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概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3 14: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概况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内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公元前1045年成为蓟、燕诸侯国的都城。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和地方政权的都城。公元93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辽以北京(时称燕京)为陪都;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此地为首都,前后达650多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西北毗临山西、内蒙古高原,南与华北大平原相接,东近渤海;市中心海拔43.71米;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40平方公里。西、北、东三面环山,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3°C,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7°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5.2°C,年平均降雨量507.7毫米。无霜期189天。 北京同时也是闻名全国的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1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1万人,比上年增长2.9%。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1.7亿元,增长14.8%,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2.3亿元,增长19.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6%。全市技术市场签定合同20724项,合同金额达81.6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73.9亿元。全市申请专利6321项,专利授权3800项。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 1998年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空气质量4级及以上的23周,占42.2%,空气质量3级的21周,占40.4%。为此,经国务院批准,决定采取控制大气污染18项紧急措施,主要包括控制煤烟型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和控制扬尘污染三个方面的内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紧急措施,到年末改装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公交车可达515辆;强制报废了1.4万辆尾气严重超标和超期服役的“面的”;出动10万人次,取缔露天烧烤4000多个;道路机扫面积扩大到74%,喷雾压尘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使用低硫低灰优质煤和清洁燃料。由于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初步控制了污染加重的趋势。积极开展植树绿化工作,完成绿化面积538公顷,年末全市城近郊区公共绿地面积4945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1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4.9%,比上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新建改建公园7处。 北京文化 作为东方古典文化名城和当代中国的文化中心,“京派文化”展现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厚重深沉与成熟大气,它同那些先人留下的辉煌历史遗迹一道成为北京一笔独特而宝贵的财富。 今天,北京拥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在内的数十所高等院校。北京科技人才数量之多、门类之全、密集度之高,不仅是中国之最,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门类众多的博物馆、亚洲最大的图书馆、24小时播出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众多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艺术家、中国一流的艺术表演团体、活跃的省际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京剧、芭蕾舞、音乐会、杂技等表演艺术......北京的艺术生活异彩纷呈。 东方歌剧:京剧 到北京不亲临现场听听京剧,实在是一大憾事。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今天的京城依然如热烈绽放的迷人花朵。 长安文化娱乐中心坐落在车水马龙的东长安街北侧的光华长安大厦内,它的中心便是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剧场——长安大戏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以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为代表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 湖广会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虎坊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老一辈京剧大师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都曾在此演出,堪称北京的戏曲博物馆。 梨园剧场位于前们建国饭店一层,有阵容强大、剧目繁多,著名艺术家绘萃,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的北京京剧院每晚演出精彩节目。 杂技 杂技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从远古时代的萌芽发展到汉代,已成为完整的表演艺术,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杂技在其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许多经典表演项目,如“走钢丝”、“椅子顶”、“幻术”、“古彩戏法”、“转碟”、“抖空竹”等,激动人心的杂技表演深受各国旅游者的喜爱。天地剧场有中国一流的杂技团体——中国杂技团进行专场演出;朝阳剧场则汇集了众多国内优秀杂技表演团,每晚上演精彩的获奖节目。 北京历史早在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城西南约五十公里的周口店开始有原始人类生活,这是最早的北京人。溯源 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五八六年,周朝的封国—燕侯国建都于此,名“蓟”城,因而得名“燕京”。秦灭燕后,这里仍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公元十世纪初,契丹族建辽,把这里定为陪都,改名南京。 一一二五年,女真族兴起,灭辽建金,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兴建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中都城址在今天的广安门一带,可惜在一二一五年为乱兵所焚。这一年,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占中都,灭金朝,不久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一二六七年重建都城,更名为大都,国号元。从此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朝以金中都东北郊的一座离宫大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为中心,重新规划筑造了新都城,这就是旧北京城的前身。 一三六八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明初建都南京,大都改名北平,并拆毁了元代的皇宫。一四零三年朱棣夺取皇位后,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迁都北平,将北平改名北京,北京由此得名。经近二十年的营造,一四二一年正式迁都北京,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明灭亡。清朝也建都于此。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京的历远古的北京 史的开端 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有一座小山,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90米,海拔高约145米。山上盛产石灰,人们经常在石灰岩山洞或山岩裂隙中拣寻动物的化石卖给中药店,这些化石被称为“龙骨”,小山因而得名“龙骨山”。 19世纪,从周口店流传到国外的龙骨,引起国外古生物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注意,并以其为材料,发表了论文。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对该地区的煤矿进行调查时,采集到一些啮齿类动物化石。1921—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与安特生合作,再次对周口店地区进行调查,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一颗为石化很深的人类上臼齿,一颗为尚未露出颌骨的人类前臼齿。 1926年10月,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正式发布,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震动。随后由中国地质调查所主持,于1927年开始对周口店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当年即发现一颗保存良好的人牙。“北京人”这个名字是当时任协和医学院教授的加拿大人步达生于1927年提出的,其根据就是上述的3枚牙齿。从1927—1937年,断断续续在这里进行了十年的发掘工作,不断有新的人类化石发现,使北京人的面貌日渐清晰。 闻名世界的猿人洞,又称周口店第一地点。它位于龙骨山北坡,系一个天然大洞穴,东西长140米,南北向的最大宽度约40米。本世纪20年代发现这个溶洞时它的洞顶早已不复存在了,洞内的沉积物总厚度超过50米,可划分为17层。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中国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了被称为科学之宝的第一具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但这具人头盖骨至今下落不明。 