思。

23、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

24、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25、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

26、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认为“道”是主要的,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这也是对当时徒事辞采藻丽文风的针砭。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脱离现实的倾向。重道而不废文。

1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

27、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

28、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苏轼提倡“辞达”说

强调“神似”,反对“形似”。他指出自然成文的文论观点。他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咸酸之外”的主张。他的主导倾向是:豪迈、奔放的浪漫派精神。 29、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传统学说为主,他与秦观、张耒 、晁补之齐名,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

30、黄庭坚重视文学的思想内容,《答洪驹父书》提出“。要求“,旨在重视思想内容。他论诗影响最大的是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

31、黄庭坚批评苏轼的文章是:“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32、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 这是她对宋代词家进行针砭的理论依据,也是婉约派词论的核心主张。她论词宗主婉约派,强调音乐美和抒情性。

33、李清照的《论词》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专论,探讨了词的发展过程。李清照强调音韵和谐,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和“词语尘下”。

34

35、“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出自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36、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针对时弊,严羽提出“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要有眼力,辨认真伪邪正。以禅喻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艺术的特点。

37

38

3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4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这里他已体会到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不同。

41、“悟”。二,。

42、严羽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是“入神”。他评价抒情诗主要强调“气象”和“兴趣”(形象、意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趣)。

第五章 金元明清

1、元好问在《论诗十三首》中主要讲了以下几点对诗歌的意见:一,主张刚健豪壮的风格,反对纤弱柔靡的诗风;二,提倡清新自然,反对雕琢;三,提倡亲身体验,反对一味模仿。

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

3、《词源》分上、下两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词的鉴赏和创作。

4

《女状元》《翠乡梦》《渔阳弄》),以及唯一一部研究南戏的著5、李贽"童心"

6、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

7、名解:“童心”就是真心,就是清洗了封建伦常教条束缚和蒙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它不是一般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情实感。 8、李贽既然肯定了“童心”,就必然要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即不以儒学教条的是非为是非,而以童心之是非为是非,人们判断是非,只能从自己的真心出发。“童心”既失,人就成了假人,文就成了假文,只有出自“童心”,才能有真正的好作品,按照这个标准,李贽肯定了《西厢记》、《水浒传》等具有反封建意义的进步文学作品。

9一文突出的强调了一个“情”字,表明汤显祖于他说过“世总为情”,认为人事都以情主宰,因而一切文学作品也应以情主宰,这种主张,可以概括为“主情说”。他还把这种“情”明确地与“理”对立起来,强调“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他在这里强调的

“情”,实质上就是李贽所强调的“童心”。由于强调情,他明确地声言自己进行戏剧创作是“为情所使”。

10、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戏剧论著中比较突出的一部。

11

音乐格律问题。他主张戏曲语言要文俚相间,雅俗共赏。

12、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

13

14、明代小说批评或理论主要涉及的问题:小说地位问题,艺术虚构问题,典型塑造问题,语言通俗问题。

15、冯梦龙的贡献是: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16、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17、"《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

18、金圣叹是清初小说理论的批评家。他为人“倜傥离奇”,又“好评论奇书小说”。他评点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他还删改了大团圆的《西厢记》为止于草桥惊梦的古典悲剧,称(《第六才子书》)。

19、李渔戏曲理论的代表作是《闲情偶寄》

词曲部和演习部。他关于戏曲创作的理论,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要从观众出发,注重戏剧的舞台演出。也就是要注意(群众性和演出效果)。

20、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21、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

22、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叶燮的《原诗》 23、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

24、《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25、“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这句话出自叶燮的《原诗》。

26、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祯)

27、所谓“神韵”就是不论写景抒情,都力求含蓄,表现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

28、中极力称赞、”、”。 29、王士祯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 》最为著名.

30、“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安际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石头记缘起》。

31、刘大櫆

与方苞、姚鼐32、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

33、袁枚论诗提倡“性灵说”,他认为“诗之传者,都自性灵。”

34、袁枚的《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提出了“诗有工拙,而无古今”的观点。 35、为了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

说。

36、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容 和 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是:崇尚 自然 ,反对 人文。 6、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7、《庄子》的,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 意在言外 "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 庄子 》一书的文艺

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毛诗大序》还提出了 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4、《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三曰 ,四曰五曰,六曰."

