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山东纵队简介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5 00: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路军山东纵队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以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在山东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支人民武装。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和山东各地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10多支起义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5月由山东省委改称),根据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山东的基本武装应组建成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番号的指示,陆续将各地起义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12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所辖部队有:由沂水、莒县地区之第2支队一部改编的第2支队;由清河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改编的第3支队;由鲁中区的原第4支队(后改称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编成的第4支队;由胶东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的第5支队;由泰(山)西区抗敌自卫团及汶上县游击武装合编的第6支队;原鲁东抗日游击指挥部所辖第7、第8支队;原第4支队一部编成的第12支队;鲁南起义武装部队编成的人民抗日义勇军第1总队;由微山湖以西地区起义武装组建的人民抗日义勇军第2总队改编的挺进支队;由邳县游击武装编成的陇海南进支队;临郯独立团及纵队直属特务团、军政干部学校和工厂、医院等,共2.45万人。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发展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1939年1月,挺进支队与进入湖西的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支队合编(仍称苏鲁豫支队),归第115师建制。2~5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山东纵队进行了以整编和部队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期整军。第4支队编成1个基干团(仍称第4支队);第5支队编为第13、第15团;第7、第8支队与第2、第9支队(1939年1月由安丘、莒县抗日武装编成)合并为第1支队;第5支队第61团与第12支队合编为新的第2支队;临郯独立团编入陇海南进支队;津浦支队1个营与第3支队、第7、第8支队各一部合编为山东纵队特务团。整编后,山东纵队辖第1、第2、第3、第4、第5、第6支队,陇海南进支队,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一度改称直辖第4团)和纵队特务团等。此后,山东纵队同入鲁的第115师并肩作战,巩固与扩大了山东各抗日根据地。5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第1纵队,山东纵队归第1纵队统一指挥。6月,王建安任山东纵队副指挥。8月起,山东纵队进行第二期整军,其间成立了胶东军区。10月,山东纵队与第1纵队机关合并,仍保留山东纵队番号。同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津浦支队调归山东纵队建制,编入第2支队;直辖第4团改称苏鲁支队。

1940年3月,第6支队、苏鲁支队调归第115师建制。4月,以山东纵队特务团为基础,组建成第9支队,进入日照、莒县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此时,山东纵队进行第三期整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8月,陇海南进支队编入八路军第5纵队。9月,山东纵队进行第四期整军,所属部队整编为4个旅、3个支队、2个团:第1旅由第1支队第1、第3团和第4支队第1、第2团编成,第2旅由第2、第9支队编成,第3旅由第3支队编成,第5旅由第5支队编成;第1支队由沂蒙区基干武装编成,第4支队保留,第5支队由第3军区(胶东)编成;纵队直辖特务第1、第2团。此时,山东纵队所属部队连同军政干部学校等共5.1万余人。

1941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和大规模的“扫荡”,在山东的国民党

顽军也配合日伪军夹击八路军。山东纵队与第115师相互协同,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和反“治安强化运动”斗争。同时团结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共同抗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4月,以纵队特务第2团1个营等为骨干重建了蒙山支队(原称蒙山独立支队),活动在沂蒙南部地区。6月,山东纵队进行以克服分散主义、地域观念、实现正规化为中心的第五期整军。通过前后5期整军,部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第115师首长指挥,山东纵队军政委员会和第115师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同月,组建第4旅,活动于泰山地区;第4支队改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第1支队改为鲁中军区第2军分区。9月,纵队特务第1、第2团编入第1旅。11~12月间,山东纵队协同第115师在沂蒙山区挫败了日伪军5万余人的“铁壁合围”大“扫荡”。1942年8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主力军地方化的指示,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区,山东纵队后勤机关与第115师后勤机关合并。以纵队机关一部组建鲁中军区,第1旅改归第115师建制,第2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机关,第3旅机关改为清河军区机关,第4旅机关与鲁中第1军分区合并,第5旅直属山东军区,归胶东军区指挥,第5支队机关改为胶东军区机关。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山东军区与第115师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

山东纵队从1938年12月成立至1943年3月,共作战4500余次,歼灭日伪军9万余人,部队发展到6万余人。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1

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整编后战斗序列

一一五师入鲁后,部队得到很大发展。1940年10月至1941年7月,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7个教导旅,共7万余人。