1936年在考古学家贾兰坡的主持下,又有3具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被发现。 迄今为止,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有: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头骨破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颗,股骨断片7件,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1件,月骨1件。这些化石分属于40个不同的男女老少个体。这批化石资料分别发现于第一地点的第3—10层。 周口店猿人的体质特征,有些部位明显与猿相似,有些则更接近于现代人,其余则多介于二者之间。说明北京人比猿类已有了质的进步与飞跃,而其体质特征发展不平衡,则说明人类进化过程中,四肢与脑的功能分化和进化是有先后之分的。北京人的平均脑量为1059毫升,而五个成年头骨脑量的平均值为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毫升)。据人类学家推算,北京人的平均身高为156厘米(男性)和144厘米(女性)。 根据专家对上述化石资料的研究分析以及考古学家对地层新的科学测定,周口店龙骨山遗址的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50万年至24万年。 原始聚落的产生和发展 新石器时代是以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为主要特征,以磨制石器、陶器为主要标志。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继掌握用火以来的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从山洞中迁徒出来,选择靠山近水的地方定居下来。新的生活环境人们需要新的社会结构组织,逐渐产生了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原始氏族公社。目前发现的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点和墓葬共有40多处,其中重要的有怀柔转年遗址、门头沟东胡林人墓葬、平谷上宅和北埝头遗址、房山镇江营遗址、昌平雪山遗址等。 转年遗址是北京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怀柔县北部山区宝山寺乡转年村西、白河的第二级阶地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制造石器和生活的场所。转年遗址共计出土了各类遗物18000余件,分为打制石器、细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陶器等几大类。其中打制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细石器有石叶、雕刻器;磨制石器有石斧、石磨棒、石磨盘和石容器残片。碳素测定的数据表明转年遗址年代距今9800年—9300年,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上宅与北埝头遗址:两处遗址同属于上宅文化。碳素测定的数据表明这两处遗址年代相差不大,大约在距今7300年—6500年间,是北京市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两处遗址。 上宅遗址在平谷县城东北17公里上宅村北的一块台地上,南临河。遗址中的重要发现是一条大灰沟,它是原始居民利用天然冲沟长期从事劳作的场所。这里的文化堆积可分为8层,第8层至第4层构成了上宅文化的主体。 北埝头遗址在平谷县城西北7.5公里的北埝头村西台地上。这里的主要遗存是10座房址。它北京建成之始 们布局较密集,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基本上呈椭圆形,长径一般4米以上,室内没有明显的门道痕迹。每座房址地面中部附近,都埋有一个或两个较大的深腹罐,其内存有灰烬和木炭等,应当是作为烧煮食物和保存火种的灶膛。 文明的曙光 在古史传说时代,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氏族部落崛起,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北京以西的涿鹿打败了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蚩尤。后来,炎帝部落败盟,要争盟主地位,于是,炎、黄两个部落战于“阪泉之野”,经过三次大战,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并在涿鹿建立都邑。这是有关北京附近都邑的最早传说。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传说中的黄帝陵,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京等地都有记载,北京地区的黄帝陵,在北京东部平谷县。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在平谷鱼子山都留下过吟咏蓟丘、轩辕台的诗篇。陈子昂诗云:“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李白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多为东西向,头东足西,随葬陶器多为鬲、罐、簋组合。在北京昌平县雪山、张各庄,密云县燕落寨、凤凰山,平谷县刘家河、上宅、安固,房山区琉璃河、镇江营、塔照等地都曾发现当时人们的文化遗迹或墓葬。 比夏家店下层文化略晚的遗址有平谷县刘家河、韩庄、安固,昌平县张营、小北邵,房山区琉璃河、皇后台、镇江营、塔照、焦庄等地。其中最重要的墓葬仅在平谷县刘家河村发现一座,出土金、铜、玉、陶、铁等文物四十多件,其中金、铁、铜器堪称瑰宝,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也是惟一的一批商代中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科学、工艺价值。 冶铸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16件青铜器中以三羊、鸟柱龟鱼纹盘的工艺水平最高,堪称同时期青铜器中的杰作。其他有铜方鼎、弦纹圆鼎、铜鬲、铜、爵、卣、瓿、等,金器有金耳环和金臂钏等,还有弥足珍贵的铁刃铜钺。在这座墓中,既有典型的商文化的青铜器,又有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装饰品,如下端呈喇叭型的金耳环、金臂钏。中原农业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器物共存,构成了三千多年前北京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 西周燕国都城及燕文化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周王室同姓贵族召公于北燕,即今天北京及周围地区,《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这一分封的史实。召公,文献又称君,在周朝官封太保,位列三公。他规划了西周的东部——成周洛阳的建设,辅佐成王平息了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及东夷、徐、奄、薄姑等原商遗方国的叛乱,并率大军向北追击叛军,巩固了周人在东方和北方的统治。可能就是在这时,为了更好地保卫西周王朝东北边疆的安宁与发展,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由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为事实上的第一代燕侯。并赐给他六个部族,到燕地设立有关统治机构,管理土地和民众。1986年,在琉璃河黄土坡墓地发掘的1193号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克、克的铭文,记载了这一段失传的史实。 燕国建立之初,燕国的统治者在今天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建立了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城址——西周燕国都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城址建在大石河东北面的一块高台地上考古工作者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古钻探、发掘,对建在这块高台地上的古城址,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该城基址东西长829米,南北宽700余米,墙基是在略经平整的地面上分层夯筑而成的,墙基总宽约8米,分三层夯筑,每层宽约27米左右,墙内还有内护坡,夯窝直径3~5厘米。在东城墙北部靠近城墙东北角处还发现一处用卵石砌成的排水道,应为由城内向城外排水的通道。距城墙外侧约10米处有一条护城河,上口宽约15米,南城外及东、西城墙南部的护城河因大石河长期冲刷,成为一片漫滩,河道不甚清楚。 城内经部分钻探,基本确定中部偏北为宫殿区,已探出6处夯土台基,其中4处为圆形,2处为长方形,这些夯土台基是当时宫殿建筑的基础。1997年对其中一处圆形夯土台基进行了发掘,台基的上部已被破坏,无任何柱础痕迹。这处台基直径28米,为在平地上选挖一深4米的近似锅底状的土坑,然后用羼杂了青膏泥的黄土夯打而成,大部分无明显夯层夯窝。在夯土台基的中部偏西,还发现一处平面呈长方形水井,井四壁皆由方木条垒砌,上部只发现朽木痕迹,深约6米处发现保存尚好的木井壁,只是两头有些糟朽,看不出有榫铆痕迹。 山戎族经济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山戎的势力颇为强大。山戎南临燕国,东近齐国,西接赵国,他时常长驱直入燕、齐、赵的边区进行掳掠和骚扰,成为这三个诸侯国的世代边患,而其中尤以“病燕”为甚。在古代文献中“山戎越燕伐齐”“山戎病燕”等记载屡见不鲜。山戎势力的发展,对燕国是个很大的威胁。燕国不断受到以山戎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破坏。到燕桓侯(前697—前691)时不得不将都城迁到河北的临易(今河北省雄县)西北,燕国的权力中心逐步向南迁移,且国力日衰。燕庄公二十七年(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帅师救燕,北伐山戎,大败山戎部族,解除了山戎对燕国北部地区的威胁山戎文化分布图。 北京地区春秋、战国之际的山戎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发现于北部山区——延庆县八达岭以北的军都山一带。 北方军事重镇 1985年8月至1987年12月,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在延庆县境内发掘出玉皇庙、古城村、葫芦沟三处春秋战国之际的山戎墓葬五百余座,出土各类富有特色的山戎文物八千余件。这些遗迹和遗物,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山戎的历史情况,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玉皇庙墓地是一处很重要的大型墓地,占地在2万平方米以上,共有墓葬三百五十余座,这是迄今为止在北京地区发现的我国青铜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遗存中规模最大、年代最早、文物最丰富的一处墓地。据已经发掘的墓葬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的殉牲现象很普遍,被杀殉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狗,其中以殉狗最为普遍,不论男女老幼,大多殉狗。殉牲的方式,都是将牲畜杀死以后,只取其头和腿,拿来作象征性的祭祀。牲头和牲腿的摆放方式,多是将牲腿放在下面,而把牲头放在牲腿之上,一般是以一条牲腿加上一个牲头,代表一个牲畜。