5、《毛诗大序》说:"《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6、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

7、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 夸张 手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 才能 与 文体 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 王粲 、 徐干 、阮瑀、应玚和 刘桢 .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 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 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实际上共分.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 诗品 》.

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

,

若.

"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是指具体构思

,"是指 词藻问题 指语言的音乐美.

12

、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

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章 .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道,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

18、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壮丽 "、"新奇"、"轻靡".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 语言表达 .

·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

分别是 曹丕 、 陆机 、 刘勰 、 钟嵘 . 《 诗品 》与《 文心雕龙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钟嵘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直寻 ".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心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 性灵 ".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29、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风力 "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 建安风力 "树立了标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比 ,三曰 赋 ."

第四章:唐宋 修竹篇序 》,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和""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 》,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说,提出了"之论.

8、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该诗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强调诗的最高标准是"六义",而对“六义”,他所取者在于“美刺兴比”(最高标准)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第五章:金元明清

1、欧阳修晚年作《 六一诗话 》,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 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脱离现实的倾向。

" "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

《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苏轼提倡“辞达”说,强调“神似”反对“形似”

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

6、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 论词 》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这也是婉约派词论的核心主张。

,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 故实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 沧浪诗话 》. "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

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11、"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12、"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

继承关系.

13·诗辨》里说

,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 ,曰音节 ." 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曰 入神 .诗而 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15、,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上继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下开清代王士祯、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16、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18、《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 论词 》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

19、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 雅正 "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 "的审美要求,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 "的审美要求.

20、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 ,不要质实.."

21、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 ,无笔力者未易到."

22、李贽认为:"《水浒传》者, 发愤之所作 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样的地位.

23、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 性灵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24、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三袁”为代表,其中

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的口号.

25、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26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7、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28、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 运事 ,《水浒》是因文 生事 ."

29、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

30、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 原诗 》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 文心雕龙 》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31、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32、教材认为王士祯"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

33、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影响的痕迹.

第一章:先秦

1、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2、"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

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3、"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两汉

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2、《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4、"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2、"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

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第四章:唐宋

1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2、"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

3、"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

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

4、"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5、"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 济人病,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

6、"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7、"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9、"妙悟"说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1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1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第五章 金元明清

1、"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

2、"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3、“为文计”说,金圣叹还研究了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出“为文计”说,即围绕作品的主题选择和处理这些历史素材。作家可以对历史事实采取剪裁和夸张的手法,还可以通过想象填补故事的缺陷与空白。

4、"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

5、"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

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

6、"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7、"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 简答题

1、简述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1《修竹篇序》中提出的有关诗歌的理论观点,其核心是复古,具体的说,就是恢复“正始之音”○。 2反对齐梁文学“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3提出“兴寄”的问题,也就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 ○

2

1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

2杜甫提出的对待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态度是: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在实践中,杜甫就是一个真正作到了以“多师”为师,非常虚心地向前人学习的大诗人。中唐元稹 ○

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

3、阐述皎然对于诗歌的意境学说?

1他认为,最好的诗应当讲究“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故云“但见情性, ○

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他提倡(“假象见意”)。就是主张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他又提出了(“诗情缘境发”)。他认为,诗歌要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思想感情。所谓(“缘境不尽曰情”),即是说抒情性最强的应当是通过“境”来表现而给人以无穷回味的。他所说的“境”,指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典型的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

2皎然所谓“境” ○,既要求外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构思的产物。

3皎然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主要艺术标准。他认为,诗作的艺术效果首 ○

先是由“取境”决定的。他要求“取境”要独创,即立意新颖、形象独特、语言精粹;创造出的意境要自然,“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描绘意境要“状飞动之趣”,即要用(动态美)。

4、论述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和意义?

