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

更新时间:2023-03-08 07:28:2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矫正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妨碍干扰了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常见最难消除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研究成果、理论著作,更新观念,补充理论知识,并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实践。通过调查、观察、辅导等手段,细致地分析现象、资料,研究成因、对策,落实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结题报告就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预防及处理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六个步骤。

关键词:农村初中 问题学生 课堂不良行为 成因和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据有关资料反映,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借机违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明显增多。我们把这些行为称为“课堂不良行为”,同时,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为“问题学生”。我国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现阶段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有很大的普遍性,15%以上的初中学生有故意或无意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有的教师熟视无睹,有放任不管的倾向;有的不能恰当地应对,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体罚学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有其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其表现行式多样,如:上课睡觉、看课外不健康书籍、打牌赌博、传纸条早恋、梳妆打扮、玩游戏、顶撞老师等。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排除一切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干扰。因此,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进行研究,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是十分迫切的工作。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策略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初中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而且对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全面实施推进、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为科教兴国贡献一份力量。

2、理论依据

- 1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指出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出个体要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取决于其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在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2)、现代教育心理学关于不良行为心理研究领域的理论,对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心理特征、一般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冲动行为、家庭关系、伙伴交往三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形成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等系统方法也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的参照和方法的指导。

(3)、生态式教育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教育的现象加以研究,认为个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他人、群体发生关系,并构建一定的教育生态园,而生态园的形式又作用于每一个个体。因此,中学生课堂上形成不良行为的不良心理,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得到预防、控制和矫正。

3、研究综述

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就全面细致地阐释了课堂不良行为具体表现、成因等。我国学者孙熠明的《动机心理学》、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李志军等均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含义、表现、类型、产生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多数是针对城市中学生的,而专门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的研究很。本课题专门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课题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其产生根源进行行动研究,实证分析,提出预防和矫正课题不良行为的策略,从而构建新型课堂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本课题组认为,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能更好地探究其根源,寻求最佳管理策略,真正迎来课堂教学的春天。

二、研究过程 1、研究经过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便按照课题论证和课题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矫正农村初中学生课题不良行为的策略研究工作,主要经过和研究内容为:

(1)、准备阶段

从2007年3月到6月,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报告》、《农村初中感恩教育的整体推进研究》等8篇参考文献。并对孙熠明主编的《动机心理学》和网上发布的一些有关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研究,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他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观摩分析,初

- 2 -

步掌握学生学习的现状和老师的的教学现状,为课题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题实施阶段

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根据研究目的需要,我们共同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了问卷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0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6%。在进行详细的调查数据统计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存在课堂不良行为的比例较高,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多样,产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较复杂,这些课堂不良行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问题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见附件1、2)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制定出相关的策略,对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并边研究边修正矫正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总结整理阶段

2008年9月至10月,整合各课题成员在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为课题研究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2)、观察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矫正策略实施的情况。 (3)、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实施中相关学生的表现和变化。 (4)、个案研究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实施后的成效。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1、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品德性的扰乱行为和心理性的动作异常两个方面。

(1)、品德性的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

a、随便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无论是过去颁发的还是刚刚修订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讲话要注意场合,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根据调查统计,上课期间有随意说话行为的学生大约占班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崇尚自由主义,从来不顾课堂的教学和他人的感受,随时随地,想说就说。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不良行为。

b、随意乱动,影响课堂教学。课堂上,他们任意拉动自己的桌椅,弄出很大的声音,波及周

- 3 -

围的同学。或者不经老师同意随意开关门窗,发出刺耳的响声。或者随意哼唱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影响老师的教学。

c、顶撞老师,目无尊长。极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淡薄,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不但不做深刻的自我反省及时改正,反而公开顶撞老师,目无尊长。他们往往情绪激动,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课堂纠纷。这是最大、最严重的课堂不良行为,很可能在教学管理中留下后患。

d、骚扰同学,故意捣乱。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不思进取,为了打发课堂上的无聊,不管别人是否在专心听讲、是否在认真思考问题、是否在专心致至地写作业,一会儿拉一下别人的衣服,一会儿踢一下别人的桌椅,一会儿扯一下别人的头发等等,搅得周围的同学不得安宁。这种行为影响了同学的学习之外,还破坏了同学间的团结,引发矛盾。

e、损坏公物,扰乱公共秩序。有些问题学生利用课堂时间任意破坏公物。他们用小刀、不锈钢尺子、铁钉等一切能够利用的小工具,在课桌上、椅子上随意刻画、挖洞等,肆意破坏。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正常秩序,还让公共财产受到折损。