多数死者都用麻布覆面,这是山戎民族的葬俗特点之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在死者脸上盖上黄纸的习俗,他们也许表达的是同一种丧葬意思。根据有关民族志的材料,这类覆面的意义,在于祈望死者的灵魂附体安息,不要再出窍祸害生人,以保氏族后代平安无恙。同时,在葫芦沟墓地还发现了一处石祭坛。这可能是山戎原始宗教举行仪式和活动的处所。 燕都蓟城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战国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各国争相加强防御工事。当时,燕、秦、楚、赵、魏等国都筑有长城。燕国为了南防齐赵,北防戎狄,也修筑了长城。燕国的长城有南北两条,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南长城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西起今易县西南,东至今文安县。同时,燕国还在国内修筑了大量城堡,用于防御和对外扩张。仅在北京市境内,就发现了北京城西南窦店、长沟、蔡家庄等数处古城。它们均在燕下都(今河北省易县)到蓟(今北京城西南)一线上,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它们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除蓟以外,还有“中都”和“下都”。燕中都之称,见于《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幽州良乡县》下:“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 秦王朝北方的燕蓟重镇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连年不断。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开始起用了李斯、魏缭等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结束了多年的战乱,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国家,嬴政称始皇帝。 国家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蓟城虽然从过去的燕国的领地中心转变为秦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但仍是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秦始皇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政权,采用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西周以来奉行的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漯水注》记载:蓟城及其以南地区秦置广阳郡,治所蓟城。在广阳郡以北原燕国位置沿长城一线自西而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北京地区分属于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四郡。蓟城虽然从过去燕国的领地中心转变为秦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但仍是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西汉时期的燕蓟地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安徽、河南交界地区陈胜、吴广等九百余名贫苦农民被征往渔阳(今北京怀柔梨园庄)戍边,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遇连日大雨,道路不通,延误行程。按秦法误期当斩。面临被杀死的境地,陈胜、吴广被逼无奈,杀死监押的县尉,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于是九百多贫苦农民跟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从此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斗争的序幕。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英勇奋战6个月之后就被秦军镇压而失败了,但是,却掀起了反秦斗争的浪潮。 公元前209年,陈胜令武臣为将军率张耳、陈余北上攻取赵地,同年8月,武臣攻克邯郸,自立为赵王。武臣为扩充实力又派韩广率军继续北上,于9月占据燕地蓟城,韩广又自立为王,国号燕,都蓟城。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两支队伍攻占咸阳,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当时项羽的势力较大,号称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分封十八诸侯王。燕将臧荼曾从楚救赵,被立为燕王,都蓟,而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后韩广不就,臧荼杀韩广于无终,尽占其地。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建立了西汉王朝。同年7月,燕王臧荼举兵反汉,9月,汉高帝刘邦平定燕王臧荼之乱,燕蓟地区又归属于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东汉时期的幽州蓟城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地方建制和行政区划大体沿袭了西汉旧制。全国除京师附近为司隶校尉部统领外,其它地区设十二州。州置州牧。州以下郡、国并行,为二级政区。县为三级政区。 东汉时期北京地区沿革 年代 建制 更始(二年)(24) 隶属幽州州牧,治无终(今天津蓟县) 更始(二年) 刘秀杀苗曾改任朱浮为州牧,治蓟城 光武帝建武二年(26) 封刘良为广阳王,复广阳国,都蓟 建武五年(29) 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诏令省减郡县,合并郡国 建武十三年(37) 省广阳并上谷 和帝永元八年(96) 复分置广阳郡,幽州刺史与广阳郡同治蓟城 献帝初平二年(191) 蓟城又成为公孙瓒受封的侯国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顺帝永和五年(140)政区情况,幽州刺史部统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所。其中,在今北京地区的有五郡十四县。 顺帝永和五年(140)北京地区郡、县设置 郡名 治府 置县 在今北京境内的县名称 广阳郡 蓟 领五县 蓟、广阳、昌平、军都 涿郡 涿 领七县 良乡 上谷郡 沮阳 领八县 居庸 渔阳郡 渔阳 领九县 渔阳、狐奴、潞、平谷、安乐、奚、犷平 右北平郡 土垠 领四县 无终县西部 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 公元220至581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政权频繁更替、军阀混战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古代北京地区历经曹魏、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朝代。这一时期幽蓟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当以中原政权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力量强大时,幽蓟往往成为北方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北方的军事重镇;2当以中原政权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幽蓟往往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之一;3当中原政局混乱时,幽蓟又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基地。 东汉末年,北方广大地区被曹操“挟天子”割据。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年号英初,史称曹魏(220—265)。共有5帝,存国46年。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遂改燕郡为燕国,封曹宇为燕王。英初五年(224),曾封曹敏为范阳王。曹魏初期,幽州郡县多有变动,幽州辖域十分广阔,东达辽东和今朝鲜半岛。据考证,曹魏时期幽州有燕、范阳、渔阳、上谷四郡国,在今北京地区的有燕国的蓟、昌平、军都、广阳四个县,治所蓟(今北京城区西南);范阳郡的良乡,郡治涿县;渔阳郡的渔阳、安乐、潞三个县,治渔阳(今怀柔附近);上谷郡的居庸县,郡治居庸(今延庆)。 这一时期以曹魏为代表的中原政权力量比较强大,幽州蓟城成为曹魏在北方的军事重镇。首先,幽蓟是中原地区的北方屏障。这一时期北方边患有鲜卑、乌丸等族,曹魏设护乌丸、鲜卑校尉,控制防范鲜卑、乌丸各部,招抚流民;其次,幽蓟又是曹魏进军、经营辽东的基地。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大将毋丘俭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公元244年,毋丘俭征伐高句丽,这些军事活动均以幽蓟为基地。 随着东汉末年战乱的结束,曹魏时期北方短暂的统一,北京地区出现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公元250年,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亲自实地考察,寻找水源,规划设计,在梁山(今北京石景山)附近修建戾陵堰,开凿车箱渠,引漯水(今永定河)灌溉蓟城附近的农田,这是北京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项大规模人工灌溉水利工程,在北京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公元262年,魏元帝派樊晨赴幽州改造戾陵堰,更制水门,延伸高梁河水道,从而扩大灌区面积。曹魏政权为加快农业的发展,还在幽州一带大力发展屯田,以佃兵耕作的叫军屯,以屯田客耕种的称民屯。经过数十年经营,耕地增加,人口也有较大增长,幽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和发展。 隋朝蓟城