中唐的文学复古,在散文方面为首的是韩愈。古文运动的主旨,从内容说,是复兴儒学,从形式说,是改革文体。古文运动(名解)是中唐的文学复古,意在政治上的补偏救弊;古文运动的具体出发点,则在于纠正思想上对儒学的偏离。排斥异端是佛、道的宗旨。

仁义与文辞有本、末之分,对文章来说,儒道是最要紧的。而儒道的修养,一方面需积久之功,不可急于求成;一方面又需有坚毅之志。不可为“势力”(包括当时影响很大的佛、道势力)所诱,这鲜明的表现了韩愈倡导文章复古的基本宗旨。

1韩愈强调学习古文,应以古为法,因此强调“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2学古而又不能食古不化,因袭陈言。 ○

3关于气、言、声的关系问题,强调以气为主,实际上是针对过分追求文辞声律而割裂文气的某些骈○

文而言的,也就是气盛言宜的道理。

5、韩、柳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就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来说,柳宗元其实并不完全与韩一致,但因为他与韩愈同时着力于古文写作,并有极高的成就,故后人常以韩、柳并称。

1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主张,与韩愈最大的区别是对“道”的理解不同,韩愈之“道”○,纯为儒道。柳宗元并不反对儒道,但他吸收了道家的“自然之道”。他对佛教思想也能接受。

2由于“道”有所区别,韩、柳对文章复古所师法的对象也不尽一致。韩愈独尊儒学,故强调“师古圣贤○

人”。

3柳还提出要“○”可见他取途较广,这也使得他的散文在上与韩文都有所不同。

4柳宗元强调“文者以明道”○,这一点与韩愈相同,柳宗元也一样的重“文”。柳宗元还对散文艺术提出了奥而且明,通而且节,清而且重的要求。

6、简述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在开端指出洪驹父的文章“但少古人绳墨”,而结尾处又提出“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因为守绳墨与不守绳墨有个发展的过程,守绳墨可看作是学诗的入门,不守绳墨则是作诗之极致。这种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反映了学诗由入门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守绳墨和不守绳墨,理解为学诗不可不循法,而作诗又不可囿于法,这才是创作的正路。黄庭坚的本意也在于此。

7、简述胡寅的《题酒边词》的词论?

1作者认为,词曲是古代乐府的继续和发展,是诗的一种,他反对把词与诗对立起来。 ○

2胡寅也揭示了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他认为,词更主要的是接受了楚词,特别是《离骚》的传统,具有 ○

类似“变风变雅”的特征,它的抒情性更强,甚而至于“怨而迫、哀而伤”,不尽合乎“礼义”,甚至相去“益远”。所谓“止乎礼义则异”,即指词有突破传统礼义之处。这种观点不同于正统儒家的“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诗教,作者肯定了词的进步方向,对词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胡寅特别推崇苏轼的词,他认为苏词开拓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风格,能使人奋发、向上,陶冶○

出高尚的情操。对豪放派词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4胡寅很重视作者的品德修养,他认为词的风格是作者人格的反映。 ○

8、简述李清照与胡寅的词论?

1如何看待以诗为词?词与诗的关系问题? 不同点:○

2围绕苏词的评价有所不同,李清照对其基本否定,胡寅高度推崇。 ○

3对婉约与豪放的不同看法。 ○

4音律与合乐的问不同。 ○(296—302页)

9、联系《岁寒堂诗话》论述张戒论诗的主要特点;

1基本主张。 ○“出发点。“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言志”并不废“咏物”,通过描写自然景物 寄托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他用“意味”说明艺术性的重要。对艺术性,他提出了三个因素:情真、味长、气胜。

2思想内容强调“情真” ○,艺术表现要求“中的”。张戒强调“因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他提出诗歌创作必须“中的”的主张。“中的”包括抒情和写景,即要求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使所描写的对象形象鲜明生动,情深而意切,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做到“中的”,就要要求诗歌创作要感物而动,因情而发,抓住彼时彼地具体而生动的感受,作出形象的描绘,才能充分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

3对诗歌的艺术风格,他赞赏古朴自然,反对雕琢字句、以议论为诗、追求用事用韵;他强调诗歌必○

须委婉含蓄,反对详尽浅露, 提倡正而有礼,反对怨怒、俚俗等等。

10、简述明代小说理论?

