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瞭望》1-38期时评

更新时间:2024-05-26 22: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2011年《瞭望》时评合集

(倒序排列)

2011年第37期 2011年第37期 2011年第37期 2011年第37期 2011年第37期 瞭望时评:足坛赌球窝案的警示 ................................................................................................ 4 瞭望时评:假玉衣何来学术自由 ................................................................................................ 5 瞭望时评:规范扶起老人无可厚非 ............................................................................................ 6 瞭望时评:CPI转折时刻初现 .................................................................................................... 6 瞭望时评:巴勒斯坦“入联”仍无把握 ........................................................................................ 7 2011年第36期2011年第36期2011年第36期2011年第36期2011年第35期2011年第35期2011年第35期2011年第35期2011年第34期2011年第34期2011年第34期2011年第33期2011年第33期2011年第33期2011年第33期2011年第32期2011年第32期2011年第32期2011年第31期2011年第31期2011年第31期2011年第31期2011年第30期2011年第30期2011年第30期2011年第29期2011年第29期2011年第29期2011年第29期2011年第28期2011年第27期2011年第27期2011年第27期2011年第26期2011年第26期2011年第26期瞭望时评:加强房市调控制度化设计 ........................................................................................ 7 瞭望时评:杜绝洋固体废物为祸 ................................................................................................ 8 瞭望时评:苹果的社会责任不该如此“迟钝” ............................................................................ 8 瞭望时评:超越“卡扎菲个人命运” ............................................................................................ 9 瞭望时评:自建保障房的疑问 .................................................................................................... 9 瞭望时评:城市管理重群众需求 .............................................................................................. 10 瞭望时评: “他律”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追求 ............................................................................ 10 瞭望时评:戛纳峰会前的重要磋商 .......................................................................................... 11 瞭望时评:负利率时代求储蓄保值 .......................................................................................... 12 瞭望时评:百年邮政转型要务 .................................................................................................. 12 瞭望时评:舆论事件的科学应对 .............................................................................................. 13 瞭望时评:让公平照亮统筹路 .................................................................................................. 13 瞭望时评:央企发展应树立大局观 .......................................................................................... 14 瞭望时评:企业行贿进预算的荒唐 .......................................................................................... 14 瞭望时评:英国骚乱中的青少年 .............................................................................................. 15 瞭望时评:高招录取乱象的根源 .............................................................................................. 15 瞭望时评: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心上 .......................................................................................... 16 瞭望时评:日本又渲染“中国威胁” .......................................................................................... 16 瞭望时评:是否立碑长鸣警钟 .................................................................................................. 17 瞭望时评:最大祸患在于责任缺失 .......................................................................................... 17 瞭望时评:西方自找的无解难题 .............................................................................................. 18 瞭望时评:建“无缝隙”大国资监管 .......................................................................................... 19 瞭望时评:预算公开无退路 ...................................................................................................... 19 瞭望时评:农村学生缘何少上中职 .......................................................................................... 20 瞭望时评:拉丹之后反恐依然紧迫 .......................................................................................... 20 瞭望时评:“四伏天”再问劳动保护 ........................................................................................ 21 瞭望时评:保障房统计防“数字游戏” .................................................................................. 21 瞭望时评:拖延公开“三公”当问责 ...................................................................................... 22 瞭望时评:国际机制中的中国面孔 .......................................................................................... 22 瞭望时评:破“执行难”的现实逻辑 ...................................................................................... 23 瞭望时评:严防消减楼市调控政策 .......................................................................................... 23 瞭望时评:新经济组织党建待提升 .......................................................................................... 24 瞭望时评:“小灶”勿忘小角色 ................................................................................................ 24 瞭望时评:建设有良心的城市 .................................................................................................. 25 瞭望时评:科技体制应改出一方净土 ...................................................................................... 25 瞭望时评:“开门”监管保食品安全 .......................................................................................... 26

1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2011年第26期 2011年第25期 2011年第25期 2011年第24期 2011年第24期 2011年第24期 2011年第24期 2011年第23期 2011年第23期 2011年第23期 瞭望时评:增信释疑的亚太磋商机制 ...................................................................................... 26 瞭望时评:诚信建设政府先“正己” .......................................................................................... 27 瞭望时评:希腊危机考欧盟决断力 .......................................................................................... 27 瞭望时评:严肃问责是善治之始 .............................................................................................. 28 瞭望时评:工程“延伸性损害”勿伤民 ...................................................................................... 29 瞭望时评:依法让利化解拆迁困局 .......................................................................................... 29 瞭望时评:该戒掉食品添加剂吗 .............................................................................................. 30 瞭望时评:调控“疲劳期”楼市复暖 .......................................................................................... 30 瞭望时评:宽严相济是法治之道 .............................................................................................. 31 瞭望时评:能否对孩子“狠”一点 .............................................................................................. 31 2011年第23期2011年第22期2011年第22期2011年第22期2011年第22期2011年第21期2011年第21期2011年第21期2011年第21期2011年第20期2011年第20期2011年第20期2011年第20期2011年第19期2011年第19期2011年第19期2011年第19期2011年第18期2011年第18期2011年第18期2011年第17期2011年第17期2011年第17期2011年第17期2011年第16期2011年第16期2011年第16期2011年第15期2011年第15期2011年第15期2011年第15期2011年第14期2011年第14期2011年第14期2011年第14期2011年第13期瞭望时评:博弈下无奈的选择 .................................................................................................. 32 瞭望时评: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正当时 ...................................................................................... 32 瞭望时评:又见“彻查” .............................................................................................................. 33 瞭望时评:IMF新总裁该如何选 ............................................................................................. 33 瞭望时评:中国人权的今与昔 .................................................................................................. 34 瞭望时评:保障房分配要破四难 .............................................................................................. 34 瞭望时评:为何大学生“村官”不在村 ...................................................................................... 35 瞭望时评:网络规则不容“包办” .............................................................................................. 35 瞭望时评:奥巴马“取巧”中东变局 .......................................................................................... 36 瞭望时评:治理实效来自严格执行 .......................................................................................... 36 瞭望时评:堵漏废弃工业用地流失 .......................................................................................... 37 瞭望时评:期待“顶层设计”实践 .............................................................................................. 37 瞭望时评:欧盟对华政策缺远见 .............................................................................................. 38 瞭望时评:房产反暴利立法忌放“空” ...................................................................................... 38 瞭望时评:听药家鑫唱歌之痛 .................................................................................................. 39 瞭望时评:岂可附庸流氓 .......................................................................................................... 39 瞭望时评:柬泰冲突互伤筋骨 .................................................................................................. 40 瞭望时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 40 瞭望时评:先治监管者的道德滑坡 .......................................................................................... 41 瞭望时评:美联储又释放什么信号 .......................................................................................... 42 瞭望时评:谨防新兴产业走“老路” .......................................................................................... 42 瞭望时评:加紧纾困“菜贱伤农” .............................................................................................. 43 瞭望时评:中国世界以新眼光互视 .......................................................................................... 43 瞭望时评:灾难拉近美日关系 .................................................................................................. 43 瞭望时评:严控官办活动又动真格 .......................................................................................... 44 瞭望时评:白俄罗斯政局暗涌 .................................................................................................. 44 瞭望时评:核事故暴露日本两面性 .......................................................................................... 45 瞭望时评:企业重组为何频现震荡 .......................................................................................... 45 瞭望时评:防海产染“盐慌”闹剧 .............................................................................................. 46 瞭望时评:华为再碰“安全天花板” .......................................................................................... 46 瞭望时评:美国债务难题逼底线 .............................................................................................. 47 瞭望时评:中粮“强农重任”的机遇 .......................................................................................... 48 瞭望时评:忧缺乏保护的沿海开发 .......................................................................................... 48 瞭望时评:校舍建成“第一避难所” .......................................................................................... 49 瞭望时评:对利比亚战略的“胶着” .......................................................................................... 49 瞭望时评:慎放试探性气球 ...................................................................................................... 49

2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2011年第13期 瞭望时评:半截子”的产业化 .................................................................................................... 50 2011年第13期 瞭望时评:“异地高考”难在哪里 .............................................................................................. 51 2011年第13期 瞭望时评:美国内政高于外交 .................................................................................................. 51 2011年第12期 瞭望时评:以打黑铁腕保食品安全 .......................................................................................... 52 2011年第12期 瞭望时评:遏投机止谣“盐” .................................................................................................. 52 2011年第12期 瞭望时评:百度缘何频惹麻烦 .................................................................................................. 53 2011年第12期 瞭望时评:中东政治运动另一面 .............................................................................................. 53 2011年第11期 瞭望时评: “民富”不能靠恩赐 .............................................................................................. 54 2011年第11期 瞭望时评:“十二五”规划贵在践行 ........................................................................................ 54 2011年第11期 瞭望时评:可否专开“两会频道” .......................................................................................... 55 2011年第11期 瞭望时评:海外投资需避政治风险 .......................................................................................... 55 2011年第10期 瞭望时评:法律的生命在于信仰 .............................................................................................. 56 2011年第10期 瞭望时评:别再难为“刘翔们”了 .............................................................................................. 56 2011年第10期 瞭望时评:警惕“复合型泡沫”风险 .......................................................................................... 57 2011年第10期 瞭望时评:警惕“复合型泡沫”风险 .......................................................................................... 57 2011年第9期 瞭望时评:亚运开支不是伸缩气球 ............................................................................................ 58 2011年第9期 瞭望时评:要清查土地更要修法 ................................................................................................ 58 2011年第9期 瞭望时评:机器“打败”人类的暗示 ............................................................................................ 59 2011年第9期 瞭望时评:华为收购又遇美国壁垒 ............................................................................................ 60 2011年第8期 瞭望时评:争民工不如争转型 .................................................................................................... 60 2011年第8期 瞭望时评:“京十五条”的双重控制 ............................................................................................ 61 2011年第8期 瞭望时评:城市化痛点 ................................................................................................................ 61 2011年第8期 瞭望时评:争端更多体现在气氛上 ............................................................................................ 62 2011年第6-7期 瞭望时评:农民工工资清欠不该难......................................................................................... 62 2011年第6-7期 瞭望时评:要“风暴”,更要制度完善..................................................................................... 63 2011年第6-7期 瞭望时评:房地产调控宜循序渐进......................................................................................... 63 2011年第6-7期 瞭望时评:防泰柬冲突的发散效应......................................................................................... 64 2011年第5期 瞭望时评:政策退出后三大悬念 ................................................................................................ 64 2011年第5期 瞭望时评:假释犯变身官员,谁之责 ........................................................................................ 65 2011年第5期 瞭望时评:易用的低碳才是真低碳 ............................................................................................ 65 2011年第5期 瞭望时评:为世界反恐敲响的警钟 ............................................................................................ 66 2011年第4期 瞭望时评:领导干部要做到“三宽” ........................................................................................ 66 2011年第4期 瞭望时评:“70年无偿收回”的干扰 ......................................................................................... 67 2011年第4期 瞭望时评: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 ................................................................................................ 67 2011年第4期 瞭望时评:突尼斯危机的“颜色” ............................................................................................ 68 2011年第3期 瞭望时评:凝冻灾害再显交管“软肋” ........................................................................................ 68 2011年第3期 瞭望时评:送百姓顺心回家过年 ................................................................................................ 69 2011年第3期 瞭望时评:《瞭望》评论文章:计生优待的补偿与鼓励 .......................................................... 69 2011年第3期 瞭望时评:《瞭望》文章:西方又疑伊朗核突破 ...................................................................... 70 2011年第2期 瞭望时评:农产品调控力抓信息通畅 ........................................................................................ 70 2011年第2期 瞭望时评:“小圈子”侵蚀独立司法权 ........................................................................................ 71 2011年第2期 瞭望时评:新时代须培育新农民 ................................................................................................ 71 2011年第2期 瞭望时评:中欧关系的主流 ........................................................................................................ 72 2011年第1期 瞭望时评:农村教育空心化的危险 ............................................................................................ 73 2011年第1期 瞭望时评:真的不需要电影分级吗 ............................................................................................ 73 2011年第1期 瞭望时评:为中美关系掀开新页 ................................................................................................ 74

3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2011年第38期 瞭望时评:地沟油与道德败血症

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非地沟油莫属。这起继三聚氰胺后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再度引起社会公愤。一个涉及14省市的地沟油制售网络,已经将地沟油流入市场,其所产生的危害,能不令人深以为忧?

地沟油提炼技术,并非中国独有。地沟油亦非中国独产。但是,为什么在境外只是作为生物柴油而存在的地沟油,在中国却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餐桌?一个可信的答案是,若把这种生物柴油做成食用油销售,每吨可以多赚千余元。

扬汤难以止沸,薄惩适足养奸。从法律层面来说,该严的一定要严。类似将地沟油变成食用油这种严重危害公民健康的违法行径,即属法律严打之列。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必须承担与其行为相当的法律后果。只有这样,才能令那些道德败血症患者有所忌惮,有所畏惧,有所不敢为。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正当逐利无可厚非。防止资本不当逐利,维护公众利益,维护公民安全,则是政府的天职。从地沟油“坐大”的事实来看,有关政府管制存在重大缺陷,该管住的没有管住。而境外地沟油之所以安分守己,恰恰在于其管制严格到位,地沟油不敢也不能改变用途成为食用油。

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道德的血液。中国地沟油的坐大,说明这些参与制售地沟油的所谓企业家,集体罹患了道德败血症。

这种伤天害理的道德败血症患者,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一再批量“出产”,这也一再提醒我们,对于不当逐利的企业家,不能只希望其道德自律,而应从法律制度层面,从政府管制层面做足功课。

对于政府管制而言,就是要以科学到位的管理,把该管住的切实管住。地沟油这种生物柴油变成了食用油,并且形成了涉及14省市的庞大制售产业链,暴露出有关部门的管理漏洞有多明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要有切实可行的科学措施,要有贯彻到底的执行力。在与地沟油这类“妖魔”的较量中,政府之“道”如何洞烛机先,如何更有力、更及时地降住“魔”,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紧要命题。

当然,再严格的法律制度,再高明的社会管理,也难以彻底杜绝坏人做坏事。而坏事就是坏事,是见不得光的。这就提醒我们,要形成坏事见光死的机制。对于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这类坏事,是否可以打一场“人民战争”?可考虑建立重奖举报者的社会举报机制,让那些患有道德败血症的所谓企业家,永远处在人民群众的严密监控之中。

2011年第38期 瞭望时评:不懈打击黑恶犯罪

近日,全国11个省(区、市)协同作战,18个涉黑组织、270个恶势力团伙被一举捣毁,2182名黑恶犯罪嫌疑人落网。

持续五年的打黑专项行动,至此又掀高潮。据公安部统计,这五年来,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2131个,跨省异地关押518名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和骨干成员,文强等数百名“保护伞”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黑恶犯罪蔓延势头得到遏制。