教导第一旅 由苏鲁豫支队编成,辖3个团。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守尧,政治部主任郭成柱。第一团,由第一大队改称,团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田维扬;第二团,由第三大队改称,团长周长胜,政治委员冯志祥;第三团,由湖西大队改称,团长俞增林,政治委员罗友荣。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教导第一旅南下华中,编入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1942年8月,山东纵队第一旅拨归一一五师建制,改称教导第一旅,旅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麓水,副旅长钱钧,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丁秋生。辖第一团,团长杨万兴,政治委员王文轩、裘祖瑞;第三团,团长王吉文,政治委员杜西书、裘祖瑞;第四团,团长钟本才,政治委员杨道和。

1943年3月与鲁中军区合并,教一旅番号撤销。

教导第二旅 由独立支队第一团、鲁南支队、苏鲁支队编成,辖3个团。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符竹庭,副旅长张仁初,参谋长何以祥、蔡正国,政治部主任王麓水。第四团,由独立支队第一团编成,团长蔡正国、钟本才、贺健,政治委员曾明桃、吴岱;第五团,由苏鲁支队编成,团长胡云生(代)、贾耀祥、王六生,政治委员彭嘉庆、曾明桃;第六团,由鲁南支队编成,团长贺东生,政治委员刘西元。

1943年3月,教二旅番号撤销,部队编入滨海军区。

教导第三旅 兼鲁西军区由原三四三旅运河支队与独立支队第二团编成,辖3个团、4个军分区。旅长杨勇、王秉璋(代),军区司令员杨勇(兼),政治委员苏振华、曾思玉,副旅长王秉璋,参谋长何德全、龙世兴,政治部主任曾思玉、王辉球。第七团,由运河支队第五团编成,团长刘正,政治委员杨俊生;第八团,由独立支队第二团编成,团长夏德胜、齐丁根,政治委员李士才;第九团,由运河支队第四团编成,团长何光宇,政治委员刘汉、郭华。

第一(泰西)军分区 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李冠元,参谋长马宗凯,政治部主任辛俊卿。

第二(运西)军分区 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刘星,副司令员李春芳,参谋长张直,政治部主任许力。

第三(鲁西北)军分区 司令员黄骅、白云,政治委员王乐亭,参谋长杨海涛,政治部主任郭玉燕。

第四(运东)军分区 司令员刘致远,政治委员石新安,政治部主任杨劲。

1941年6月,教导第三旅拨归八路军第二纵队建制,鲁西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 1942年12月,教三旅与冀鲁豫第二军分区合并,教三旅番号撤销。

教导第四旅 兼湖西军区由三四三旅黄河支队编成,辖2个团及湖西军分区。旅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张国华、唐亮,副旅长杨尚儒,参谋长匡斌,政治部主任欧阳文、戴润生。第十团,由黄河支队第一、第三团编成,团长李金铎、肖明,政治委员戴润生、方国南;第十一团,由原黄河支队第二团与丰县、沛县、鱼台、滕县、铜山5县游击大队编成,团长匡斌、王根培,政治委员刘仁贵。

湖西军分区 1941年12月成立,司令员胡芸生,政治委员潘复生,副司令员郭影秋,参谋主任刘厚培。辖独立团,由沛县、金乡、铜山地方武装编成,团长李贞乾,政治委员曾子鲁。

1942年12月,教四旅与湖西军分区合并,教四旅番号撤销。

教导第五旅由东进支队编成,辖3个团。1941年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1942年12月返回山东归建。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第十三团,由东进支队第二大队编成,团长江燮元、周长胜,政治委员覃士冕;第十四团,由东进支队第一大队编成,团长胡大荣、江燮元,政治委员叶绍贤、江拥辉;第十五团,团长吴觉,政治委员晏成山、袁功庭。 1943年3月,教五旅番号撤销,部队编入滨海军区。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 由冀鲁边区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等部编成,辖3个团、3个军分区。旅长邢仁甫,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兼)、周贯五,政治委员周贯五、王卓如,军区副司令员龙书金、黄骅,副旅长龙书金(兼),参谋长杨铮侯,政治部主任杨忠、刘贤权。第十六团,由津南支队等部编成,团长杨承德,政治委员陈德;第十七团,由鲁北支队编成,团长龙书金(兼),赖金池,政治委员曾旭清;第十八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杨爱华、贾田云。