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废北周静帝宇文衍,自称皇帝,建元开皇,改国号为隋,结束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虽然隋仅存在37年,但是,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为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实行政治改革,开始确立了三省六部的官僚体制,并开始采用科学考试选拔官员。官吏任免权归中央。在兵制上也改变过去军户、民户分治办法,军人户籍、田地也归州、县管理。改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两级制。一系列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漕运和军事运输,隋炀帝从605年开始至610年先后开凿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这便是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达江南的杭州,全长4000多里,成为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隋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炀帝初年,积极准备征辽之事,涿郡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以供辽东之需。大业五年(609),在蓟城建临朔宫,作为炀帝巡幸督战的行宫。《隋书·闫毗传》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又载:“毗督其役,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后宫毁于农民起义,遗址无存。关于临朔宫的具体位置有两说:其一认为位于蓟城城南7里,清泉水北岸(今凉水河);其二认为位于蓟城东南隅,即今法源寺处。 大业三年(607),自榆林至涿郡开御道,长达3000里,宽100步。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唐朝统治下的幽州 五代时期的北京 经过几百年的动乱与分裂,隋王朝重新统一中国,下及于唐。经过百年多的经营与发展,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到了繁荣鼎盛时期。幽州仍为唐王朝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 唐代幽州城的规模,据《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据此,城周长32里,约合今23里(每唐里约合今0.72里),呈长方形。城四至即具体位置史书缺载。根据出土的唐墓志和石经山出土的唐代石经题记等,结合实地考古调查的资料,对幽州城址、坊巷以及城郊乡村进行了确定。 东墙:50年代在永定门外安乐林出土唐建中二年(781)“棣州司马姚子昂墓志”记载:“葬于幽州城东南六里”。在东单御河桥发现唐代任紫宸夫妇合葬墓,称其“宅兆于幽州城东北原七里余”,因唐代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志中所记幽州城即是蓟城。根据墓志出土地点,任氏墓应位于唐幽州城东北7里左右的地方。上述两墓位置一南一北,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而幽州城东墙应该在此线以西6—7里的一条南北直线上。 南墙:1965年右安门外出土唐元和六年(811)唐王郅墓志,记载:“起坟于蓟县姚村南一里之原”。1981年在丰台区大葆台博物馆南500米处出土唐永泰二年(766)“唐阳氏墓志”称其“宅兆于蓟城西南二十里”,1985年在丰台槐房乡发现唐会昌元年(846)“唐王邕墓”墓志载:“卜葬于蓟县南十三里”。由上述墓志记载推测今天陶然亭西边白纸坊东西街一带,即为唐代幽州南城墙所在 西墙:1959年在海淀紫竹院南出土一合唐文德元年(888)“唐卢公夫人赵氏墓志”,称其“葬于府城西北十里”(府城即幽州城),说明墓地距幽州城10里。1974年在宣武区甘石桥北,北京钢厂出土一合唐大中九年(855)“涿州范阳县主簿兰陵肖公夫人侯氏”墓志,称其“殡于幽州幽都县西三里仵原”,从墓地(今北京钢厂)向东1.5公里,就是幽州西城墙所在。 北墙:早在19世纪20年代在今西城区二龙路出土唐咸亨元年(670)“唐仵钦墓志”载“咸亨元年,迁柩于城东北五里之平原”,50年代又在西城爱民街出土唐开成三年(838)唐卢龙节度使却押衙周元长墓志,称其“葬于蓟城东北七里龙道之古原”。根据这些资料记载的距离与方位,唐幽州城的北墙应该在今头发胡同一线,向西延伸到白云观以北一带。 五代时期的北京 公元907年,唐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再度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五代”。其它各地的军阀集团也纷纷割据一方,先后建立十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国”。它们是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发展。为争夺地盘,各政权之间互相厮杀,互相吞并,斗争异常激烈,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公元960年北宋政权建立,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后梁政权建立之初,曾任卢龙军节度使的刘仁恭,占据燕地,驻镇幽州,并在城西大安山“盛饰馆宇,潜拟宫掖,聚室女艳妇,穷极侈丽”(《旧五代史刘守光传》),他又与“道士炼丹药,冀可不死”,令燕人用堇土为钱,悉敛聚铜,凿山而藏之。并杀其子以灭口。其子守光兵夺幽州,囚父杀兄,并于乾化元年(911)八月,即皇帝位,国号大燕,改元应天(《资治通鉴》卷二八六),以幽州为都城。为避免与安禄山大燕同名,故称守光建立燕为“中燕”。中燕仅存三年。后梁、后唐时幽州政区未变,仍以蓟城为治所,直至后晋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北京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 辽朝陪都 契丹族源流、立国与建都 “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这时的契丹族有八个部落游牧于潢河(今内蒙古西剌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之后契丹族先后处于突厥、回纥的统治之下,并经常和北朝、隋、唐等中原王朝发生武装冲突。大贺氏、遥辇氏两个部落先后处于契丹族部落联盟首领地位。公元八世纪后期,迭剌部逐渐强大起来,处于契丹族部落联盟首领地位。同中原农耕文化接触较多,发展较快。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父亲撒剌的、叔父释鲁先后出任迭剌部的夷离堇(军事首领),耶律家族逐渐在迭剌部乃至遥辇氏部落联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耶律氏取代遥辇氏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行政区划、政权机构和城市布局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太宗。辽太宗继续执行太祖的政策,不断南下叩打中原的门户,以图占据中原,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幽州城。 天显十一年(936),后唐将领石敬瑭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叛唐自立,并上表向辽太宗求援,甘愿称比自己小的太宗为父,许诺灭后唐后向契丹纳土称臣。这样,耶律德光派兵南下,大败后唐军于晋阳,十一月,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二人执手“约为父子”。之后,石敬瑭南下攻占洛阳,灭后唐。 石敬瑭当上“儿皇帝”之后,于会同元年(938)十一月,把燕云16州之地割让给契丹。随即,太宗诏以皇都为上京,改原南京(今辽宁辽阳)为东京,升幽州为南京(也称燕京)。此后,南京就成为辽五京之一(另二京为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北京从中原王朝的边疆重镇而一变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王朝的陪都,拉开了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序幕,揭开了它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宋与辽争夺燕京 辽取得燕云16州之后,不仅获得了这16州的土地人民、财赋收入,更主要的是取得了对中原政权的战略主动地位。燕山等山脉的崇山峻岭不再成为契丹铁骑南下的屏障,而是成为其稳固的后方。华北大平原的门户顿开使中原政权几乎无险可守。因此,契丹建国后,连年南下,给中原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夺回燕云16州成为中原政权的宿愿。于是在后周和北宋时期,就先后发动了三次攻打燕京的战争,中原政权与辽围绕以燕京为中心的燕云16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辽应历九年(959)四月,后周世宗决心一举收复燕云。战争开始后,后周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或受降益津、瓦桥、淤口三关。辽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辽穆宗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这些土地本来就是“汉地”,损失了也不足为惜。当周世宗下令进攻燕京时,穆宗在大臣萧思温的再三鼓动下到南京亲自督战,而在此时,周世宗却突发急病,只得回师,双方罢兵。中原政权第一次攻燕之役至此结束,结果辽尽取拒马河以南之地。 宋建国后,试图重新占领燕云16州,但采取的是先南后北的策略,在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及北汉政权之后,宋太宗决定趁势北上,御驾亲征,收复幽燕。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辽保宁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宋军直抵燕京城南,辽的汉族官员及平民纷纷降宋。但辽景宗及皇后萧绰(燕燕)派名将耶律休哥率五院军精骑3万人出山后间道驰援,七月七日与耶律斜轸所率六院军分左右两翼夹攻宋军于燕京城北高梁河,宋军大败,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宋在高梁河之战失败后,并未放弃收复燕云的愿望,而一直积蓄力量,待势而动。雍熙三年(986,辽统和四年)三月,宋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宋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进展迅速。东路在曹彬率领下十三日攻下涿州,由于孤军深入,供给线过长,加之耶律休哥派小股精锐不断骚扰,宋军不得已退驻雄州。在宋太宗的督促下又第二次进军涿州,但耶律休哥层层设伏,宋军虽又攻下涿州,但实力大损,不得已二次退出。辽军全面反击,宋军大败。接着西线也溃败,名将杨业战死。辽取得了第三次燕京保卫战的胜利。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宋景德元年),辽大军又南下侵入宋境内直至澶州(又称澶渊郡,今河南濮阳附近),在城下遇到宋真宗亲率大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势均力敌,在同年的十二月签定了史称“澶渊之盟”的和约。从此双方以白沟(今涿州南)为界,宋利用滹沱与白沟等河,筑堤贮水,扩大水田。之后百余年,宋辽基本和平相处,在经济、文化方面保持密切联系。 汉族世家显贵 南京在辽代虽为五京之一,但是辽代皇帝仍沿袭着“四时纳钵”的制度,即随着四季变迁而游牧、田猎于不同的地区,政治中心也就随之迁移,只在冬季纳钵时才到南京,因此南京并不具备真正的都城意义。又由于契丹贵族大多须随皇帝迁移,因此南面朝官和幽燕地区州县官吏基本由汉人担任。在辽南京居住的大多为汉族世家显贵,这可从在北京发现的辽墓几乎全为汉人墓葬得到证实。韩、刘、马、赵等家庭都是南京有名的世家豪族,他们为契丹统治者献计献策,辽的许多制度仍沿袭唐朝旧制。 韩氏有两大家族,即韩知古—韩德让家族和韩延徽家族。韩知古是蓟州玉田人,为辽太祖所俘,成为辽初重臣,为辽的建元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子韩匡嗣曾官拜南京留守。而匡嗣子德让在辽代更是声名显赫,深受景宗皇后萧绰的宠幸,官至宰相,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列于皇族,他为圣宗(萧绰与景宗之子)朝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 韩延徽也是辽初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的功臣之一,他积极为阿保机出谋划策,在安置降辽汉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家族墓地在今八宝山附近韩家山,已发现有其孙韩佚及夫人合葬墓和六世孙韩资道墓。