(2)、心理性的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

a、看课外书。这些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经常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里,如漫画、小说、杂志等。他们对其他学生的影响较小,但一旦他们的学习赶不上,就难免会引起其他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其他不良行为往往由此开始。

b、听音乐。为了学好英语,很多学生都配了复读机、MP3等学习工具,有些学生就利用这些工具在课堂上听流行音乐。他们隐藏得很巧妙,很容易躲过老师的目光,结果上课不听,下课乱抄,成绩每况愈下。这种现象会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是一种较大的学习隐患。

c、精神亢奋或情绪低落。有的学生只能坚持听几分钟课,多数时间都表现出烦躁不安,东张西望,摇头晃脑等不良行为,似乎得了多动症,精神很亢奋。有的学生则情绪低落,不时地玩笔、摸指甲、发呆,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这种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时更加困难,需要更多耐心。

2、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课堂上,问题学生常常表现出不良行为,有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也会出现不良行为,因此,课堂不良行为的涉及面比较广,具有普遍性。这些不良行为可能是家庭不良行为和社会不良行为的延伸,可能是受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可能是不良的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而导致,也可能是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见附件3)

(1)、教师的失策

- 4 -

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策直接相关,有些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还是教师的失策直接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a、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了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如不少教师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在课堂上表现为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知识灌输,无休止地补课考试。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这样,学生会因为不断地考试、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同学间激烈的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厌学情绪、逆反行为、对抗行为就会随机而生了。

b、教师缺乏恰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生产生课堂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管理责任心不强,组织教学的能力欠缺,只顾自己的教,不顾学生的学。对问题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课堂不能形成良好的气氛和活动环境。其次,教师对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反应过于敏锐,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恐惧,从而产生行为失常。

(2)、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影响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主观条件。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不良行为也因其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a、生理方面的障碍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出现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焦躁不安、自行其事等行为。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也会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志恍惚等不良行为。

b、焦虑、挫折和个性等心理因素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由于焦虑,学生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顾虑重重、徘徊不定等退缩性不良行为。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导致说谎、公开顶撞、故意发泄等攻击性行为以及压抑、退缩、逃避等行为反应。个性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在课堂上的行为,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抑制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c、青春期的心理波动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初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抽象思维和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行为受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有很大的片面性,行动随意性大,缺乏理智,易受诱惑。在不利的客观因素作用下,部分学生的行为就容易出现问题。

(3)、环境的影响

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除了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外,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方面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a、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生活环境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地起作用,

- 5 -

而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学生,常常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也有很大影响。不管是娇纵溺爱还是粗暴严厉抑或是其他的不当教育方式,都会让学生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在课堂上表现为不良行为,影响教学。

b、消极的媒体宣传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当今信息时代,一些消极的媒体宣传诸如暴力、色情、凶杀等庸俗低级的内容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某些不良行为常常不自觉地延伸到课堂中。有些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性格障碍。尤其是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更为突出。这是网络时代带来的新问题,值得教师深思。

c、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部的温度、色彩、气氛、座位的编排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中温度适宜、色彩明亮、气氛融洽,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情绪减少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相反,课堂环境恶劣、气氛紧张,学生就可能产生昏昏沉沉、懒懒散散的消极情绪,增加课堂不良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座位的编排也有一定影响。相对的,坐在教室后面或者偏僻的角落里的学生容易产生课堂不良行为。

(4)、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

a、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按照地区划片招生,很多学生上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混在成绩好的学生一起编在同一个班级。老师为了敢进度和抓尖子生,往往忽略后进生的情况。这样,后进生们就成了课堂不良行为的主要发出者。

b、大班教学为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我国教育现状决定大班教学仍然是主流。学生多,容易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有一个学生骚动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学生多,也容易造成后面的学生听不清看不清。这样,后面的学生经常处于失控状态,也会产生许多课堂不良行为。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管理策略

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我们课题组着力研究了矫正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教育管理策略,下面就进行重点分析。

1、提高对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认识

提高对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认识,是预防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和正确处理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明白消除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关键在老师

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常见、最棘手而又迫切需要预防和解决的问题。教

- 6 -

师要“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必将遗患无穷。

(2)、全面了解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

课堂不良行为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课堂不良行为大多发生在“问题学生”身上。班级里的问题学生,教师是比较了解的,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早已心中有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对这些学生加以分析,采取一定的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其二,有的课堂不良行为是偶发现象。老师平时看好的好学生,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不良行为。这种情况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处理起来更难把握,更容易产生预料不到的结果,危害性也更大。教师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要有充分的预料和认识,做到“知己知彼”,这样在制订课堂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时,才能“百战不殆”。(见附件6)

2、制订有效的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管理策略 (1)、管理策略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技术更新与知识创新的时限缩短。从这一角度说,学校教育重要的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制订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管理策略时,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共同要求。