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石景芳(兼)、傅继泽,政治委员杜子孚(兼)、田战胜,副司令员傅继泽。

第二军分区 由第十七团兼,司令员龙书金(兼)、徐尚武,政治委员曾旭清(兼)、张开,副司令员徐尚武,副政治委员郝炬,参谋长李清山,政治部主任李恒泉。 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杨铮侯,政治委员李广文,副司令员李永安、杨承德。 1942年9月,教六旅改编为冀鲁边军区,教六旅番号于1943年3月撤销。 教导第七旅 1941年7月,由新三旅与新二旅第四团编成,归第一一五师建制,受

第二纵队指挥,辖3个团。旅长韩先楚、余克勤,政治委员赵基梅,副旅长昌炳桂,参谋长李东潮,政治部主任谢福林。第十九团,团长傅春早、汪家道,政治委员孙仁道;第二十团,团长江海山,政治委员胡华居、刘聚奎;第二十一团,1942年秋成立,团长罗赞成、罗参三,政治委员汪德清。

1942年12月,教七旅与冀鲁豫第七军分区合并,教七旅番号撤销。

鲁南军区 1940年10月,以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为基础编成鲁南军区机关,隶属一一五师,辖4个军分区和3个支队。1942年调整为3个军分区、1个支队。司令员邝任农、张光中,政治委员邝任农(兼)、张雨帆,副司令员万春圃,参谋长肖家桢,政治部主任彭嘉庆、曾明桃。

第一军分区 1942年前由鲁南军区兼,司令员张光中(兼),政治委员邝任农(兼),1942年底实设,司令员封振武、肖鸣,政治委员许言、杨涤生,副司令员董鸣春,副政治委员邹日清、张洪仪,参谋长凌初生,政治部主任靳怀刚、文立柱。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梁兴初、贾耀祥,政治委员杨涤生、冯起。

第三军分区 兼沂河支队司令员肖鸣、王献庭,政治委员许言、王六生,副司令员薛浩、王献庭,副政治委员赖国清。

第四军分区 司令员石世良,政治委员李乐平。1942年底撤销。 运河支队 支队长胡大勋,政治委员朱道南。 峄县支队 支队长潘振吾,政治委员纪华。

边联支队 支队长万春圃,政治委员曾明桃。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1

山东纵队第1旅简介

1940年9月18日根据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计划,鲁中区一、四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1旅,旅长王建安,政委周赤萍,副旅长廖容标,参谋长钱钧,政治部主任汪洋。下辖四个团:1支队1团为1旅1团,团长李福泽,政委王文轩;4支队1团为1旅2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4支队2团为1旅3团,团长陈明,政委陈宏;1支队3团为1旅4团,团长刘毓泉,政委王文介 。 旅部和2团、3团驻防泰山 区,1团、4团坚持在沂蒙山区。

1941年8月1旅3团、4团调出组建山东纵队第4旅,为4旅第10团、11团。第1旅旅部移防沂蒙山区,山东纵队特务1团、特务2团合编为第3团归第1旅建制。3团后移防鲁南。1旅此时辖1团、2团、3团。

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以原纵队机关的大部分为基础组建鲁中军区。山东纵队第1旅改编为115师教导第1旅,2团调归鲁中军区为军区直属团,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原孙继先的津浦支队)调归教1旅建制,教1旅下辖1团、3团、4团。1团、4团仍在鲁中区活动,3团仍在鲁南。

1943年3月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教1旅番号撤销,旅部机关大部充实到鲁中军区,1团、4团调归鲁中军区,与2团同为鲁中军区三大主力团。3团调归鲁

南军区建制。 山东纵队第1旅是山东地方党和人民输送给我军的精华。从该旅走出的六个团,后来都成为我军战功卓著的主力团。1团后为118师 352团,是著名的铁拳团;2团后为118师353团与352团共同撑起暴风雨部队的大旗,使118师成为四野头等主力师;3团后为65师194团,是三野第一主力师的主力团;4团后为76师226团,是三野头等主力师的第一主力团;10团后为76师227团,是三野头等主力师的主力团;11团后为77师229团,是该师的主力团。这六个团都擅长爆破攻坚,2团是山东部队爆破运动的先锋。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1