韩佚墓内出土的精美文物为研究南京汉族世家显贵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经济恢复与发展 辽统治的大部分区域上京、中京、东京三道大多为游牧地区,农耕为主的只有西京、南京二道所属地区,尤以南京地区经济最为发达,为辽政权提供了大量的财富。王泽墓志载南京“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北半部中国的政治中心 南京的手工业以瓷器生产最为兴盛,门头沟区龙泉务村辽代瓷窑址的发掘为此提供了实物资料。该窑址位于龙泉务村北,三面环山,临永定河,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及瓷土资源,为窑场的创建提供了便利条件。 窑址总面积达2万7千多平方米,已发掘了1千余平方米,发现窑炉13座、作坊2处及火坑、炉灶、建筑遗迹等,出土各类器物8千余件。白瓷以盘、碟、碗、钵为主,其次有罐、壶、盂、盒、洗、炉、枕等生活用品,狮、猴、羊、狗、埙、铃、围棋子、象棋子、砚等文玩。三彩器有碗、炉、碟、佛像、莲座及砖、瓦当、吻兽等建筑构件,其中的三彩菩萨像堪称珍品,不但造型优美,工艺精致,更为珍贵的是其内沿刻有“寿昌五”三字,寿昌是辽道宗的年号,五年是1099年。龙泉务瓷窑址据专家考证应属辽代官窑,它的发掘为研究辽金时期的北方瓷窑及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充分反映了辽南京手工业的繁荣。 文化及社会习俗 由于辽代文献资料的匮乏,很难勾勒出辽南京文化的整个轮廓,但从为数不多的史料中仍可看出辽南京文化的繁荣。 辽代和各代一样,对儒学也很重视,在南京设有太学,所属州、县又设有州学、县学。统和十三年(995),因为南京太学生人数很多,圣宗下令赐给太学有水田的农庄一处,以此资助办学经费。辽代的科举制度也是自南京而始的,起初取士人数不多,到圣宗时数量大增,很多读书人由此进入统治阶层。如上文所提到的刘氏家族的刘三嘏、刘四端、刘六符等人都是进士出身。 南京的文人学士中,成就较突出的有耶律俨、王鼎、行钧等人。耶律俨原姓李,因父被赐姓而从姓耶律。他是南京析津府人,进士出身,官至知枢密院事,兼修国史。天祚帝时,他修成了太祖以下诸帝实录70卷,元代修《辽史》时多参照此书。耶律俨堪称辽代史学第一人。王鼎为涿州人,也出身进士,官任翰林学士,当时的公牍文书,很多出自其手,南京地区的很多碑刻也为他所撰写,但奠定他在辽代文坛地位的却是《焚椒录》一书。《龙龛手镜》是南京僧人行钧编写的一部汉字字典,是古代音韵学及文字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 佛教的兴盛 辽南京不仅汉族佛教信徒众多,而且契丹人包括皇帝在内对佛教也诚信有加。《契丹国志》记载南京“僧居佛寺,冠于北方”,在北京的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崇佛的高峰。 南京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寺庙众多,佛塔林立。据宋人洪皓《松漠记闻》记载,南京大的寺院即有36所。城内著名的寺院有悯忠寺(今法源寺)、天王寺(今天宁寺)、竹林寺、昊天寺、归义寺、仙露寺等,虽经数百年的兵燹战乱,有的寺庙仍保留下来,其中悯忠寺与天王寺今仍有迹可寻。辽南京城外的著名寺院有台山清水院(今大觉寺)和慧聚寺(今戒台寺)等。 戒台寺的主要建筑虽多为明、清重建,但其主要殿宇多保留坐西朝东的布局,寺内仍有辽代高僧法钧大师的舍利塔及衣钵塔,塔下立有《法钧大师遗行碑》,记载了法钧大师的生平,是北京仅存的几通辽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辽、宋、金争夺南京 女真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肃慎都与女真族有着渊源关系。辽代,接近辽的女真部落被称为熟女真,而离辽较远的,保留了较多本族习俗和制度的女真部落被称为生女真。辽代统治者对女真族一贯采取歧视、压迫政策,并从经济上对其进行掠夺。辽在临近女真族的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等地设置榷场,乘交易之机对女真族巧取豪夺,称为“打女真”。辽代皇帝酷爱打猎,尤其是猎取天鹅,需要女真地方出产的一种猛禽——海东青。因此,辽皇帝尤其是末代皇帝天祚帝经常派出佩带银牌的使者——所谓“银牌天使”到女真地方强迫索取海东青。这些使者不但肆意勒索财物,欺压女真人,而且还要求各部落贡献美女以供享乐,这样激起了女真人民的强烈反抗情绪。 辽天庆四年(1114),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人民奋起反抗,首先攻下了宁江州,接着又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大败辽军。于1115年夏历正月元旦正式建国,国号大金,立年号为“收国”。金建国后,对辽展开了全面进攻,并与宋签定了史称“海上之盟”的盟约。双方约定:金军攻取辽中京,宋军攻取辽南京,彼此兵不得过关。灭辽后,宋得燕云16州之地,将原来给辽的岁币改送金。 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金军的进攻下,辽天祚帝逃离南京,其叔父耶律淳留守南京,在李处温、萧干等人的推戴及怨军的支持下,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史称北辽。四月,宋为履行盟约,派宦官童贯率兵十万进攻南京,再次企图收复燕云16州。但由于宋徽宗在后方的牵制及宋将的无能,宋军先后为北辽将领耶律大石、萧干所败,在南京以南的雄州、莫州一带宋军横尸遍野。六月,耶律淳病死。七月,宋派刘延庆再次率兵攻打南京。辽常胜军首领郭药师带领部下投降了宋朝,宋徽宗又鼓起了收复燕云的信心,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为燕山府,并促令刘延庆从速进军。刘延庆采纳郭药师的建议,乘萧干主力在前线,以轻骑突袭南京。但是在关键时刻,宋军非但未安抚城中百姓,反而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杀尽城中的契丹、奚人。引起了强烈的反抗,而萧干也火速回援,宋军苦战三昼夜,仅郭药师及少数士兵逃脱,大部将士战死城内。至此,宋两次攻燕之役均告失败。同年十二月,金军攻入居庸关,北辽左企弓、虞仲文等打开南京城门降金。宋宣和五年(1123,辽保大三年,金天会元年)三月,依照“海上之盟”的规定,金将南京及附近6州交给宋,但却将人民、财产等席卷而去,宋只得到几座空城。从此,辽南京成为宋的燕山府,但历时却不到两年。 宋金的“海上之盟”只是基于夹攻辽的短暂同盟,一旦辽亡,宋金直接接界,战争也就不可避免。金天会三年(1125,宋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兵分东西两路攻宋,东路军完颜宗望在白河大败郭药师的常胜军,郭药师扣押了宋知燕山府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宗望投降,这样,燕山府为金所有。金军占领燕山府后,即长驱南下,渡黄河直逼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靖康元年,金军攻破汴梁,徽、钦二帝及宗室、官僚三千余人成为阶下囚,金军又掠走宋朝廷的礼器、法物、书籍、舆服、工艺匠人,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囚禁在燕京法源寺。宋徽宗之子赵构于1127年在归德即帝位,后迁都临安,是为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此时北京地区在辽金墓葬和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宋代文物,标志着北京地区在辽金时期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南北互市贸易促进了燕地经济的发展。 金中都的建立 金于1125年攻占燕山府后,又把它改名为南京,并把原设在平州的南京中书枢密院移到这里。设在南京的枢密院、行尚书省,都委任当地汉人担任,世家大族刘彦宗、韩企先等先后担任宰相。金在占领华北地区的最初十年,仍以东北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为首都,而未迁都于燕京,历经太祖、太宗、熙宗三代。公元1141年,宋金“和议”,淮水以北全部划归金朝版图。此时,南宋已杀掉抗金将领岳飞,绝不再有任何抗金的准备,金在华北的统治已转入稳定状态,而迁都就提到日程上了。 海陵王完颜亮在谋弑熙宗、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方面担心上京的宗室、贵族威胁他的统治,另一方面考虑到上京僻处一隅,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而燕京则四通八达,物产丰富,于是决定迁都,于天德三年(1151)四月正式下诏迁都燕京,随即派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在工程基本完毕的情况下,完颜亮于当年就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次年,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一律毁弃。中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建筑,动用了120万人,历经2年至贞元元年(1153)才告完工。 中都大兴府在金代隶属于中都路,所管辖的区域较辽南京析津府大为缩小,只辖有大兴、宛平、阴、安次、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城区东、西部分别由大兴县、宛平县管辖。另外中都路还辖有其它13州、39县。 中都大兴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大兴府尹,管理大兴府的政务并兼任中都路兵马总管府事,品级为正三品。另设同知及少尹各一人,协助府尹。其下另设处理各种事务的推官、知事、都孔目官等低级官吏若干人。金朝廷在中都地区,另设立有与大兴府平行的若干专门机构,如司法机构中都路按察司、警察机构中都警巡院、经济管理机构中都都转运司等。 经济的繁盛 金中都虽只存在了短短的60余年,但在这几十年中,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是世宗的近30年统治,被后世称为“小尧舜”。其后的章宗等帝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金后期,蒙古族兴起于北方,不断南下,中都经济遭到破坏。 金在统一北半个中国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从女真腹地迁来大批女真猛安谋克户,中都也同样安置了很多。为了他们的生存,必须给他们提供土地。除了开辟荒地外,只能侵占原来的汉族农民的农田。而猛安谋克户原来多以游牧、渔猎为生,不习惯农业生产,这样他们虽占有大量田地却不事耕种,造成了农业生产的退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猛安谋克户一方面将土地租给原来的农民耕种,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耕作,并逐渐与原来的居民通婚,渐趋融合,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世宗在位时,很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大定十年(1170)修建了从卢沟河直达通州的运河,这条运河虽不利于漕运,但却有利于农田灌溉。前代所修建的水利设施也得到了修复利用。因此,中都城的周围,有大片的水田种植水稻。章宗时,还在中都地区推行了分区耕种、精耕细作的区种法。 中都成为都城后,必须有充足的粮食等物资供应皇室贵族、官僚集团及驻军的需要,而中都地区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所需,因此必须从外地运进粮食。但是从陆路运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金世宗时开始考虑修建运河来运送粮食。工程的路线是自金口(今石景山北)将卢沟河水引至中都北护城河,再东至通州北面的潞河。由于修整、利用了过去开凿的运河,因此工程在大定十二年(1172)内仅用50天即完工。