(2)、管理策略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促使教育者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制订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管理策略,必须以这种趋势为依据,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观,制订课堂不良行为的管理策略,预防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3、关于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管理目标的构想

在明确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应制订明确的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矫正目标。它在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真正的教育在于使每一个儿童都有一种充实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得到智力、健康、思维、情感、兴趣、劳动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争取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让全体学生学会以优秀的人格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减少直至消除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 7 -

4、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应对策略 (1)、运用先行应对策略,事先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些则是出于开始时的不慎。事实上,有些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课堂活动的运作所致。比如具有不良习惯的“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因此,最好的管理办法就是采取先行控制策略,实行预防性管理。

a、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控制方法。首先,大力宣传了新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宪法”。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框架内,制订出适合本校或本班实际情况的纪律要求和课堂行为标准。我们制订行为标准时,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具有切实的可行性?是否有改变和修正的可能性?

b、促成学生的成功,降低挫折水平。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少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学生因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是某些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资料,都做到难易适度。太容易会使学生浮躁、厌倦,太难又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这些都会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c、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还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不良行为。我们课题组成员注重保持课堂的整洁与雅致,增强学生的秩序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感觉到不好意思做出不良行为。另外,我们还注重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策划。在备课阶段,我们不断改变刺激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时,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学生的疲劳度,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见附件7)

d、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初中阶段,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安、恐惧。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等,学生的心理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生扭曲,行为出现异常。我们教师细心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耐心地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课堂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中止不良行为

先行控制策略对预防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不良行为。教师还必须掌握行为控制策略,即有效地控制已发生的不良行为,防止其蔓延和恶化。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中止已有的不良行为两个方面。

- 8 -

a、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课堂上,教师要随时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向,对于听课特别认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良好的行为一旦得到鼓励和赞扬,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课堂上其他成员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b、选择有效方法,及时中止不良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因而只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是可以得到控制的。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主要包括:信号暗示,即对发生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提醒信号,用以提醒、警告学生,进而制止其刚刚发生的不良行为。使用幽默,即教师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或制止已有的不良行为。创设情境,即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吸引其注意力,避免不良行为乘虚而入。提问学生,即对发生不良行为的学生提出问题,以示提醒,并转移其注意力,使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正面批评,如果其他方法对正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学生不能奏效,就进行严肃的正面批评,指出其缺点。但批评也要注意用语,搞清情况,以免错怪学生。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不良行为

矫正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步骤,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遵循矫正原则。首先是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实践证明,奖励对于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罚对于矫正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将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对错误的行为产生负面的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不良行为,而且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不良行为。其次是一致性原则。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能仅仅考虑课堂内部因素,还要同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等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形成一种合力,以免各自为战,相互抵消矫正效果。再者是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常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大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只是被动地顺“事”而为,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难免课堂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所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观察其神色,窥探其心理,把握其思维方式,了解其态度倾向。然后找出良好的方式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心理障碍,使不良行为真正转变。

b、掌握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矫正不可随意而为,而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地,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矫正应包括六个方面的环节:①觉察课堂不良行为和潜在的不良行为。②运用智慧分析其原因所在。③判明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

- 9 -

④确定矫正目标,确立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⑤改正不良行为。⑥强化不良行为矫正的结果。只有按照步骤,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反复抓,抓反复,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见附件9)

c、保持学生课堂注意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才能减少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是减少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从所讲的教材内容引发学生思维“导火索”,也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减少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d、团结协作,共同施教。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彻底矫正,必须多方面通力合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要经常互通信息,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

总之,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避免和得到控制。

四、研究成效

1、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的关键。进行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课题研究之后,我们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教师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或消除学生课堂不良行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还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的资料,撰写了一些教育教学论文。(见附件8)

2、学生在教师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后,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了,课堂不良行为明显减少。课堂上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率提高,每次期末考试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兄弟班级中名列前茅。(见附件4)

3、家长的反馈也很好。他们对学校进行的课堂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态度端坐了,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原先不关心我们课题研究的家长也开始关注、支持我们了,还主动向我们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家校联系更紧密了,教育教学效果更显著了。(见附件5)

五、思考与启示

关于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的研究,需要教师长期地进行。虽然我们课题组在大家同心协力地努力了一年多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间还有很多不足,有待我们继续研究,比如怎样更好地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以便使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真正消失,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更进一步地培养合格文明甚至高素质的社会公民。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高一层次的研究目标,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项持续的、庞大的、意义深远的科研工程,新的目标在等着我们重新出发。

- 10 -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等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2.(苏)A.K多尔戈娃著,徐世京译《少年犯罪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社, 1985年版。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韩和鸣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5.(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6.刘明芳干明赞撰写:培养健全人格贯彻终身教育,《教育发展研究》, 2001年第10期,第41页。