山东纵队第2旅简介

1940年9月,山东纵队根据集总指示精神和山纵所属部队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滨海地区组建山东纵队第2旅。 1940年9月18日于莒南藤家河召开庆祝大会,正式宣布山东纵队第2、9支队编为山东纵队第2旅。旅辖第4、5、6团和特务营、教导营,后又增编一独立团。

山东纵队第2旅旅长孙继先,政委由江华兼任(后为王叙坤),副旅长为刘海涛,参谋主任刘国柱,政治部主任孔繁彬,旅后勤供给处长吕镜芙,卫生处长李锷。

第4团由山东纵队第9支队1团2、3营与山东纵队第2支队合并组成。团长王永禄,政委杨道和,参谋长王晓,政治处主任董超。

第5团由山东纵队第9支第2团改编。团长刘涌,政委刘仲华,政治处主任谢邦治。

第6团由马耀伦的独立团,上东纵队第9支队第1团1营,王玉璞的莒沂独立营等部合编组成。团长马耀伦,政委王建青,副团长赵昭,参谋长程勇,政治处主任牟景途。

部队组建后,山东纵队第2旅三个大团,人员充实,装备有所改善。团以上领导班子的组成,是以红军干部为主,按照五湖四海的精神,既考虑部队的发展历史,又照顾团结各方面的干部。

1940年11月底,国民党赣榆保安旅第1团团长朱其藩率该团警卫连及第3营参加我军,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旅独立团。

山东纵队第2旅刚刚组建完毕即投入了秋季反扫荡作战。1941年3月19日南下配合八路军115师教2旅发起青口战役,歼敌16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青口战役是滨海区我军对日伪作战第一次大胜利,打击了敌伪,震慑了顽固派。同时山东纵队第2旅在配合115师教2旅的作战中,得到了很大锻炼。同年4月,山东纵队第2旅挥师北上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发起抗日讨逆反投降作战。1941年10月,山东纵队第2旅参加了反击日寇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进行的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作战,经受了严酷的考验。1942年,山东纵队第2旅配合115师部队发动了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给顽军以沉重打击,从根本上扭转了滨海根据地的困难局面,为进一步开辟滨海北部地区,打通滨海与胶东的联系,创造了极为

有利的条件。 第三次甲子山战役之后,即1942年年底,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机开赴沂蒙,调归115师教导1旅建制;第5团、第6团、独立团调归滨海军分区。山东纵队第2旅番号撤销。 山东纵队第2旅是山东纵队所属部队中为数不多的有红军建制单位的一支部队,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2营5连就是该旅第4团的红军连队;也是汇集山东起义部队最多的部队之一,其中包括胶东天福山起义的胶东61团;更是一支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山东纵队第2旅为抗击日寇,保卫滨海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纵队第2旅的所属各团,后来都成为我军的主力部队。第4团后来成为26军的主力团;第5团、第6团成了我军的老大“万岁军”中的一员;独立团是31军的主力团。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2

山东纵队第3旅简介

1940年9月,为了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以利于执行新的战斗任务,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将清河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

1940年11月初,许世友、刘其人等抵达清河区,在滨县刘春家村与杨国夫、徐斌洲、李曼村等会合;景晓村等已由博兴纯化镇赴刘春家村,迎接许世友、刘其人等,共同研究了部队整编与根据地建设问题。几天后,许、刘、杨、景等到广北,清河区主力部队即集中于北隋、牛家庄一带,召开整编大会,正式宣布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组建成立。

旅长许世友,政委刘其人,副旅长杨国夫,参谋处长马千里(不久袁也烈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徐斌洲,政治部副主任陈楚,供给处长官宗礼,卫生处长王星旸。

山东纵队第3旅辖第7团、第8团、第9团,旅直特务连、骑兵连。共计六千余人。

第7团以原山东纵队第3支队大部为基础,加上一部分地方武装组建编成,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

