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浪费现象浅析-2019年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10 10: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浪费现象浅析

?お?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其中产生的各种浪费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一大症结。因此,高校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应该杜绝教育浪费现象,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等教育中人才资源浪费的界定

浪费是指“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 。一般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交换和流通过程中的浪费以及消费过程中的浪费。目前我国对教育浪费较为权威的解释为“教育领域的投入,即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未产生应有效益的现象” 。总之,教育浪费实质上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从而使教育资源未产生应有效益的现象。

教育浪费一般可分为教育系统的内部浪费和外部浪费。内部浪费是指教育系统内部投入没有带来应有效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浪费和功能性浪费,体现在人力资源、物力、财力方面。外部浪费是指教育系统外部产品(学生)的输出没有产生应有效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使用性浪费,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是指高等教育系统范围内专任教师、教育机构和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和学生等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由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范畴,一方面它本身需要人

力资源的投入,即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活劳动的消耗;另一方面它又从事着人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而教育产品(学生)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率。因此,高等教育既存在着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内部人力资源浪费,又在向社会输出人才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外部人力资源浪费。这两类浪费的产生应当说与我们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制度、就业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分析 1、教师资源的浪费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招生数量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按照国家教育发展“十五”计划,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应该达到15∶1。但截至2006年全国高校生师比仍高达17.93∶1,可见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匮乏。由于高校生师比例过高,导致部分课程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高校的课堂人数甚至超过200人,一些基础课及与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基础课甚至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担任主讲教师,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同时,教师每天奔走于课堂,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学习,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提高,更无法保证科学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导致教师资源的隐性浪费。

其次,高校对教师“高学历”的盲目要求违背了人力资源使

用中“适才适所”的原则。近几年,高校的进人“门坎”日益抬高,有的高校部分专业只招聘博士研究生,甚至连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也开始要求研究生学历。由于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对他们提出学历的要求是必需的,这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等其他非教学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对其技能素质的要求也应当与教学科研人员不同。只要知识技能、个人素质能够符合岗位需要,就没有必要以统一的甚至是单一的学历标准来要求。 再次,高校教师来源单一,且人才使用中“近亲繁殖”现象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高校毕业生是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过充分的岗位培训就上讲台,社会经验不足,没有实践基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人力资源的“无效”。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师从本科到攻读博士学位,都是在同一所高校同一个专业领域,而且这种现象会发生在几代教师中间。学术界的“近亲繁殖”会带来学术视野的狭窄思维方式的单一,不利于博采众长、发挥不同人才的优势。 最后,部分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专任教师申请过多的各级课题和项目等,一方面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最重要的教学工作,甚至完全脱离课堂,尤其是脱离本科生的教学课堂,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所带的硕、博士学生人数累计起来高达20――30人,苦

于学生多、教师精力有限,导致教师与硕博士交流机会过少,有的甚至就是学生刚入学和毕业答辩时仅有的几次指导,这些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 2.学生资源的浪费

首先,“学历高消费”型的教育浪费。“学历高消费”是指拥有高学历者不能到与其能力结构相适应的岗位上进行工作,而社会用人单位不管实际需求总是选择高学历人员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消费之中。从单层面讲,就业率与学历高低成正相关,高学历的就业率普遍高于低一层次学历就业率,从而导致了教育市场的“复读热”和“考研热”,加重了高等教育的负担,产生资源浪费。

很显然,国家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加大与就业渠道狭窄是诱发和加剧 “学历高消费”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社会、企业用人观念的歪曲也是造成学历高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最近几年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出现了追求高学历取向的非理性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攀比,就算是在同等学历下,用人单位毫不讳言他们的“名校情结”,往往非一流大学不取。这种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现象,实际上造成了教育人才资源的浪费。

其次,“知识闲置”型的教育浪费。所谓“知识闲置”,是指毕业生习得的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获得的知识得不到合理使用的状况。这个概念依然反映在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学

非所用或处于“结构性失业”状态中。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着。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大学生心态造成的,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开设了一些没有经过周密论证和市场调研而匆匆报批的专业,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专业口径不宽,课程内容陈旧,又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只重视单一的专业知识、学术本身研究,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适应性、创造性、应变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不强,毕业后由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形成了“知识闲置”,最终恶性循环致使“教育产品”浪费。这种教育倾向削弱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使得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学生“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应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 比较严重。

最后,“知识淘汰”型的教育浪费。所谓“知识淘汰”,是指相对于现代社会的知识爆炸,毕业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因长期得不到使用和更新,从而很快缺乏使用价值的状况。在不少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对刚刚毕业的学生不能按岗位需要来安排工作,而是到基层“磨练”,等到“按资排辈”的顺序轮到这些毕业生时往往出现了“知识陈旧”或“知识淘汰”,此时的人力资本已难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也形成了教育中人才的浪费。

三、控制高等教育中人才浪费的措施

1、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要逐步建立和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教师有应聘、辞聘的权利,学校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利。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使人尽其才,做到“能进能出”,改变人事管理的状况,实现教育人力资源的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其次,师资队伍科学规划和组合,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特长,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益。在年龄结构方面,要形成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后继有人的年龄梯队;在学历结构方面,要增大高学历教师的比重;在职务结构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教师的职务比例,适当增大高级职务比重;在专业结构和教师来源方面,要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应需要,优势互补,克服毕业生留校的“近亲繁殖”现象。

学校还应该切实加强教师的培养工作,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特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鼓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到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鼓励未达到较高层次学位要求的青年教师通过定向、委培等方式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以保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掌握学术前沿。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教学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教师自我提高,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 2、改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首先,高等学校在扩招的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财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使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高校评估和下一届高校扩招规模的依据。其次,调整一部分资源用于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第三,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与各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收集就业信息,使信息透明化,以便于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交易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从而消除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调引起的人才浪费现象。 3.高校必须转变思维观念,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内容设置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所以,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使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同时,要调整教育内容,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宽及实践能力的增强,要培养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技术性和实用性的岗位,成为实用型人才。

4、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实现功利主义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转变,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 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人的专业方向和水平,但它不能代表一切,如果虽有学历,却只是一纸文凭,不能运用于实际

工作,这样的学历与人才的标准是相悖的。因此只要能够胜任岗位需要,在工作中能够施展专业技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就应当被视为人才。用人单位也应该从单位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选择最适合本岗位需要的毕业生发挥最佳的效能,而不应该只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终身教育观已经被公众所接受,用在学校里学得的知识来工作一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高学历”人才的储备恰恰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浪费。?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l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