7.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班主任》,2004年第4期。

8.徐明干撰写:问题学生ABC,《当代青少年研究》,2002年第3期,第99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0.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杨小徽刘卫华主编:《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周宗奎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11 -

附件1

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调查表

一、选择题

1、在课堂上你发生过课堂不良行为吗?( )

A 经常 B 偶尔 C 没有 2、你是单亲家庭吗?( )

A是 B否 3、你是留守少年吗?( )

A是 B否 4、你的性别( )

A男 B女 5、你的学习成绩怎样?( )

A优秀 B一般 C 较差 6、发生课堂不良行为时,你认为老师的课上得怎样?( )

A非常满意 B一般 C 不满意 7、你认为同学和老师在课堂上的关系是( ) A好 B 一般 C 需努力 8、你在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时会发生不良行为吗?( ) A 经常 B 偶尔 C 没有 二、问答题

1、你的课堂不良行为有哪些表现? 2、你几岁了?

3、你父母的文化程度是怎样? 4、你觉得父母对你关心吗?

5、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 12 -

附件2

调查统计表

对全校11个班56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502份,统计如下:

选择题 问题序号 1 2 3 4 5 6 7 8 A (%) 92(18.33%) 68(13.55%) 200(39.84%) 300(59.76%) 150(29.88%) 150(29.88%) 96(19.12%) 46(9.16%) B (%) 260(51.79%) 434(86.45%) 302(60.16%) 202(40.24%) 280(55.78%) 200(39.84%) 205(40.84%) 56(11.16%) C (%) 150(29.88%) / / / 72(14.34%) 152(29.88%) 201(40.04%) 400(79.68%)

附件3

调查的评估分析

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后,并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分析,对我校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估、概括,以便进行矫正策略的研究。

1.课堂不良行为发生的男女比例是,男69.5%女31.5%

2.课堂不良行为发生的留守少年与非留守少年的比例是:留守少年占61.4%,非留守少年占39.6%

3.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单亲家庭比例占34.1% 4.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认为父母亲不够关心的占56.3% 5.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教学不精彩的占52.5% 6.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是初中毕业 7.发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认为自身主观上有问题的占20.1%

13

附件4

实验学生的成绩对比(成绩为5科总分)

姓名 郑云涛 郑利民 徐华飞 何 庆 祝 剑 祝贝贝 郑小青 郑 天青 郑书豪 赵阳阳 陈晓军 陈红梅 附件5

08.01 490 349 350 405 475 462 497 360 257 423 304 507 306 08.06 538 456 440 510 559 575 578 450 350 565 455 556 470 姓名 徐 俊 郑波波 姜雷雷 徐丽红 陈雅恬 祝英华 蔡睁伟 黄 琪 郑勇勇 郑婷婷 姜珍珍 蔡晓宇 郑红艳 08.01 380 430 500 430 370 383 313 337 450 456 533 412 350 08.06 460 520 598 560 455 465 420 468 530 579 610 509 460 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研究成效记录

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概括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研究了相应的矫正策略。通过一年的实施,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明显减少了,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1、学生和教师对实施学生课堂表现的测评。

实验学生 测评人员 学生 矫正前 经常出现不良行为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差 对老师的教学不尊重,不认真听课 偶而出现不良行为现同学老师的关系缓和了 对老师的教学重视了,听课认真了 矫正后 老师 2、家长的反馈

在家懂事多了,知道帮父母做些家务事,对父母更尊重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了。

14

附件6

精心设计教学 激情演绎课堂 ——《秋天》教学案例分析

(该文刊于《衢州教育》2008年7、8合刊)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即事前做好准备,事先筹划好。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一定时间,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边学习研究新课标,一边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其间,我常常思索: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语文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教师教学语文的方式的愿望能否实现?我怎样在语文新课程实践中尽快成长起来?一次,我经过认真备课,上了堂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语文课堂教学的“预”(即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再加上教师充满激情地演绎课堂,久之,语文教学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教学过程: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我也报名参加了。于是,就开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接下来,我就着手进行借班试教。我自认为《秋天》这节课的准备比平时充分多了,加上还用了多媒体课件,所以就没有有意识地去记住教学过程,心想反正多媒体课件上差不多都有提示,即使上课忘了下一步做什么,只要点一下鼠标就知道了。