但由于此河落差太大,泥沙淤积,难以行船,因而大定二十七年(1187),这条河即被废弃不用。 金章宗时,为解决漕运问题,改从玉泉山附近的瓮山泊引水,南达中都城北高梁河,再凿通高梁河至城北护城河,沿旧运河达通州。新运河开凿成功后由于水量太小,通州至中都的粮船竟须十余日才能抵达,但是金代毕竟开启了后代水运粮食到北京的先河。 文化及风景胜迹 中都作为女真族创建的王朝的首都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六十余年,但却是当时北半个中国的文化中心,在保存和延续汉文化传统上起了重要作用。而生活在中都的女真人也被先进的汉文化所吸引,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汲取,最终不但达成了文化上的共识,而且自身也为汉族所同化。因此,中都的文化主要仍是传统的汉族文化,但也夹杂着女真族文化、习俗的因素。 金主管教育的机构是国子监,官员为祭酒(相当于校长)及司业(相当于教务主任)等,负责管理全国的学校。设在中都的中央学校有国子学及太学,两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官僚贵族子弟。他们所学习的课程也仍为汉族传统教育中的经书和史书,受的是忠君报国思想的教育。金朝统治者为了培养本民族的人才,又在中都设立了女真国子学及女真太学,专门招收女真贵族子弟,但所学的仍是译为女真文字的经书及史书,所学内容与国子学及太学并无二样。除了这四所中央学校外,中都还设有大兴府府学及大兴府女真府学,不但招收贵族子弟,也招收一般平民子弟。另外还有民间创办的私学进行启蒙教育。 金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府试、会试及殿试四级。各县举行的考试称为乡试,乡试合格后,次年即可参加府试(中都为大兴府试)。府试合格者为举人,可参加尚书省所举办的中央考试—会试。会试在中都举行,有一定的人数限制。会试第一名为状元,其余均为进士。殿试即皇帝亲自对录取的进士进行的考试。科举制度为金朝统治阶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也促使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和汉化。 中都作为金王朝的首都,聚集着大批文人学士。中都的几位皇帝文化素养也颇高,他们的笔下留下了一些关于中都的诗篇,如金章宗有《建春宫》一诗:“五云金碧拱朝霞,楼阁峥嵘帝子家。三十六宫帘卷尽,东风无处不扬花。”还有《聚骨扇》词:“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绦更结同心扣。金殿日常承宴久,招来暂喜清风透。急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金代皇帝所留下的诗词虽只寥寥几首,但却充分反映了女真皇帝对汉文化的谙熟,乃至能融会贯通于诗词之中。金代的一位大诗人赵秉文曾长期生活在中都,留下了大量关于中都的诗篇,如《同乐园二首》:“春妇空苑不成妍,柳影毵毵水底天。过节清明游客少,晚风吹动钓鱼船。”“石作垣墙竹映门,水回山复几桃源。毛飘水面知鹅栅,角出墙头认鹿园。”这些诗篇在中都城遗迹几无可寻的今天,成为我们了解中都城的宝贵资料。 在山西繁峙县岩山寺中,保留着一幅绘于金代的壁画,作者为中都宫廷画师王逵,画面虽是佛教故事,但是上面的大量宫殿、楼阁、台榭却使我们看到了800年前中都宫城的辉煌、壮观。该壁画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金代绘画的艺术成就。 金代的书法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现藏于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的金代吕徵墓表,题目“吕君墓表”四个篆字由著名中都书法家蔡书写,正文则由另一著名书法家任询撰文并书写。金代的书法作品传世不多,这件墓表是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金陵及其他金代墓葬 太祖、太宗死后都葬于上京近郊,熙宗时,将他们二人的陵墓命名为睿陵、恭陵。还将开国前的十位祖辈追尊为帝,并定了陵号。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后,决定仿照历代王朝的制度,在都城附近营建皇陵。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将皇陵建在中都西南大房山中的云峰山下。贞元三年(1155)三月开始动工兴建,完颜亮几次到陵地督促工程的进展,五月即派人到上京迁陵。十一月,皇陵初步建成,将太祖、太宗葬入陵地,陵号依旧。同时,完颜亮又将他父亲宗干的灵柩也迁来,并追尊为德宗。之后,金十位祖辈的灵柩也被迁葬于此,并定了陵号。 据《大金集礼》记载,金陵以云峰山为中心,方圆约计60平方公里。共分为三个部分:帝陵、妃陵及诸王兆域。帝陵共有17陵,除太祖、太宗、完颜亮之父外,还有10位祖辈的陵墓及迁都汴京前的各帝陵。金建国后皇帝各陵同时有皇后合葬。 妃陵又称坤厚陵,最早是世宗为当上皇帝之前的夫人乌林氏所建,后来又陪葬有世宗诸妃。世宗死后,乌林答氏灵柩迁出,与其合葬。这样坤厚陵就只埋有诸妃。 金陵内埋葬亲王、郡王等的区域称为诸王兆域。完颜亮被杀后,被废除帝号称海陵王,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之中。 陵号 帝号 姓名 备注 光陵 景元帝 完颜函普 昭陵 德帝 完颜乌鲁 建陵 安帝 完颜跋海 辉陵 献祖 完颜绥可 十 安陵 昭祖 完颜石鲁 位 定陵 景祖 完颜乌古乃 祖 辈 永陵 世祖 完颜劾里钵 之 泰陵 肃宗 完颜颇剌淑 陵 乔陵 康宗 完颜乌雅束 献陵 穆宗 完颜乌鲁完 睿陵 太祖 完颜阿骨打及其后纥石烈氏 恭陵 太宗 完颜吴乞买及其后唐括氏 德宗 完颜宗干 死后追尊 思陵 熙宗 完颜及其后裴满氏 兴陵 世宗 完颜雍及其后乌林氏 景陵 睿宗 完颜宗辅及其后蒲察氏 死后追尊 道陵 章宗 完颜及其后蒲察氏

裕陵 显宗 完颜允恭及其后徒单氏 死后追尊 大一统的元大都 政治中心 公元12世纪,在蒙古草原上居住着大小许多部落。他们之间不断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公元1189年,蒙古孛儿只斤部的首领铁木真在长期作战中不断壮大,东征西讨,最后统一了分裂的各大部。公元1206年,铁木真得到众多蒙古贵族拥戴,在斡难河畔举行全蒙古贵族的议事大会,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建立大蒙古国。此后蒙古国即积极筹划南下,进军中原。 元太祖九年(1214)年6月,成吉思汗派兵,通过居庸关,将中都城围住,并经古北口,攻占了中都周围的景、蓟、檀、顺等州。元太祖十年(1215)年初,中都东面的重要门户通州,被蒙古军攻占。5月,被围困近一年的中都城援绝粮尽,金军主帅完颜福兴自杀。蒙古军经过强攻苦战,终于得到了这座残破不堪的都城。 蒙古统治者在占领燕京地区之后,一方面从这里掠夺了巨额的社会财富,给燕京地区的经济恢复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治理社会稳定,恢复农业生产,保护和发展文化教育,扶持和利用宗教势力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工作,使燕京地区逐步恢复了在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为此后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新的统治中心--大都,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改中都称燕京,并设置燕京行署。为便于管理,设立了新的户籍制度。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兴修水利的措施。 大都城设计与建设 忽必烈(1215~1294年)即元世祖。他在位30多年(1260~1294年)中,与分裂割剧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军事上对叛乱势力进行镇压,在政治上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地位。他吸取历代统治经验,招贤纳士,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施政措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重任。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改燕京为中都,以为陪都。由于旧城受战火焚烧及城市水源缺乏等原因,至元四年(1267)始于燕京东北隅,另建新都,以为天下本。至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从此,大都城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闻名于世。 元大都城是在空阔的平地上按计划兴建的。由于中都旧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毁坏一空,无法在此重建新的宫室。同时,莲花河水系水量不足,不能满足城市日常的需要,只能另选城址。新建的都城以金代北宫--大宁宫为中心。从而确定了以皇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为基准,规划整个城市的布局。此外,新的高梁河水系以充足的水量为城市的日常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城址的勘定是在主要设计者刘秉忠主持下完成的。 大都的政治 大都成为首都后,地方行政机构进一步完善。主要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建置。而在各县之下,又有坊里(在城里)、乡镇(在农村)等基层组织。大都路的行政区划,是在金中都路的基础之上加以调整形成的。共辖有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县十六。总计人户147590户,人口401350人。 大都路地区所辖州县,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有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二院为左、右警辽院。大兴府直辖六县为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永清县、宝坻县、昌平县。九州为涿州、霸州、通州、蓟州、州、顺州、檀州、东安州、固安州、龙庆州等。 大都的经济 在金末长期的战乱之后,大都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千里荒芜,人烟灭绝。随着政局的日渐安定,百姓亦陆续回归故里,开垦荒田,恢复生产。元朝政府也积极开发水利设施,灌溉庄稼。又设置有大司农司,专门负责鼓励农桑,并为此刊印有《农桑辑要》等农书,以推广农业技术。元朝政府又在大都城里设有都水监,专职水利诸事。包括修河堤以防水患,建闸堰以调节水域流通。并在都水监之下,又设大都河道提举司,主持大都地区的水利事务。这些政府机构对于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 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许多重要的科技项目,都是在这里制订和主持实施的,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匠也都聚集在这里,为科技项目的研制,各展所长。 大都的宗教 元朝统治者兴起于朔漠,相对于农耕地区而言,文化上要落后一些。因此在入主中原之后,对于这里的各种文化都能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以扶持为主、压制为辅,以求为其所用。 在金末元初的大都,因为有禅宗的两位名僧的声望和影响,遂使该宗派得以不断发展。一位是万松行秀,系曹洞宗高僧,集禅宗三派之长,名声极大。故而耶律楚材曾向他学习过佛法,他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名言流传一时。另一位则是海云印简,系临济宗高僧,他是从山西到燕京来的,曾向大庆寿寺的高僧中和章公学习佛法,又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尊崇,元宪宗(即蒙哥大汗)曾赐其银印,命他统管中原地区的佛教。 