但黑恶犯罪仍有新动向。比如,与以往相比,现阶段的黑恶势力更注重“形象”,少了些明目张胆的打打杀杀,而向公司化、企业化等方式转变,组织头目幕后化,用经营活动掩盖非法手段,用公司利润掩盖非法获利。 从公安机关公布的案例来看,部分黑恶势力经营的企业、公司已经产生了跨省经济链条;一些新型犯罪手段也涌现出来,手法更加隐蔽。这些新动向,都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处理增加了难度。

同时,凭借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黑恶势力进一步编织“保护伞”。甚至直接觊觎拥有权力的官位。此前,已有多起基层选举受到黑恶势力干扰的案例,个别地方的基层政权组织,已经因此遭到威胁或破坏。

参照国外现代化进程,黑恶犯罪的这一发展动向,可谓意料之中。忽视、纵容以至养虎为患,国外也有殷鉴在前。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借助阶层分化、法制漏洞、民主扩大等社会现实,黑恶势力极易一步步坐大;而一旦形成气候,则必成社会毒瘤,非巨大代价不能祛除。从拉美部分国家来看,黑恶势力与权力、金钱结合,一旦深入社会肌理,不仅影响社会转型的质量,甚至直接阻碍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因此,当前要格外利用好我们政治制度所具备的优越性。公安部透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省级无法解决而必须由公安部统一协调处理的打黑除恶案件——霹雳手段常在,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只要决心不变、魄力不改,长期保持对黑恶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完全可以对黑恶犯罪筑起一道坚实防线。同时做好预防工作,更进一步挤压黑恶势力生存空间。

而在具体打击过程中,则要与时俱进纳入法治轨道,打击更加精准。犯罪学研究者有言,黑恶势力的发展往

4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往依赖两个基础:经济基础和关系网络。对于前者,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法律武器,彻底摧毁其经济实体,防止死灰复燃;对于后者,要把打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政权建设等有机结合,对黑恶势力和“保护伞”同步开展侦查,坚决防止黑恶势力向公权力渗透。

2011年第38期 瞭望时评:构建土壤环境数据库 2011年第38期 瞭望时评:野田施政演说的“中庸” 2011年第37期 瞭望时评:足坛赌球窝案的警示

备受各界瞩目的中国足球打假反赌案件的审理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从媒体已经披露的情况来看,中国足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简称“中超”)曾经多次发生的假球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幽灵——赌球。这种全球公敌式的犯法行为如何能在中国存在?如何严厉打击、坚决铲除?是世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赌球是一些球员、教练员、俱乐部官员,通过赌博集团下注,利用各种办法操纵比赛结果,从而使自己“赌对”比赛结果,赚取钱财的主要途径。

这是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2009年9月2日,青岛海利丰队客场对四川智谷队。赛前,海利丰俱乐部老板杜允琪即在国际赌博网站下注自家球队赢。球赛进行70多分钟,海利丰队3:0领先对手,胜局已定,杜允琪获利。此时,他再加筹码,不管哪一方获胜,只要再有进球,他都又可以大赚一笔。眼看比赛时间临近,海利丰队久攻不下,三名海利丰队员竟然轮番射自家球门,却仍未成功。海利丰队教练兼队长杜斌说:“只有听老板话,才能赚到钱。我这也是迫不得已。”因为老板的指示没有执行好,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杜斌即被球队开除,后来因参与赌球被捕。

赌球能够得逞,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能缺席,这就是裁判。国际上的赌球惯例是赌输不赌赢,而中国的裁判却在被买通之后,可以让想赢的一方稳赢。海利丰是一例。更加令人痛心的是,曾经多次荣膺中国足球金哨奖的陆俊,也是一个“黑哨”。2003年,上海申花(微博)(微博)足球俱乐部赢得了“末代甲A冠军”,能否赢得这一殊荣的关键一战,关键在陆俊“执法”。2003年11月9日,上海申花队对阵上海国际队,担任本场比赛主裁判的陆俊接到时任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主任张建强的暗示——偏袒申花队。比赛结果,申花队以4:1大胜。赛后,张建强和陆俊各得35万元。

“狗吹黑哨满天飞”,这话打击面可能过大,但是,一再引起媒体和观众普遍质疑的一些问题场次,事后证明,大都和裁判被收买有关。球员还需要提高球技吗?听老板的话,跟着老板下注,把结果“踢”对就行了。

为何治不了这些人的重罪?目前,我国涉及赌球方面的法律是《刑法》第303条:以赢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与获利相比,这种制裁还算制裁吗?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反赌球法》该出台了。从法律上堵住假球、黑哨、赌球等行为发生的漏洞,并严厉依法打击,是时候了。

2011年第37期 瞭望时评:假玉衣何来学术自由

有媒体报道说日前,一起骗贷案牵出了一件引人关注的插曲:因犯贷款诈骗罪被一审判 处无期徒刑的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托人自制的“金缕玉衣”,邀请5位“顶级”文物鉴定专家作评估。专家们拿了评估费,隔着玻璃柜子,“一起看一看,完了该签字,签完字,吃了顿饭就走了”。这件自制“金缕玉衣”,被评估价值24亿元。

这不是文物鉴定界第一次曝出如此丑闻了。今年“3·15”期间,媒体曝光一些拍卖公司的“鉴定师”只要收钱就可以按照顾客喜好随意开具鉴定证书,“鱼目”也能鉴定为“珍珠”。文物鉴定若造假,会损害文物鉴定的公信力,会让学术尊严扫地。

参与鉴定的某知名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接受采访时说:“还没见过鉴定没有报酬的。”文物专家参与鉴定,收取评估费用无可厚非,但鉴定者一旦眼中只有面子、人情,与造假者沆瀣一气,收的鉴定费越高,给出的评估价越高,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不值钱的说成价值连城的,那就是赤裸裸的造假。

有些滑稽的是,有位专家说这是“学术自由”。专家们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自主地对文物价值进行判断。但是,不打开玻璃柜子、看一看就给出鉴定结论,学术规范何在呢?参与“假玉衣”鉴定的专家们表示,一起参与鉴定的一位先生是公认的权威,碍于他的“面子”,他说值24亿,别人不好反驳了。由于这位先生已经去世,真实情况已不可考。如果真是这样,盲目服从权威,学术自由精神何在?事情曝光后,专家们或者将责任推向已经去世的这位先生,或者表示自己的鉴定不负有法律责任,学术的严肃性又何在?把这样的鉴定说成“学术自由”,

5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是不是有些对“学术自由”神圣内涵的曲解呢?

近年来,中国民间收藏越来越热,相比之下,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对文物鉴定的责任规范等还远没有完善。在相关法规、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鉴定成了买卖,一些所谓的文物专家从中得到了高额收入。如果让一件又一件鉴定造假事件连续发生,就会透支人们对文物鉴定的信任。 文物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载体,如果文物鉴定成了造假贩子和某些专家牟利的工具,会有多少假文物得以登堂入室?又有多少真文化却难以保存呢?相信那些心知肚明“造假”专家是知道良心的,不要被说假话赚钱容易所诱,以为没风险,其实风险甚大。学术终究是有尊严的,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会为学术尊严挺身而出,也相信法律和制度约束会完善,心中的天平永远偏向诚信和道德一边。

2011年第37期 瞭望时评:规范扶起老人无可厚非

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下称《指南》),因“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等内容,引发网络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在公众从道德、法律层面激烈讨论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时候,该《指南》关注的却是“如何去扶”,不但“牛头不对马嘴”,且可能导致“扶得不专业”成为索赔理由。

虽然《指南》发布的时间值得玩味,但笔者认为,发布《指南》的行为无可厚非——《指南》其实是对相关人员日常工作的技术规范,意在指导如何在老人摔倒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二次损伤。因此,《指南》出台是卫生部履行职责,向相关人员(经媒体传播后,其实也向社会)指导专业的施救方法。笔者甚至认为,如果卫生部能把这2万余字的专业内容,以200字甚至20字的通俗语态向社会普及,令公众长点急救知识,并在生活中掌握应用,那么其价值会更大。

《指南》认为,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而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跌倒已经是中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居首位,跌倒除导致老年人死亡外,还可能造成残疾,并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这意味着,如果每年4000多万跌倒的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那么武汉市那位88岁的李大爷在摔倒后无人施救,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例,就不会是最后案例。可以想见,如果社会普遍不敢扶,或是不懂怎么扶,老年人的死亡和残疾都将大大增加。

显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需要重视老年人跌倒的问题,自然也需要普及老年人跌倒后的相关急救知识。比如《指南》举例说,当跌倒的老人可能骨折时,就要避免移动伤者或伤肢,并对伤肢加以固定与承托,使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避免额外损伤,加重病情。

从这个角度讲,大家大可不必惊讶扶老人成了一个技术活。因为跌倒可能由病理因素造成,掌握基本急救方法再行施救,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这就像飞机火车上有人突然发病,广播找的肯定是专业人士。

至于彭宇、许云鹤、殷红彬等人在扶老人后遭遇尴尬,并由之引发“扶老人是奢侈品,一般人扶不起”等的社会讨论,其对公众有心、有效“干预”老年人跌倒,无疑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但这显然不是《指南》可以回答、卫生部能够纾解的。

2011年第37期 瞭望时评:CPI转折时刻初现

8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2%,较7月份涨幅降低0.3个百分点。与市场预测大体一致。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价格涨幅已开始出现下降过程。

在经济增长转型和政策调整背景下,稳定物价的因素不断增加。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导致价格上涨的货币增长过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7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4.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和2.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1.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和11.3个百分点;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和1.8个百分点。货币供给和贷款增速已进入持续下行轨道。

从需求方面看,今年以来总需求增速总体下降。1~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3.4%,增速较上年降低7个百分点以上;消费实际增长率较上年降低4个百分点左右;投资增速大体平稳。从决定需求增长的诸方面因素分析,需求增速下降的趋势下半年还会发展。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买房需求特别是投机性等不合理买房需求得到了有效控制。需求的变化趋势对价格涨幅回落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供给方面看,总体是不断增强的。夏粮、早稻取得增产,秋粮播种面积增加,如果不出意外,今年非常可能成为第八个稳产增产的年份。在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下,生猪存栏数量恢复较快。商品住宅上市数量持续增加,

6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存量房数量不断扩大,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供给明显增加。重要生产资料供给水平总体较高,服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方面供给充足。综合看,供给面是不断改善的,对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从成本方面看,一方面要素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速率也在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很多行业对冲了成本提高的影响。

从输入性通胀压力看,美国提高债务上限方案通过后,美元会进一步扩发,但制约美国政府开支增长的因素也增强了,综合看美元快速扩张的势头总体趋稳,由此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计也将趋稳。

因此,从全局角度看,支持物价稳定的因素正在持续增加,在这些因素支持下,预计下半年物价涨幅总体趋降。值得注意的是,需求增长水平下降,对经济增长也带来下调压力。要在巩固稳定价格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革攻坚步伐,着力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基础,使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提高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2011年第37期 瞭望时评:巴勒斯坦“入联”仍无把握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于今年6月26日正式宣布,巴勒斯坦将在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上谋求“建国”,即以1967年战争前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巴勒斯坦国,并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随着时间临近,事情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历史回到1964年,“巴解组织”初创时即怀揣建国梦,当时的目标是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巴勒斯坦全境(包括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国。其后,有关巴勒斯坦独立的宣言曾多次出现。1988年,“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利亚宣布建国,并得到多方认可。目前,全球已有近半数国家与“巴勒斯坦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外交关系。在联合国,巴作为“政治实体”已拥有观察员身份,此次建国的核心是获得联合国会员国资格。 从建国的客观条件来看,巴勒斯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一般而言,一国获国际公认必须具备定居居民、确定领土、有效统治、明晰主权等基本条件。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上述问题上的分歧根深蒂固。比如领土问题。巴以边界纠纷不决,巴坚持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以则认为要视新的现实而定。巴视为首都的东耶路撒冷也由以实际统治。再如统治问题。过去20年来,巴勒斯坦逐渐形成两大政治派别、“法塔赫”与“哈马斯”内斗不止、两个自治区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分割管理的格局,未能建立统一、高效、完全自立的自治政府。为此,巴方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今年5月,“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埃及斡旋下重新“联合”,其直接目的就是入联建国。

从入联的具体程序来看,巴仍无十足把握。要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首先要安理会审议通过,再获联合国大会2/3会员国(至少129国)同意。虽然巴很有希望获得多数发展中国家支持,但以色列和少数西方国家坚决反对,美公开表示将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故巴建国提案很可能在安理会受阻。如巴勒斯坦绕开安理会,直接寻求在联大通过建国决议,则该决议将不具约束力,巴依然无法成为联合国会员国,也无法获得投票权。

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巴建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主要考虑是对内鼓舞民众士气、对外争取各方支持,为今后的巴以和谈打下基础。前不久,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会晤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时称,巴方始终坚持和平谈判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唯一出路,从未将寻求联合国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作为和谈的替代方案。这表明,建国只是巴方促谈的手段,而非抛弃和谈。

2011年第36期 瞭望时评:加强房市调控制度化设计

传统房地产销售的“金九银十”,在今年变成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时机。

目前,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仍在僵持,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针对这种局面,高层再度表态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松,确保房地产调控见到实效。不放松的体现就是,限购政策范围扩展至部分二、三线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5项建议标准,建议符合2项以上的城市“对号入座”。

从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严厉态势来看,一些观望的二、三线城市在限购上将会陆续跟进。但政府、开发商、购房者(包括刚需和投资)三者间的“角力”仍然不会轻易释缓。这个过程中,应该引起警惕的是,表面僵持的背后是各种利益的剑拔弩张,调控一旦放松,必然出现房价报复性反弹。就当下而言,调控措施的制度化设计是影响调控成败的关键。

首先,对限购政策,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标准。如果仅仅是权宜之计,那么什么条件下可以淡出,又准备以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应对“限购之后”,应当有充分的政策考虑;如果是相对长期的政策,哪些城市需要限购,就应该出台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标准,让公众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防止过度猜测激发恐慌性抢购,进而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7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其次,制度化的设计是强化执行力的保障。以限购、差别化信贷政策等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在一线城市执行得较好。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有领导层认识的原因,也有一些政策由于缺乏制度化设计而在执行层面遭到弱化,更有一些政策因为设计不周而遭遇阻力。 比如,一些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的旅游城市,“一刀切”的限购会影响其旅游产业的成长。如果通过区分旅游地产和普通住宅进行限购设计,调控的结果可能会更具针对性。又如,投资购房和自住需求有时是相互转化的,对其界定应该更加人性化,更多地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限制购房者的选择。

再有,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限购的调控“硬手”的确立竿见影,但更具市场化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对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控能力也不可或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进入相持阶段,制度化设计的加快跟进正当其时。进一步讲,房地产调控要标本兼治,房产税改革必不可少。

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可以较全面地匡正房地产行业的“高获利”预期。否则,滞留在房地产领域的“热钱”不会自动流出。当前来看,一部分资金正在推高商业地产的热度。要避免手忙脚乱地“按下葫芦起了瓢”,政策制度设计的预见甚为重要。