一进教室,全班学生一致鼓掌,欢迎我来上课,气氛很热烈。这大概是他们班老师事先打过招呼的缘故,况且,对我这个“新”老师,总会有些好奇和期盼。导课时,因为事先写好的那段赞美秋天的开场白没记熟,说起来就有些结巴,更别说充满激情了,虽然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但是学生反应平平,似乎连刚才的热情也消退了许多。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诗歌,因我受学生热情的影响,自然也没能把学生引入秋天优美情境。本想创设情境,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结果全落空了。学生只是为朗读而朗读,没有融入应有的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地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就匆匆地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不热烈。合作学习自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文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没怎么说清楚,而我也由于怕有“灌输式”教学的嫌疑,就不了了之。于是一节课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结束了,仿佛微风轻轻吹拂过平静的湖面,只留下一丝丝不易觉察的波纹。

试教后,我吸取了教训,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我根据试教的情况,适当修改了一下教学设计,使它更适合学生。并且,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它记得滚瓜烂熟,以做到胸有成竹上课堂。其次,我及时地去了解上课班级的学生特点,并与他们交流勾通,以消除上课时的陌生感和拘

15

束感,从而使上课时师生互动更自然、更活泼。

公开课开始了。我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在《秋日私语》优美的旋律中,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段开场白:“秋雨轻洒,秋风萧瑟,落叶翻飞,繁花凋逝,大雁悲鸣,虫儿蛰伏。著名诗人秋谨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同学们,请看,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闲适的温情、雅静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从学生专注的神情里,我已经知道他们渐渐把自已的心融入了课堂。在配乐范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一边欣赏五彩缤纷的秋天美景,一边聆听词句优美的诗歌《秋天》。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让他们用眼用耳用心地感受这美伦美奂的“秋之盛宴”。至此,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已被激发到极致,对秋之美的欣赏、感悟之心也非常迫切。

这时,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①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取个整齐、漂亮的名字。②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满怀的情思早就想抒发了,瞧,他们一个个陶醉在诗歌的情境中,认真地、感情饱满地朗读着诗歌,好像这世界除了这首诗歌再无其他了。

在学生们感知了诗歌的内容、美美地朗读了诗歌之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地赏析这首诗歌,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活动前,先让学生看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问题。这样,他们对学习的任务就非常明确了。这次的合作学习很成功,气氛活跃,汇报发言中,学生们也频频出现精彩的言论,让人刮目相看。示范朗读时,他们能融情于文,赢得大家的掌声。在学生汇报学习中,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如:“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等的理解,我作了适当讲解。

对课文的朗读、赏析、感悟、让学生高涨的热情像汹涌的波涛,在课堂之海上翻滚。怎样引导、利用好这股热情呢?我灵机一动,把原先设计好的“表演读”改成“诗歌创作——当一名小诗人”,赞美秋天,让学生的这股热情宣泄在诗歌创作上。只见,他们文思泉涌,笔在纸上沙沙地游走,神色忽而兴奋、忽而忧伤,忽而神秘。诗歌展示开始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都想在同学老师面前一显身手。虽然有些诗作还略显稚嫩,但一句句都展现出他们纯朴的心、真挚的情。美妙的诗句、高涨的激情、热烈的掌声,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课在师生们意犹未尽的回味中结束。 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务实避虚,不戴“高帽儿”

1、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照搬照抄教案”。看到别人设计的那么新颖、巧妙,就认为这些教案是最好的,于是就原封不动地拿来为已用。我一开始也这样,以为抄了别人的精妙教学设计,课一定能上好。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学设计是很出色,可是有

16

许多环节不适合我们农村的学生。标准过高了,学生根本够不着,自然就不会感兴趣,没了兴趣,课堂就沉闷,效果就差了。教师原本想用来“露脸”的“高帽儿”,结果却成了败笔,这样的“高帽儿”不要也罢。

2、有时,我们照搬的“高帽儿”中,还是有些又精彩又适合学生的精华的。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又忽略了它,或者没有最好地展示它。让这样的“高帽儿”仅仅成了摆设而无实际作用。像我第一天试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是一个不错的环节,却因为没有组织好而成为一个虚空的形式。真是“照猫画虎”,“四不像”啊。因此,教师学习别人好的教学设计时,就要学其精髓,要“神”似而非“形”似。

二、教师备课要备“主动”,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1、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在第一天的试教中,我没有把“主动参与”问题提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还没有树立“激发兴趣”的意识。学生课堂上的能动性没有得到体现。而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注重创设秋天优美的情境,让学生在声、色、情的熏陶下,迸发出学习激情。在自由读、整体感知中,也让学生把自己个体的学习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2、尽管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因此,老师的“讲授法”也不会退出语文课堂教学。那么,“讲授法”怎么用,何时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其实,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补充,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主动性”学习。课例中我对学生稍难理解的句子,第一天课上没引起重视,就没作什么讲解,结果让学生云里雾里,一知半解。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后来,我吸取了教训,该讲则讲,不讲则已,要讲必透。我在讲“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时,让学生欣赏乌桕叶的图片,青鳊鱼的图片,让他们领会这种比喻的妙处:江岸上的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这个比喻句也理解得很深刻了。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1、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过程,随时会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主观决定的,也是备课中无法预料到的。更何况,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会针对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就像第一天上课时,如果我能够抛开教案的条条框框,因时因地地灵活把握课堂教学,因材施教,也许就会及时地调整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

