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更新时间:2023-03-08 08:46:4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谈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不良行为 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

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 “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

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总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行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的策略

形成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优化教育环境。这里仅就学校教育转化后进生谈点我的看法和做法。 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老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3.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后进生与优生一样具有自尊心,但他们由于易被冷落,因而这方面特别敏感。他们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师指责过多,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因此,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利用情感引导

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

我的做法第一是培养建设好班集体:切实做到三有——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这样就能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向上。第二是发挥班干部和榜样的力量。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竞赛活动。在这样的班级气氛中,后进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锻炼,促使后进生丢掉不良品行。

5.坚持德育量化,营造良好氛围。

组织学生反复学习学校制订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讨论奖分和扣分具体办法,尤其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听课表现、作业质量、课后复习、平时纪律、好人好事、学习成绩等纳入考核范围,及时奖分和扣分。号召学生互相监督,既监督同学也监督老师坚持秉公执行,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老师必须与每学月德育分扣了10分以上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当然老师不是向家长告状,而是以诚恳的态度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要求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不粗暴,耐心了解孩子想法,协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德育扣分的原因,一起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让家长与老师一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明确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老师、家长、同学喜欢的好孩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2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