2011年第36期 瞭望时评:杜绝洋固体废物为祸

日前,海关总署、环保部等5部委联合制定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严格执行新办法,消除乃至杜绝进口固体废物为祸环境,危害国民,遗害子孙,是国民共同的期盼。

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变废为宝,既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又可有效降低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而从事废弃物回收加工的企业,亦既可创造就业岗位,也可获得经济效益。这是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功德善事。在有的地方,固体废物的回收加工已经成了气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链。市场预测也显示,未来5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年平均投资将超过400亿元,势必带动进口固体废物的旺盛需求。 但长期以来,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固体废物产业一直存在违法进口境外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等“顽疾”。今年以来,有的地方发生多起血铅污染事件,就和部分企业违规拆解铅酸电池有关。在有的地方,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违法违规转让频繁,“加工企业无许可证,有许可证企业不加工”的现象较普遍,许可证管理形同虚设,大量未经审查、环评不达标的小企业、家庭作坊从事进口固体废物的加工、处理,走私猖獗,严重冲击进出口贸易秩序,成为公共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

此番实施新办法,国家从进口环节收紧了闸门,有助于固体废弃物进口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从行业现状而言,如何制止许可证倒卖行为,实施细则仍有待细化,各地执行尺度有待统一,监管链条缺口有待填补。 依照新办法,环保部门管理许可证,质检部门负责注册登记国外供货商、国内收货人,而海关部门仅管理装运、申报环节,而不涉及管理有关企业和打击倒卖许可证行为。环保、质检部门人力和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对企业的实际进口和生产情况实地核实,有能力核实的海关监管权限却相对模糊,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明明发现企业违规却难以根治的情况。

更需重视的是,新办法还缺乏实施细则。如果各地执行力度不一,也将影响行业发展。固体废物回收产业企业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新办法实施细则需要对以往没有明确规定的货物标准、质量标准等回收进行明确,否则可能在实施中引起企业和监管部门的矛盾,少数地区也可能为增加财政收入有意弱化监管。如果各地具体政策不一,执法标准不一,可能使企业为规避执行而舍近求远,转向执法较松的地区进口、生产,加剧产业波动和污染危险。

2011年第36期 瞭望时评:苹果的社会责任不该如此“迟钝”

8月31日,苹果遭遇中国环保组织对其供应商污染事件的再度质疑,并首度回应,表示愿意调查核实此事。这一回应,距离去年8月中国环保组织告知苹果总部此事,整整过去了一年——回应速度创造了一个恶劣之例,更令人遗憾的是,从内容上看,这仅仅就是一个回应。

中国五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称,苹果公司无视其在中国的供应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任由27家疑似供应商的污染排放随产量扩张而蔓延,威胁当地环境和民众安全。苹果公司的回应是,愿意与环保组织建立对话机制,召开电话会议了解具体情况,继续沟通。而在过去的这一年,据环保组织调查,仅北京的一家疑似供应商一年排放的污染物就达近万吨。 苹果是全球运营的跨国企业,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可它在中国却一再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全球化公司形象。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其供应链接二连三爆出丑闻,包括生产触摸屏的苏州胜华科技上百名员工中毒事件。

8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作为全球化知名企业,应该像关注利润那样关注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不光涉及道德,还直接决定了社会对它们所作贡献的评价。明智的企业家知道社会舆论可以影响其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它的社会契约观。更何况,如果无视“制造”这一供应链环节的环保、管理等社会责任,作为供应链最大受益者,苹果又如何确保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呢?

苹果对待社会责任的担当速度过于“迟钝”。上一次,苹果针对苏州137名员工中毒事件,同样是沉默近一年才作出回应,如同作秀。而苹果显然不是缺乏效率的企业——2005年至今,从iPodmini到即将发布的iPhone5,几乎每一年,苹果都至少会推出一款让人惊艳的产品。难道是苹果的“社会责任部门”跟不上其创新的步伐了吗? 在“后乔布斯”时代,苹果的掌门人是精于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高手蒂姆库克,人们有理由期待苹果在对待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转身。虽然IT品牌的环保问题不唯苹果独有,可是我们看到,西门子、诺基亚等一批品牌都开始利用公共监管信息,克服全球生产和采购造成的污染蔓延,成为协助中国减少污染排放的正向力量。难道苹果偏要逆潮流而动? 头顶光环的苹果,实在应该顾及一下脚下的污垢。有人说,乔布斯的苹果卖的不是产品,是深度的体验设计,这一设计的核心是“人性”。可今天,谁又能否认,对那些被苹果的供应商污染的中国民众来说,期待的不是苹果的“人性”回归?

2011年第36期 瞭望时评:超越“卡扎菲个人命运”

自8月21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突然攻陷首都的黎波里以来,卡扎菲就不知所踪了,连9月1日这样的“大日子”(“9·1革命”上台42周年纪念日)也没有现身和发声。反倒是国际社会于当天在巴黎召开“利比亚之友”会议,西方列强提前摆出“庆功宴”。虽然卡的去向成为利比亚战争能否结束的最大悬念,但随着国内外压力的日益增大,卡扎菲大势已去、前景不妙,其最终将以何种方式被“解决”?谜团揭晓只是时间问题。 卡扎菲的倒台在总体上是咎由自取,“多行不义必自毙”,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执政严重失误,包括对外狂妄自大、树敌过多,对内搞“家天下”、骄奢淫逸,终究被民众抛弃。卡的命运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也再度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政治真理,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对执政者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劳谦君子,万民服矣”,只有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虚心接受人民的监督,执政者才会长久地赢得人心。

但卡的迅速倒台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即外部势力的干预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西方列强武力干涉的大力支持,利比亚反对派将难成气候、难有今天。 从长远看,卡去留生死的个人命运事小,利比亚今后如何发展的国家命运事大,应超越“卡扎菲个人的命运”,思考该国该地区的未来走势。

利比亚前景仍将充满变数,反对派之间能否及如何整合?“全国过渡委员会”如何演变?过渡期有多久?这都是未知数。反对派成分复杂,相互之间有可能因分配“革命胜利”果实不均而闹矛盾,甚至重新爆发内战;西方列强之间也存在分赃(石油利益等)不均而分道扬镳的可能;西方与利反对派之间同样有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利“民主化”并不必然等于“亲西方”。受此三对矛盾制约,“后卡时代”的利比亚局势不容乐观。

至于西方大国,表面看其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变局中有所得逞,对成功“倒卡”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总结“新式干涉”的成功经验,急着就各方输赢得失下结论。但实际上,西方“倒卡”有可能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利比亚乃至中东北非“革命”之后的问题甚至会更多、更棘手。尤其是,面对自身低迷不振的经济与躁动不安的社会,西方企图通过“倒卡”、制裁叙利亚、干涉中东北非变局,以便转移视线、转嫁危机,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2011年第35期 瞭望时评:自建保障房的疑问

目前,为完成2011年新开工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尤其是为解决保障性住房的资金、土地、质量等等问题,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绞尽脑汁开拓思路。在诸多“创新”中,企业、高校自建房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作为经验进行“交流”。这种曾在住房制度改革中被“摒弃”的措施,在此轮保障性住房“补课”中大有回潮之势。

比如,中部某省会城市,今年3000余套的公租房建设任务下达后,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将超过七成的任务分配给了7所高校,真正政府统建的不足1000套。除了高校,企业也被一些省区“招募”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行列。其条件是,企业利用自有土地,符合各类规划,优先分配给建房企业的符合保障性住房分配条件的职工。其逻辑是:企业有闲置或者说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而且住房困难的职工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企业自建保障性住房还可以帮助政府排忧解难,一箭多雕。

9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然而,这种所谓的“多赢”局面,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谓疑问重重。首先,此类保障房常常“优先分配给建房企业职工”,而“优先”二字如何体现分配的公平性?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多余”的自有地?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手中有“特权”、有某些“便利”条件的企业会挤占掉社会资源?

其次,企业用地、高校用地,其性质是非住宅用地。如今,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一些地方无视用途管制,在非住宅用地上建设住宅,置国家法规于何地?退一步说,一些地方即使依照法规变更了土地用途,为一时之需开“口子”,今后是否会成为刹不住车的后患?

其三,企业、高校建好保障性住房之后,其管理能否社会化?如果不能,是否给企业、高校“办社会”又添了新任务,国企改革和高校改革是否会产生开倒车之虞?

当前,对于社会上已经出现的对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房的质疑,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回应是,只要在分配环节符合保障性住房的规定条件,谁来建并不是关键。但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些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已经出现了面积超过标准、分配环节“特权房”等现象。 在现有征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在政府“委”任务于企事业单位的情况下,对这样自建的保障性住房的监管,政府能做到什么程度?令人不禁担忧。实际上,地方政府“简便”地将任务分解到企业、高校,求得数字上的任务完成,不但影响政府住房政策的执行到位,也是对公信力的损害。在一些已然将企事业单位自建房作为权宜之策的地方,尤其需要深思。

2011年第35期 瞭望时评:城市管理重群众需求

西南某县不久前发生一起城管执法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相关执法部门被冲击,大量群众聚集围观。据调查,此次事件系因城管纠正违章停车引发。

一起似乎并不起眼的小冲突,为何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这其中既有直接“导火索”和“催化剂”,又有深层次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

一方面,当地城管人员在执法中因一些不当行为,多次发生摩擦,导致民怨累积。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正是因为城管人员简单粗暴执法、野蛮执法“硬来”,导致了当地群众“来硬”。 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其实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城管部门在清理占道经营和违规摆摊设点、拆除违章建筑和综合执法、城市其他管理中,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态度粗暴,极易引发激烈冲突。

另一方面,老百姓拥护依法依规开展城市管理,但应考虑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如果一禁了事,群众难免有怨言。比如要加强城市街面管理,却简单通过取缔小摊贩、拉板车的方法,这样既断了一部分人的生计,也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诸如此类长期积累下的怨气,难免会一时集中爆发出来。

这起群体性事件得到了当地政府较快的处置,但仍有不少经验教训应当吸取。其一,和群众打交道,要注意方法,即使处理群众的违规违法,也要文明执法,耐心说服。不仅是城管部门,所有执法部门和政府机关的人员素质、管理能力、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转变。

其二,发生群体性事件时要及时疏导,不能拖,不能等,否则后果越来越严重。经验表明,随着事件的发展,越到后期越难处置。因此,对群体性事件一定要高度警觉,领导干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尽早控制事态发展。

其三,基层工作务必打牢基础。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能力不强,平时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岗位责任不到位,关键时刻就反应缓慢、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因此,平时一定要鼓励干部真正深入到基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

据悉,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深刻反思:群众利益无小事,任何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该充分考虑,认真对待。这样的态度是正确的、务实的。反过来也提醒了更多政府官员:即便是出于良好意愿的施政措施,即便是有利于老百姓长远利益的政策,也要注意把工作做实做细,才会赢得老百姓的理解。

2011年第35期 瞭望时评: “他律”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追求

当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当下以互联网、微博为基础的“透明化时代”,企业正面对无所不在的、相互密切联系的告密者和监督者,进入越来越“他律”的时代。一旦跨越底线,企业面对的很有可能就不再是需要主动或被动承担的“责任”,而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巨大压力和“灭顶之灾”。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企业最先触及的社会责任,英国的泰晤士河和德国的莱茵河在20世纪曾经都是臭水河,1970年代的莱茵河需要警察把守禁止游泳,因为污染严重有害健康。我国的内陆河流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近年来上市公司海洋污染、铬污染、铅污染等事件频发。人类的可持续和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是企

10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支撑。是否认真监测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数据,持续改进,优秀而聪明的企业会把环境责任打造成企业的环境责任竞争力。

至今,瘦肉精、蛋白精(三聚氰胺)的阴影挥之不散,究其原因是供应链责任缺失所致。面对终端的价格竞争,不顾供应链责任,恶意压供应商价格,把奶农等供应商的价格压至不合理,导致非法添加事件,妨害了食品安全,这正是供应链责任的缺失。对于消费者责任是最好理解的责任。正如股东责任一样,不为投资人赚钱,不对埋单的消费者负责,那还创立企业有必要吗?对于股东的责任和对于消费者的责任只是认真遵守的事。而企业对于政府的责任,反商业贿赂是最为敏感的责任了。商业贿赂埋下的雷随时都会炸,不正当的、不公平的竞争不能维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由概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经历了很多次的民间推动。著名的“扒粪运动”就是由记者和媒体发起的,揭露了企业的种种黑幕。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导致了垄断和膨胀,洛克菲勒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就是在一个女记者历时一年的调查中,暴露出对于中小石油企业的不公平竞争,促进了《反垄断法》的出台,最终标准石油被反垄断拆分。

还有一个例子是,美国的食品安全也是在“扒粪运动”中被揭露的。当年美国的小罗斯福总统正在边看《屠宰场》边吃爱吃的香肠,突然他把正在吃的一段香肠抛出窗外。食品工业化带给美国的食品安全危局和今天中国的某些食品企业屡屡突破责任底线如出一辙,企业履责的主动性是有限的,民间第三方的推动和监督是一个重要力量,之后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公平贸易运动、社会责任投资运动等民间浪潮都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质性进步。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式,建立民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体系,由广大消费者群体、志愿者、媒体记者和NGO们一起来监督散布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及时发现问题,敦促企业披露真实信息,促使企业持续改进。

另外一种从制度层面的监督就是社会责任审计。是评价与报告那些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中没有涉及此方面的企业成果及影响,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企业各方面的工作,保护企业各相关者的利益。美国是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源地,美国的政府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均要求企业提供某一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

法国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1977年政府就以正式法令规定企业必须编报“社会责任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德国,除了要求企业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以外,还要说明对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中国国内自2008年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数量开始增长,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责任实践的重要工具,但总量还是有限的,并且很多报告只有一两页,关键数据并没有被大多数企业披露。 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就是利用投资者的力量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进步。美国第一个社会责任投资指数是多米尼400社会指数。几十年前,多米尼在美国波士顿的投资机构工作时遇到一位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客户,她说自己不喜欢抽烟,却喜欢观鸟,所以她希望自己的投资不要涉足烟草股票,也不要污染环境,否则她的乐趣会消失殆尽。多米尼从这位客户身上获得了启迪,创办了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现在,这家基金近十年来长期收益率均高于标准普尔指数。

全球社会责任投资的增长是明显的,美国从1995年的6390亿美元到2007年增长了324%,达到2.71万亿美元,平均每八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拥有某种形式的社会责任投资;欧洲近年责任投资总额也超过了1万亿欧元,增长率远高于常规投资。英国政府要求养老型基金80%必须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2011年第35期 瞭望时评:戛纳峰会前的重要磋商

8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来华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会晤。此次突然增加的闪访是萨科齐总统继3月底访华后的又一次重大元首级访问,令人瞩目。

中法是20国集团的重要成员,法国又是G8和G20轮值主席国;中欧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和全球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法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已超越了中法或中欧双边关系的范畴。

