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土司衙门概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5 22: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鲁土司衙门概况

鲁土司衙门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庄园。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现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千余平方米,由衙门、寝院、花园、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六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它的所有者连城鲁土司是历史上全国范围内世袭品职最高的土司之一。

连城鲁土司为世袭正三品官,其始祖脱欢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玄孙,元末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正二品)。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脱欢兵败流落河西(黄河以西);公元1370年,脱欢率部降明,朝廷封其为土司,开始世袭;明永乐年间,三世土司失伽因随驾征战有功,明成祖赐姓为“鲁”,从此开始称为鲁土司。鲁土司共传十九世,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土归流”后被废除,历时562年。

鲁土司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它先后接受了汉文化、藏文化、道教文化等等,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成为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 司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臵,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元朝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清两朝沿设土司,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劳役,并按照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据《大清会典》、《大清统一志》、《清史稿》等书的记载:在甘肃有大小土司42个(指挥使7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7个、指挥佥事8个、土千户8个、副土千户2个、土百户9个)。其中在今永登县境内就有12个(指挥使2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2个、指挥佥事2个、土千户2个、副土千户1个、土百户2个),以连城鲁土司最为著名。

永登地区的土司,不仅有连城鲁土司一家,据光绪《新修大清会典》记载,晚清时除连城鲁土司外,还有红山堡土司、古城土司、大营湾土司、大通峡土司、九连土司、马军堡土司、西五渠土司、西六渠土司,共八个。这些都是连城鲁土司的旁支,是其辖下的一些小土司而已。

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制度和少数民族部落酋长制

相结合的民族自治制度。其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羁,马笼头;縻,牛缰绳”。在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对边疆少数民族采用这种政策,授其首领以世职,使之荫袭,对王朝有纳赋、服役的义务,其部族实行自治。元代入驻中原,开始建立土司制度,对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位,授以名号”,通过土官管辖当地各族人民。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正式订立了一套土司制度,对各族的归附者,多以原官授职,给以符印,父子世袭,称为土司,并确定了承袭、等级、贡赋、征发等具体办法。到了清初,规定“各处土司,原应世守地方,……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清世祖实录》)。

自清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决定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民国改土归流,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但少数地区仍存在土司势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前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土司历史结束。

中国历史上所推行的土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提升,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鲁土司世系表

一世 二世 ①

脱 欢———阿实笃

︱ 三 世 ↓ ② ③

—巩卜世杰——什伽(鲁贤)———

︱ ↓

———————————————————————— ∣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 ④ ⑤ ⑥ ⑦ ⑧

———鲁鉴———鲁麟———鲁经———鲁瞻———鲁振武

︱ ↓⑨

—鲁东———鲁光先

————————————————————————

∣ ∣ ∣ ⑩

—鲁光祖—— ∣ ∣ ↓ ∣ —鲁光国 ∣ ↓

∣ ∣

∣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12 ○13 11 ○ ↓ ○

——鲁允昌——鲁 宏————鲁帝臣

∣ 十二世

14 ○15 ↓ ○

—鲁帝心———鲁华龄————

∣ ↓

————————————————————————

∣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17 ○18 ○19 ○20 16 ○ ∣ ○

——鲁凤翥———鲁璠———鲁纪勋——鲁濯— 鲁如皋——

————————————————————————

∣ ↓

∣ 十八世 十九世

21 ○22 ∣ ○

——鲁 焘———鲁承基

三、鲁土司的统治

连城鲁土司经封建王朝认可,在当地建立统治机构,即土司衙门,下设三班六房,负责当地的兵、刑、民、财等事宜,并设有监狱。另外,土司之下还有中军守备,下设千总2人,把总2人。

(一)三班六房

三班六房是鲁土司衙门吏役的总称。三班指快、民、皂三班,由刑房管理。快班管办案抓人;民班管传讯站堂;皂班主管内勤,夜间巡逻放哨。六房是指稿、掌、民、兵、刑、粮六房。稿房,掌管文案,其头目称为稿爷;掌房,负责印信启用,头目称为掌爷;民房,处理民众事务;兵房,掌管军事事务,头目称为长爷;刑房,掌管三班及各类诉讼事宜;粮房,掌管征税纳粮事务。各房头目正职称千总,民称“千爷”,副职称把总,民称“把爷”。民国时期,这些官职改为科长、科员。