2、教学设计再完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收放自如,不能以饱满激情去演绎课堂教学,那么也就无法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教学是师生互动过程,教师要学会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融入到课堂当中,千万不能置身事外。这样,才能较好地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第二天上课,我就没像前天那样把自己置身事外,静观其变,而是让自己也沉浸在优美的诗歌中,沉浸在美的氛围中,激情导入、范读;恳切评价学生发言;放下教师的“师道尊严”,真挚地与学生产生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

总之,这次教研活动,我最深的感受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激情演绎课堂”。

18

附件7

让音乐飘进语文课堂

——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把音乐引进初中语文课堂,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音乐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情境,可以再现时代背景;伴乐朗读,可以加强情感熏陶;音乐结课,可以升华文章主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音乐学科的内容,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讨。让音乐飘进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插上新的翅膀,让它越飞越高。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教学;渗透

新课改中,提倡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生活中有语文,社会中有语文,其它学科中也有语文。教师教学时不应孤立地对待各学科,而应把各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几乎没什么课外积累,故而语感较差,理解能力欠缺;学校教学设施较落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贫乏;教师常常疏于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习惯于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进课堂。这些都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在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发现如果能有效发挥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音乐的应用,在农村学校也较方便可行,只要录音机、磁带就行了。这里我就音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拙见,以见教于各位同行。

一、音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效果,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各显神通”,努力打造一个“虎头”,先声夺人,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音乐导入很容易取得这样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稍作说明。

教《木兰诗》这一课,我用了豫剧《花木兰》的经典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入。因为豫剧那有点像说白的曲调,节奏感强,轻松幽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课堂上,顿时热情高涨,有的打着拍子和着节奏,有的跟着轻声哼唱。他们一个个面带微笑,点头敲桌,更有甚者竟伸出双手,舞动起来。有了兴趣,接下来的课上得格外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背诵迅速,效果明显好于平常。

冰心的《观舞记》,是一篇表现印度舞蹈的“飞动的美”的优美散文。但农村学生对印度舞蹈

19

比较陌生,没有形象的积累和直接的体验,很难与课文产生共鸣。于是,我在导入时,播放了一段印度舞的歌曲《在爱情的旅途上》,那优美的旋律,浓厚的印度民族色彩,深情款款的歌声,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对印度歌舞有了初步的了解,又能把学生的兴致调动起来,还营造了一种氛围,给学生以情感熏陶。

《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学生对贝多芬的事迹较熟悉,但对他的音乐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都没听过贝多芬的音乐。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中表现的悲壮,雄浑的气势,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学生想对贝多芬进一步了解的愿望越发强烈,求知欲一旦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进程就畅通无阻了。

二、音乐情境,再现时代背景

情境教学,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能让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变单调为丰富。有些课文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也没有亲眼目睹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经常出现“触礁”现象,最后教师也只能不了了之,学生则一知半解,仿佛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用音乐创设情境,有助于再现课文的时代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那种强烈的深沉的眷念乡土以及热爱祖国之情,让人仿佛感受得到作者热血的沸腾。但对那一段历史,学生毕竟只有一些表层的印象,要引起感情共鸣就难了。我在讲解课文背景时,播放了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学生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很快受到了感染。“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于是学生情感激流一泻千里,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着重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对这一节课里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为了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更清晰的了解,我一边介绍普法战争,一边播放《国际歌》随着乐曲的深入人心,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课文的主题思想鲜明地凸现出来,人物形象也就更鲜活地立在学生的面前。

《黄河颂》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我结合介绍创作背景,让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里的《保卫黄河》和《黄河颂》两个乐章。歌曲中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没有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学生一下子就进入歌里的情境,情绪激昂。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在学生心中奔涌冲突。朗读时,都能轻而易举地读出那雄壮

20

磅礴的气势,壮怀激越的豪情。

三、伴乐朗读,加强情感熏陶

朗读是语言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整体感知时要读,阅读分析时要读,理解主题时要读。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伴乐朗读,效果更佳。恰当的音乐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共鸣。因此,伴乐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还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适用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较强的课文。在此,略举一二,加以说明。

散文诗《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美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朗读时,配上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爱的旋律》,这首曲子舒缓、温馨、深情,与课文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当音乐响起,学生很快就安静下来,脸上闪着柔和的光辉,眼睛里满含深情。于是,朗读得非常精彩,因为深切地体味了诗歌的感情,语速、节奏、重音等都控制得较好,朗读质量大大提高。无形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对母爱有了更深的感悟。