第8团以原山东纵队第3支队一部为基础,加上清西地区地方武装组建编成,团长谭祖本,政委李曼村。

第9团以寿光独立团升级编成,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组建以后,按红军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旅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团设党总支,营设分总支,连建支部。同时加强了司令部和后勤处的工作。根据山东纵队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大练兵活动,学习爆破、攻坚作战技术,部队进一步走向正规化。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的组建编成,使全清河区有了一支较强的机动力量,加强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对开辟新区和支援友区增强了武装实力。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组建不久,为巩固扩大清河根据地,3旅组织了开辟黄河以北垦区的作战行动,给顽军与土匪以沉重打击,扩大了根据地。

与此同时,胶东形势吃紧,山东纵队命令许世友带清河独立团(由7团两个营9团一个营临时组成)开赴胶东参加反顽作战,配合胶东部队给赵保原等胶东顽军以歼灭性打击,使胶东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1941年9月18日山东纵队电令3旅北进打通与冀鲁边区115师教导6旅的联系。3旅立即组织力量向利津以北、沾化以东地区进军。经过激战冲破了顽军的堵截与教导6旅的部队胜利会师,完成了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战略任务。

1942年1月,3旅粉碎了日寇的数次扫荡,胜利的保卫了清河根据地。

1942年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3旅番号保留至1943年3月撤销)。以第7团为主改编为清河军区直属团;第8团改编为清西军分区基干武装;第9团大部改编为清东军分区基干武装;第9团一部改编为清河军区特务营。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在组建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征北战,驰骋在山东大地上,打击日、伪、顽,出色的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是山东纵队骁勇善战的雄师劲旅。

山东纵队第3旅所属各团后来都成为我军王牌部队的主力。第7团后来成为著名的“攻坚老虎”师的主力团;第8团一部编入“攻坚老虎”师,大部编入28军的主力团;第9团部队后来成为28军的第一主力团。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2

山东纵队第4旅简介

1941年6月8日,山东纵队召开各旅、支队领导干部会议,讨论并决定进行第五期整军。鉴于已经决定山东纵队第1旅主力从泰山区南下沂蒙地区,为了坚持泰山区的斗争,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急需组建第4旅。

1941年8月1日,山东纵队第4旅奉命成立。辖第10、11、12团和大崮山独立团共计四个团,旅直有教导营、警卫连、侦察队、武工队、宣传队、医院等。

旅长廖容标,政委汪洋,政治部主任欧阳平,参谋主任刘国柱,政治部副主任张子明。。

第10团系原山东纵队第1旅第3团。其前身是山东纵队第4支队第2团,团长陈明,政委陈宏。该团主要活动于新(泰)莱(芜)蒙(阴)边和淄河流域,也曾活动于蒙山前后。参加过著名的杨家横战斗、新莱蒙反顽战斗、大崮山区反顽战役、攻克南驿车站战斗等。该团

3营各连曾被誉为“铁7连”、“钢8连”、“打不垮的硬9连”。

第11团系原山东纵队第1旅第4团。其前身是山东纵队第1支队第3团和新4支队第2团,团长叶声,政委王文介。该团主要活动于新泰蒙阴一带。曾参加过攻克杏山、玉皇山、瓦屋顶、观山子、阴望崖、西高都等战斗。

第12团系原山东纵队新4支队(即原泰山军分区)第1团。团长石新,政委胡寅。1942年冬一度撤销了营部,团直辖1、3、5、7、9连和特务连。该团主要活动于莱芜西山区,章历边齐鲁长城岭一带。该地区流传一首歌谣:“麦腰独路鬼门关,弯弯曲曲杨家圈。一头扎进草沟里,十天半月不见天。地利人杰如铁壁,敌寇想来莫想还。”该团曾打过木营歼灭战。这个团的2营前身是博山县大队,曾袭击过神头发电厂及炸毁铁路桥。

大崮山独立团。其前身是蒙阴独立营。团长袁健,政委余辉。该团主要坚持在蒙阴大崮山区,曾参加大崮山区反顽战役等。1942年组建泰南军分区时,该团划归泰南军分区建制。

1943年3月,山东纵队第4旅奉命改编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撤销了山东纵队第4旅的番号。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组建一年多来,顽强奋战坚持在泰山脚下,粉碎了日寇一次次的残酷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武装进攻,保卫了泰山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各部队后来都编入了第26军,成为该军的骨干力量。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3