当前国际重大问题都可列为中法峰会的议题,如欧债、美债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风暴、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及地区局势,以及中欧关系等当前热点问题。但世人对中法峰会给予更多厚望,期待两国元首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尤其是在应对当前金融风暴冲击和防止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上,制定新规则、推出新举措,共同寻找破解难题的路径。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欧盟决策层开始全面反思全球金融管理制度。G20作为商讨全球经济和金融问题

11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的平台,法国担纲G20轮值主席国重任伊始就提出一系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以及实现全球货币储备多样化的重大计划。这些计划得到中方的大力支持,并力挺法国成为G20轮值主席国,坚定了中法密切合作的意愿。萨科齐总统其后确定了在其任期内实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即建立新的全球多边货币体系,以防止汇率过度波动,并通过建立完善国际金融监管,确保国际金融稳定和抑制原材料价格过度波动。

G20法国戛纳峰会召开日益临近。法国推进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离不开与中国的密切配合,中法两国加强政策协调是推进G20工作的关键。另外,萨科齐总统提出的征收财政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建议,以及最近提出的征收金融交易税等计划,都有待与各成员国密切磋商实行。

正如萨科齐所言,七国集团不再是讨论货币问题的理想论坛。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必须有中国参与全球货币体系改革。萨科齐认为,中国是讨论全球问题不可绕过的国家,没有中国的协助就无法奠定21世纪国际金融的基本制度。

目前,G20各方正在努力落实峰会共识,不断取得互利共赢的成果。中国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一揽子金融稳定措施,并以实际行动帮助欧盟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

毋庸置疑,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已迈开步伐,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规则和标准的调整呼之欲出,此次中法峰会向世界发出明确的积极信号,这对于改革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步走向复苏轨道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011年第34期 瞭望时评:负利率时代求储蓄保值

日前公布的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以来新高。CPI持续走高,导致居民储蓄存款不断缩水,储户实际上早已进入负利率时代。截至8月中旬,负利率已持续17个月,老百姓的存款正因CPI持续上涨而不断贬值,直接体现的是银行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为负数。比照当前6.5%的通胀率与现行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难看出,通胀率已高于银行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各档定期存款年利率。假如储户1万元存一年期存款,现行年利率是3.50%,按7月份的通胀率6.50%,一年后储户将损失300元。

面对通胀压力和负利率的现状,央行近年来虽多次加息,实际利率至今仍是负数。政策落后于市场,是不争的事实。频繁加息和过度加息,的确都会引发连锁效应。对于储户来说,加息总比不加息好,负利率总不是利好。对于政府而言,负利率或许在短期内能对调控经济运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应当看到,负利率会挫伤居民消费热情,降低购买力,长久下去客观上会变成向储户征收隐形的通胀税,使通胀预期更加趋向不稳定。为此,建议可重启保值补贴政策,由中央财政按物价上涨指数对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包括国债)进行利息补贴,以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

我国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初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两次实行居民保值储蓄。实践表明,实施保值贴补可以在高通胀时期解决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问题,在稳定居民储蓄,改变居民通胀预期,增强遏止通胀信心,促使物价回落,抑制通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负利率时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有效作为。因而,理所当然得到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毋庸讳言,采取保值贴补政策来抵御通胀只是权宜之计,可能会产生诸如价格扭曲、影响利率浮动,给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新问题,但毕竟是给到期支取的定期存款储户直接补上了通胀的利差,让储户感受到了存款存在银行是进了“保险箱”,可有效抵御通胀。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值贴补政策对储户的心理影响绝不亚于它的实际效用。 当然,实施保值贴补政策,会让国家财政多一笔开支。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完全具备了重启保值贴补政策的财力。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累计收入达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而政策只要心里有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值贴补开支是应当确保的。毕竟,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11年第34期 瞭望时评:百年邮政转型要务

日前,国家邮政局对外公布了《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邮政体制改革后作出的第一个覆盖完整规划周期、引领邮政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字里行间透着勃勃雄心。继政企分离之后,中国邮政业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中国邮政这家“百年老店”如何遵从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转型?《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邮政业发展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邮政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邮政业转型升级。

邮政业转变发展方式首要一点在于服务理念的转变。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企业,邮政业在树立以服务促发

12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展的企业理念、积极转变市场营销模式方面的动作,备受关注。 如今,邮政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邮政各领域内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个性化、多样性趋势加强。作为买方市场,客户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邮政要在竞争中取胜,势必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全员摊派和推销的“总动员”模式转向专业化营销的市场模式。

其次,调整优化邮政经济结构,不断提高邮政运营效益,这是中国邮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邮政转型的要义所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是中国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症状,同样,邮政业亦深受其累。以营销为例,从事营销的物流专业人员与承担营销任务的职工、物流公司与邮政支局综合营业机构向客户重复“公关”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客户营销中尤为突出,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内部恶性竞争,而且影响了客户对于邮政业的评价和信任。

因此,邮政选择优化业务和资源结构,树立效益为先的市场理念,优先发展能够利用既有资源、规模效益可观的业务。唯有如此,邮政业才能做大业务规模,减少固定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当然,邮政转型还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和行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思路是邮政保持和增强竞争力的核心。面对信息社会的大潮,中国邮政通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邮政业,特别是对IT应用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和管理系统;尤其是把握住当下电子商务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国邮政的整体资源优势,加快邮政电子商务发展步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将高效促进中国邮政完成向现代企业的成功转型。

2011年第34期 瞭望时评:舆论事件的科学应对

如今是开放的信息社会,一旦发生公共舆论突发事件,其资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过去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这就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显示出更强的能力。因为,在类似事情的处理上,公众除了看到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之外,还会特别注意政府相关部门在应对上的态度和水平,真诚、坦率、技巧、时机等都是能赢得人心和信任的元素,若对这些掌握不足,那么就会与公众“求真相”的呼声形成反差。

“青涩”不会换得好效果。比如,一些原本相当简单的事件,反而在相关部门介入后被复杂化了。近期的“官员艳照门”事件可谓一例:在网曝昆明发改委有官员聚众淫乱成为网络热点后,相关部门原本只需查明真相就能回应得清清楚楚,可却因多个部门对“艳照系PS拼接而成”、“艳照与发改委无关”等说法自相矛盾、前后不一,引发了更多本可以避免的质疑。

与此前后还有一些类似事件,也大都是因没有及时、明白、真诚、完整地回应公众,给人们留下了猜测和乃至臆想的空间。

前述事件虽已告一段落,但教训还是应当总结。譬如,在应对公共舆论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宣传部门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像“官员艳照门”涉及当事人所在单位昆明市发改委、调查单位昆明市公安局、处理单位昆明市纪委等多个部门,可以由当地宣传部门出面组织涉事部门,共同发布调查结果并共同回应媒体质疑。这样在发布前就可能发现工作中尚存的缺失,而不至于因单个部门发布信息可能出现缺漏乃至发生信息冲突。

再有,多数部门已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就一定要真正发挥其“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这不仅要求新闻发言人具备扎实的媒体业务素养、丰富的信息传播知识,而且要求具备足够的舆论应对技巧。如果新闻发言人成了摆设,或是时不时犯些低级错误,在关键时候就有可能成为激化矛盾的由头。

进一步言之,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时代,能够更从容地在舆论面前维护真实、阐明真相、展现形象,能够用事实且具有亲和力的交流与公众沟通,应是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新的要求,也应成为考察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中的一项硬指标。

而在应对具体的舆论危机时,相关部门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调查。涉事部门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查,首先弄清真相。二是如实、及时发布,拖、瞒等套路行不通。用诚意回应公众质疑,不仅会让公众感到当事部门的诚意,还会让公众感到你的能力,换回的则是涉事部门公信力的提升。

2011年第33期 瞭望时评:让公平照亮统筹路

发展失衡是当前中国一大突出问题,而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黑龙江、内蒙古和陕西三省区经济总量挤入“万亿俱乐部”,反映出近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

尽管如此,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去年城乡收入比仍高达3.23:1;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19.31%。鉴于发展存量差距大,客观条件制约多,体制政策不完善等,弥平发展鸿沟绝非一日之功。中宣部理论局新推出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即把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作为八大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将国家有关

13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政策与战略思路进行了科学的归纳整理。统筹发展“怎么办”,分四大方面: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多措施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改革除壁垒,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突出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贯穿其中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从公平维度出发,也可看出统筹棋局的环环相扣:一是起点公平。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我国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即是其重要体现。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过程公平。廉价劳动力和原本属于农村的土地为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广大农民和农民工并未充分分享到改革开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这是过程不公平所致。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制度壁垒,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应下决心实质性推动户籍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和入市政策,让土地收益惠泽于农;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富集地和生态保护地获得更大收益,等等。

三是结果公平。由于天赋、地理等不“平等”的客观条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相对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超过一定限度,便需公共救济。城乡、区域的失衡现状,正要求政府通过直接的倾斜投入和间接的政策引导来予以矫正,如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送出更多“大礼包”,继续给予欠发达地区优惠财税政策等。 我们的发展制度框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本就注重规则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理应有更为实质的公平。要从水平以下的失衡状况提升到水平以上的公平程度,这是一个艰巨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2011年第33期 瞭望时评:央企发展应树立大局观

作为企业,央企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当央企赢得巨额利润时,却常常遭人诟病。这里面当然有垄断等体制性问题,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央企不应仅仅把自己当成市场经济海洋中的普通企业,而是应该树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大局观。

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最近的一个大举动,可谓体现了这样的大局观。8月4日,重庆电力在驻渝央企中率先出台8项举措,致力于城乡电网一体化、爱心帮扶常态化,统筹城乡电力服务,着眼为缩小地区、城乡和贫富“三个差距”作贡献。

这8项举措是拿出“真金白银”的行动。比如,重庆电网将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两条110千伏线路接入主网架,大幅提升区县供电能力和质量,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同服务”。像这样“缩小三个差距”的举措,显然不是赢利的最佳途径,甚至可以说它是影响利润增长的不经济的做法。然而,重庆电力选择了这条道路,令人称道,亦发人深思。

树立大局观,是由央企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央企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政府监管,而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政府特设机构,直接承担国资监管职责。按照这种逻辑,央企既然是全民所有,就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为其老板就是人民。尤其是在当前“三个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趋势凸显的严峻形势下,央企更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央企把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并不一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反而体现了长远战略眼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如果仅仅盯住城市市场,也许会获得一时的发展和可观的利润,但很可能引起农村消费者的不满,并产生层出不穷的矛盾。一旦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仅仅满足于在城市市场打拼和运作的企业就会失去农村市场。重庆电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未雨绸缪, 提前布局,既是实实在在地为缩小“三个差距”而付出,也是在经营和占领未来的大市场。

不过,一些央企并没有悟透其性质与使命,而是忘乎所以地攻城略地,争食蛋糕。尽管其竞争力似乎无比强大,却因其社会责任的缺失而遭到了舆论的鞭挞和全民的讨伐。

由此看来,大局观并不是政府和群众对央企单方面履责的要求,更是央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是聪明的央企,就会抓住机遇,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的行动中,实现自身规模的跨越和品质的提升。

2011年第33期 瞭望时评:企业行贿进预算的荒唐

工程建设领域投资密集,权力寻租空间大,是当前我国腐败案件的易发高发区。从2010年1月至今年5月,中部某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36件414人,涉案金额2.6亿多元。

这些案件暴露出的一个现象值得警惕:由于工程建设利润高,施工单位之间竞争激烈,为获取工程,将行贿资金按一定比例纳入工程预算,竟成为了一些建筑企业的“潜规则”。

建筑行业涉及部门众多,包括审批、规划、招标投标、施工、采购、质量监理、验收评估等多个环节,也因如此,需要“公关”的人员多。为了获得工程项目,一些建筑企业大肆向工程有关人员行贿,有的施工单位甚至

14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将工程总造价的5%至10%作为行贿资金列入支出预算。算一笔账就可看出,一般工程造价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十亿元以上,如果以一项工程造价2000万元、好处费5%计算,那么,行贿数额就可能高达100万元。

不仅“公关费”渐成建筑行业的潜规则,更有甚者,有的行贿者与受贿者公然签订“受贿协议”。

以受贿480万元被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江西师范大学基建处原处长谌光明一案为例,谌光明不仅在建筑招投标、工程款支付过程中大肆收受贿赂,更肆无忌惮地与房地产商签订以《学生公寓投资协议》为名、有效期15年的“投资分红协议”,每年从中“分红”20万元。

“行贿预算”、“受贿协议”释放出一种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工程建筑领域的腐败现象呈现出常态化、公开化、群体化的特点,腐败成本正在由幕后走向台前,由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异化为习以为常的“明规则”。而腐败官员们敢于从建筑商手中分红的唯一筹码,正是屡试不爽的权力“干股”。

从多起案件的共同点中可以发现,单位或部门“一把手”涉案增多,仍是建筑工程反腐的关键。由于“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往往手握工程发包、支付工程款等大权,是左右工程项目安排、工程款结算的关键人物,成为了建筑商、包工头们争相拉拢的对象。

对此,检察机关、建设部门、发改委、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应加强协调,建立有效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取消或限制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进入工程建设市场的机会。还可通过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代建制”,用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方式来预防腐败。而“一把手”的权力更应通过完善和创新权力监督制度,进行有效约束和制衡。

2011年第33期 瞭望时评:英国骚乱中的青少年

8月6日,伦敦爆发骚乱并蔓延至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英国政府出动大量警力才控制住局势。与以往大规模抗议活动不同的是,参与此次骚乱的多为“年轻一代”,被捕的骚乱分子中,年纪最小的仅为11岁。正是这些“80后”、“90后”,公然洗劫商铺,焚烧建筑,殴打路人,袭击警局。这场骚乱凸显“问题青少年”对社会稳定的巨大破坏力。

经济低迷导致失业率增长,催生反社会情绪。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高通胀、高赤字的困境,直接导致民众就业机会锐减,而青少年首当其冲。据统计,今年2~5月间,英国失业率为7.7%,但16~24岁的失业率高达19.7%。无所事事的青少年,自感前途无望,反政府、反社会情绪高涨,仇富心理积聚。英警方射杀黑人青年事件,成为他们宣泄怨气的导火索。随着骚乱升级,“伸张正义”蜕变成赤裸裸的暴力抢夺和“趁火打劫”。

传统家庭结构破裂,家庭教育功能缺失。英国单亲家庭比例相当高,在骚乱爆发地托特纳姆区,约4/5的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很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得不到安全、温暖和稳定的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和道德感。而受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和“去权威化”思想影响,很多父母逃避教育和监督子女的责任,放任纵容孩子逃学辍学、酗酒吸毒。骚乱发生后,就有英国媒体拷问“(骚乱者的)父母们哪里去了?”