中外使者与文化交流 东 亚 高丽(朝鲜) 日本 锡兰(斯里兰卡) 大佛山(今斯里兰卡与加勒之间) 尼波罗(尼泊尔) 元仁宗赠高丽宋版书籍四千余册,元天文学、数学传入高丽。高丽遣留学生至大都学习。高丽纸传入大都。两国僧侣,商贾往来密切。 两国商人和僧人往来频繁,大都许多书籍、绘画、书法传入日本。元僧日本传播程朱理学,对日本产生很大影响。 忽必烈遣使往锡兰访求佛牙、佛发奉还大都。 两国商贾往来不断。 封建社会都城的辉煌时期 藏式佛塔(覆钵式塔)及西域造像艺术传入大都。 遣贡使至大都,中国瓷器等工艺品出口至印度诸国,并转销印度 欧洲。 南 交(越南北部) 向大都遣贡使。中统钞行于交。 罗斛(泰国南部) 中统钞传入罗斛,两国贸易不断。 泥(加里曼丹岛) 遣贡使入元,元商船至此。 亚 北溜(马尔代夫群岛) 遣使入元,商贾往来。 乌爹(印度西部马代贸易往来,中统钞传入。 浦) 朋加剌(孟加拉) 贸易往来。 麻逸(菲律宾明多罗通商贸易,遣使入元。 岛) 阿拉伯医学和天文学传入大都,元朝专设有掌管回回医药事务的广惠司和掌管回回历法的司天监。大批商人、传教士、大食(阿拉伯) 旅行家等络绎至大都,伊斯兰文化随之传入。中国的火药传入中亚,并经中亚传入欧洲。燕京道教首领邱处机和政治家耶律楚材曾亲历中亚。 建筑、绘画风格受中国艺术影响。元纸钞传入伊儿汗国,元诸国 朝曾给以缎帛、绣采、金银赏赐之具。 埃及 忽必烈曾派朝中埃及地方之人前往福州城,授民以制糖之术。 层拔罗(马达加斯加) 元贸易至此,中国瓷器,货币传入此地。 欧洲大批传教士、使臣、商人、旅行家来大都。元传教士、罗马 使臣也有去往欧洲者。大都景教长老列边·骚马赴罗马。 法兰西 骚马经中亚至法。 英国 骚马至英。 人民反抗斗争与元朝灭亡 元蒙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包括色目人和汉人贵族地主豪商的封建专制政权,它把全国人民分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包括原宋金政权统治下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四南人(指江南汉人)。建立一系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社会制度,造成民族隔阂,引起被压迫人民的强烈不满。终元一朝人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积极抵抗元军的大臣之一。至元十五年(1278年、宋景炎三年)冬,被元军俘获,求死不成,遂被押送到大都。经过多次劝说,仍坚贞不屈,最后元世祖亲自出面劝降,也没有奏效,劫狱计划被泄露,忽必烈十分震惊,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害。文天祥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到元代末年,统治阶层宫廷斗争频繁,政治愈益腐败,天灾连年不断,又由于蒙古族本身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终于导致了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元朝统治者虽然出动大批军队进行镇压,但是却无法挽回失败的结局,最后,大明军的北伐,迫使元顺帝北逃荒漠,大都城的被攻占,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北京城的营建 元代末年,政治腐败、宫廷斗争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财政崩溃,入不敷出。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351-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纳友军、高筑墙、广积粮。经过十余年激烈战斗,摧毁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又乘胜追击,直捣元大都、建立北平府。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继皇位,为建文帝。诸王叔拥重兵,建文帝深感不安,公开削藩控制局势,削废代、齐、湘等王,燕王朱棣深感地位危机,先佯装疯癫,后公开以讨伐奸佞为由起兵,号称\靖难军\。历时四年皇权之争,于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应天府,登上了帝位告终。 永乐帝登基后,深感北平之重要,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且又为自己经营多年的根基。经与谋臣计议,遂决心迁都京师,改北平府为应天府。疏通运河,南粮北运,采伐名贵木料巨石,督办金砖。修城垣、拓南城,建宫殿城池,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则降为陪都。 北京的宫殿坛庙 明代北京城分为宫城(紫禁城)、皇城、大城,嘉靖朝又加筑了外城,呈\品\字形。壮美的中轴线是整座城市布局的\脊梁\。主要建筑均设置于南北走向的16里中轴线上,以府、寺、观、坛、庙及四合院相映衬,两侧建筑多呈左右对称,均匀排列。 紫禁城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层拱卫之中,以\天、地、日、月\四坛相围。庄严瑰丽的宫殿、秀美清新的御苑,防范严密的城门,玲珑典雅的角楼,幽静深邃的坛庙寺观,规格严整的城防,棋盘式街道,命名奇异的胡同、鳞次栉比的四合院,都集中体现了明帝都北京城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建筑工艺的精粹。这座巍峨壮美、气势恢宏、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明帝都,堪称历史文化之名城,世界建筑之瑰宝。 皇权高度集中的明代政治 明王朝中央政权高度集中的厂卫制,是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是由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特务制度。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与明朝相始终,由皇帝亲自主持,下设17所,人数最多达五、六万人,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掌诏狱,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东厂成立于永乐年间,由宦官主持,权力又在锦衣卫之上,可监视、牵制锦衣卫。西厂只存成化、正德两朝,权力又在锦衣卫、东厂之上。内行厂只存于正德的五年间,权力更在锦衣卫和东、西厂之上。厂卫雇用地痞流氓,诬陷、迫害正直大臣,摧残无辜百姓,厂卫爪牙最疯狂时期,也是明朝政治最黑暗时期,独裁政治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不仅对一般臣民不放心,直至特务机构间冲突和矛盾不断,互相倾轧,难以维持,才下令撤掉西厂、内行厂。明朝统治其腐败可见一斑。 明朝初期,官府、衙署密布天街(大明门以前及东西两侧,即今长安街中心及其以南的天安门广场)两侧,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军队设立卫所,集军队调动和指挥于皇帝之手,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并制定了《大明律》、《大诰》,实行了户役黄册和土地\鱼鳞图册\制度。明初废行中书省,在全国改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只管民政和财政,另设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合称\三司\。 北京的文化教育 明代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当时不设太学,而设国子监、贡院、钦天监、太医院、四译馆等文化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既是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时称\崇教坊\。明代国子监有二:南监(南京国子监),北监(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规制甚隆,为左庙右学。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科考荐举输送人才,明代北京书肆遍京城,修典著录刊印,学术繁荣,同时,官藏、私藏已蔚然成风,人才济济,文化昌盛,科学技术也相应蓬勃发展,明朝277年间,北京的文化丰富多彩。科学技术硕果累累。 明代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会试之年成千上万的考生聚集北京。从永乐十三年至崇祯十六年,共有77科,22649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会试考中者参加殿试,其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北京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为皇帝培养贤达之才。永乐年间在国子监学习监生达万人。北京国子监还有外国学生。 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与民间信仰竞争并长,招邀信众。佛陀东来,安拉示训,基督入华,摩尼布道,土生土长的道化三清,都驱动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塔、佛殿、经幢、神像、造像及宗教供品随之而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出家为僧,明中叶嘉靖帝沉溺于道教,荒于理政,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于是建皇家道观、祖庙,郊外建寺坛。万历年间,朝廷内外百官崇尚天主教。皇帝崇教,百官信教,因此,明代北京宗教事业自然而然地迅速发展。这些劳动人民创造的诸多的寺院、佛塔、造像及宗教用品已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古代宗教史的实物展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明代宗教文化。 商业和手工业 明代北京的政治地位,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贸易兴旺。北京金属铸造工艺,在全国冶金史上具有辉煌成就;新兴的珐琅手工业吸收了云南\大食窑\铜胎珐琅技艺基础上,又独树一帜,独具一格,产品誉满中外;明宫廷\果园厂\雕漆工艺源于浙江嘉兴,是专供宫廷享用的名贵产品,雕漆、填漆、戗金产品富丽精美;北京也是著名的玉器产地,同时西域与于阗等地也纷纷向明宫廷贡玉,不仅玉质精良,而且雕琢细巧,技艺俱臻。总之,明代特种手工艺品种类繁多,绚丽多彩,技艺精湛。 明代北京的冶铸业发展较快。在北直隶的遵化设立铁冶所。正德年间冶铁的年产量比以往增加一倍以上,同时北京诸山多出碳,为冶铸提供充足燃料。明代北京铸造技术日臻娴熟,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技能精湛。大至万钧巨钟,及鼎、炉、佛像,小至一文钱,皆用失蜡法铸造,文字清晰,纹饰利落,有很高的造诣。 北京的长城 末世王朝的都城 明代北京长城是集战国时期秦、赵、燕及北魏、北齐、隋唐、金等诸国长城之大成,不断连续,不断完善,已成为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明代北京长城从山海关蜿蜒向西,在平谷县的将军关进入北京市界。东西横跨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等六个区县,基本上是沿燕山和军都山内侧山脊,呈环抱北京、拱卫京师之势。北京长城全长达629公里,有墙台、敌台、战台共827座,关口、城堡71座,随崇山峻岭、沟壑山川绵延起伏。地势之险、走向之曲、防线之长、关隘之多、城墙之固为270多年的明代帝都之坚固屏障。