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3-09-18 10:35: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湘潭大学学年论文

题 目: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分析

学 院: 商 学 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 号: 2008130324 姓 名: 张 娟 指导教师: 王 启 云 教 授

完成日期: 2010年4月21日

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分析

摘 要:世界贸易组织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世界

人民的福利为目标,通过消减和限制关税、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创造一个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世界贸易环境。加入WTO可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我们也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对外贸易政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 WTO 中国国情 对外贸易政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是良好的,中国进出口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自从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就面临严峻的形式,为了逆转这种形式,于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今年以来,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应该采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将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明显好转,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据海关统计,11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08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8%,环比增长5.4%;其中出口值1136.5亿美元,同比下降1.2%,环比增长2.6%;进口9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7%,环比增长9%。

海关统计显示,1至11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6亿美元,减少30.6%。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1至11月,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262.7亿美元,下降17%。同期,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665.4亿美元,下降13.4%。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1至11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033.3亿美元,下降17.4%[1]。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

2009年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表[2]

单位:亿美元 当月 当月累计 当月 比去年同期增减±% 1至当月 进出口总值 2430.18 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进出口差额 1307.24 1122.94 184.3 22072.66 12016.63 10056.03 1960.61 32.7 17.7 55.9 - -13.9 -16 -11.2 - 由上表可知,经季节调整后,2009年12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16.1%,进口增长55.4%。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长6.7%;其中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8.7%。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进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质量继续提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迈出新步伐。

外经贸部外资司副司长—孙鹏曾经说过:“对外开放伊始,中国服务业的部分领域即开始引入外资。中美合资的建国饭店,即是我国首批批准设立的3家外商投资企业之一。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扩大。目前,中国服务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外国投资者均已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投资。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积极、合理、有序地引导外商进入中国服务业市场,才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3]。”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好,引进了成千数百家的外资企业在中国驻扎,中国进出口总额一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加快结构调

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 二、中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外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逐渐被重视。

1、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2、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在此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

(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3、入世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225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其后进行多次的关税下调,到1996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到23%。(2)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的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和规范化分配制度。(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2)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个阶段,奉行的是“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种观点应该说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观念。但是,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放心”,也为中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4、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