英国法律文化及司法体制“过度”庇护未成年人,客观上造成后者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英国法律强调对未成年人的尊重和保护,成年人不愿甚至不敢对未成年人“严加管教”。有轻微犯罪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窃糖果)的青少年,一般得到的“惩罚”只是警告或是为社区服务,“惯犯”或情节严重者才被投入监狱。久而久之,一些人形成了“抓住了也不一定会进入司法程序,进入司法程序也就是被关几天”的“轻松”心理,搞起破坏来有恃无恐。 青年帮派文化盛行,助长骚乱升级。据英警方统计,仅伦敦地区就有200多个街头帮派,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地也存在数量众多的少年帮派。帮派势力还在校园中蔓延,一些青少年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都被吸引到帮派组织中,进而走上犯罪道路。苏格兰场曾将青年帮派问题列为伦敦面临的仅次于恐怖主义的第二大威胁。此次骚乱中,尽管多数闹事者不是帮派成员,但很多帮派头目扮演了指挥和协调的角色。

大批“问题青少年”的存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破坏因素,在经济增长乏力、福利开支遭到削减的背景下,其不满情绪一旦被点燃,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

2011年第32期 瞭望时评:高招录取乱象的根源

一个月前,复旦大学招办网站发布声明,指责有人冒充复旦老师通知考生,谎称复旦取消了曾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协议。由此引来对新一轮高招录取得失的热议。

作为近年少数名校间为争抢高分考生报考的一种手段,“预录取”引发的公众质疑接二连三。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派人到广东顺德一中承诺,达到一定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必录。不少学子信以为真,临时更改志愿,结果预录取的16名高分考生没有得到华中科大的兑现。今年,又有安徽无为中学的7名高分考生,

15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拿到了南京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最终仍被放了“鸽子”。

说来,这是计划录取体制下“抢生源”的一个变异文本。“预录取”的真相在于:无论承诺、违约还是“搅黄”,都上不得台面。它或许在道义上有失厚道,但在法律上又无涉诈骗,因此当事双方一旦出现纠纷也就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明星考生周冬雨的高考分数在网上出现了一个154分的版本,而阻碍公众辨其真伪的则是“不公布高考成绩、不对高考成绩排名”的高招政策。既然高考成绩是各校录取依据,那么这就是关系到考试公平、考生的升学命运以及公众实施监督权的公共信息了。如果一名考生的信息不被其他考生知晓,其他考生怎样监督他被某校录取是否公平?

广东博罗县冯先生的女儿今年报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数上线未被录取,而女儿同班一同学外语没有上线反被录取。针对冯先生的质疑,清华大学在7月27日的正式回复中称,该生属于破格录取,而破格录取不占正常招生名额。

当初,清华大学的招生简章中并无破格录取一说,而今仅以破格录取来回应质疑显失妥当。其一,对于破格录取的考生,校方必须公开说明破格理由。其二,对于未录取考生,必须告之具体的录取情况,使之心服口服。遗憾的是,这样的信息校方并没有提供。

名校的自主招生,只有过程公开、理由充分,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否则,公众自然会质疑所谓“破格录取”不过是权势交易的遮羞布。这也是去年有不少舆论曾力挺陕西省招办拒绝复旦大学准备破格录取一名“国学小天才”的主因。

从“预录取”,到“不公布高考成绩”,再到“破格录取”,名校在使用自主招生这个自主权时谜团不断。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模式,办学只对上级负责,并不在意受教育者的权益和社会的评价,而这正是《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摒除的弊端。

2011年第32期 瞭望时评: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心上

近来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这样的事故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中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期,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安全问题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和安全标准,建立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这些法规条例和安全标准,往往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将之实施好、执行好,有些事故并非不可避免。但是,此起彼伏的交通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储运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一再提醒人们,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没有尽到安全管理和监督责任,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行事;也没有做到亡羊补牢、举一反三。

出了事故,尤其是出了特别重大事故当然可怕。而更加可怕的,是相关责任部门在对待事故的态度上不尽真诚,不够专业,给人民群众的观感,往往就是不负责任。尤其可怕的,是有的危机处理者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致使安全事故演变为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也许,我们都要补上社会公共危机这一课。在现代新闻学里,这门课是必修课。一旦出现重大社会突发事件,接近新闻源的记者如何写快讯,如何写滚动新闻,如何写详讯,重点采访哪些人,哪些部门,重点问些什么问题,课本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公共媒体代表公众了解真相,这是媒体的权利。而危机处理者尤其是新闻发言人回答媒体对真相的追问,这是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在履行这一职责时,新闻发言人切忌要么“闪会”,要么“无可奉告”,要么“表扬与自我表扬”,要么“东扯葫芦西扯瓢”。这样的表现,难以谈得上真诚。

安全责任重如山。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放在心上;而真诚是最起码的负责任的前提。如果连真诚度都令公众生疑,那么,公众是难以相信对事故的处置是负责任的。这就要求相关责任部门的责任人,在事故处置中必须要具备一颗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真诚之心,不搪塞,不诿过,不文过饰非。

安全生产运营和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这一点来说,绝不容许以牺牲人民群众生命、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来换取某种增长,谋求所谓的利益。各级各部门领导者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鲜明的立场、严明的纪律、有力的举措。

2011年第32期 瞭望时评:日本又渲染“中国威胁”

8月2日,日本防卫相北泽俊美在内阁会议上提交的2011年版《防卫白皮书》获得通过。这一新版白皮书大肆炒作“中国威胁”。

16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以“钓鱼岛撞船事件”渲染“中国威胁”,行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之实。白皮书以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极尽混淆视听之能事,宣称中国“可以被认为是在与周边各国对立的问题上摆出了高压姿态”。白皮书就“撞船事件”大做文章、继续扩大势态表明,日本在参与推动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尚缺乏正确的平衡心态和理性的战略理念,这不仅无助于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势必对于东亚区域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造成消极和负面影响。

它表明力图借美国“回归亚太”及“南海问题”,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白皮书以特集的形式阐述了日本自卫队成立以来首次出动10万之众参与“东日本大地震”救援行动的情况,并强调此次行动中与美军的密切合作的“朋友作战”,“必将对今后的日美同盟关系起到促进和巩固作用”。

事实上,日本强化日美同盟的战略意图是,借美国全球战略东移及“南海问题”对华施压。近年来,日本加快“借船出海”的步伐,积极构建日美对外干预型军事体系,借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不断扩大日本在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中的作用。新版白皮书关于深化日美同盟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扩大日美安保体制的适用范围,将矛头指向中国。

再有,大肆渲染中国国防政策不透明及军事行动“扩大化”、“常态化”等问题,为日本扩大军力部署和调整防卫政策寻找借口。白皮书称,中国正在急速推进海军空军的现代化、扩大在周边海域的活动,并预测中国“今后也将试图在东海、太平洋、南海扩大活动领域并使活动常态化”。

基于以上的中国新动向,白皮书特别阐述了2010年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中提出的“动态防卫力”概念,表示将强化在日本西南诸岛等岛礁的防卫措施。该大纲首次提出中国的军事动向“是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关切事项”,为此将增强日本南西诸岛防卫力量,把海上自卫队潜艇数量从16艘增至22艘,力图以此达到增加防卫预算投入,扩大军力部署之目的。

综观之,日本新版白皮书有关混淆是非、危言耸听的对华理念,只会导致“以邻为壑”的恶果,并将严重损害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健康发展。如此恶意炒作“中国威胁”,必将使东亚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加大东亚各国涉及领土主权问题的解决难度,延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011年第31期 瞭望时评:是否立碑长鸣警钟

被定性为特别重大事故的“7·23”动车追尾事件,再一次刺痛了社会敏感神经。对于这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特别重大事故,亲赴现场的温家宝总理说,对于这次事故的原因和处置工作有很多质疑,我认为应当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严肃对待,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在信息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群众对知情权的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从相关部门及人员对事故的处置,包括对新闻媒体采访和对公众质疑的回应等方面看,我们的行政水平离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差距,与现代国家的现代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与GDP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的负责任大国的要求还有差距。正视这些差距,缩小直至消除这些差距,需要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时下,就有两个突出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作出回应,一是该不该在“7·23”事故现场立碑,二是造成事故的原因查清后,对主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作出怎样的追究?

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已经被定性为特别重大事故,以什么样的方式让这起事故警钟长鸣?从逻辑上看,应该在这起事故的发生地点立一个碑,刻下这次事故的发生时间和原因,刻下死难者的人数和姓名,让人们永远记住这起事故,让逝者的生命时刻提醒和警示来者。并由此,凡被国家定性为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地点,都应制度化地立碑,以祭奠死者,警示生者。

如此特别重大事故,对因事故造成的死难者和伤残者赔偿,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再高额的赔偿,也不可能换回鲜活的生命,也不可能复原因事故而破损的家庭和心灵。生命至上,责任重于泰山。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对造成这起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全面问责,对触犯法律者实施法律制裁,自不待言。人们关心的是,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不要按责、权、利追究,要不要有经济处罚,罚多少才算是重罚?如何罚,甚至如何判,才能让后来者“长记性”,懂得敬畏生命,知道慎用权力,使他们真正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务使后继者在作决策、定规划、搞设计、建工程、招投标等各环节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现实中,仍有部分人士认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应该先行一步。这种观点也许没有错。但无论怎样先行,在以人为本的国家价值观已经牢固树立的今天,任何先行都得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唯一的尺度。

2011年第31期 瞭望时评:最大祸患在于责任缺失

17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7·23”动车事故发生之前,进入7月以来多地安全事故频发,伤亡不小。北京、深圳地铁接连发生扶梯伤人事故;武夷山公馆大桥、杭州钱江三桥引桥相继发生坍塌事故;贵州、广西重大煤矿事故,山东枣庄、潍坊连续发生两起矿难;武汉海龙旅游客运公司一辆大型客车被一辆半挂货车追尾,致使26人死亡、29人受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出租仓库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4人死亡追问一幕幕生命的痛失,追问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不难发现最大的祸患在于责任缺失。

据调查,北京地铁4号线扶梯死伤事故缘于固定零件损坏;钱江三桥的裂缝隐患早已出现,而且当初建桥指挥者涉腐入狱;武夷山大桥也是一直带病运行;贵州、广西重大煤矿事故,山东两起矿难均存在隐患排查不到位问题;武汉开发区那个仓库早已存在较大火灾隐患为何相关责任单位却视而不见,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

一个管理领域、一项建设工程、一处运营环节,只要存在责任缺失,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对工程质量不负责任,桥塌路毁就会频频出现;对运营管理不负责任,故障事故就会不断发生;还有一起起惨痛矿难、环境污染、假劣食品中毒事件无论做哪一项工作,只要不尽到责任,又缺乏法制监管,必定存在安全漏洞。 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安全感。缺乏责任感,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差,很小的环节也可能酿成大祸。责任就好比人体的血液,必须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责任感应当是我们行动的唯一原则。”

最重要的是管理者更应当强化责任意识,以“责任”来承担生命之重,以“责任”来担当事业之重,真正做到对生命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我们的地位向上升,我们的责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责任愈重。权力的扩大使责任加重。”

责有攸归,必须铁腕追责。时下,一旦事故发生,有关方面总是想到如何推卸责任、怎么瞒报少报、怎么控制舆论,对事故真相、原因、处理情况总是遮遮掩掩。或借口“原因复杂”,或归咎天灾,推诿塞责。对相关人员处理也是轻描淡写,问责机制不到位,甚至不敢公开,完全起不到惩戒警示作用。

因此,必须严查责任根源,把事故真相给公众一个明白交代,相关责任人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层层问责,绝不留情。没有下不为例,也没有例外。

2011年第31期 瞭望时评:西方自找的无解难题

7月20日~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其网站连续三期发表精心准备的《外汇储备热点问答》。尽管初衷是为了“促进和便利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外汇管理”,但遗憾地出现了不少常识性的错误,令舆论一片哗然。

比如,“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外汇储备损失”,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导致了外汇储备折算成人民币的账面价值变动,并不是实际损益”;甚至称3万亿美元外储不算老百姓“血汗钱”,属于等价自愿交换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是由人民银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购汇形成的。具有初级会计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外汇储备直接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与相应的央行负债对应。而购汇所使用的人民币资金直接来源于中央银行的负债,反映为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

即使将人民币升值对外储的损失解读为“只是用人民币还是美元作为报告货币所导致的账面差别”,但最终反映到央行的总资产负债表中,却必须表现为人民币资产,那将是实实在在的汇率变动损害。事实上,这张总资产负债表近年来每年都因此实际损失上千亿人民币。

那么,外汇储备算不算老百姓的“血汗钱”呢?据统计,汇改6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3.5倍,远远高于GDP增速。外汇储备为什么增长这么快?表面上看,源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度增加;本质上看,则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价值被长期严重压低,通过充斥于沿海等地的“血汗工厂”,使得利益链中少部分“剩余价值”日积月累成目前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

也就是说,我国外汇储备中包含了本该属于普通劳动者储备的那一部分,严格地说,就是劳动者的储备转为了国家储备。最起码也可以认定:国家的外汇储备中有很大部分是属于劳动者的储备,是国家借广大劳动者的钱,并将它们以外汇的形式储备了起来。 再进一步说,国家巨额外汇储备中不仅包含了过去劳动者的贡献,还隐性地包含了对子孙后代的欠账。因为,中国出口的非理性增长是建立在廉价资源、廉价土地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代价基础上,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来的生产生活成本必然大幅度提高。

正源于此,应当强调国家外汇储备的性质就是国家储备、政府储备,来自于劳动者,也应该在合适情况下通过某种形式返还给劳动者。在这种返还设计及相关机制还没有形成之前,作为外汇储备经营机构的国家外管局和国家投资公司等机构,面对外储已经暴露的贬值风险,应该以真正对人民负责的真诚态度,管理好老百姓的“血

18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汗钱”。

2011年第31期 瞭望时评:建“无缝隙”大国资监管

近期,央企中冶集团爆出“投资河北恒通56亿巨亏”的消息,令业界震惊。近年来,包括中化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中铁、中国兵器等众多大型央企都出现投资失误或巨亏的现象。面对央企大规模“走出去”、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历史新阶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正在发生新变化,监管的思路和模式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一些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管理粗放甚至铺张浪费;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存在着诸多监管漏洞和死角,给全局性的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事实上,目前的国资监管模式,是一种割裂的监管,只是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意义上的监管。而媒体报道的国有资产流失和不断出现巨额投资失误,正是政府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分割和监管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的佐证。正如研究“无缝隙政府”模式的美国学者拉塞尔·林登所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新组织的出现以满足新时代的新标准,即以一种“整体的、全盘的、联合的方式来组织工作”的“无缝隙政府”。

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安徽、云南等省市,通过直接监管、授权监管和委托监管等方式,创新国资监管模式的三层次框架,基本实现了从产业到金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全覆盖,并探索对其他国有资产的监管覆盖,以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得益于此,上述城市的国有资产总额均超过万亿人民币大关,在全国名列前茅。

鉴于对从产业到金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全覆盖,国资监管机构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对人才、资金等各类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实现了对各类国有资产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比如,在这种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金融资本和工商产业资本一体化运作,以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操作平台的大国资监管模式下,重庆市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1700亿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2500亿元,8年翻了7倍。