修筑明代北京长城,凝聚了徐达、华云龙、谭纶、戚继光、于谦等军事家、建筑学家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他们上谏言,亲居塞上,亲自设计,亲自督建,终明之世,几乎无时不在修筑长城,为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遗产,也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胜地。 明王朝的崩溃 明王朝的崩溃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数昏庸,偏听奸言,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任由宦官乱政,奸臣专权,陷害忠良,掠夺百姓土地,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明后期时值连年天灾,饥民流离。关外满清正迅速崛起,时时觊觎关内。关内农民起义烽火四起,直捣北京,崇祯缢死煤山(今景山)。明朝彻底崩溃。天启二年(1627)起义烽火在陕西燃起,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民众纷纷响应,经过18年的转战,终于攻入北京,捣毁明王朝统治,建立大顺政权。 雄伟的十三陵 明朝统治历时277年之久,经历了16位皇帝。每位皇帝登极后均营建陵墓。开国的洪武帝营建陵园于南京钟山脚下,称为\孝陵\;建文帝因\靖难之役\,燕王夺位,遗体下落不明,未营建陵园;景泰帝因\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初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后依帝制,扩其制改为帝陵,称\景泰帝\陵。其余十三位皇帝均葬于、风景优美的昌平县境天寿山下,称为十三陵。明十三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布局严谨和谐,主次分明。自永乐七年(1409),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历时230余年。十三陵是中国现存最集中最完整最宏伟的陵园建筑群。也是东方古老文化的一颗璀璨的珍珠,为世人瞩目。 明代帝陵表 帝号及姓名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 孝陵 江苏南京 皇后马氏 明惠帝朱允炆 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 1403-1424年 长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徐氏 明仁宗朱高炽 1425年 献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张氏 明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年 景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孙氏 明英宗朱祁镇 1436-1449年 裕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钱氏、周氏 明代宗朱祁钰 1450-1456年 景泰陵 北京市西郊金山 皇后汪氏 明宪宗朱见深 1465-1487年 茂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纪氏、王氏、邵氏 明孝宗朱祐樘 1488-1505年 泰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张氏 明武宗朱厚照 1506-1521年 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夏氏 明世宗朱厚熜 1522-1566年 永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杜氏、陈氏、方氏 明穆宗朱载垕 1567-1572年 昭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李氏、陈氏、李氏 明神宗朱翊钧 1573-1620年 定陵 北京市昌平 孝端王氏、孝靖、王氏 明光宗朱常洛 1620年 庆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郭氏、王氏、刘氏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年 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张氏 明思宗朱由检 1628-1644年 思陵 北京市昌平 皇后周氏、田氏 满族的兴起及定鼎北京 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代王朝--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女真族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在明代,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内部生产力发展不同等原因,女真族内部称王争长、互相战杀。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努尔哈赤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里崛起,并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驻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乞求清廷出兵,共同镇压大顺。清廷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向山海关推进。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迎接多尔衮入关,清军即与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决战。大顺军战败,李自成被迫退回北京,数日后又从京城撤出。五月一日,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建都于燕京。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至北京,告天祭地、颁诏全国,开始了清王朝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以少数民族身份进入京城的满洲人,欲总揽中原的江山社稷,必须首先联合汉族上层社会的文武官员、地主豪绅,接纳悠久的汉族儒学文化传统。为此,在清军入驻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就立即礼葬崇祯帝、恩养明室各色人员,随后广泛招徕明朝官员、工匠,并举行祭孔典礼等,以便笼络京师汉族人心,为清廷树立正统形象,从而坚实其政权统治的基础,赢得全国的统一。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采取了更加尊崇的态度。顺治九年(1652)福临亲诣孔庙,举行了极为隆重的祭祀典礼。每当举行大的祭祀活动,都要以祭祀歌舞伴随,信炮一响,舞乐奏起,香烟缭绕间,主祀者三跪九叩,完成\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一系列仪式,肃穆而虔诚。 清定鼎北京以后,先后进行了统一南明、攻占大顺军据点、平息\三藩之乱\、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及回疆分裂叛乱等一系列统一中国的战争。 在几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作为维系多民族团结的京城,其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与以往各代相比,北京作为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交往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顺治九年(1652)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达赖五世和班禅六世曾先后到达北京,他们带来了西藏人民拥护全国统一的愿望。清廷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在北京特意建了西黄寺供其居住。雍正五年(1727),设立\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由朝廷派遣大臣驻藏,协助管理西藏地区,后来乾隆朝又提高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和地位,规定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督办政、教事务。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规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由清朝官员监督抽签决定,并呈报皇帝批准。从而加强了西藏与清廷的联系。 城市建设 清代宗室封爵制度始于皇太极,以后各代略有不同。清顺治六年(1649)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都对清代宗室的封爵增加了规定。在乾隆十三年(1748)增定为14等,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等。鉴于历代分封裂土分权的弊病,清代分封诸王不设郡国,而是把诸王全部留在京城,从而形成了清代封王、赐建府邸的制度。 清代受封王爷去世后,其园寝一般为皇帝所赐,制度十分明确,工程造价、碑身高度、建筑物大小、颜色设计,甚至看管人员的数量等等,都按不同等级有详细规定。 北京经济 清师入关后,就开始大量圈占直隶地区的汉人耕地,没收明朝皇室、勋戚的田产,名为\圈田\,俗话叫做\跑马占圈\,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逐渐停止。以这种方式占的地,称为\旗地\和\旗下地\,可分为\皇庄\、\王庄\和\八旗庄田\类,虽然耕地所有权已改变,但仍然是封建租佃制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旗地买卖也开始出现,起初清政府对此严格禁止,后来禁止不住,只好允许在本旗买卖,再后又规定汉人只须请旗人顶名即可购买旗地。于是旗地买卖业也兴盛起来。 京郊的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用水质清甜的玉泉山水浇灌种植的京西稻,品质优良,籽大粒饱,光润透明,富于油性,蛋白质含量高,早在清初就已成为供皇宫享用的御米了。除水稻外,北京地区还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城郊的许多上等田,作为皇庄,种植了蔬菜、瓜果、棉花、花卉、染料植物等。京城居民养花、爱花的习惯,又促进了养花业的发展。同时卖花业也因此兴旺起来,清中期,下斜街的花市极为热闹,直到清末才逐渐衰落。 文化艺术 清代,北京的寺庙宫观遍布内外城,供奉着佛教、道教的神祗,也有伊期兰教的清真寺和耶稣会的教堂。可以说,多神信仰,是清代京师宗教文化的特点。 建于唐代的法源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清顺治帝曾在此设立戒坛。雍正十一年(1733)又发帑币重修,次年竣工,赐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次重新修葺。 清朝十分重视藏传佛教在西藏、蒙古的地位,在京城新建、新修了一些藏传佛教寺庙,有雍和宫、东西黄寺等,其中以雍和宫的规模为最大。 每年正月二十九日,雍和宫举行的为鞭打邪恶\魔祟\的\跳布扎\佛事,成为了京城一年一度的藏传佛教寺庙的\打鬼\活动,由于它代表人民渴望安定祥和生活的愿望,故京城老少,无论是满族、汉族,都爱前来观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p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