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描写优美的乡村秋景的诗歌。朗读中,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中。他们神态安祥、恬静,心情轻松、舒展,仿佛自己正来到景色宜人的小乡村,欣赏着文中所描绘乡村秋景。学生们一边读,一边陶醉在自己丰富的联想之中。那种投入,随着钢琴曲的流淌而渐读渐深,他们读出了丰收的喜悦,读出了渔人的闲适,读出了少女朦胧的情怀。在乐曲声中,在朗读声中,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缓缓走进学生的心里。

四、音乐结课,升华文章主题

作家写文章很注重结尾的写法,“凤尾”是理想的目标。同理,教师上课,课堂小结也很重要。优秀的语文结课,能再次升华课文主题思想,突出教学重点;能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再次领悟课文精髓;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成为教学亮点;能使课堂教学获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用音乐结课,如果应用得巧妙,就能取得上述的诸多效果,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荷叶 母亲》这首散文诗,是一首母爱的赞歌。结课时,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深情的歌声,拨动了学生那最柔和的心弦,唤醒了学生最朴素无私的对母爱的挚爱。歌里唱着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学生们神情静缪庄重,眼里泪光闪动,嘴唇轻轻地发颤,心里早已热血沸腾,激荡不已。是感动?是感恩?是后悔?是醒悟?是深深的爱啊!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那一切的辛劳与无私的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

21

舒适的环境,而自己沐浴在母爱伟大的光辉之中,是何等幸福!于是,他们有的轻轻抽咽,有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教室里一片唏嘘。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则接受了一次母爱教育的洗礼。

童话《丑小鸭》,写一只丑小鸭经历种种挫折和打击,终于变成白天鹅。学生对童话本身很感兴趣,学得津津有味。童话的教学,往往使学生过分关注故事情节,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结课时,我放了一首歌《真心英雄》。这首歌大家较熟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边拍手,一边跟着唱了起来。歌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学生在听、唱的过程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共鸣,再一次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思想教育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音乐是一门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学科。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这也是音乐课深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吧。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音乐学科内容,有很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将在原有实践基础上,继续尝试、研究,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让音乐飘进语文课堂,给语文课堂教学插上新的翅膀,让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 蔡汀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2

附件8

论文《知之 好之 乐之》获江山市三等奖证书 (略)

23

附件9

关注学生差异,把握“谈心”时机

【摘要】:“谈心”是班主任或许每天都要做的“琐事”,如何被学生所接受,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本文利用与学生“谈心”的机会,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思想,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弥补学生不足,宽容学生错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实现激励学生上进的目的。 【关键词】:谈心

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班主任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化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班主任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因此,作为班主任“谈心”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谈心”如何做到有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常见的现象是:如违反纪律或成绩不佳,叫来训一顿,指令认错,限期改正达标,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有时师生之间还会出现“顶牛”或“冷战”,有的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多次碰撞,还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关注与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正确把握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心的前提,并做到在学生个性不足上多化些时间,对多屡犯错误的学生多点宽容谅解,多运用激励情感教育的方法,同时选择适当的时机,则可达到预定教育效果。

1、为弥补学生个性上的不足——谈心

我们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事论事”来表明我们的开明、公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就人记事”,了解事背后的真相,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哪怕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要因人而异,而不应该一视同仁。大教育家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曾问同样的问题“闻斯行否?”孔子却给予相反的回答。有人问其中的原由,孔子说:“冉有性格怯弱,我给他壮壮胆;子路胆子太大,我要压压他。”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个性及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求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才可能在同一现象中发现内在的不同原因,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存环境也有所不同,发生错误行为的原因也不同。比如同是学习进步不快,有的是不够认真;有的是基础薄弱;有的是方法不当,效率低下。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明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1:2003届我班的陈筱雪同学,性格文静,学习勤奋,但成绩徘徊不前,特别是自然科学,初二期末考试只有43分。通过了解,发现她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没有引起注意,导致学习上

24

“多做多错,多错又多做”的现象。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引进“反省认知”的学习方法,指导她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错误进行记录、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思考,找到对策,该生通过归纳错误的类型,制定纠错的方法,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反思和改进,结果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第三次月考中自然科学考出了187分的好成绩。并在中考以708分的好成绩被重点中学所录取。

2、为宽容学生的屡屡错误——谈心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也是纠正犯错学生的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一般教育手段下不能实现的效果。