可以说,一个“无缝隙”的大国资监管模式,有助于堵塞国资监管体制的真空和漏洞,提高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利益。而这,也将是国资监管模式下一步改革完善的方向。

2011年第30期 瞭望时评:预算公开无退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吹醒了更多公民的纳税人意识。日前已有超半数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消费,破天荒第一遭,按旧例属正面报道题材,孰料引来劈头盖脸的挑剔与批评,因为公开者多属遮遮掩掩,还有不少仍在拖拖拉拉。 当惯了家长和父母官的大人物,或许觉得走到这一步已是恩待,为你服务多不容易,哪有父母和子女算钱的理?但今夕何夕,何况这钱是取之于民,不是父母自己挣来的血汗钱。

“三公”消费,只是预算之一端;预算公开,只是公共财政之起点;再往前推,则是现代民主法治政制之建设,无论按高层宣示还是基层民意,国情分析或者普适标准,这都是未来中国势不可当的方向。在当前权力体制下,往这个方向推进,较具直接作用的是行政命令。若非国务院两个月前在全国人民面前立下军令状,目前打了折扣的进展亦难取得。多数部门拿出账本晒了晒,未必是真家底,难免有走形式之讥。

聊胜于无,走个形式总比不走强。其实,真要认认真真“走形式”,差不多就接近民主法治的真义。没有形式亦即程序正义,就没有实质正义。民主不是仅仅宣布人民是主人便够了,它需要从授权到监督的一系列程序安排。法治也要求规规矩矩照章办事,不能随意自由裁量。这远比行政命令复杂,也更靠谱。

回到预算公开说事,正是“形式感”还不强。有关部门规章,只是“指导性意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要重点公开预算、决算,只是一条原则;而预算领域的“基本法”预算法,对预算公开几乎未作任何规定。

现行预算法,还是1994年制定的,其修改去年即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迄今尚未上会。据报道,修改稿中增加一条预算公开的规定,正如一些参与立法人士和专家指出的,这一新增条款,和当前民众对公共财政知情权的需要,尚不匹配。比如,它只说“应当”公开,而非“必须”公开;它说要“及时”,但没划界限;公开到何种具体程度,也付之阙如,实施办法授诸行政机关自身。

预算公开的门一打开,就已注定无退路。进一步是进,多进一步又何妨?负责任的大国政府对本国民众多交些底,相信天不会塌下来,国家不会乱到哪里去。纵有群众“骂娘”,亦是民主生活中的常态,不习惯也不行。温总理说,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批评政府。打开了眼睛,没封住嘴,自然知道如何批评,从而推动进步。

19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2011年第30期 瞭望时评:农村学生缘何少上中职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宋映泉等三位学者,经过对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2216名初二学生的随机调查和跨年度的跟踪调查,获取了这些初中生毕业后实际教育选择方面的最新信息:25.0%上了中职学校,41.9%上了普通高中,13.8%复读,14.5%加入了打工队伍,5.0%在毕业前辍学。

这项调查显示的情况,与中央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相关。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张性大发展,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2500万猛增到2008年的4500万。然而,当2001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超过了中职在校生数后,全国范围的中职学校很快陷入了生源危机。原因主要是中职毕业生不再由政府包分配,学杂费数额不菲,日后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渺茫等。

为扭转中职教育发展的颓势,积极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技工荒”,以及为大量进城农民工提供技能再培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央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建设中职教育的示范校和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师培训;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中职学生助学金制度,使90%的一二年级中职学生获得年人均1500元的资助;2009年起农村中职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职校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最先获益。

尽管如此,上述调查结果证实,中职教育在西部农村初中生中并没有受到青睐,他们超过半数的升学意愿仍是普通高中,因为那是通往高等教育之路;在中考不能过关,而被阻断了“普通高中→高等教育之梦”的那部分农村初中生中,仍有不少宁愿选择复读也不读中职;而那1~4选择了接受中职教育的农村初中生,也多出于学习成绩不佳或家庭经济困难。

这让人质疑关于高中阶段中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之比保持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的合理性,近年各省中职校在招生“捷报”中掺水,更提供了佐证。这项研究进一步认为,对当初通过减免学费的措施吸引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政策,要评估其后对社会分层、教育机会的影响和意义。

其中,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国家中职学生助学政策在被农村初中生知晓后,并没有明显吸引他们选择中职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学校集合着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群体,这是否意味着多数中职校根本达不到国家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如果中职教育的收益率相对较低,那么,把经济困难家庭的农村孩子引入中职教育渠道,是否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分层和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2011年第30期 瞭望时评:拉丹之后反恐依然紧迫

近来,恐怖事件接连发生,7月13日的孟买连环爆炸案再一次敲响了国际社会安全防范、加强反恐能力的警钟。

显见,“基地”组织领导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之死虽然标志着美国领导下的反恐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事件和积极进展,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势头。

其一,拉丹在“9·11”后很少参与恐怖行动的具体策划,其死不会削弱“基地”组织网络策划或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其二,“基地”组织在中东北非等地区的众多分支机构,均已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其三,拉丹对恐怖分子的精神感召力犹存,且“基地”组织新生代领导人开始挑大梁,行为更趋极端。近年来恐怖组织呈现分散化、本土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势头。敏感地区低烈度、小规模的恐怖袭击频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心理造成巨大危害。

“后拉丹时代”的反恐斗争也更趋复杂。短期内,拉丹的死会激起“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主义势力发动更多复仇行动。目前实力最强的恐怖组织之一、“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利用也门动荡局势变得更加活跃,并在也门南部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反恐前沿国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则成为塔利班等极端势力复仇的首选目标。

长远看,只要具备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恐怖主义威胁将长期存在。恐怖网络盘根错节,并借助新的形式、结合地区冲突和社会矛盾寻求发展,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也决定了未来反恐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对恐怖组织头目的“斩首”行动来扫清恐怖阴霾。

严峻复杂的反恐形势更需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然而,一些国家在反恐问题上仅从维护本国利益的角度出发,采取双重标准,成为阻碍国家之间和地区性反恐合作的主要障碍。中国也是恐怖主义受害者,一些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在中国境内外制造恐怖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国打击“三股势力”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8日新疆和田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与几天前在孟买的爆炸案性质一样,属于国际上典型的恐怖主义事件,但是某些西方媒体却罔顾事实,渲染民族冲突,迎合“世维会”的说法,试图给中国制造麻烦。

这种搞双重标准,对别国的反恐斗争说三道四的做法,只能助长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不利于国际反恐

20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事业。

2011年第29期 瞭望时评:“四伏天”再问劳动保护

7月14日是入伏的第一天。与往年不同,由于中伏结束于立秋之前,今年的中伏增加了十天。也就是说,30天的三伏天变成了40天的“四伏天”。事实上刚进7月,中央气象台便连续多天发布高温预警。

盛夏的热度炙烤着每一个露天劳动者。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大规模的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年中已至,全国计划开建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也面临“中考”……这背后透着数以百万、千万计的露天劳动者在高温下开工的滴滴汗水。

高温劳动保护,不是媒体聚焦的新鲜词了。2006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一些劳动者在高温下作业中暑死亡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高温保护立法至今显得严重滞后。

1960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已“暂行”51年。《劳动法》对高温劳动保护的规定比较模糊,操作性也不强。2007年7月,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规范高温津贴、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等。此后几年,高温劳动保护一直以多部门每年联合下发通知的形式延续着。 近日,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再次下发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温度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应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然而,“通知”毕竟不是法规法律。在我国用工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带着红头的一纸“通知”在基层一线的执行力度有多强?覆盖面有多宽呢?现实中,高温补贴发放情况,防暑降温设施和用品的提供、发放情况如何?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高温露天作业时的劳动保护状况,与正式职工一样吗?缺乏相应问责处罚机制的“文件”,在具体执行中怎样才能不打折扣?

四年前的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别批示要求做好防暑立法工作。国务院法制办随后会同全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安监总局等部门召开研讨会,对国家出台统一的高温劳动保护法规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但内部人士表示,高温劳动保护立法涉及到工伤保险、劳动安全、医疗卫生、气象预报等诸多环节,“实际操作难度系数很大”。

然而,再大的难度系数、再难的部际协调,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面前,是难题吗?但愿不要每年盛夏都老话重提,期待高温露天劳动者早日享有完善的依法保护。

2011年第29期 瞭望时评:保障房统计防“数字游戏”

短短一个月内,在融资保障、土地供应没有更大范围突破,具体项目皆未公布的情况下,开工率大涨逾两成让保障房统计“注水论”甚嚣尘上。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孙新春昨日透露,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为56.6%,而截至5月底这一数字仅为34%。

来自个各省区市近期公布的保障房建设进度显示,自6月下旬以来,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而更突出的陕西省,除计划内的790个项目外,还超计划开工9个,开工项目总数占目标任务项目数的101.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地方保障房上报开工量的全线攀升直接拉动了整体开工率的上涨。据孙新春介绍,尽管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仅为34%,但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为56.6%,完成了此前确定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然而一位长期关注保障房建设的知情人士却透露,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实际开工量并非公布的那么“美好”。 “为了不被问责,很多地方连企业自建的单身公寓、农民城乡一体化上楼的房子都充数到保障房里,更别说是回迁房、定向安置房了。”据这位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很多地区的保障房统计口径与此前住建部公布的相差甚远,且并不公开具体构成。

然而,根据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此前公布的年内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的计划,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房应仅包括经适房、两限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和公租房。

事实上,此前便有媒体报道称,福建省三明市此前公布的保障房建设计划中,公租房建设共5个项目412套,但其中两个项目分别为礼品公司宿舍楼和环卫公司宿舍楼,共计有126套房源。该市的限价商品房也全都属于安置房性质,并非公开配租配售项目。更有部分城市公开表示,酝酿将农民上楼的闲置房纳入到保障房的统计当中。

21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即便是完全按照住建部的口径走,也有很多保障房并非公开配租配售,如果再出现数据注水,最终没有多少能够到老百姓手上。”在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研究总监张大伟看来,尽管年内计划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仍被寄予“降房价灵丹妙药”的厚望,但是仔细分析构成,在200万套的经适房与两限房、400万套的棚户区改造、160多万套廉租房、220万套公租房中,400万套的棚户区改造并非入市统一配租配售,而是直接分配给了相关改造的群体。根据现行各地的公租房政策,220万套公租房中,多半也是拿来优先用于人才公寓。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保障房的建设进度备受关注,但是如果地方政府为了不被问责而盲目扩大保障房的统计范围,保障房建设很可能沦为数字游戏,此前计划的通过保障房建设达到调控楼市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2011年第29期 瞭望时评:拖延公开“三公”当问责

国务院三令五申,98个中央部门应于6月底前公布“三公”经费情况。但半个月时间过去,翘首以盼者看到的却是一出肥皂剧。

剧情之一,拖拖拉拉。截至目前,仅有十余部门公开“三公”经费,90%的部门尚未公开。

剧情之二,遮遮掩掩。目前已交出的“三公”答卷中,粗枝大叶有之,语焉不详有之,含糊其辞有之,很难让公众判断出这些消费是否合规合理。大致公认为合格的只有审计署账单和财政部账单。

审计署对公务用车情况的说明较为具体,标出了每笔支出的用途,更将出国(境)费用具体到人,公车费用具体到辆。财政部账单在“因公出国(境)费预算”方面,特别说明了实际支出增加的三大原因,体现了回应公众质疑的意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合格答卷只有两张。

不惮以恶意揣测,那些左顾右盼迟迟不愿公开的部门,怕是心里有些“小九九”:花的太多,账单不好看或不便对外说,需要处理处理再拿出来;或是念着“拖字诀”,让别人先出头,被质疑,被议论,待大家“审丑”疲劳了,再亮自己的账本便可侥幸过关。 近年来,“三公”经费一直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软肋”之一。将之置于阳光之下,本应是取信于民的有效举措。但现在这种做派,失望的是公众,受损的是政府公信力。

归根结底,某些部门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一拖再拖,还是源于他们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因此,对这样的部门,不能仅仅谴责了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制定明确的细节和公开的标准,同时以问责机制强力推进。

其一,什么应当公开,制定明确的标准。我们虽然暂时还不可能做到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那样细化到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使用和维修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其对所有公务车使用统一标识牌照的做法,却完全可以借鉴。再如,对公车使用进行严格的时间、地点、油量、里程等登记,对公款请客报销要附上菜单和出席人名单,对公费出国也要附上详细的日程和活动安排等等,也可以借鉴。 其二,依法办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的罚则:“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既已有法可依,则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观望拖延者应当认清的一点是,不管以何种理由如何阻碍,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已是大势所趋。

2011年第29期 瞭望时评:国际机制中的中国面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掌门人拉加德刚上任就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班底进行调整,这其中包括提名现任总裁特别顾问、来自中国的朱民为IMF副总裁人选。如果此项提名获得通过,朱民将成为IMF1944年成立以来首位出任副总裁的中国人。

朱民获得提名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方面,朱民本人“拥有政府、国际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高超的管理和沟通技能,以及对基金组织的机制理解”(拉加德语),个人条件很好。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龙头之一,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在IMF的投票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第三位,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副总裁是合理的。

近年来,在各种各样的国际机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一张张中国人的面孔。即将“高升”的朱民、前些年入主世卫的陈冯富珍、任职世行的林毅夫、进入联合国的沙祖康、被任命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的何昌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稳步上升。六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华丽转身”,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国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各国实力博弈的产物,正是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夯实才能保

22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证中国人的面孔出现在国际舞台。

二是中国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基本上是游离于现存的国际体系之外,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机制成为中国批判的对象。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由相视和相遇转变为相交和相容,中国也越来越看重国际机制的作用。日益增多的中国职员服务于国际机制并且进入这些机制的高层表明,中国将继续以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参与国际机制的改革和国际秩序的转型与构建。

不过,国际职员的光环虽然很荣耀,但是饭碗也不好端。这些职员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祖国和就任的国际机制之间的关系,否则受气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这些职员还必须按照“老板”或者“董事会”的意志来行事。而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和最后决定权,还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或者西方国家手里。从这个意义说,中国面孔出现在国际机制中仅仅是第一步,团结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改变国际机制的不合理部分,谋求更大的议程设置权和话语权才是更重要的。

2011年第28期 瞭望时评:破“执行难”的现实逻辑

法院“执行难”是一个老问题,有其深层根源。由于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架构中的实际位置,部分行政诉讼的裁判执行起来不能到位。又由于社会信用体系迟迟未能建立,不执行法院裁判的行为“成本小、收益大”,客观上也纵容其愈演愈烈。

要破解“执行难”的阻碍不少,但法院非不能为也。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的进展,就透出这么一条现实逻辑:局部加快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所谓规避执行,是指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转移财产、悬空债务等各种手段,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民间通常冠以“老赖”称谓。初步估计,约有15%的“执行难”案件即属于此。这类行为对司法权威的损害大,解决起来却并不涉及太多体制层面改革。实务中的难点,主要是如何找到被执行人和执行财产,而关键在于能否穷尽司法手段。

