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1 20: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 题 年 级 班级 醉翁亭记 八 09(7)班 设 计 理 念 教 材 分 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内容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 标准 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 知识 水落石出、颓然、谓。 教 目标 2、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经历,从而加深理解课 文。 学 通过学习,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能力 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目 目标 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标 情感态 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度价值 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观目标 教学 欧阳修以及唐宋八大家、网络有关知识。 资源 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作者教 学 的思想感情。 重 点难点: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难 点 法。 本课是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1、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2、学生探究、比较与辨析。3、思考和感悟。 1、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以学生的朗诵为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合作中疏通,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析朗读,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3、在审读中发现、在评价中感悟。4、本文安排3课时。 1、指导学生预习,认识一些字的读音;3、字典工具,查字典,查资料。2、教具:投影片。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手 段 教 学 准 备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之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方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哀,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2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目标 达成 导 入 新 课 通过复习旧知识,以 便引入新授内容。 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知识引入新课文 。 学生动 脑筋思 考、动 手操作 。 学生主 动听, 认识作 者。 通过预习掌握知识。 听老师介绍, 为学习和朗读课文、感 受和理解、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三、初读课文 1、请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和重 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讲 授 新 课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全文,并找出难懂 的字句。 3、师生共同解析难懂的字句。 ①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 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3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探 讨。 师生互师生互动 动 老师检查学生的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开语文教材,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课文都要求学生“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接触到更多的输入和练习的机会,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真正作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个性参与。教师

分 析 课 文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四、课堂分析课文 A、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B、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4

教师指导检查。 教师指导检查。 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 通过互动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知识水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阅读简易文言文的方法。教 学中应教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 累古代词语, 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 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

分 析 课 文 课堂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C、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D、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五、总结全文: 1、主旨理解 本文是一篇著名游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述醉翁亭一带的山水景色和游宴场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即展现出一幅作者5

教师指导检查。 教师板 书 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记录 精彩情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背诵,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将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

小结 和课堂作业 理想的封建社会“官民同乐”的生活图画,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朝廷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愤慨。 2、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六、完成课后练习(略) 教师分 析 学生感悟 中,使 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好象很完美,但是,同样的教学设计,在我所上的两个班(一个尖子班,一个普通班),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新思考、反思: (一)课堂成功之处反思: 1、重视朗读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的时空 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把学生说的答案尽量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缺点,然后学生纠正,指出原因,这样,给了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在课堂上,对于做对的,做快的,给予及时地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做错的,给予指出并加以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总体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的反思: 1、小组合作学习少 应该确实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设置的情境问题过少 应设置一些更丰富,更吸引学生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

6

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存处不同教学效果的反思: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节课,在不同层次班级授课,产生的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 1、我没有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认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尖子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这个教学设计符合他们,但是普通班,因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对待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为完成教学任务将采用什么样的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有效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是今后我们长期探讨的问题。 3、关于朗读指导环节,我们是否应该做到:小组内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如何范读?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读?如何读?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b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