八路军山东纵队战斗序列

一、初建时序列

193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各地起义武装(不含冀鲁边及鲁西北地区),隶属集总。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二支队,挺进支队,陇海南进支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两个直属团,加上机关、学校,共2.45万余人。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副指挥王建安,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江华,供给部长马馥堂、冯平,卫生部长白备伍。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长为在战略上能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第二支队 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编成,辖第一、第二、第三营。司令员刘涌,政治委员景晓村,政治部主任李仲林。

第三支队 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编成,司令员马耀南,政治委员霍士廉,副司令员杨国夫,政治部主任鲍辉。辖第七团,团长马晓云,政治委员马千里;第十团,团长李人凤,政治委员陈兴、罗文华;特务团,团长潘建军,政治委员孙正。

第四支队 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编成。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林浩,副司令员赵杰,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周赤萍。辖第一团,团长程绪润,政治委员刘居英;第二团,团长单洪,政治委员汪洋;第四团,团长廖容标(兼),政治委员姚仲明(兼)。

第五支队 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编成,司令员高锦纯,政治委员宋澄,副司令员吴克华,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宋竹庭。辖3个旅。第十九旅,旅长高嵩,政治委员宋竹庭,参谋长王瀛洲,政治部主任李丙令,辖第五十五团,团长李华,政治委员常青;第六十一团,团长赵一萍,政治委员刘仲华;第六十三团,团长于得水,政治委员张玉华。第二十一旅,旅长郑耀南,政治委员李耀文,政治部主任张加洛,辖第六十二团,团长郑耀南(兼),政治委员李耀文(兼);第六十四团,团长陈龙飞,政治委员翟瑞甫。第二十五旅,旅长刘万岭,政治委员柳运光,政治部主任沈阳,辖第六十五团,团长李肇启,政治委员王云九。不久,刘万岭阴谋叛变,第二十五旅番号撤销,第六十五团直属第五支队领导。

第六支队 由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编成,司令员刘海涛,政治委员张北华,副司令员何光宇,政治部主任李冠元,参谋主任马继孔。辖第一团,团长陈伯衡,政治委员刘星;第二团,团长曹洪胜,政治委员张潭;第三团,团长于会川,政治委员李文甫;独立团,团长武圣域,政治委员马亚鲁。

第八支队 指挥马保三,政治委员张文通,副指挥胡奇才,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赖萍(艾萍),辖第一团,团长李福泽,政治委员张子明;第三团,团长何凤池,政治委员于晓峰;第五团,团长魏培德,政治委员王永周。

第九支队 1938年12月,进步人士王麟阁(王林肯)在共 产党帮助下,于安丘、莒县边区组建八路军第九支队,司令员王麟阁,政治委员傅骥。

第十二支队 1938年11月以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二团与临沂、费县地区收编之游杂武装编成。支队长董慕仲,政治委员张刚,副支队长钱钧,政治部主任董少白。 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总队长张光中,政治委员李乐平,参谋长韩文一,政治部主任梁度世。

挺进支队 由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编成。支队长李贞乾,政治委员郭影秋,副支队长李发。

陇海南进支队 由邳县青年救国义勇军改编。司令员钟辉,政治委员钟辉(兼),副司令员梁海波,政治部主任李浩然。辖第一、第二营。YBJ

特务团 由津浦支队1个营与第三支队、第八支队各一部编成,团长陆升勋,政治委员薛绍庚、王云生。

临郯独立团 由临沂、郯城一带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改编。团长薛浩,政治委员唐涛、韩去非。 二、整军后序列: 1.第一期整军

1939年2月11日,中共北方局和集总发出第一期整军训令,规定山东纵队选定基础条件较好的部队,整理3个基干团,作为山东的主力部队。根据集总计划,山东纵队于2~5月,开展以整编和部队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期整军运动。这次整军,侧重于部队的巩固和正规建设。为了对外缩小目标,大部分支队取消团一级机构,并着手建立比较正规的供给、卫生工作制度;同时,在纵队和支队两级成立后方司令部,以加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第一期整军后的序列为:

第二支队 由原第五支队第六十一团与原第十二支队编成。司令员吴克华,政治委员阎世印。

第四支队 编为1个团(对外仍称支队),将原第一、第二、第四团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营。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胡奇才,副司令员赵杰。