从最高法的通报来看,亮点不少。比如,各级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尝试以调查令、委托调查函等方式,赋予代理律师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财产调查权。再比如,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法院系统已经主动与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掌握身份信息、财产登记的部门协调沟通,拓宽财产调查渠道。同时,加速对不履行判决的被执行人建立比较完善的名单,以期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正在依法加强民事和刑事制裁力度。对查实的一般规避执行行为,充分运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予以惩戒;对情节严重的规避执行行为,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据最高法透露,近期将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涵盖了执行的主要步骤——查找财产、追回财产、追责打击——力图建立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长效机制。

上述举措为破解“执行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但能否持续“给力”,还要看两方面的回应。一方面,各级法院要不打折扣地落实最高法的精神,在法律框架内,主动地、有创造性地提高执行效率。最基本,应该切实做到执行公开和规范化。换过来说,如果个别法院本身就“难执行”,就不能积极依法执行,那么破解“执行难”就无从谈起了。

另一方面,“执行难”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法院有所为,全社会也应跟进,方能真正建立长效机制。调查财产时,金融、房地产管理、国土资源、车辆管理、工商管理等各有关单位的协作配合必不可少。最终而言,仍是要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从根本上完善社会管理。

2011年第27期 瞭望时评:严防消减楼市调控政策

记者最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时候,存在“地上”“地下”两条线,“地上”按中央政策制定规则,“地下”则种种情况变通执行,此种情况如果泛滥,将消减楼市调控政策效果,威胁调控预期。 中央前段出台政策,要求地方根据情况制定限购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开的政策中,要求“非本地户籍人口购房须有X年纳税证明”,但在实际操作中,据房地产业内人士透露,外地人想购房,只要多交一万元,房地产公司就可以帮助办理纳税证明。

一些地方这样的“变通”普遍存在,在二手房市场,由中介公司协助“变通”,一手房领域,则由楼盘销售人员协助“变通”。变通之下,限购令被瓦解于无形。

另一种消减楼市调控效果的现象是,中介炒楼,推高房价。一些地方房产中介机构手里掌握诸多房源信息,不动声色中就变身成了“炒房者”:只交几万元定金,转手可挣几十万,无形中成为房价推手。

23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存在这样种种消减“限购令”的现象,根子在部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有着密切的利益同盟关系,造成这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局面。此前,中央要求各地公布房地产调控目标,除了极少数几个城市表示会“降”外,大多数城市给出了明确的上涨预期,即已提示地方对楼市调控政策的消极态度。 当前,中央不断出台房产地调控政策,其含义极为深远。一是满足老百姓的住房愿望,减轻其生活压力,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积累;二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减轻由房价上升转移来的通胀压力;三是预防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硬着陆风险;四是将地方经济发展注意力从“经营城市”,转移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去,进而形成科学发展的经济大势;五是防止和减少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拆迁冲突等“附带损害”;六是预防国外经济动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从上述种种目标看,中央的房地产政策,将长期保持坚定有力、不容妥协的态势,一些城市应明了大势,当止则止。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引导,对于政策执行中暴露出来的漏洞,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弥补和完善。加大查处力度,保障政策落实已有例可循。如国家发改委此前曾要求全国各级价格主管部门集中人力和时间,查处了一些不按“一房一价”标准执行的房产开发企业,即为镜鉴。

2011年第27期 瞭望时评:新经济组织党建待提升

在经济社会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组织和引导数量庞大的新经济组织党员群体,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相继作出原则性部署后,多地启动了这一工作。从笔者在北京的调研来看,情况喜中有忧,有待提升应对之策。

北京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在一些商务楼宇建立党建服务站,到2010年底实现全覆盖。为了吸引楼宇里面的党员亮身份、参加活动,各类服务站开展了大量组织活动,包括常规性的服务管理活动、学习型活动、文体性活动和社区志愿服务等。

然而,由于工作对象不同于单位体制下的职工,传统党建的一些工作原则和方法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如垂直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讲求纪律等。工作方法如何创新,许多基层党建服务站工作者都为之困惑。

基层党建服务站面临的另一大困惑为经费和场所问题。当前,服务站经费大部分由街道办事处解决,在一些街道组织看来,建站就像凭空增加一个负担。场所方面,除依托物业和公司建站外,其他许多场所要么租金不菲,要么环境较差。

新经济组织党建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需融入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以解决其方法之困。专业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注重其能力发展和成长,可以较好弥补传统党建工作方法的不足。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都可以在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进行合理运用。

同时,还需探讨新经济组织党建的激励机制,即保持流动党员持续参与组织活动的热情。形式上不妨新颖一些,以吸引社会党员的参与;注意社会党员的需求满足,如在组织活动中表达意见,成员间良性互动,以建立归属感;树立市场领域的先进分子意识,以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进而引领市场的诚信、秩序和创新风尚;还可考虑组织内晋升和发展机制,如在新经济组织党员中选举或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甚至从中选拔党的干部,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政党所应具备的合理流动机制。

对新经济组织党建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应逐步解决,如加大楼宇党员党费的返还比例,以解决服务站经费问题。随着对试点工作经验的梳理,应逐步总结一些工作规范,指导全国新经济组织党建的开展。将来可以考虑对党组织关系实行信息化管理,全国联网管理和服务,以解决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结转问题。

2011年第27期 瞭望时评:“小灶”勿忘小角色

近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共十条(简称“银十条”)。这是监管部门为防止小企业“断血”而采取的优惠差异政策,是给小企业开的融资“小灶”。不过,小企业群中的“小角色”——农村小微企业能否从这一“小灶”中分得一杯羹?这不仅关系到农村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农村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集中度,履行社会责任的良机。

全国工商联最近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调研显示,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状况堪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银监会5月下旬在浙江的考察也表明农村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压缩,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在这一危难时期,中国银监会出台“银十条”,对小企业实施优惠差异政策。商业银行落实此信贷政策时,更

24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应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在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成长性的小企业时,千万别忘了农村小微企业。 依笔者之见,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县域为单位,立即进行农村小微企业全面排查,对因一时“断血”而出现危机的小微企业应当尽快“输血”,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对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着力检查是否存在因为财务报表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过度提高贷款利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扣存放贷”、要求将贷款额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银行指定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乱象,使小微企业银行融资成本不堪重负。

事实上,农村小微企业就算能够贷款成功,其利息成本也是负担过重,以至于小微企业无钱购买先进设备、改进工艺、开发新产品,无力转型升级。通过检查进一步规范贷款运作,将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界定在合理的区间。

此外,要借“银十条”的政策优势,适度降低农村小微企业贷款门槛,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进入银行融资,并努力改进放贷流程,以适应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的需求,落实对农村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差异化考核,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亦要帮助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落实“银十条”,制定激励措施,凡对农村小微企业融资作出突出贡献的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要给予奖励表彰、兑现“银十条”中为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的规定、增设网点等。同时,也要设法帮助农村小微企业健全财务报表,创新贷款抵质押方式,对接与金融机构的信息等,以提升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2011年第26期 瞭望时评:建设有良心的城市

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人均缺水警戒线。对这个城市来说,下雨实在是大好的事情,可是,这个城市的下水道似乎在排斥这样的好事,因为一下雨,它就会给久旱逢甘霖的市民们制造麻烦。6月23日傍晚开始的这场雨,又使北京这个首都城市,沦为一片“泽国”。是的,这场雨,太痛快了些,它竟呈倾盆之状,骤然使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紧接着,积水没膝,地铁进水,车辆被淹,寸步难行,整个城市毫无悬念地进入“瘫痪模式”。之所以称其为“模式”,实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很不陌生,它会周期性地重复,以至于北京市民以及到北京来办事的人,都必须学会与之相处了。 北京的道路积水问题,在2004年有过一场大折腾,那一年的7月10日,同样是一场暴雨,就让这个城市“停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立即拿出修改版的《北京市交通行业2004年防汛抗旱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交通应急对策。可数日之后,7月29日的一场已预知的中雨,就让北京西南方向的马家楼桥下严重积水。也是在那一年,北京市领导提出要对城市建设进行反思,做好应对再次发生强降雨的各项准备工作。6年下来,政府部门对市区积水点的整治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终不能让这个最需要水的城市遇水而安。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值得中国的城市深思,不独北京。近一段时间,武汉、杭州、南昌等南方城市也与北京一样——大旱之后遇大涝,皆因下水道乏善可陈。排水设施是城市必须为市民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品,它如同一个人的德行不事张扬,却始终默默地支撑着那些天大的事情——衣、食、住、行。可是,有的城市管理者更在意的是那些整日在街头吆喝、非要人家说好不可的形象工程,而不懂得一个城市的力量更多地蕴藏在人们看不到却始终能感觉到的方面,市政管网就是这一类。有的官员更在意他们的“几年大计”,而不是市政管网这样的“百年大计”,尽管有论者说这是官员考核体制在作怪,可是,这就是放弃良心的理由吗?

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难以更改,北京市近年来在整治积水问题上屡战屡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这更说明发展良善的基础设施是多么重大的责任。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将决定我们的子孙后代未来在城市里获得何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这一代“决定者”,必须是最有良心的一代中国人啊。我们必须去建设有良心的城市,而建设有良心的城市,又必须从下水道开始。

2011年第26期 瞭望时评:科技体制应改出一方净土

针对近些年学术界科技奖励的种种乱象,科技界内外对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能否跟得上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变化、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我国科技发展相适应提出了质疑。 科技奖励制度本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制度在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创新模式、激励和表彰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现行科技评价体系的“不适应”也日益凸显,科技奖励导向作用的“异化”已背离了制度设计之初衷。

2008年科技部一项以“创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调研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目前的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一

25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定弊端,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经费配置不公正、不合理;二是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 从这项调研报告看,我国现有的科技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表现在科技评价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目前我国科技评价实际上成了现实中的一个“指挥棒”,提工资、分住房、晋升职称、推荐院士,科研人员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待遇无不与此挂钩。为了能有一个较好的“荣誉”,有的科研人员甚至是单位派员进行“公关”,甚至出现行贿受贿等诸多违规或不法行为。

其次,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在一些评价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与公正性;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不利于创新性项目的立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发现和成长。

再有科技行政部门掌管大量科研经费,资金分配不透明。由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其工作程序、经费配置、课题评价以及成果鉴定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科研领域中出现了以人际关系为主导的“小圈子”。

有学者称,如今的奖励已失去了激励效应,成为一些人不断提高自己学术台阶的垫脚石,变成了一种资本和资源,甚至是一种特权,而非荣誉。

使科研回归本源、奖励回归本意,方能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氛围;唯其如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才有实现的可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科技体制改革是唯一途径。只有下大决心,深化改革科技体制,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净土”才有望再现。

2011年第26期 瞭望时评:“开门”监管保食品安全

中国目下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多事之秋”的态势提示我们,单纯依靠强化行政体系的监管已不足够,迫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门”监管。

众所周知,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特别的矛盾:一则食品工业、种植养殖环节等小、散问题突出,监管难度陡增;二则监管队伍配合不足且力量不均,有的甚至面临较大的人、财、物缺口。

这些特殊的困难表明,除监管系统体制不畅等原因外,其力量不足的客观现实也在制约着食品安全的实现。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量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发动由消费者、媒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广泛介入,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举个例子,此次揭开台湾塑化剂盖子的,就是一位52岁的普通母亲。该杨姓女士系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检查员,她在给某公司益生菌作例行稽查检测时,意外发现一个异常讯号,于是花两周时间,将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进行比对,进而得知其为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

试想,在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如果多一些人站出来举报揭发,那么食品安全势必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之下,行业环境亦想必有所改善。

此外就是媒体报道。不可否认,媒体偶尔会出现一些传播不实、不良食品安全信息的情况,但从整体着眼,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还是正面因素居多。

然而,当前一些政府部门还不太能接受社会力量为监管“帮忙”,甚至将其理解为“添乱”。比如,在面对一些由媒体揭露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的地方不是有则改之、闻过则喜,反而会动用各种手段打压或“和谐”报道;又如,当消费者就食品安全问题维权时,有些地方亦不但不支持,反而会“拖”字当先。

对保障食品安全而言,此类不当、失当的举措无异于南辕北辙。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通过完善的举报奖励制度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同时发自真心地善用媒体监督,以实际行动践行温家宝总理所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比如,有学者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均对经营者故意欺诈消费者的情形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机制,但是知假打假行为却被排除在外,今后应当通过司法解释一视同仁地为消费者、职业打假人和知假买假人司法求偿创造条件。 应该说,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异常琐细且无时不在的日常工作,特别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常态机制才能将其掌控。因此,变监管系统的“闭门”监管为全社会的“开门”监管,已经势在必行。

2011年第26期 瞭望时评:增信释疑的亚太磋商机制

2011年6月21日,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宣布,首次中美亚太事务磋商将于25日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双方将就亚太总体形势、各自亚太政策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26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这是2011年以来中美各种层次交往的继续,有利于中美关系继续“保温”。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整体上保持了发展的势头,但波折不断。在经历了2009年的“高开高走”和2010年的“风云突变”之后,2011年中美关系又重回正轨。胡锦涛主席年初访美后,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等方面通过各种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首次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将成为中美接触的一个新的管道。虽然这种磋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建设性”的务虚会,但是与中美之间其他60多个机制一样,这种新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内涵,推动中美关系保持良性发展势头。

两国的首次亚太事务磋商意在促进中美在亚太的合作,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即使在当前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猜疑也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美国表示欢迎中国的崛起,愿意看到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又在明里暗里采取各种手段两面下注,防范和提防中国。中国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间接承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但是对于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的举动和在包括南海等问题上的表态依然深有疑虑。在美国看来,中国的新型歼击机和呼之欲出的首艘航母无疑有针对美国的意味;在中国看来,美国的航母在中国周边海域频频演习,虽宣称并非针对中国,但无法不让中国警惕和紧张。这些都是中美互不信任的缩影。由于在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要想在短期内消除中美之间的这些不信任和猜疑显然是困难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通过类似的磋商机制可以使得中美面对面坐下来,采取专题讨论的形式,由各方将自己关心的议题和已有的想法摆在台面上,了解双方的关切,探知对方的底牌,从而避免出现类似1995年和1996年那样的冷对抗。

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生机与活力、也是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兴未艾,各种方式的摩擦此起彼伏。作为在本地区有着重要利益的国家,中美如何在亚太更好地相处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摸索寻求合适的模式,亚太事务磋商机制或许来得正是时候。