1明初期,主要围绕着剪灯新化等大型文言小说系列,出现了不少评论,是文言小说理论发展的高潮。 ○

2明中期,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出现,出现了许多通俗小说,以历史语义小说最多,历史真实。对历史○

语言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研究,成为白话小说理论的正式开始,但很多小说理论问题还没有涉及。 3明后期,小说理论与批评达到高潮,这时期的小说创作也达到了高潮,如《金瓶梅》○。

11、简述金圣叹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见解?

关于典型人物塑造的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

1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写人物,而《水浒》最大的成就是把一百零八人的性格都写出来。 ○

2金圣叹把气质作为典型的必备条件,他要发掘人物的内心奥秘,把灵魂深处的东西展示出来。 ○

3金圣叹强调小说人物的语言应符合人物的个性。 ○

4他还注意到了人物语言与其政治观点应该一致。 ○

12、简述李渔关于戏曲创作的理论观点?

1他非常强调结构(即对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的组织与处理) ○。他主张在动笔之前,对这些问题应该先有成局在胸。

2李渔不仅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立主脑” ○、“密针线”、“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的方法。

3李渔也很重视,他主张戏剧语言应该“贵浅显” ○,“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字分南北”,“意取尖新”,“少用方言”等。他还特别强调宾白的重要性,认为“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

13、李渔对戏曲理论的贡献?

李渔的戏曲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明王骥德的主张,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元明以来戏曲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揭示了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艺术法则。

14、简述李渔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的结构方法?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的结构严谨的方法。

1在○节铺成,有如散金碎玉”,使全剧成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强调次要人物、次要情节要为主要人物服务,为了立主脑,须减头绪,须集中笔墨,文情专一,这样的戏观众容易接受。

2在“密针线”中,他要求故事情节前后要统一,主要情节要考虑埋伏和照映,使整个剧本浑然一体,天○

衣无缝。

3在○,使剧作思路不分,文情专一。

4他还在“脱窠臼”中主张创新,反对抄袭。在○“戒荒唐”中主张所写的事应合于人情物理,在“审虚实” 中,他还提出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处理问题,和典型化的问题。

15、简述叶燮《原诗》的“理、事、情”的意义和内涵?

1叶燮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所谓

就是○

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就是事物的客观存在;

事物千姿万态的情状。

2表现客观事物的“理、事、情”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有机统一。同时,叶燮还以泰山出云为例,○

具体而生动地说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极其复杂的变异,从而指出反映“理、事、情”的诗歌,必须要有新意,要有独创性,无论题材和风格都应多样化。

16、简述叶燮《原诗》“才、识、胆、力”的关系?

1概括的指出客观存在的“理、事、情”○,必须通过诗人主观的“才、识、胆、力”来表现,才能产生诗歌。他认为“才”是进行创作的艺术才能,“识”是诗人对客观规律和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胆”是诗人敢想敢言的创造精神,“力”是诗人的艺术独创性。

2 “才、识、胆、力”反映着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侧面,四者的关系是交相为济,而以“识”为先。○

“识”决定着“才”,影响着“胆”,支配着“力”。诗人的命意发言,,一一皆从识见中流布。

3无“识”之人,犹如“两脚书橱”○,虽“记诵日多”,但“多益为累”,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当然不可能“为至文以立极”了。叶燮还进一步指出,“识”不是凭空而来,是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来。

17、简述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1刘大櫆论文的中心,是他的神气音节说。他所谓的“神”○,是指形成文章艺术风格的内在精神;“气”则是指体现艺术风格的气势。这二者的关系,神是本体,气是具体体现。即神通过气来体现,气受神的制约。所以他说“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神气是文章的最精处,神又是气的精处。

2用神气论文,毕竟很抽象,使人不易捉摸。因此他又把它具体化,提出由音节求神气,由字句求音节的○

主张。音节字句是神气的具体体现。他同时又强调熟读涵咏,认为要领会文章的神气,必须朗读。

3以神气音节论文,的确是刘大櫆在古代散文艺术理论上的新发展。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22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