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浅见

更新时间:2023-09-24 01:57: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浅见(兴趣教育之一)

欧阳昆仑

兴趣是成功的钥匙,学习更需要兴趣。孔老夫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源于趣。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但是知道学习的重要并不一定都能孜孜力学,达到乐不思蜀的地步。只有喜欢读书,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会乐意去学,才会主动地通过努力探求知识,自觉钻研问题。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学而不厌。每个班级,每门学科,每一节功课都有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上课时,或心不在焉,或交头接耳,或打瞌睡??以至于最后作业完成不了,或作业有头无尾,或干脆拖欠作业、不做作业,等等情况不一而足,这必然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我们平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我来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首先,要了解学生。这是一个沟通的时代,外交界的人常说,如果没有妥协,就没有商谈,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不能更改的事情,那就不会有所谓的外交了。通过沟通,可以使敌人变为朋友;有出入的解释,可以变成为各自表述;被割让的领土,可以物归原主。同样的道理,师生之间也需要沟通。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无论是知识传授,品德养成,美感陶冶,还是创造力的培养等等,都要通过

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而这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间关系的形成,正是建立在平时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来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若无心灵的沟通,教育就难有成就的。教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方面很多,我认为主要的有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等。教师在了解时,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放下架子,乐于做学生的朋友,敢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平时,可以通过个别谈心,写学习心得,与亲友写信,学习指导与辅导等形式,灵活多样地让学生去谈他们对未来的看法,谈做人,谈生活,从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等诸多方面关心他们,让他们尽情地想,尽情地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信任的,是没有偏见的,从而消除他们的疑虑,融洽了师生的感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具体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导入新课的内容要轻松或能吸引人

“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课前几分钟时间,我常常根据课本的具体内容要求,或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用一件名人 事,或用一句妙趣横生的笑话,或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来

稳定课堂教学秩序,或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以期引发学生的思绪,专注于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学生内心往往有崇拜的偶像,有的学生崇拜偶像的学识,有的学生仰慕偶像的才能,我常利用榜样的奋斗历程来教育学生,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用趣味知识游戏或微妙、有趣的自然现象等来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 课堂教学要尽量使学生参与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虽有不足和幼稚,但都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这一特殊认知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而兴趣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成功的欢乐中来。因此,课堂的教学要尽量使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尽量参与,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打破了师生间不可逾越的“师生换位法”等。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把教育作为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不把学生当作一个可装大量知识的“瓶子”,也不把学生当成一个可以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技能、技巧的人。

此外,每个学生的爱好可能各不相同,但 他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被重视感,只是有些学生比较胆怯,不敢表现自己。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参与,让他们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我还行”、“我也行”的自信,并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一次小小的成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学生自然就会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 多鼓励,少批评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以敬业的精神,爱生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能创设出一个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反之,不适当的批评是无益的,它容易把学生推向反面,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过多的批评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学生的方法是多种的。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从语言上鼓励学生。语言最直接,不同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如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多用一些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应该多用一些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当学生回答不对的时候,应该多用一些谅解性、引

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表情动作上鼓励学生。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以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眼神上鼓励学生。俗话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意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也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该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她)。

由于教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鼓励,此时,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异常活跃,并达到协调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种轻松、自由的体验,继而给学生精神上、智力上带来了希望,使学生得到满足之高层次的快乐,从而大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y0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