(二)鲁土司的职责

土司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拥有大片领地和大量土兵,对其辖区实行政治独裁,高度自治。其主要职责是“世守地方、保境安民”,“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三)鲁土司的职衔

全国各土司有文职、武职之分,按其辖地辖民及其影响力授予大小不等的世袭职衔。鲁土司属武职土司,其世袭职

衔处于指挥使系列的最高级,称指挥使。土司征战或御敌有功时,升迁到都指挥使、总兵、提督等高官,并赐封将军衔,死后还追赠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爵位,是一品衔,这在甘肃乃至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职衔。

(四)鲁土司的辖区

鲁土司的辖区,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考证:包括现在兰州市永登县连城、河桥、民乐、大有、七山、通远、红城、中堡(鲁家庄)、龙泉寺、大同等乡镇,红古区窑街、红古、河嘴、平安等乡镇,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赛什斯、东坪等乡镇以及兰州市西固区、甘肃省永靖县、青海省民和县、互助县、乐都县部分地区,面积约9000余平方公里。

(五)鲁土司的辖兵

鲁土司的辖兵,称土兵、土军,也称为鲁家兵。鲁土司在辖区内,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为民”的制度,即成年人全民皆兵。据清乾隆年间统计,鲁土司的土军有三营,共有土兵一千二百名。这支军队英勇善战,能攻善守,为封建王朝所倚重,在统治永登地区,安定西北局面,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曾号称“西北劲旅”,是明、清两朝镇守甘肃的一支主力部队。

(六)鲁土司的辖民

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鲁土司辖民“有土民三千二百四十五户、二万一千六百八十六人”,“番民四百五十三户、二千三百六十五人”,共辖民3698户、24051人,约等于当时平番县人口的26.8%。据民国时

期调查,鲁土司有辖民1300余户。鲁土司辖民内向性强,内部团结,史称“土民所居,悉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莫敢犯其疆域者”(《秦边纪略》)。

鲁土司辖民包括随鲁土司前来的蒙古族人、当地藏族人、土族人及明清时期迁移而来的汉族人。

(七)鲁土司的俸禄

《庄浪汇记》、《土司番族考》等有关材料记载如下:

职 衔 明 月 俸 清 岁 俸 禄 银 指 挥 使 七石二斗 七十六两六钱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 户 副 千 户 百 户 试 百 户 署试百户 五石二斗 四石八斗 四石二斗 三石二斗 三 石 三 石 二 石 五十三两四钱 四十八两九钱 四十二两八钱 三十二两六钱 三十两一钱 — — 土司俸禄施行“世官世禄”,鲁土司世袭指挥使职衔,根据上表鲁土司在明朝的俸禄是每月折粮七石二斗,在清朝的俸禄是每年折银七十六两六钱。俸禄按春夏二季发银,秋冬二季发粮,粮是折价发银,每一石粮折银一两,由朝廷司库开支。

从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给予鲁土司的俸禄并不高,只不

过表示在政治上承认土司职衔而已。但鲁土司依靠征收的租税和其他额外收入,以及打官司时的敲诈勒索,收入相当可观。

四、鲁土司墓葬区

鲁土司墓葬区,称“享堂”,共有三处,分别是上享堂、下享堂和西享堂。其中上享堂为主要墓葬区。

上享堂:距衙门北二公里水磨沟口的东山上,葬有一世至十世和十四世、十八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占地60余亩,坐北面南,立有石牌坊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四对石象生,各墓前臵石供桌。1975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坟墓全被破坏,墓葬区已面目全非,曾出土金、银、玉、铜等器物20多种100多件。石牌坊和大部分石供桌亦被破坏,石象生于1985年移至鲁土司后花园。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享堂:距衙门东南二公里中浪排、民门公路以东,是十五世、十七世鲁土司和夫人以及未承袭世职的嫡系后裔的葬区。葬区占地30余亩,坐东面西,呈品字形。墓前列有石望柱以及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现整个墓葬区已被平为农田,石象生等全部被埋于地下。