对于学生无意犯的错误,大智若愚往往优于斤斤计较。宽容是春天,春风化雨,滋润在学生的心田。宽容常常运用于问题学生,班主任在个别谈心时,首先要冷静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多从学生角度体谅考虑,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失误是被老师理解但规范不允许。其次,还要善于营造宽松的对话气氛,使学生的抵触情趣降到最低点,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接受。

案例2:罗某某同学曾经在某中学受过处分的学生,进入我班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该生行为习惯较差,但有正义感,智力水平尚可,但基础知识差,交往的能力强,但多与后进生交往。笔者本着宽容之中有严格,严格之中有谅解的原则,以后进生的标准看待其言行——平和心态对待其失误;以中等生的习惯作为其进步的目标——积极心态要求其进步。在老师的谅解和学生的理解中找到一个个进步的支点,通过老师不断地反省引导和自身的努力,纪律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特意请几位老师单独补习,促其学科成绩提高,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师生普遍反映该同学变化很大,自然而然地融入班级大家庭中。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它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一定程度的容忍,起到感悟作用,就班主任而言,宽容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修养,需要一种居高临下的大度,这是正确有效地使学生心理转变的前提。

3、为适时把握教育时机——谈心

遇到问题找学生谈心,常规是及时解决,宜早不宜迟,但有些情形却要冷处理,欲擒故纵。班主任应善于选择最佳教育时机。所谓最佳教育时机,就是学生最乐于接受教育的时机,它往往是学生产生某种心理需求的时候,如:有困难产生帮助的需要;取得成绩产生赞扬的需要;受到处分产生宽恕的需要;挨批评产生尊重的需要;学习困难产生辅导的需要。班主任若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捕捉这种机会进行德育工作可事半功倍。

比如一位学生考试失常,其结果尚在意料之外,成绩一出来,老师马上找他谈心,无论怎样都会事倍功半,因为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混钝状态,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排斥心理,若能待他们全面了解

25

成绩,纵横比较,自我反思一番,情绪比较稳定之后,产生同老师单独对话的期待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剖析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效果就另当别论。

案例3:初二以第一名进入我班的胡某某同学,学习非常认真,经常开夜车,老师提醒效果不大,还是认死理——成绩下降是因为认真程度不够。针对说服效果不大的实际,索性等待时机??进入初三后,成绩还是下滑,这时她焦急起来,主动要求老师分析。

笔者指出原因:(1)过度认真,引起慢性疲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成绩下降,产生心理焦虑,长此以往,引起心理疲劳。

对策是:(1)以平和对待暂时的失败,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发泄郁闷的情绪。 (2)强迫自己进行室外的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尝试两周,看看效果如何。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该生情绪稳定,解题速度也大大加快,脸上也灿烂了,最终也以好成绩考了重点中学。

4、为以情感人——谈心

情感是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来肯定和激学励生,以此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爱、尊重和帮助。当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境界时,便会心有灵犀,形成一种默契。这类情况是针对那些从小就被遗弃、双亲离异及留守儿童。这类孩子学习与思想上出现困惑,班主任就得更加注重情与感的交流。

案例4:何某在初一时成绩很不错,初二下半年开始上课常走神,成绩下降很快,父母假期回来跟他们也不太交流,变得自卑、内向。知道她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情绪上的变化没办法及时与父母交流,别人家的父母平时都会到学校看望孩子,而她父母二个学期下来連家长会都从来没来开过,因此,我便常在生活上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常为她准备些可口的点心,带些学习上的用品,节日里为她挑选些合适的礼物。使其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很快又走上了正轨。

5、为激励学生上进——谈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因此班主任在个别谈心时,要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对形成的良好行为,要及时地加以肯定,表扬或奖励能引起愉快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案例5:李某在初一时成绩很差,且日常行为也较怪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时常被他弄的哭笑不得,初二调入我班,发现他很讲义气,在班级中人缘也较好,就叫他主抓纪律工作。一段时间后,

26

班级纪律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在与李某个别交谈中,对他为班级纪律的改变所作的贡献作了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其在学业上的不足与欠缺,共同确定了阶段奋斗目标,定期进行评价,通过一学期的努力,该生的品行和学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另外,对学生错误的言行要及时批评教育,批评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和内心矛盾,紧张的消除和矛盾的妥善解决,可以抑制和消除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批评应注意“激”、“励”并举,在批评中,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通过内省认识自己的错误,完成自我教育;在批评中饱含期望和鼓励,让学生体味到老师的拳拳之心;在批评中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另外,还应注意批评的方式,对内向的学生最好单独谈话,先肯定其优点,再提出批评,对个别性格开朗的学生,可采用公开批评的方式,以达到激励潜能的目的。

总之,“谈心”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冰山一角,但又是一个大课题,以上只是笔者在班主任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求共同提高。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s33.html

Top