第五支队 撤销旅一级机构,部队缩编为第十三、第十五团,另3个直属营。司令员高

锦纯,政治委员宋澄,副司令员吴克华,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于眉。第十三团,团长梁海波,政治委员蔡雍泉;第十五团,团长李希孔,政治委员张子明。

第八支队 第八支队与原第二支队、第九支队合编为1个基干团,对外仍称第八支队。 第三、第六支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陇海南进支队,均未整编。 挺进支队与进入湖西地区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合编为苏鲁豫支队,脱离山东纵队建制。 2.第二期整军

1939年6月23日,集总发出第二期整军训令。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指示一一五师派干部帮助整理巩固山东纵队。8月,山东纵队整军开始,12月结束,共整理4个团;并组建第九支队。第二期整军后的序列为:

第一支队 由第八支队改称,辖3个营。司令员马保三,政治委员周赤萍,副司令员钱钧,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艾萍。

第二支队 1939年10月4日,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津浦支队拨归山东纵队建制。津浦支队与原第二支队合编为新的第二支队。司令员孙继先,政治委员潘寿才,参谋长刘国柱,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第三支队 将原特务团、第十团、第七团依次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营。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徐斌洲,副司令员李人凤,参谋长鲍剑寒,政治部主任陈楚。

第五支队 除原有的第十三、第十五两个团外,10月将黄县、掖县、东海独立营合编为第十四团。团长李希孔,政治委员张子明。

第九支队 以山东纵队特务团与第一支队第二营编成,司令员刘海涛,政治委员刘其人。

第四支队 和陇海南进支队同前。

根据中共山东分局10月4日的决定,山东纵队将第六支队和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拨归八路军一一五师建制。 3.第三、四期整军

1940年1日,山东纵队举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决定2~5月进行第三期整军。2月,集总发布整军训令,决定1940年全军分两期再整理50个团,其中分配山东纵队7个团。

8月29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发出关于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计划,要求年内将主力支队扩充至5.4万人,并发展县、区、乡武装,实现全部主力支队正规化,军区武装基干化。

经过第三、第四期整军,到1940年12月底,山东纵队的序列为:

第一旅 由第一支队第一、三营与第四支队第一、二营编成。旅长王建安(兼),政治委员汪洋、周赤萍,副旅长廖容标、胡奇才,参谋长钱钧,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兼)。辖第一团,团长李福泽,政治委员王文轩;第二团,团长吴瑞林,政治委员李伯秋;第三团,团长陈明、王吉文,政治委员陈宏;第四团,团长刘毓泉,政治委员王文介。

第二旅 由第二、第九支队编成。旅长孙继先,政治委员江华(兼)、王叙坤,副旅长刘海涛,政治部主任孔繁彬,参谋主任刘国柱、来光祖。辖第四团,团长王永禄、赖辉,政治委员杨道和、刘仲华;第五团,团长刘涌,政治委员刘仲华、李振邦;第六团,团长马耀伦,政治委员王建青。

第三旅 由第三支队编成。旅长许世友,政治委员刘其人,副旅长杨国夫,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参谋处长马千里。辖第七团,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第八团,团长谭祖本、罗少卿,政治委员李曼村;第九团,团长赵寄舟、许云轩,政治委员岳拙元。

司令员:徐向前 政治委员:朱瑞 山东纵队第1支队 山东纵队第3支队 山东纵队第4支队 第1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39.10.13组成统一的指挥机关,山东纵队番号仍予保留,第1纵队番号延用至41.1月]。

逍遥君子

2008-03-03 00:44

八路军山东纵队进行曲

刘子超词 郭 萃曲

日寇侵入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 投降派逃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起来。 趄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土生土长,在农村、在民间,

虽然是赤手空拳,但是有三千八百万人民和我们血肉相连。 虽然是无中生有,但是有中国共 产党领导着我们迈步向前! 虽然是年青的党军,但是也进行过无数的血战: 我们用土炮打下过飞机,击沉过兵舰,

在雷神庙、魏家堡、杨家横、刘家井、五井、孙祖、大柏山、青驼寺--- 曾用我们的热血写下了辉煌的战史。

看吧!看吧!敌人正在我们面前发抖,只要我们战斗,战斗啊! 不断的战斗!胜利就在我们的前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d4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