西享堂:距衙门五公里的河西笔架山下,葬有十一世至十三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葬区占地10多亩,坐西面东,设有石牌坊,地形开阔,草木葱茏。1975年被破坏殆尽。

五、鲁土司家传文物

鲁土司统治连城地区560多年,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遗存了数千件历史文物,内涵十分丰富,许多文物非常珍贵,极为罕见。其墓地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墓志铭、石象生、玉器、铜器、金银器等。原馆藏和多年来征集到的文物有:花翎顶戴、各色蟒袍、战袍箭衣、盔甲盔帽、凤冠女袍等服饰数十件;漆器、瓷器、铜器、玉器、竹木器等数十件;名贵字画数十件。上述文物分别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和永登县博物馆。如省博物馆藏紫檀螺钿山水人物八扇屏、花梨木螺钿床,都雕嵌十分精细。县博物馆藏凤冠霞帔的翡翠蝴蝶翅膀薄而如纸。明代赐的红漆盘和清代赐的蟒袍均被定为一级文物藏品。还有唐寅的山水立轴,虽为赝品,但都是罕见之物。

六、鲁土司家谱

鲁土司为了宣扬其历代“功勋”,他们编撰了一套家谱,以流芳百世、荣耀后人。现存鲁土司家谱,计有四种。

《鲁氏忠贞录》: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世土司鲁经撰。书为三卷,首卷玉音(皇帝敕命),次卷族谱(世系),又次卷赠遗(同僚所赠诗词)。卷首有嘉仪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赵载所作序,卷末有分守西宁道陕西承宣布

政使司右参议乔芙所作的后序。

《鲁氏家谱》: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八世土司鲁光祖撰。此书沿续《鲁氏忠贞录》,亦分为三卷。第一卷纶音,收皇帝敕文87道,谕祭文11篇;第二卷赠言,收同僚所赠之序、诗、词共128篇(首);第三卷家谱,收鲁土司前八世的世系图、世传及外传。卷首有陕西按察司副使朱朝聘所作序,卷末有南安郡守张居敬写的跋。

《重续鲁氏家谱》: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十四世土司鲁璠撰。本书又将《鲁氏家谱》增补,同样为三卷。卷一纶音,收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年)至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四百年间皇帝赐予鲁土司的敕书及所属寺院的札件共118道;卷二赠言,收历代鲁土司的友人所赠序、诗、词共144篇(首);卷三世谱,包括前十四世土司世系考、世系表、明史列传、土司传及土司夫人内传。卷首有原广东肇庆府阴江县知县孙韦西及原江南直隶泗州知州刘作垣的序言各一篇,卷末为岁进士侯诠训导五凉王以涵跋。

《鲁氏世谱》: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十五世土司鲁纪勋撰。本书根据上述三种谱书,加以简化重新编写而成,续加了十五世。书内包括世表、年谱及列传,鲁纪勋自为序。

这几本家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历代鲁土司为封建王朝“效忠”的事迹,为研究鲁土司留下了原始资料。

七、鲁土司信奉的宗教

鲁土司,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也推崇道教,在其辖区主持修建了众多的寺观,较著名的有连城妙因寺、显教寺、玄真观、雷坛、永登海德寺、红城感恩寺等。现保存在这些寺观的砖雕、壁画、彩绘、泥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一)萨迦派寺院——显教寺

显教寺

显教寺,位于鲁土司衙门东南显教巷,坐北朝南,原属藏传佛教花教(萨迦派)寺院,根据民谚:“先有显教寺,后有连城城”推断,始建于元朝,曾经三世土司呈报,明成祖朱棣敕谕高僧班丹藏卜主持该寺。原占地1315平方米,有大殿、金刚殿、山门等建筑,前后两院,现仅存古建筑歇山顶大殿一座,面积177平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信众重建了山门、金刚殿。显教寺是甘青地区藏传佛教早期寺院中的典型遗存,是研究藏传佛教史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

的历史文化价值。

1984年在大殿天花板内发现了99幅唐卡,画有三世佛、各菩萨、天王、护法等神像,也有少量反映现实生活的,神态生动,笔法流畅,这批唐卡大约出自清代民间画师之手,绝大部分完好,现藏于永登县博物馆。2006年显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鲁土司衙门旧址。