2011年第25期 瞭望时评:诚信建设政府先“正己”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先进社会文明的象征。当前,诚信危机在我国社会蔓延,政府公信力下降,企业诚信缺失,公众道德失范已成为影响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严重障碍,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树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诚信新形象迫在眉睫。 诚信危机的蔓延,尽管与我国正处转型期的制度不健全和市场经济社会的拜金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关,但政府信用缺失导致公信力下降则是祸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政府是人民道德生活上的一种精神结合,是公平、正义和最高最广泛的善业的化身。中国传统哲学把政府看成是正名分,行仁义,尊德性的表率。政府也因此而博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社会也因此而形成秩序。然而,由于一些政府部门或官员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盲目决策或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政府的尊重和信心,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这不仅造成政府执行力低下和运行成本上升,而且对社会信用体系、经济投资环境和社会正式秩序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诚信秩序,政府必须“正人先正己”,明确自己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真正的法治行政、责任行政和诚信行政来取信于民。

客观来看,政府公信力下降、企业诚信缺失和公众道德失范三者互为因果,但是,要治理正在蔓延的社会诚信危机,尤需政府率先垂范。

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无论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还是提出远期和近期对老百姓作出的改善民生的承诺,都必须“言必信,行必果”。不要提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能做就承诺,不开“空头支票”。特别要重视中央和地方承诺的协调一致,尽量避免出台“上级请客,基层埋单”的“不对称”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格维护社会信用制度的权威,要加大对违规和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建立违约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提高违约和失信成本来约束违约和失信行为。尤其是政府要加快有限、廉洁、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彻底走出“全能无限政府”的误区,把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大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或群众自己去做。

同时,政府还需要积极善用媒体的力量,弘扬诚信和正气,鞭挞失信和丑恶,努力形成建设诚信社会的舆论氛围。政府要把心思真正花到社会和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上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2011年第25期 瞭望时评:希腊危机考欧盟决断力

6月13日,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降至CCC级,成为全球主权信用最差国家,离债务违约只有一步之遥。标准普尔此举遭到希腊政府严辞抨击,认为其没有考虑到希腊已经并正准备采取

27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的一系列财政整顿措施,以及欧盟正准备为希腊提供的第二轮援助。

标普将希腊信用再次降级的理由是,希腊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经济无力增长,前景黯淡,已无力偿还债务,重组将不可避免。事实上,各界也普遍持有相同看法。欧盟内部近日也在就此进行密集磋商。14日,欧盟财长就希腊新一轮救助方案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会议,但各方分歧较大,特别是以德国为首的北方国家不愿为希腊继续输血,希望将希腊债务重组。但欧洲中央银行及欧盟委员会在法国等国的支持下,反对在目前情况下重组希腊债务,认为这将向市场传递错误信号,并导致危机向西班牙甚至意大利等国蔓延。因此,欧盟此次财长会议并未能达成一致,但仍在继续磋商。与德国等北方国家要求希腊继续勒紧腰带过日子相反,希腊民众对政府持续深化的紧缩政策也日益不满。15日雅典再次爆发数万人的大罢工,并发生暴力冲突,反对党也借此要求总理帕潘德里欧下台。与此同时,希腊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涨至26.98%,根本不可能重回市场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希腊债务何去何从引发各方广泛猜测,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一是引发金融市场严重恐慌。15日,欧洲三大股市全线下挫,对希腊债务有风险敞口的银行领跌。欧元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跌近2%,跌幅创下去年8月以来最大。投资者预期,欧元汇率后市还将下跌。美股也全线大幅下挫,跌幅创下6月以来最高水平。二是欧元区其他脆弱国家不可避免受波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债券收益率已大幅升高,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如希腊最终债务重组,影响可能更大。三是欧洲可能再现金融危机,当前欧洲银行业尚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复原,资本金不足。希腊等国银行持有本国政府大量债券,一旦债务重组,希腊银行业极可能崩溃。法、德、奥地利等国银行也多持有希腊等问题国家债券,希腊等国债务重组也势必再次加大这些国家银行所持有的坏账额,增大其金融风险。四是可能影响到全球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已紧密相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欧元区是仅次是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欧元区金融及经济出现重大问题,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难以全身而退。 希腊债务无论是否重组,对欧盟来说都将是难以承受之重。但久拖不决带来的问题更大,能否快刀斩乱麻,将考验欧盟领导人政治意愿和决断力。

2011年第24期 瞭望时评:严肃问责是善治之始

日前,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处理决定公布,静安区建交委主任高伟忠等2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另有28人受党纪、政纪处分。其中,静安区区长张仁良被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上海市副市长沈骏受行政记大过处分,市政府和市长韩正分别向国务院作深刻检查。

如此处理,可称严肃。58条无辜生命一朝殒灭,大范围严厉追究政府相关领域各个层级官员责任,无疑是恰当的,也是开启善治的第一步。

开启善治,首先要对过去错误表示绝断。与上海党政负责人此前在多个场合的表态一致,此次公布的问责结果,再度彰显执政者从严治吏的决心,也免除了坊间半年多来对“问责不力”的担忧,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当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处分干部是一个方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国法党纪的执行力,避免重犯错误才是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每一次严肃的问责处理,都是对各级政府官员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进而凝聚朝野对问责制度的共识,堵住或明或暗的各种监管漏洞。

进一步而言,问责制度可以更加完备。不单单限于一定要产生重大危害性后果,才启动问责;当党政官员的行为足以造成重大危害的威胁,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产生后果时,同样也要严格问责。要让问责制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掌权者头顶,时刻提醒其不得逾越权力的边界,提醒其更加慎重对待手中的公权力——是为达成善治的保障。

罚当其责,责当其权。在这样严肃的问责过程中,体现出严格依法、公开透明、权责对等的原则,正是转变政府职能所必需之精神。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标准,是通往善治与和谐的必由之路。

“11·15”特大火灾是一幕悲剧,但上海市民展现出的公民意识,以及政府对公民意识的积极态度,让全社会在悲剧中看到了正面的力量。公众舆论第一时间表达了问责的迫切意愿之后,当地党政机关及时回应互动,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自责之意,多次保证要严肃处理相关官员。当政者包容的心态,诚恳的姿态,不仅没有加剧反弹,相反,极大稳定了社会情绪,弥合了官民对立。这也是善治的应有之义。

事故处理决定公布后,受灾群众的诉求发生新变化,外界对整顿建筑市场、加强干部监管的呼声再度高企。通过观察此次问责的力度,有理由相信上海革新面貌的决心,也期待这座常引领风气之先的城市,能为全国作出一个榜样。

28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2011年第24期 瞭望时评:工程“延伸性损害”勿伤民

日前,笔者在多个省市调研发现,一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征地造成了沿线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变,导致这些基建项目周边土地耕作条件、生产环境恶化,引发当地群众与施工方冲突。而且,这种因大规模开展“铁公基”等基建项目带来的“延伸性损害”正呈现出扩大趋势。

“被征一小块,荒了一大块”。在一些地方,由于高速路段的建设,阻断了原来赖以耕作的水源,打地基的过程中,又有大量碎石滑落并堆积到地里,被断了水源同时又被碎石覆盖的土地难以再像往常一样耕作庄稼。

一些地方,工程开建后,庄稼逢雨就被淹。某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以后,切断了原有的自然水系,雨水无法排泄畅通,积留在沿线两侧,导致大面积庄稼被泡。笔者亲见土石方高高堆起来的路基突兀地横穿在庄稼地里,项目周边的一些地里积水形成了一个个水塘,刚被淹过的庄稼叶片上仍残留着泥巴涝渍。

这样的后果是沿线部分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或是因此而遭受较大损失。再加上赔偿机制的缺失,引起了被征地农民的不满。个别地区发生的冲突,也正是由于农民向施工方索赔未果而引发。

对国家的大型基建工程,理应给予支持,但是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当充分照顾到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尤其要谨防流血拆迁事件的“翻版”在基建项目的建设中发生。尤其是“铁公基”等基建项目,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应当充分考虑沿线排洪设施等配套建设要与工程同步开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给地方带来的“人为灾害”。不仅如此,应从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延伸性损害”的补偿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宜尽快研究出台“铁公基”等公共基建项目在征地建设过程中给地方生态环境、土地耕作带来的一系列“延伸性损害”补偿规定,保证补偿及时到位,并及时修复因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缓解矛盾冲突。

其次,造成损害的评估要由专业中介机构来鉴定,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和权威性,争取被征地农民的最大信任。再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从基层干部的反映看,个别地方之所以出现流血冲突事件,直接原因是建设业主和施工方在损失赔偿问题上互相推诿责任,导致赔偿款迟迟难以到位。由此,对“延伸性损害”应严格遵循“谁损害,谁赔付;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尽快落实责任,防止矛盾激化。

2011年第24期 瞭望时评:依法让利化解拆迁困局

日前,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处理决定公布,静安区建交委主任高伟忠等2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另有28人受党纪、政纪处分。其中,静安区区长张仁良被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上海市副市长沈骏受行政记大过处分,市政府和市长韩正分别向国务院作深刻检查。

如此处理,可称严肃。58条无辜生命一朝殒灭,大范围严厉追究政府相关领域各个层级官员责任,无疑是恰当的,也是开启善治的第一步。

开启善治,首先要对过去错误表示绝断。与上海党政负责人此前在多个场合的表态一致,此次公布的问责结果,再度彰显执政者从严治吏的决心,也免除了坊间半年多来对“问责不力”的担忧,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当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处分干部是一个方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国法党纪的执行力,避免重犯错误才是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每一次严肃的问责处理,都是对各级政府官员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进而凝聚朝野对问责制度的共识,堵住或明或暗的各种监管漏洞。

进一步而言,问责制度可以更加完备。不单单限于一定要产生重大危害性后果,才启动问责;当党政官员的行为足以造成重大危害的威胁,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产生后果时,同样也要严格问责。要让问责制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掌权者头顶,时刻提醒其不得逾越权力的边界,提醒其更加慎重对待手中的公权力——是为达成善治的保障。

罚当其责,责当其权。在这样严肃的问责过程中,体现出严格依法、公开透明、权责对等的原则,正是转变政府职能所必需之精神。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标准,是通往善治与和谐的必由之路。

“11·15”特大火灾是一幕悲剧,但上海市民展现出的公民意识,以及政府对公民意识的积极态度,让全社会在悲剧中看到了正面的力量。公众舆论第一时间表达了问责的迫切意愿之后,当地党政机关及时回应互动,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自责之意,多次保证要严肃处理相关官员。当政者包容的心态,诚恳的姿态,不仅没有加剧反弹,相反,极大稳定了社会情绪,弥合了官民对立。这也是善治的应有之义。

事故处理决定公布后,受灾群众的诉求发生新变化,外界对整顿建筑市场、加强干部监管的呼声再度高企。通过观察此次问责的力度,有理由相信上海革新面貌的决心,也期待这座常引领风气之先的城市,能为全国作出

29

本资料为http://shop36063695.taobao.com/店主牛肉收集整理,请勿上传各大论坛或作商业用途,谢谢您尊重我的劳动。

一个榜样。

2011年第24期 瞭望时评:该戒掉食品添加剂吗

在“添加”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后,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几乎谈虎色变。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他们怀念“天然食物”的口味,不希望让食品添加剂欺骗自己的感官。那么,我们的生活是否真的能够避免食品添加剂? 据悉,目前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已经达到2.5万种,其中常见的大致有600~1000种。人类97%的食物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比如果冻里的防腐剂、蜜饯里的甜味剂、各类食品里的增稠剂,等等,可以说,在现代食品工业社会里,我们已经陷入了食品添加剂的“十面埋伏”。

而这般广泛应用,恰在于其适应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比如,缺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外观上可能出现褪色、软硬不均等现象,进而影响观感和食欲。更不利的是,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微生物就很可能破坏食品存放安全,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事故。换言之,倘若都不加食品添加剂,那么大部分食品都可能难看、难吃、难以保存等,食物种类也将大大减少。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唯利是图,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超标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是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其实,至今发生的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尚无一例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皆是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造成。而有毒、有害物质,其实是“非法添加物”,其与食品添加剂本该泾渭分明,但社会往往将其混为一谈。 当然,一些食品生产企业过分迎合消费者喜好的现象也较为突出。比如很多人都熟悉的——给婴儿更换奶粉常常遭到婴儿拒绝,其原因就在于,奶粉厂家通过香精“绑架”了婴儿的味觉,导致其排斥其他品牌奶粉的口味。而这并不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单方面的责任。正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所说:“消费者的味蕾,拥抱着浓郁的香精;消费者的眼睛,追随着美丽的色素;消费者的牙齿,欣赏着带来脆爽的起酥油。”更明确地说,消费者有“好色之心”,就会有人奉上色素;消费者有“怜香之情”,就会有人捧上香精。消费者喜欢松软?喜欢柔滑?喜欢细嫩?……只要你有欲望,自然就会有相应“科技含量”的食品添加剂去满足你。这意味着,食品添加剂的蓬勃发展,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滥用,其实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共谋。

从这个角度讲,过分追求“天然食物”并不现实,可行之道有二:一是生产者自律及对生产者的他律,促其合理合法运用食品添加剂,二是消费者调整心态,避免过度追逐食物的口感、色泽等,明智地选择食物。

2011年第23期 瞭望时评:调控“疲劳期”楼市复暖

一度有所遏制的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似乎又将卷土重来。

近两个月来,部分地区楼市暖流涌动,上海、广州等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同比虽有下降,但环比却明显增加。从全国范围看,形势更加严峻。统计显示,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只有9个,上涨的却有56个,约占统计城市的八成。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大量被限购政策挤出一线城市的投资资金,正在向二三线城市集聚,直接推动了当地房价加速上涨,有的在一年内的涨幅甚至高达50%。不免让人担忧:二三线城市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容量有限,缺乏足够的风险对冲能力。一旦后续投资断档,楼市很可能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而且,二三线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有限,承受力不足,过高的房价也会给当地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为何在被业界称为“最严厉”的楼市调控高压之下,部分地区房价仍不降反升?目前看来,一是新一轮楼市调控全面展开至今,已有近两年光阴,市场进入调控“疲劳期”,群众对调控信心衰减;二是在物价高企的当下,投资购房成为不少人应对通胀的主要手段;三是部分调控政策及执行环节仍有漏洞,影响了调控的权威性。例如,一些中介机构通过补办纳税证明等方式可以轻易突破“限购令”,而开发商也能够利用“高报价、低成交”的折扣方式让“一房一价”流于形式。

面对这一状况,需认真梳理现有楼市调控政策,改变现有部分政策针对性不强,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实施“精确制导”,切中要害。

具体而言,必须制定房地产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产业勾勒出可持续运行的路线图,使市场对政府的长期调控充满信心,减少非理性预期。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制定的调控政策应有全局观念,统筹考虑政策的长远性、可操作性,同时加强调控储备,促进调控持续发力,特别是要针对楼市出现的新动向随时“出牌”。

需要提醒的是,楼市调控在供与需方面还应做好“加减平衡”。目前限贷、限购等“减法”已经比较充分,但“加法”略显不足,导致楼市供应减少。因此政府应多出新思路、新政策,想方设法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试点的房产税政策,应加快总结和推广,并辅之以其他财税手段增加住宅投资成本,多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h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