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3-12-23 15: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2班 葵花向日 张伟玉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

3.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探究“醉翁”这一命名的由来,体会“醉”的内涵。

4.能有情韵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及答案预设 第一课时 问:请同学们读标题,谈理解。 (从结构上看,本题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记”,修饰词是“醉翁亭”,意思是“游醉翁亭”写的记。类似的游记还有《小石潭记》) 作者写《醉翁亭记》共用了几给每个自然段标号,并带1 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流问题学习。 露了怎样的感情? 预设字词有: 1、读准下列字音: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霏 暝 晦伛 偻 洌 肴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字词解释:附材料 3.难句翻译:附材料 4.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1.一读:朗读,读出出不40 通处。 (生字词、句,理解不了的地方标示出来。) 2.二读:默读,结合注释理解不通处。 (自己探究发现问题。) 3.交流: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结合,解决共性问题。 4.再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主旨) 自由回答 4 学生活动及问题质疑 时间 解 题 预 设 问 题 读 课 文 初 步 感 知 内 容 第二课时 理解内容探究题旨 1、“醉翁亭”的由来? (板书:少----醉 ) 2、“醉翁”的含义? 3、作者是如何阐释“醉”的? (二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三段: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着,太守醉也。四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太守 谓谁?庐菱欧阳修也。) (板书: ----乐:景、人) 有 情 韵 地 朗 读 课 文 课堂练习 1.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完成并交流 8.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9.“乐亦无穷”的原因? 10.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11.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1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自由回答。 15 章法探究:附材料 1.自由朗读。 2.表演朗读。 15 15 《醉翁亭记》反思

通过培训,我重新审视这节课,有以下反思: 优点:

能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如:抓住标题发出三问:“醉翁亭”的由来?为何称为”“醉翁”?作者如何阐释“醉”?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体会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并掌握了抓关键词句探究作者情感的方法。

缺点:

本节课因书写乱而导致板书没有美感,不能彰显教学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朗读注重得不够。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如:《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有感情的朗读则能将学生带入那个情境,因对朗读重视不够,设置不多而导致学生对本文章法上的优点体会不深,也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