(二)格鲁派寺院——妙因寺 1.妙因寺概况

妙因寺

妙因寺位于衙门西侧,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明初,鲁土司借“飞来佛”之因,在宅旁建寺,那时此地通称西大通,故名西大通寺,藏语“代塘多吉羌”,汉译“大通城金刚持寺”。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宣宗皇帝赐寺名“妙因”。后经历朝扩建,至清咸丰年间,已成规模宏大融合汉藏民族特色的佛教寺院。

(三)龙门派道观——雷坛

雷坛,位于鲁土司衙门西北角,系六世土司鲁经及其子鲁东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所建,原占地1617平

方米,建筑平面布局为“雷”字形,现存建筑有大殿和过殿。大殿为歇山顶建筑,门框刻有对联曰:“掌卅六部之赫权长生保命众姓同登寿域,司亿万物之造化施雨行云连城共享丰年”。大殿门原挂“全真法像”匾额,殿内四壁上部原塑有36尊雷部尊神,中塑长生南极、无量、雷祖三尊神像,后壁塑大、二、三教主及天皇、玉皇五尊小坐像,左壁塑邓天君、辛天君,右壁塑张天君、王灵官。清末贡生杜其昌《雷坛遗像》一诗云:“三十六雷斗宫全,震惊百里地与天。遗留色相真无类,泽被神恩德不偏。岂把迅风吹善地,莫将雹雨降心田。阿香一出千门晓,赫赫威灵灭罪愆”。两壁壁画间落款有“大明龙飞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卯正月十二日起首八月十五日完毕吉祥如意”、“钦差前军都督同知鲁经,男鲁东修盖”字样。现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塑像多被破坏,仅存明代佛像七尊,东西两壁留有四位天神画像。

雷坛是研究鲁土司宗教信仰的重要遗存,其雕塑和壁画是西北地区早期道教艺术的珍品。1985年被永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雷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鲁土司衙门旧址。

雷 坛

八、官园

鲁土司衙门东北角是花园,民称“官园”。旧时的花园有绿照亭、八卦亭、廊亭、土主庙、戏楼等亭台楼榭齐全,古树参天,浓荫密布;异花奇石,争奇斗艳,景色十分宜人。而今古建筑只有绿照亭、八卦亭和十间园房;古树有核桃树

三株,酸青果一株,旃檀(zh?n tán)一株,千头柏一株。

整个园林布局巧妙,形成园中有景、景中赏景、由外及内、无限放大的格局,使之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园林珍品。现存古树名木虽已老态龙钟,却仍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给官园增添了无限神韵,见证着鲁土司历史的兴衰变迁。

九、鲁土司的衰落

鲁土司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明万历年间,朝廷调集各路兵马,对屡犯内地的蒙古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从此,蒙古人退向漠北,再也无力南犯。加之清初平定三藩,平息噶尔丹、罗卜藏丹津、大小和卓等叛乱,西北边陲相对趋于安定。清中叶少战事,土司的土军很少参与征战。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云、贵、川多数土司归了大流,而西北的鲁土司因“有捍御之功,无悖逆行为”保留了下来,可是从此不被朝廷重视。从道光年间起,列强瓜分中国,朝廷腐败,大清帝国开始摇摇欲坠,此时的土司也只能勉强维持其统治。当民主共和制一出现,封建土司的命运只有跟着主

子一同灭亡,这一大气候是鲁土司走向衰败的主因。

纵观乾隆以后十三世至十九世土司的作为,他们虽然依照祖例承袭了指挥使,但他们安逸享乐,豪奢盛极,大兴土木,挥金如土,无多战功,都未获升迁,而土军也因“驰于练兵”,“骑射荒疏”,已失去了往日的骠悍,毫无作战能力。

近亲联姻,使十五世以后的土司后人一代不如一代,也加速了鲁土司的衰落。从十五世开始,鲁家有四代迎娶额附阿拉善王公之女。近亲结婚导致十八世土司鲁焘智力低下,早亡无子,其继承人只好从其亲房侄中选取。上述是鲁土司衰落的内部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89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